《书履心痕》是作者张建智在其蘋洲斋内外读书、阅世、交友的文字结晶。笔触涉古及今,书话议论,不乏妙思。篇中涉及《水浒传》、《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事考证和阐述,且为现、当代文学中知名作家和学者,如来新夏、章开沅、舒芜、彭柏山、曾彦修、褚钰泉、陆谷孙等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履心痕/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张建智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履心痕》是作者张建智在其蘋洲斋内外读书、阅世、交友的文字结晶。笔触涉古及今,书话议论,不乏妙思。篇中涉及《水浒传》、《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事考证和阐述,且为现、当代文学中知名作家和学者,如来新夏、章开沅、舒芜、彭柏山、曾彦修、褚钰泉、陆谷孙等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内容推荐 张建智著的读书笔记《书履心痕》,无论写人、叙事、忆旧、状物,都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其谈书论文,絮语杂感,深沉蕴藉,格调高远,表达出对人生况味的思索、耐人咀嚼的哲思。可谓书之履,心所依也。 目录 上辑 书坛散墨 旱苗得雨话春秋——读六十年前苗得雨的诗 书斋拾得趣 话说陀罗尼经 普罗诗派三诗人 书魂寻她千百回 施叔青的鲁迅情愫 从皕宋楼到静嘉堂 古书中的避讳 《魍魉世界》话丁玲 《水浒传》中的湖州歌 谢阁兰和他的《碑》 一笔无法送达的稿费——想起逯耀东先生 又见刘墉书帖 在日本京都与和田教授逛书店 张元济与《愧郯录》 纯真年代 读来新夏《交融集》 中辑 乡愁偶记 读章开沅先生画传 话说江南市镇起源 记陈香梅 记金庸说的那些话 墨妙亭断想 卢芹斋是谁? 学者风范译界大家——记陆谷孙先生 想起鲁迅与汪日桢 说曾彦修老赠书 读阎连科《炸裂志》 金陧与《尤利西斯》 曾养甫其人其事 下辑 读红小录 范锴与《红楼梦》 贾芸的一番作为 醉金刚的侠性仗义 漫谈红楼漆器 周汝昌与张爱玲的红楼缘 闲谈水浒 却想当年似隔生——记舒芜先生 妙思妙文留人间——悼爱书人、资深报人褚钰泉先生 后记 试读章节 书斋拾得趣 白居易有诗:“人皆有一癖,我癖在诗章。”我辈不可能赢得和他那般“高山仰止”的诗名,但却和他有同样的人生癖好,喜好书章,爱好读书。 可读的书,随时日的延伸,遂多了些,家中小屋,放的藏的书也多了,自然想有个小小的书斋之名。 想我家的书屋,有两只小写字桌,分隔数米,我和女儿各有一桌,而两排均是满架的书,当书一本本进来后,就很难舍难割,好似亲生的子女,总不舍离别,然书慢慢多了放不下,于是再横叠、竖叠的放满在书架顶上,再放不下,连书桌队床之下,也渐放满了,甚或有时只能堆放地板上了。 我家邻居,都按了各式铁皮的“牢棚”(防盗窗),我对妻戏言:“小偷不爱进我家,他们要的是钱不要书,我家不必化什么心力去做‘棚’了”!而今,无论春夏秋冬,我和女儿各在两盏荧灯下,坐在书堆间读书,当雨落在邻居各式防盗窗的铁皮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时而急骤,时而舒缓,真犹如青铜器上叩出的音符,这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那首词的人生况味。那年初春,正逢王春瑜先生和我相逢在西子湖畔,王先生喝多了绍兴黄酒,写出的字也秀美潇洒,那晚他为我写了“听雨斋”三个大字。那“听雨斋”遂成了我的书斋名。在有雨的日子里,我坐拥“听雨斋”书屋里,那点点滴滴的雨声,直陪伴我到深夜,那样的时刻,翻读那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思想、况味、咏吟的结晶——书籍,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而在那书斋中拾得的情趣,也是妙不可言,无穷无尽。真可谓是黄金时间。 人总要有一种精神寄托,宗教家劝人做祷告,以求心灵的宁静与平衡,我在书斋中燃起“希望”和“勇于生活”这两盏明灯,使自己在浮世近利的时潮中,“留住快乐,忘记烦愁”,使心灵平和充实。我们读书人把读书写作,当作“祈祷”,正如赫尔岑所说:“一个宗教徒在苦闷时,靠祈祷得到解脱,我们并不祈祷,我们从事学习,这也许可以代替祈祷。” 记得“文革”那年代,我没有卷进那风起云涌的潮流,不争露头角,也不想去得蝇头微利。正逢散闲之时,夜阑人静,一灯如豆,这般“淡迫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空灵寂寞氛围中,正是读书好时光。在禁锢人们思想的文革时代,少得可怜的几部旧书,陪我度过了那些极度苦闷、单调,似乎没有希望的时光。而正是那少得可怜的几部书却给了我抵御了那狂嚣时代的一阵阵风暴,也恩赐了我人生的三种美德:幽默感、冷静感、温馨感。幽默感正是智力的优越和练达,使我能透过生活表面的堂而皇之,透射出实际生活中那些畸形的东西。冷静感则能使我对纷繁杂陈的社会现象有一种深刻的沉思和成熟的含蓄。温馨感是对人生在坎坷和挫折时,依旧能满怀希望去发现蕴藏在生活底层的美好东西,正由于那时能静下心坐进书斋。使我度过了人生之路上那些坎坷的,无望和忧患的十年岁月。 今日,能坐进我“听雨斋”读书的时间,兴许没有以前那旧书屋多,心中时有浮躁感,耐不住寂寞。这近十年中,除了在报纸杂志发些文章外,仅出了一本专著《易经与经营之道》、一本散文集《墨耕雅趣》、一本中医研究集《伤寒论名方解析》。去年写成的《中国狱神庙考略》,正由三联书店在付梓,这也许是我最感满意的一本著作。可是,我认为我在书斋中半辈子的读书,半辈子的投入,产出的最大收获却只有四句话:第一,人的欲望不要太强。第二,遇事不要与他人争。第三,遇事要有主见,不要随俗而流。第四,对事物不要感觉厌倦。我想,这才真正是我在书斋中拾得的无穷趣味。它,让我够用一辈子。 (写于1997年9月听雨斋) P8-10 序言 阅读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我们最缺的应是人才,而人才的来源是教育,而教育离不开读书。若从我们今年的高考看,各行各业,自觉投入了为考生的服务,政府也出台了关于高考的法规,以此可窥一斑。当你打开网络,即有一行字幕跃上:“今天是高考日,祝你加油!”的确,对于个人来说,高考是青春期的一场重头戏;它既是一次对学业的考核,又是一个情感上的节点,青春仿佛在高考之后,有了它另一番意义。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今天发了微博,给学生加油,似给学生提前出了一道英语题。如今,940万高考大军,正在考场里悄声战斗。今年的高考日,还与“端午节亲密接触”,龙舟万竞,这犹似高考日与宇宙天体的一回巧遇;这一切,也值得我们为未来的国家人才祝贺! 这情景,倒使我想起冯其庸先生的一篇文章——红楼梦》与教育。冯先生说:“《红楼梦》里没有专门谈教育问题,但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当时教育的一角,作者是反映的。”那么在红楼梦中,所涉教育的回目,究是哪些呢?应该说在第九回中,便有红楼梦教育的一角。还有就是三十三回,贾政对儿子粗暴的教育。再有反映大观园里的教育,例如三十七、三十八回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五十回的“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七十回的“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等等。 中国古代的教育,如若从孔子的重教来看,那更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与教育的大背景。再若从中外文化史上,若稍作对比: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卢梭,荀子与柏拉图,韩非与马基亚维利,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无不于中西人类思想与文化史上,创造出了经典,成为了今天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故知今,止于至善。我想,这是人类得于理解一个国家教育与读书的价值所在,而教育和读书的好坏,从长远来看,亦是文明能得于传承,人文情怀能得于深入心灵的一个标杆。 今日这部即与读者见面的《书履心痕》,我想,是包含着读书、淘书、爱书、藏书,同时也或多或少记录下烙上时代印记的读书人那份价值理念和心灵情感。也许离开了这些,就成了空话与套话。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书分三辑,无论写事、描人、状物,似在无意之中,犹走到了“古今无访一线串”的那份心态、情状。如读者诸君,细细读出了那份蕴藉、那份缱绻,以及天下爱书人共有的那份深厚情意。 那么“君歌且休听我歌”,也许这正是本书能与读者见面而相叙的本意。 [2016年6月7日(高考日)之晚写于蓣洲斋修订于2017年2月12日] 后记 承徐雁兄不弃,去年一偶然机缘,要我编一拙集,交给他转出版社。虽每于晚上写些小文,可均属零星散记,大部头的书似都写了,只剩下一部还在写。但识小而所积之稿,只能在自己的电脑中去寻觅。于是在他通知我后,寻寻觅觅之间,把那些不成器的管见,收成三辑。虽也有些新意,实是平平而已。可自认为所涉领域,尚还宽广。如若以中医药学观之,非“甘麦大枣”汤之类(甘草、大麦、大枣),也有些防治感冒的“玉屏风散”矣(黄芪、白术、防风)。就是说,只是开些治治表的小药方,而写不出能治人体之本的大方。 鉴此,写定交稿。一如钱锺书说的“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其资于用也。 取名为《书履心痕》,也承徐兄之劳。也算是一分阅读心得,一个书话的小集吧。于此,能不负虚望,全赖责编、总编之力。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和敬意。因一套丛书的编辑、完善,版式的美满,实是一个不简单的工程。 然读者喜否,唯有他们的心愿所定。 (2016年6月8日晚12时。于蘋洲斋修订于2017年2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