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部系统地对中国、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农业转型过程进行经济学分析的著作。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对28个国家的农业转型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本书中,作者抛弃了多数学者用农业产量的变化来评价“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成败得失的做法,而是以劳动生产率作为改革成功的度量指标,从改革前的初始条件开始,分析不同政策组合在不同背景下所可能产生的结果,并给出详实而可靠的证据,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分别针对改革中的基层生产者、农业组织以及政府等主体的行为展开了生动的经济学分析,并得出了可靠的政策结论。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迅速崛起,一系列中欧和东欧国家成功加入欧盟,而与此同时,俄罗斯通往市场经济的道路仍然坎坷不平。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大量政治家、商业领袖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仅仅在20年前,这些变化却是不可想象的。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动力因素何在?它们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中又能得到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本书恰恰是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深入理解和认识上述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问题的一部力作。
1 引言
1.1 成功的衡量与成功的决定因素
1.2 改革路径的选择: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
Ⅰ 农业转型的经济学
2 转型的模式
2.1 改革绩效的度量
2.2 农业产量的变化
2.3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4 农业产出的变化
2.5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2.6 转型的模式
3 一个农业转型的模型
3.1 引言
3.2 阐明“社会主义无效”(Socialist inefficiencies)的基本模型
3.3 改革的模型化
3.4 模型的拓展
3.5 改革和效率一个经验例证
4 改革政策
4.1 价格和补贴政策的改革
4.2 产权改革和农业的重构
4.3 自由化和市场制度的发展
5 改革的效果
5.1 引言
5.2 价格和补贴改革的效果
5.3 产权改革的效果
5.4 市场自由化的效果
5.5 改革政策相互作用的影响
Ⅱ 农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6 改革战略的基本决定因素
6.1 初始的技术水平
6.2 财富的拥有量和经济结构
6.3 分权的程度
6.4 历史传统和路径依赖
6.5 其他因素
7 为什么共产党在中国推行了改革,而在苏联却没有?
7.1 引言
7.2 中国的政治变化、基层的推动力以及农业改革
7.3 苏联基层的抵制以及农业改革的失败
7.4 中国和苏联的技术、财富和分权
7.5 共产主义组织和改革试验
8 市场自由化改革步伐的决定因素
8.1 引言
8.2 中国渐进式的市场自由化
8.3 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全面同时改革
9 产权改革和农场组织重构的政治经济学
9.1 土地权利的类型
9.2 历史传统和私有化
9.3 土地返还的决定因素
9.4 土地的实物分配与股份制分配
9.5 硬预算约束和农场组织重构
Ⅲ 结论、经验教训与转型经济的新发展
10 结论
10.1 农业转型的经济学
10.2 农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11 农业转型的经验与教训
11.1 找到恰当的指标来度量改革的成功
11.2 制定正确的制度框架
11.3 改革政策的组合
11.4 改革的初始条件与改革政策的影响
12 转型后的第二个10年
12.1 东亚国家
12.2 中东欧国家
12.3 独联体国家
12.4 启示及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