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入《史记》至《明史》共24部中国封建王朝正史,时间跨度从先秦至明末,包含了中国40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无论规模和连续性都独一无二的超大型历史文献。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编纂者为此撰述了“作者生平”、“全书简介”、“原文选读”、“名篇赏析”、“千古名句”、“参考书目”等板块,为读者快捷全面地了解二十四史并熟悉其重点内容,有很大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十四史(上下)/经典点睛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汪高鑫//李传印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选入《史记》至《明史》共24部中国封建王朝正史,时间跨度从先秦至明末,包含了中国40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无论规模和连续性都独一无二的超大型历史文献。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编纂者为此撰述了“作者生平”、“全书简介”、“原文选读”、“名篇赏析”、“千古名句”、“参考书目”等板块,为读者快捷全面地了解二十四史并熟悉其重点内容,有很大帮助。 内容推荐 社会进步,时代更迭,竞争趋烈,压力变大,更有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各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日益增多,使得当代人阅读的目的已经渐渐从占有大量知识,转变为尽快获得重点知识为主。为了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就需要高度浓缩的读物。因此,我们组织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编纂了这套“经典点睛”丛书。所谓“经典”,是说选入的作品都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足以流传千古,为当代人必读之书;所谓“点睛”,就是由编纂者对入选的作品萃取精华,探骊得珠,介绍重点,为读者阅读这些经典提供一条快捷通道。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史记》1 鸿门宴/11 文景之治/14 勾践卧薪尝胆灭强吴/15 陈胜大泽乡起义/18 司马迁论善恶有报/21 管仲佐齐建霸业/22 商鞅佐秦变法/24 冯鹱买义/26 毛遂自荐/28 信陵君窃符救赵/50 蔺相如完璧归赵/52 田单大摆火牛阵/54 鲁仲连义不帝秦/56 屈原忠贞遭放逐/39 李斯谏逐客书/41 韩信登坛拜将/43 叔孙通定朝仪/45 李广难封/47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50 辕固生论辩汤武革命/52 财富论/53 论六家要指/56 《汉书》62 班固诸子论/71 贾谊论体貌大臣/74 苏武牧羊/76 张骞出使西域/79 来买臣衣锦还乡/82 东方朔诙谐滑稽/83 杨恽恃才凌人被腰斩/185 陈万年教子/87 霍光佐汉中兴/88 赵广汉注重调查研究/91 严母训子/95 原涉重义轻法/95 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98 王莽代汉/100 《后汉书》107 昆阳之战/116 刘玄淫逸亡身/119 窦宪封燕然山/121 马援择主而仕/123 梁冀飞扬跋扈/126 班超鄯善奇袭/128 张衡斥谶纬虚妄/130 陈定做官善变通/132 鲍宣妻修行妇道/133 党锢列传序/134 宦者列传序/157 方术列传序/139 《三国志》144 官渡之战/152 董卓残忍成性/154 荀或数劝曹操/156 仓慈治民有术/159 诸葛亮隆中对/160 诸葛亮出师表/162 关羽失荆州/165 孙权屈身受策封/164 赤壁之战/166 吕蒙智降郝普/168 夷陵之战/170 韦曜直书被诛/172 《晋书》178 诸葛亮鞠躬尽瘁五丈原/185 贞观君臣评说司马懿/186 石崇王恺斗富/188 励精图治的前秦王苻坚/190 淝水之战/193 《宋书》200 孙卢平,桓玄灭/205 佐臣刘穆之/206 元嘉之治/21o 荒虐天下,骨肉相残/213 皇逼官反/215 彭城之辩/218 自古书生多意气/221 良吏之风/224 范晔之死/225 《南齐书》230 永明之世/235 “书橱”陆澄/237 骄奢亡国之东昏侯/240 “异人”张融/243 《梁书》和《陈书》246 评梁武帝/250 魏徵评梁朝诸皇帝/252 多才宽仁的昭明太子/254 侯景之乱/257 陈后主亡国/259 史学功臣姚察/262 何之元传/265 《魏书》271 初遭法难/276 太和改制/279 迁都洛阳/282 国史之狱/284 狗脚朕/286 《北齐书》290 论北齐王朝的开创者高洋/293 论孝昭皇帝高演/295 杜弼论学/298 战乱年代的科学家/301 《周书》305 周齐大战晋州城/308 战乱母子情/311 周武帝剪除权臣/314 《南史》和《北史》320 简而不失,淡而不流的谢弘微/327 王僧达羞辱路琼之/330 大发明家祖,中之/332 改革皇帝孝文帝论赞/333 河阴之变/336 尔朱荣专权被杀/338 《隋书》343 亡国之君隋炀帝/348开皇名臣高颍/351 经籍志序/354 《旧唐书》361 玄武门之变/366 “明镜”魏徵/370 三千宠爱在一身/371 文成公主和亲/373 玄奘西游/375 刘知几论史才三长/376 杨炎创两税法/377甘露之变/379 《新唐书》384 韩愈谏迎佛骨/389 唐代酷吏/391 安禄山的“赤心”/393 “诗仙”李太白/394 中唐名将郭子仪/396 雪夜袭蔡州/397朋党难去/400 《旧五代史》404 守业有成唐明宗/409 长乐老冯道/412 海龙王钱@/414 荆南高赖子/416 前蜀明主王建/419 《新五代史》424 伶人敬新磨掌批唐庄宗/428 乱世枭雄朱温/431 才子帝王李煜/454 儿皇帝石敬瑭/456 壮志未酬周世宗/459 王彦章死节/445 《宋史》448 陈桥兵变/457 杯酒释兵权/460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462 吕端大事不糊涂/465 寇准劝帝亲征/468 千古忠烈杨家将/470 刚正坚毅包青天/472 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475 王安石变法/478 郾城之战/481 《辽史》486 诸弟之乱/490 耶律大石西行万里建西辽/492 断腕太后/494 君臣相得/496 韩德让/498 耶律休哥算无遗策/500 托粟讽谏/502 方正清廉大公鼎/504 大奸大恶耶律乙辛/506 《金史》51O 太祖起兵反辽/514 海陵弑君夺位/517 孳孳求治金世宗/519 宗弼南侵/521 张行信无所畏避/524 高琪误国/526 郭虾蟆忠义殉国/528 《元史》533 一代天骄/542 忽必烈建国/546 李碹之乱/548 耶律楚材以儒治国/551 脱脱大义灭亲/554 长春真人丘处机/556 帝师八思巴/558 《明史》564 靖难之役/576 贤良淑德马皇后/579 开国元勋徐达/582 足智多谋的刘伯温/584 方孝孺被夷十族/586 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589 刚正不阿海青天/591 张居正匡救时弊/594 戚继光抗倭/596 郑和下西洋/598 魏忠贤专权/601 严嵩一意媚上,戕害忠良/605 试读章节 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在今天陕西省的韩城(汉代左冯翊夏阳),诞生了一位后来成为中国历史学之父的伟人,他就是《史记》的作者、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的远祖是以“世序天地”、“世典周史”为职业的,到东周惠王、襄王时,这个家族开始散居于各诸侯国,从此失去典史职业达四百余年之久。从直系近祖司马错开始,这个家族主要从事军事和经济职业,司马错和其孙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军功卓著;司马靳之孙司马昌为秦时铁官,司马昌之子司马无泽则为西汉初年长安城分管一区商业的市长,都是主管经济的官员。远祖的典史之职为司马迁父子所继承,而近祖的军事和经济经历则丰富了他们作为史学家的素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即司马无泽之孙),是西汉一代学者、杰出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从小仰慕远祖“世典周史”的职业,立志要远绍祖业,重振这个久已失传的家学。他勤学多闻,依靠自己的才学,于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5—前135)步入仕途,开始做太史丞,后来升为太史令。汉代太史令主要职责是掌管天文星历、占卜祭祀和档案文书,同时也实录大事。但是,司马谈却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要以撰写古往今来的历史为己任。为此,他拜师求学,《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唐都、杨何与黄子都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学问家,司马谈向他们求学,当然是为论载历史做知识储备工作。同时,司马谈还注意利用史官的身份收集天下逸文故事,研究先秦诸子百家学术和古往今来的历史,为论载历史做资料储备工作。从后来成书的《史记》的实际创作来看,司马谈确实做了大量的初创工作。他发凡起例,对《史记》的五种体例都有不少成篇的作品,这一点已为后人所认可。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不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论载历史的梦想未能在生前得以实现。因此,他临终嘱咐司马迁一定要接任太史令,希望儿子能像周公、孔子那样重视论载历史,完成他的未竟事业,建立起扬名后世的伟大功业。 司马迁自幼就刻苦学习,“年十岁则诵古文”(《太史公自序》)。这里的“古文”,《史记索隐》引唐人刘伯庄的说法,认为是指《左传》、《国语》、(《世本》等书。诵读这些记述历史的“古文”,无疑为司马迁日后成长为杰出的史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的精心安排下,司马迁进行了一次远游,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足迹踏遍江淮各地,历时长达数年之久。这次远游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今后论载历史做实地考察工作。王国雏先生在《太史公行年考》中将之称为“宦学”。司马迁这次“宦学”,不但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而且还收集到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材料,这些都对后来《史记》的撰写成功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年一前117年),司马迁师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董仲舒和孔安国,主要学习《公羊春秋》和《古文尚书》等儒家经典,从日后成书的《史记》可以看出,这两位汉代大儒对于司马迁学术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 大约就在这时,司马迁开始步入仕途,做了郎中的官职。元鼎六年(前111年),司马迁以郎中身份随从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既是司马迁参与的一项重大的军事活动,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实地考察西南夷地区的大好机会,对以后《史记‘西南夷列传》的写作成功有很大影响。自从司马迁做了郎中以后,曾多次扈从汉武帝巡幸各地,这不但使司马迁因此得以对汉武帝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也对汉王朝的封禅活动有更多的直接体验,这就为以后《史记》的《今上本纪》和《封禅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汉初太史令为世袭官职),开始“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太史公自序》),撰写《史记》。当时汉武帝正准备修改历法,由于掌理天文星历是太史令职责所在,司马迁也参与了修历活动。太初元年(前104年),新的历法修成,这便是西汉著名的《太初历》。修历活动对《史记》的撰写计划有一定的影响,原来司马谈打算将《史记》的下限“至于麟止”(鲁哀公十四年获麟是《春秋》绝笔之年,汉武帝元朔七年也恰好获得白麟,司马谈便效仿《春秋》故事,以此年为《史记》绝笔之年),由于修历是盛世之举,司马迁以能有幸亲身参与而引以为自豪,这促使他决定要将《史记》写作的下限改为“太初而迄”。在司马迁看来,将《太初历》的修撰载入史册,这既是史官的职责,也是司马迁的骄傲。 修历工作结束后,司马迁续撰写《史记》。到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经过数年的撰述,《史记》正值“草创未就”之时,不曾想司马迁却在这个节骨眼上突遭飞来横祸,他因受李陵案的牵连而被逮捕入狱,处以宫刑。 事情缘由是这样的,天汉二年,汉武帝下令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骑兵三万人北击匈奴,李陵率步兵五千人为策应偏师。李广利乃汉武帝宠姬、倾国倾城的美女李夫人的哥哥,他以外戚受宠,其实只是一个庸将,汉武帝此次派他北击匈奴,目的是想让他借此立功增封;李陵乃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平生行事有乃祖之风。大军出发后,事态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率领主力军队北伐的李广利,没有遇到匈奴的主力,却竟然损兵折将而返;而率领五千策应偏师的李陵,在深入敌境后,却遭遇到了匈奴单于亲率的八万骑兵主力的重兵包围,李陵且战且退,经过十余天的激烈战斗,消灭匈奴兵一万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在距离边塞仅一百多里的地方全军覆没,李陵投降匈奴。事后廷议此事,朝中一些人将兵败的原因归罪于李陵,司马迁同情李陵,认为这些议论有失公正,便向汉武帝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报任安书》) 汉武帝起初是接受司马迁的看法的,并且还派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境内,以迎接李陵归汉。公孙敖在边境候望一年多,没有等到李陵归来,便谎报李陵为防备汉军北伐,正在训练匈奴兵。汉武帝得知此情,非常气愤,不但族灭了李氏一门,为李陵申辩的司马迁也被以“诬罔”罪逮捕入狱。按汉律,“诬罔”是一种死罪,若想免去一死,可以纳钱五十万赎死,或者接受宫刑。司马迁虽说出生于书香门第,却只是一介寒门书生(太史令的品级不过六百石),家里自然拿不出钱来赎死罪,剩下的就只有或接受死刑,或接受宫刑。这使司马迁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接受宫刑,这对士大夫而言是一种奇耻大辱,生不如死,接受死刑,则意味着《史记》将无法撰成,他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就会付诸东流。两难相权。司马迁最终选择了宫刑。司马迁在后来写的《报任安书》中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把撰写《史记》看作是重于泰山的事业,如果因受李陵之祸而毫无价值地死去,这就如同“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 当然,被处宫刑对于司马迁的身心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他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绌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报任安书》)在这里,司马迁一口气说出了人生十大耻辱,而腐刑(即宫刑)则是十种耻辱中最大的耻辱,一个“极”字道出了司马迁这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也正因此,司马迁在受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精神一直处于极度恍惚之中,“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昕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每想到此事,“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不过,司马迁既然勇敢地选择了官刑、选择了生,也就不会被这种奇耻大辱所击倒。相反,逆境更加激发了司马迁发愤著述《史记》,以成就这一扬名后世的事业。为了勉励自己发愤著述,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迂一气列举了数位身处逆境而发愤成就事业的先贤圣哲,他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这里,司马迁既是抒愤,也是自况,他要以这些先贤圣哲忍辱负重而成就功名的事迹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发愤著述。《史记》一书对那些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成就功业的人,每每总是给予赞许、表示敬意的。如在《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对越王勾践国败受辱后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最终发愤雪耻,灭掉吴国而称霸中原,给予了赞许,称其“有禹之遗烈”;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楚大夫伍奢、伍尚父子遭奸人迫害致死表示同情,认为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而助吴破楚是弃小义而雪大耻,许之以“烈丈夫”,如此等等。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司马迁出狱,开始了他后期的《史记》撰写工作。《史记》究竟完成于何时,由于史无确载,现已不得而知,据推算,应该大约在公元前90年,也就是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的时间。司马迁这封书信是对三年前他的好友任安写给他的一封书信的回复,当时任安担任益州刺史,看到司马迁出狱不久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他为好友由衷地感到高兴,便写了这封信,鼓励司马迁“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希望他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任安并不了解司马迁当时的心情,或许在别人看来,中书令是掌管机要的近臣,能获此官职是一种荣耀,但在司马迁看来,担任这种本由宦官充任的官职,对他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更不要说借此身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了。也正因此,当时正埋头于《史记》撰述的司马迁并没有给任安回信。三年后,《史记》的撰述大概已经完成,司马迁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泰山事业,而此时的好友任安却因太子事件而被捕入狱,被处以死刑。司马迁觉得该是给任安回信的时候了,于是便有了这一千古名篇《报任安书》。在这封书信里,司马迁尽情地向任安倾诉了自己多年积压在心中的郁闷,其言辞如诉如泣,慷慨悲凉。在这封书信里,司马迁以当代孔子自居,而称被汉武帝处以死刑的任安为“智者”,这其中的隐含讽喻不言自明。书信寄出后,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就从此销声匿迹了。 P1-5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民族,中国是一个史籍浩如烟海、世无匹敌的文献之邦。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促进了文献的繁荣,而浩繁的文献作为一种载体又代代不断地传承着这一伟大的文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史”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史记》到《明史》,这被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史家称为“正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从历史编纂而言,它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为世界文化奇观;从记载内容而言,它上起黄帝,下至明朝灭亡,包含了400O多年的历史;从撰述时间而言,它从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始,到清朝乾隆年问刊行《明史》为止,前后历时19个世纪。毫无疑问,无论是从编纂规模之大,还是反映的内容之丰富,“二十四史”作为历史文献,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当历史的潮流将中华民族推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站在这新千年的起点上,我们将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审视民族的过往历史,去反观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经验和理智告诉人们,今日之中国是昨日之中国的继续,现实与历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我们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毛泽东同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不但不能割断历史、忘掉文化传统,还应该好好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今日之所以要阅读“二十四史”,是因为从中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曾经是怎样地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又是怎样地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终于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以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优秀人物,其中有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繁荣和统一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政治家,有对民族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万世景仰的思想家,有声名流传古今文坛的文学家,有为民族科技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军事谋略家,他们都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坚信,只要打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大门,她必将会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博大精深震撼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我们会从中吸取智慧与力量,获得借鉴与启迪,从而斗志昂扬地去创造中华民族辉煌的明天。 当然,中华民族既有辉煌的时代和成功的经验,也有受尽屈辱的悲切和失败的教训;既有众多爱国为民、功在千秋的民族精英,也有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对于民族的屈辱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要以自己的奋发努力雪国耻;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败类,我们应该予以鞭挞,将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二十四史”过于浩繁,使得广大非历史专业的人士望而却步。所谓“登堂必自阶始”,为了给广大读者寻求这样一个通往“二十四史”之“堂”的“阶”,我们编写了这部《速读二十四史》。其具体做法是:(一)史家生平与史著介绍部分,以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的语言说明时代、史家与史著的关系,突出每一部史著的特点。(二)名篇点评部分,选文力求经典性、代表性、故事性,即通过以简小而不失具体、全面的选文努力展现“二十四史”的整体风貌;而点评作为本书最为重视的部分,其撰写旨趣在于揭示选文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现代人的借鉴价值。(三)千古名言部分,包括原文、原义、引申义和今用,旨在体现古语的今用价值。(四)推荐书目部分,对每一部“正史”都介绍几部有关的通俗读物和研究著作,以便读者对“二十四史”有更多的了解。总之,《速读二十四史》是一部为初学者了解“二十四史”而编写的通俗而简明的读物,希望它确能引领读者步入“二十四史”这座历史文化神殿的厅堂。 参加本书撰写的人员是一批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史学研究工作者,本书的撰成出版,有赖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同时,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因限于篇幅而未能一一注明,在此谨致诚挚的感谢。 汪高鑫 2003年12月于北师大丽泽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