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令人永远难以释怀的历史,一个创造神话的奇迹。
本书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为难以下笔的话题中独辟蹊径,以寻访三国人物遗迹、三国故事发生地为题材的一部有趣好读的妙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踏访三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范文章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令人永远难以释怀的历史,一个创造神话的奇迹。 本书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为难以下笔的话题中独辟蹊径,以寻访三国人物遗迹、三国故事发生地为题材的一部有趣好读的妙书。 内容推荐 一部作者历经十数载寒暑踏访三国遗迹的文化随笔,按地域分为魏、蜀、吴三部分,以《三国志》作者陈寿故里南充起笔,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故里祁县收煞。 作者历时十数载,遍访三国故地,写出了这部独具特色的趣书。其文各自成篇,合为一体,则又成为一节。每篇皆先引《三国演义》一段记载,然后再切入纪游,这种结构方式也颇为独特。 目录 一部有趣好读的妙书 ——《踏访三国》序 一志三国出安汉 ——访南充陈寿故里 魏 谯东精舍没苍苔 ——访亳州曹操故里 此是曹袁古战场 ——访中牟官渡古战场 魂归羽葆卷秋风 ——访涿州大树楼桑 春秋阅罢且看山 ——访运城解州关帝庙 千秋遗恨在青囊 ——访亳州华祖庵 千年圉镇月儿圆 ——访杞县蔡文姬故里 草庐千古记遗踪 ——访南阳卧龙岗 生长亭侯在此阿 ——访运城常平关羽故里 踪迹空留在世间 ——访襄阳马跃檀溪处 杀气迷漫牛斗寒 ——访荥阳虎牢关古战场 留得英风在颍川 ——访许昌春秋楼 长髯勒马横刀处 ——访许昌灞陵桥 风采照人木芝村 ——访忻州貂蝉故里 无复当时歌舞人 ——访临漳铜雀台 可怜终古绝音尘 ——访东阿曹植墓 云雨沧桑踪影在 ——访临颍受禅台 张辽威震逍遥津 ——访合肥逍遥津 瓦落宫墙叹白驹 ——访温县司马懿故里 英风尚留犹逐鹿 ——访涿州忠义店 洞口烟霞自古今 ——访宜城庞居洞 就里清幽水镜居 ——访南漳水镜庄 虎啸龙吟单家庄 ——访南漳徐庶故里 博望相持用火攻 ——访方城博望坡古战场 祝融飞下焰摩天 ——访新野古战场 洛阳古冢最关林 ——访洛阳关林 堪嗟马谡枉谈兵 ——访秦安街亭 祠向滹沱水畔留 ——访正定赵云庙 斜日沉沉古庙幽 ——访礼县祁山堡 半夜流光落九垓 ——访岐山五丈原 古庙犹飞蜀道云 ——访涿州三义宫 一带高冈枕流水 ——访襄阳隆中 陇上草青游子泪 ——访甘谷姜维故里 蜀 千秋凛然一抔土 ——访成都刘备墓 忠贯云霄第一祠 ——访勉县武侯祠 崩年亦在永安宫 ——访奉节白帝城 千载空余敌万楼 ——访阆中桓侯祠 巍峨庙貌壮千秋 ——访罗江庞统祠 锦官城外柏森森 ——访成都武侯祠 心中遥望灌子山 ——访勉县女郎祠 蜀道愁听白马声 ——访罗江落凤坡 一阜岿然起北风 ——访勉县马超墓 一代名臣留片壤 ——访绵阳蒋琬墓 葭萌关外一孤冢 ——访广元费祎墓 父子忠魂聚一杯 ——访绵竹“双忠祠” 雄关高阁壮英风 ——访剑阁姜维墓 江上风清一胜景 ——访云阳张飞庙 逢人先问定军山 ——访勉县定军山古战场 何如此冢卧青山 ——访勉县诸葛亮墓 静惠山下觅忠魂 ——访大邑赵云墓 君不见乎富乐山 ——访绵阳富乐山 为选高原立庙堂 ——访保山武侯祠 栈桥千里连陇秦 ——访三国古蜀道 三百里程十万树 ——访蜀道翠云廊 吴 以武而昌奠基业 ——访鄂州西山 折戟沉沙铁未销 ——访蒲圻赤壁 野人指点说猇亭 ——访宜昌猇亭古战场 坟坞已渺史迹留 ——访南京梅花山孙权墓 儿女英雄皖北坟 ——访庐阳周瑜墓 一生勋业著三吴 ——访岳阳鲁肃墓 天日昭然垂万古 ——访远安回马坡 满眼风光北固楼 ——访镇江北固山 通蜀控吴北照秦 ——访荆州古城 犹闻战马嘶鸣声 ——访当阳长坂坡 至今庙貌盈天下 ——访当阳关陵 古刹青山一片天 ——访当阳玉泉山 山形依旧枕寒流 ——访黄石西寒山 青山依旧夕阳红 ——访祁县罗贯中故里 踏遍三国情未了 ——《踏访三国》后记 试读章节 南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秦设巴郡,汉置安汉县。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一代史学大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诞生在这里。 正是草长莺飞的仲春时节,我怀着浓烈的探源三国的感情冲动,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了南充。经打听,得知陈寿故里在南充的西山,便马不停蹄地往那里赶。远远望去,西山的确是一处风景迷人的地方,山峦耸翠,蜿蜒如一道绿色的屏障。点点古建筑物散落其上,在春日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整个西山酷似一幅大自然匠心独运的图画,色彩绚烂,景象生动,使前来寻古探幽的人们首先感到是那么的赏心悦目,于轻松愉快的心境里自觉地和这里有了几分亲近。跨进山门一路走来,只见由鹅黄换装翠绿的树木辉映着清新的蓝天,满坡的花草散发出醉人的芬芳。幽幽的山道旁绿树荫翳,花团簇拥着一方褐色的巨石,兀然映入人们的眼帘。巨石的旁边,醒目地镌刻着“读书台”三个大字。不用说,这里一定是少年陈寿常来读书的地方。来到陈寿故里,首先看到了他读书的地方,似乎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在里面。它好像潜意识地告诉前来凭吊的人们,陈寿之所以能够穷毕生精力写成《三国志》这部皇皇巨著,是与他少年时代博览群书分不开的。 从读书台往前走,便是陈寿故居。它原位于安汉故城西郊的果山之麓,重建时才把它迁到这里。一条小溪从它的旁边潺潺流过,一座玲珑的小桥横跨在溪流之上,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与画意。在小桥之上倚栏驻足,听山涧清泉欢悦地鸣溅,看蜿蜒的溪流一路远去,即刻便会引发出一种溯探源头的意念。跨过小桥进入陈寿故宅,只见楼台高耸,庭院低回,幽雅中透出本来意义上的质朴,肃穆里氤氲着似可捉摸的灵秀。这座院落是近年来为纪念陈寿而重新建造的,房舍的格局和样式都体现出浓浓的汉代遗风,给人以古朴、厚重的审美感觉。庭院的连环走廊间、幽静过道里,以明晰简洁的汉代线刻艺术,绘制出形象生动的三国故事,让游人即刻进入陈寿纪实的那个三国历史氛围。故居里面,规整地布局着魏晋时期耕读型家庭的生活陈设,无形之中把人们带进陈寿那个时代的一个陌生的空间,让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想象各自心目中的那个陈寿。故居里还展示了鲜为人知的陈寿家世,再现出陈寿在这个家庭中勤学进业、笃志修身的生活情景,辑录了历代帝王和文史学家对陈寿以及他的《三国志》的评价。我踯躅其间细细观看,仿佛置身于一泓历史的活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泓活水,才使得三国历史文化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继续呈现出不可遏止的汹涌澎湃之势,由此也让我感悟到《三国演义》的那阕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写得是多么的真切,多么的隽永。 陈寿故里一侧,就是许多三国迷们心仪的“万卷楼”了。“万卷楼上书万卷”。据史书记载,陈寿自幼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亲不惜花费家资,特地在果山脚下为他修建了这个读书之所——万卷楼,并聘请当地名儒担任塾师悉心教授,决心把他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据此,万卷楼当始建于蜀汉建兴年间。唐代,家乡人在楼前又建起了一座寺院,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可惜后来渐渐荒废了。人们今天看到的万卷楼,是近年来仿原建筑重修的。它背依起伏有致的玉屏山,面对浩荡奔流的嘉陵江,突兀而起,直摩云天,那挺拔的身姿,恢弘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从古至今知识之于人类的力量。威严的高台,斗折的回廊,加上那本色的朱檐和黛瓦、古拙的廊柱和门窗,从远处望去,俨然一座肃穆而又庄严的汉家宫殿。 踏着依山势修筑的青石板台阶,我向万卷楼攀登。石阶的两旁,有雄壮的石狮护卫,有庄重的石阙迎迓。石阶路很长很长,刚刚攀登了一半,便累得我气喘吁吁了。立定休息片刻,任山风拂去额头上的津津汗滴,再抬头望那依偎在山腰的万卷楼,仰慕之情油然升腾如高山一样巍峨。及至跟前,见宽大的门楣上,高悬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万卷楼”金字巨匾,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两旁联语:“重修万卷楼迎来万卷史籍再放万丈光芒辉耀北斗:泛览三国志仰慕三国文化遍及三千世界源起南充”,高度地概括了万卷楼的历史意义和南充在传播三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置身于读书破万卷的圣地,目睹着万卷书楼的风貌,沐浴着山野里拂荡的融融春风,似有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万卷楼现已辟为“三国文化展览馆”。主楼大厅为展览馆第一展厅,中央立有陈寿半身铜像。青年陈寿发髻高盘,表情深沉,清癯而不失英俊,炯炯双目放射出智慧之光。铜像的后面,巨大的屏风上镌刻着常璩撰写的《陈寿传》全文。四周墙壁上有陈寿家世及他的治学历程、官宦生涯、史学著作等图文。陈寿出生于战事频仍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在他没来世上之前,其父已投身军旅,在蜀国大将马谡帐下任参军。街亭之战失利后,他父亲回到家乡安汉,得以同夫人一起教育少年陈寿。陈寿不负双亲厚望,勤学不辍,好问善思,表现出出类拔萃的才赋和终成大器的潜质。大约在后主刘禅延熙年中后期,他以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学业,来到成都,进入蜀国最高学府太学。在那里,陈寿夜以继Et地阅读先秦经典文献,钻研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他聪敏睿智,凡读过的书简无论如何艰涩,都能过目成诵并记住其要旨。他善于著述,文章构思巧妙,辞采熠熠,议论风生,为同窗中的佼佼者。在太学完成学业后,陈寿入仕,担任卫将军姜维的主簿,典领文书,办理军务。之后,他又先后调任蜀国图书馆秘书郎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黄门散骑侍郎。此时的蜀汉政权已每况愈下,加之曹魏大兵压境,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而刘禅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宦官弄权,朝纲混乱。百姓怨声载道。陈寿因不愿趋炎附势而仕途受挫,心情沉郁,终日闷闷不乐。也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料理后事。由于悲伤过度,陈寿一病不起。迫于病情越来越沉重,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让侍婢帮助调制药丸。此事被乡里所闻,被讥为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因此仕途更加沉滞,累年不得升迁。延至蜀汉灭亡,陈寿便返归故里,深居于万卷楼里,把先父之嘱托、为官之冤怨、亡国之痛楚深深地埋进书山,沉入墨海,在安汉老家度过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 第二展厅门首上悬挂的“并迁双固”匾额,是后人对陈寿史学成就的高度褒扬。“并迁”,是说他可以与史学大家司马迁并肩;“双固”,是说他可以与另一位史学大家班固成双,称其有“良史之才”。展厅内宽阔的四壁上绘有十六幅彩墨巨画,从“黄巾大起义”到“三国归一统”,再现三国由兴至衰的那段历史。南北廊轩内以《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等故事为内容的三十二幅仿汉代拓片线刻壁画,令依次览赏之人有如置身于三国时代,感受那风云跌宕、诡谲万变的历史。展厅前的草坪上,于绿树丛中端坐着老年陈寿青铜塑像,峨冠博带,神韵四溢,手抱竹简,若有所思,让人从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仍不难寻出老骥伏枥的刚毅。我肃立在陈寿塑像前,与之对目而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国新朝为翦灭东吴,统一全国,下令广泛网罗人才,续用魏、蜀遗臣。经人举荐,皇帝诏命陈寿入京,授予佐著作郎,兼任巴西郡中正官。不久,中书令和峤奏请司马炎批准陈寿编定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文集。陈寿受命后,历经数年艰辛,终于编纂而成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的《诸葛亮集》,整理和保存了诸葛亮生前安民、强国、治军等珍贵的文献资料。咸宁六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年的分裂,重归统一。此时,已四十八岁的陈寿开始全面整理三国史事,着手撰写三国历史。他查阅了大量的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处搜集三国人物的逸闻轶事,遍采三国的民间传说,踏勘三国历史遗迹,前后历经十年,大约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完成了皇皇巨著《三国志》的写作。这部史学著作分《魏书》、《蜀书》、《吴书》,凡六十五卷,三十七万多字,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秉笔公允,取材严谨,考究有据,文笔洗练,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后人将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达三十二万字。元末明初,罗贯中又据其撰成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三国历史普及至家喻户晓,三国文化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P1-7 序言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令人永远难以释怀的历史,一个创造神话的奇迹。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中,惟独《三国志》造就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在中国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惟独三国创造了两个不朽的典型:关羽和诸葛亮。 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中国的孔圣人——孔子的文庙,远没有关羽庙多。据说,全国的关羽庙有十几万之多。海外华侨更是把关羽视为神灵,奉为神明。 关羽不仅受到汉族的崇拜,而且受到异族统治者的崇拜。元代、清代,对关羽的崇拜都极为兴盛,甚至于封关羽为关帝。 封一位古人为帝,这在专制制度之下是绝无仅有的。因为皇帝历来都把自己视为最神圣最崇高的帝王,现实中的帝王要拜一位三国人物为帝,这是偶然的吗? 关羽忠勇仁义符合儒家思想,因此,深受儒家青睐;关羽同时还是道教最为重要的神灵之一;连中国佛教也拜关羽。三教崇拜一人,这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一绝无仅有。 三国人物中另一位受人崇拜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诚的代名词,是读书人的楷模,是天下臣民眼中的清官。 关羽是天下弱势群体的保护神,是天下英雄的保护神,是天下豪杰的保护神,是各个民族共同的保护神。 没有哪一段中国历史能够创造出这么多的奇迹! 在日本,关羽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日本最先开发出了电子游戏中的三国游戏,而且这种游戏在日本、中国的青少年中拥有众多的爱好者、痴迷者。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没有哪一段历史能够像三国这样被开发成拥有众多拥趸的电子游戏。 至于在评书中,《三国演义》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隋唐演义》、《杨家将》的影响都还在三国之后。戏剧舞台、影视作品、剧本小说,恐怕没有哪一段历史能够被如此众多的艺术样式所传播。 一段历史能让无数后人如此折腰,极为不易。 正因为如此,有关三国的话题才非常难写,但凡能写的前人都已经写过,今人还能写点什么? 本书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为难以下笔的话题中独辟蹊径,以寻访三国人物遗迹、三国故事发生地为题材的一部有趣好读的妙书。 作者历时十数载,遍访三国故地,写出了这部独具特色的趣书。 其文各自成篇,合为一体,则又成为一书。每篇皆先引《三国演义》一段记载,然后再切入纪游,这种结构方式也颇为独特。 作者擅长散文笔法,用词精到轻巧,常常在不经意之中时见华章妙语,令人掩卷遐思。 此书的出版弥补了三国书籍中的一块空白,实为爱好三国史者之大幸。 承老友陈江风先生绍介,得以率先拜读此书,十分有幸。 是为序。 后记 写下《踏访三国》的最后一个字,已是夜阑时分了。我放下笔,从坐椅上站起来。做了一个深呼吸,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心。窗外,一轮秋月正在天幕上悄无声息地碾动,众星闪烁,放射出璀璨的光。尽管几年来踏访三国已使我感到很累很累,早就盼望着到了这一天能好好地睡上一宿,然而此时的我却显得异常兴奋,漫长的踏访历程仿佛又延伸到我的面前…… 说不清什么时候我已被三国故事感动,也说不清什么时候我已开始对三国遗迹向往,因为确实太久了,久得很难回忆起确切的时间。记得我们村西的老坡头上有一座“关爷庙”,我小时候曾随大人一起去祭拜过。庙里供奉着一位红脸大汉,长髯垂胸,威风凛凛,供案上经常摆着供品,香炉里香火不断。他大概是我平生接触的第一位三国人物。后来,这座庙宇不知什么原因被拆毁了,庙上的木料和砖块被运到村里的小学校修补了教室。听说师生们在拆庙时,从庙里钻出了一条黄蛇,一位姓黄的老师上前拎起它的尾巴,抖搂了几下,把它摔死了。没过多久,黄老师莫名其妙地失声,成了哑巴。这件事很快传开了,而且传得很广,人们说,关老爷的庙是动不得的。这大概是对关老爷的一种敬畏吧。还记得在我小时候,村里的李大爷年年都要糊一种叫做“孔明灯”的灯笼,于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的晚上放飞到空中。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总是朝着灯笼飞行的方向,追呀,追呀,一直追好几里地远。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灯笼呈圆锥状,里面用细铁丝扎成灯身,外面用白绵纸糊严实,灯身下绑个十字架,十字架上再绑个用牛油浸过的布条。放飞的时候,用火点燃布条,捧着灯笼的双手一松,灯笼便飞上了天空。李大爷说,那灯笼是一个叫做诸葛亮的人发明的。就是从那时起,诸葛亮成了我心中崇拜的偶像,总觉得他很神。虽然,他并不像关爷庙里的关老爷一样接受过我的祭拜,但也是我心仪已久的一位三国人物。 说来也真是不可思议,过了半个多世纪,当我的《踏访三国》书稿完成后,王立群教授在为本书作的序言中写道:“在中国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惟独三国创造了两个不朽的典型:关羽和诸葛亮。”王教授说的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正是我小时候所知道的两个三国人物,这是偶然的吗?巧合的吗? 不管是偶然也好,巧合也罢,就是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把我引入了历史上那个叫做三国的时代。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我和大多数同辈人一样,于我国众多的历史朝代中,对三国最为钟情,最为熟悉。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风云诡秘、大开大合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英雄创世的时代,更是一个标新立异、色彩纷呈的时代。虽然,较之其他许多朝代,三国时期可能要短暂些,但就是在这有限的时空,从辽阔中原到荆楚大地,从秦关陇隘到巴山蜀水,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也许是三国历史本身使然,抑或人们对三国众多人物偏爱使然,三国的许多遗迹非但没有被近两千年的岁月尘封,反而更加清晰地显现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无声地诉说着三国的沧桑历史,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游人,其中不乏众多的“三国迷”。出于自幼对三国的那份情感,我早就萌生了踏访三国遗迹的念头,并把这个念头很快变成了行动,于是便有了这几十年艰辛的跋涉,有了这几十万艰涩的文字。自从我迈出踏访三国的第一步起,便一次次地穿过时光隧道,走进了三国鼎立的那段历史,不停地把思想滞留在那个时代。坚韧和执著使我几乎踏遍了我国大地上所有知名的三国留存,领略了官渡、赤壁、夷陵等战场遗址,认识了曹操、刘备、孙权等枭雄人物。北国冰冻的大地上有我印下的足迹,南疆炽烈的骄阳下有我流淌的汗水;凌空栈道上有我的喘息,拍岸江涛里有我的沉吟;雄关要隘的峭壁回应着我的欷歔,高山峡谷的激流奔泻着我的惊悸。我不得不承认,踏访三国较之品味三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一个既有通常所指的地理意义,又有看似抽象的心灵意义的踏访,如果说这踏访的路程超越万里的话,那也绝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万里踏访进程,而抽象的心灵历程要远远超过万里!踏访进程中的一个个三国遗迹,就好像心灵历程中的一个个驿站。我时常在一个个心灵驿站沉思,从考察三国遗迹中珐感悟三国历史,从辨析三国故事中去理解三国人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国史观。所有这些,我都毫无顾忌地写进了这本书里,意在与读到本书的朋友切磋交流,也祈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最后,让我们一起感谢那位湖海散人,是他用神来之笔,依据陈寿所撰《三国志》的史料,创作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流传千古的三国历史画卷。从此,一个个生动的三国故事情节,一个个鲜活的三国人物形象才得以走进民间,走进普通百姓的心中。我在踏访三国即将结束的时候,特意来到了他的故里,由他的一位后裔引领,在一片茂密的庄稼地里找到了他的墓地。我在那里盘桓了许久、沉思了许久,面对萎萋芳草覆盖的坟头,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2008年仲秋于郑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