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证较快和学费较低,使英语国家新西兰成为中国学生“第三次留学潮”的热点留学国。自费留学,中学生出国留学,构成“第三次留学潮”新特点。小留学生在陌生的新西兰生活得怎样?书读得怎样?留学一族与kiwi融合得怎样?留学毕业后在新西兰工作前景怎样?能移民吗?新西兰今后是不是理想的留学国家?本书根据对中国留学生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以充分的数据和真实的个案,为留学生家长释疑解惑,为筹备留学的学生出谋划策,也为反思中国教育提供思想的平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出国留学与预想不到的问题(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生存报告) |
分类 | |
作者 | 白莉民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签证较快和学费较低,使英语国家新西兰成为中国学生“第三次留学潮”的热点留学国。自费留学,中学生出国留学,构成“第三次留学潮”新特点。小留学生在陌生的新西兰生活得怎样?书读得怎样?留学一族与kiwi融合得怎样?留学毕业后在新西兰工作前景怎样?能移民吗?新西兰今后是不是理想的留学国家?本书根据对中国留学生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以充分的数据和真实的个案,为留学生家长释疑解惑,为筹备留学的学生出谋划策,也为反思中国教育提供思想的平台。 内容推荐 根据对新西兰中国留学生访谈与问卷调查,结合新西兰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书着重探讨新一代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后所经历的困惑、挑战和收获,并分析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包括家庭、社会的教育)对留学生海外经历、行为的影响,从而检讨中国教育的特征与问题。本书第1章通过对“留学垃圾”概念的探讨,分析中国留学生和他们家长的有关资料,揭示中国留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不同特征。第2章讨论中国应试教育对第三次留学潮形成的影响,并仔细分析了影响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目的地的诸种因素。第3章至第5章的重点落在中西比较上:第3章从留学生对新西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评价看中国教育和社会环境与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形成的关系,并探讨这个概念对这一代留学生适应国外生活的影响。第4章通过留学生视角中的中西教育差异,着重分析了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意教育,中西方教育中的优势和软肋。第5章的重点在探讨中外学生对学历、文凭的含金量的不同看法,指出中国社会对文凭学历的追求及目前就业形势对他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关系到他们对所在留学国的教育和社会的评价。第6章主要讨论任何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所要面临的问题,即中国学生的“扎堆”使他们成了所在留学国社会中的一个孤立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性,使很多留学生对自己学习语言的环境不满意,比较容易觉得受歧视,常常抱怨当地人对中国人不友好。第7章以中国留学生谈他们在海外成长的体会为主线,讨论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其实是不宜出国的。他们对留学教育的看法,对仍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及他们家长的建议和忠告,不但具有实用价值,且反映了留学生们从另一视角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审视。第8章是对四位留学生的个案分析,总结全书的主要论点。 目录 第1章 中国留学生=留学垃圾? 1.“留学垃圾”概念的提出 2.国外对中国留学生不良行径的报道 3.中国与新西兰对中国留学生问题的不同反应 4.中国留学生到底怎么了 5.中国留学生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比较 第2章 中国教育现状和出国留学的选择 1.出国留学与中国应试教育 2.选择出国的动机和目的 3.为什么选择新西兰 4.中外留学生选择留学的因素比较 第3章 中新比较(a):追求现代化 1.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 2.现代化与环保意识 3.现代化与社会人文环境 第4章 中新比较(b):教与学 1.最看重的是新西兰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2.最欣赏的是新西兰的教学方法 3.最满意的是新西兰的师生关系 4.最感慨的是在国外读大学的艰难 第5章 学历和文凭的含金量 1.新西兰文凭与其他国家文凭的比较 2.新西兰文凭对于找工作的价值 3.去发达国家深造的情结 4.文凭的含金量和多民政策 第6章 语言和异文化造成的困境 1.中国学生“扎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困难 2.学业上的最大障碍还是语言 3.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的尴尬 4.种族歧视问题 第7章 走出国门的困惑与收获 1.留学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2.哪些人不宜出国留学 3.出国留学与预想不到的问题 第8章 反思中国教育 1.国内外成长经历的对比 2.好学生和独立自主的空间 3.中国情结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心理素质和人文教育的问题 附录 中国留学生与新西兰教育调查问卷 访谈提纲 试读章节 最欣赏的是新西兰的教学方法 中国学生感受到的中新(西)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方法,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新西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中国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新西兰的教学重创意,重思考。这个“创意”,现在在中国的教改中也在强调,但都好像是在不知所云。我们就先来听听这些学生的切身体会吧。 肖晶(D67)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创意”的含义就是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说要写一篇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范围,先拟定一个计划,然后各处去找资料。像这种作业,她觉得就非常好。而中国教育呢,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属于老师灌输、学生吸收的那种。所以,她刚到新西兰时,觉得很不习惯,觉得是在云里雾里,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更重要的是,觉得新西兰的老师教得太少了一点。这就是说,新西兰教学中所注重的探索能力,肖晶觉得自己实在不行,总是期盼老师能多“喂”一点。 婧(D66)对“创意”的解释是:新西兰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她说在新西兰是自己参与学习,而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学习。这种学习观念上的改变,她觉得对她的震撼挺大的。这使她觉得自己在留学这一段时间里是受益匪浅的,不仅自己的生活能力有所提高,还有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长进。 郑宏(D32)对此也有他自己的解释,说新西兰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相对来说就比国内的教育要好。郑宏说,所谓培养能力,就是老师只给你一个大概的提纲,让你自己去深入探讨,你得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去得到一个启示或者结论,不是像国内那样死记硬背,老师写什么你抄什么。这样就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Edith(D1)进一步解说了“新西兰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观点: “我觉得这边的教育质量要比国内的大学的教育质量好一点。国内大学一般接受新信息可能会比较迟钝一些,因为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教学的师资也好,设备也好,可能都不如这边好。比如国内大学的课本可能要陈旧一点,可能老师也是一代一代地这样下来,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但这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你一个思考的方法,不讳手把手把你管得很死的。这里的学习就是说你要会自己去做研究,在中国,可能不讳做这个,至少是在本科的水平上,不会有这样的要求。” 章良(D22)也认为新西兰教育的长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他认为,主要是学生自学的能力。他是这样比较新西兰和国内大学的差别的:国内大学就是看书,然后老师教你什么你就学什么。但是,新西兰的大学就不是这样的,新西兰的大学注重培养你的自学能力。比如,新西兰大学的作业,经常会让学生做一些project(项目)o章良认为,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大学不可能教你所有的东西吧。你以后工作了,有新事物,要靠自己学。所以,他认为新西兰的大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有绝对的优势,比国内的死记硬背要强得多。 这些学生的表述,都说了这样一点:即新西兰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教方法——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这为你将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这种能力的培养,有的是通过做Project,有的是平时的作业。黎绢(D29)来新西兰近两年。先读语言,然后考入大学读商科证书。她觉得新西兰的学校不错,所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新西兰的assignment(作业)跟国内做作业不一样:“国内做的作业,好像就是东抄一块,西抄一块。这边都要你自己独立做,要有自己的见解。” 在西方教育中,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Socratic(苏格拉底)式的。所谓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给学生提问题,而不是将答案灌输给学生。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中国学生的弱点往往是试图寻求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个正确的答案在中国学生看来,或者是老师的,或者是某一权威人物的,或者是在课本上的。在中国,考试往往是要将这些“权威”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而在新西兰却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独立分析。 这种教学体制和方法上的不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李景(D36)说,新西兰的教育体系比中国要好,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推动你去自学。她认为自己现在要比她在中国大学读书的时候努力得多,因为在中国的大学里,混也是那个样子,学也是那个样子。相比较之下,她还是比较喜欢新西兰大学的体系。 柳维(D18)也说,新西兰的教育比中国强,因为老师不逼学生,全凭学生自觉。这儿的老师也挺好的,学生要有什么问题的话,老师都会帮你。但是,学校的纪律还是很严的,你要是抄作业的话,绝对不可以,如果被抓到的话,肯定会受到处罚。 尽管很多中国学生都表示喜欢新西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但是,这并不是说,新西兰的教育就什么都好,而中国式的教育真的就是一无是处。珊(D12)就认为,新西兰是英式教育,灵活,但不扎竟国内的教育死板,但扎实。珊认为,两种不同的制度,各有好处,如果想学扎实一点,还是在国内学好;在这边就是灵活一点,还有就是培养个人的独立的思考能力。 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看法,有时还牵涉到对教育质量的不同评估。靳娇(D39)在新西兰两年半。读了九个月的语言学校,现在在大学读computer graphic(电脑制图)专业。她说,没来新西兰之前,觉得新西兰可能有更好的机会读上更好的大学,因为新西兰的教育质量会比国内的好,它的优势是比较开放,而且是英文教育,有的科系压力不会像国内那么大。这就是为什么她选择来新西兰读书的原因。来新西兰以后,她发现新西兰的一些语言学校,以及有些大学中的专业,如商科专业,教育质量比较有问题,没有预想中的好。她说,学商科的学生中,很多都是中国人,说句实话,他们中不乏找枪手代做作业的,代考试的,能真正学到东西的其实并不多。比较而言,她觉得她自己学的那一科,computer graphic,教育质量还不错。所以,她强调说,要具体分析新西兰的教育质量。 这里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一是关于语言学校的教学质量,二是大学中的有些专业的质量问题。关于新西兰的语言学校,有的确实存在着问题,新西兰的业内人士也在呼吁要政府出台政策规范教育出口市场,以维护新西兰教育的形象。所谓“留学垃圾”行为,大多也出在读语言学校的留学生群中。语言学校本身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来源质量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语言学校在总体形象上的不佳。然而,恰恰是这一部分的教育,占了教育出口市场的很大比例。当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第一号留学预警时,对中国学生和家长提出的告诫也是这一方面的问题。总之,大部分的新西兰语言学校还是可以的,但总归有“老鼠”在这行业中,真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其次,生源质量的本身问题。新西兰的教学方法使那些本身就不爱学习、且没有自控能力的中国留学生很难适应。更重要的是,这些教英语的新西兰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来留学的目的不是很明了。比如,按照新西兰的教学指导思想,语言教学是侧重于交际,在实践中学。所以,有的老师设计了很多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应景练习英语,或去市场商店买东西。但是,中国学生的目的是要尽快地通过雅思考试,这样的教学就与他们的目的不相符合。所以,很多留学生对此不满。那些自己经历了语言学校,然后通过雅思上了大学的留学生,就告诫想要来新西兰读书的中国学生,在国内考过雅思再出来,这样省钱、省时间。事实是,若论教学生如何通过考试,还是中国老师有办法。西方的教学方法里是没有这么强的“应试”概念的。 新西兰大学中有的科系里中国学生太多,滋生了很多问题,比如作弊等,因而造成了中国留学生对这些科系的质量的怀疑。这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这些学科,比如商科本身的教学质量;二是中国学生在读这些学科时所做的种种违规违法的事。如果是因为后者而否定了前者的质量,那是对新西兰教育的评价有失公允。在国外,正如很多中国留学生注意到的,人的总体素质比较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诚信和自觉的基础上。这并不是说,新西兰的学生中没有作弊的现象,但数量少。而在中国留学生中确实不乏作弊的,且不觉得这样做是很羞耻的一件事。就以笔者所经历的一件事为例。某一学期大约有45名的中国学生选了一门中国现代文学课。这门课的侧重点不仅是教“五四”时期的中国小说、戏剧和诗歌,而且还教翻译。很多中国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来的,总觉得中国人读中国文学要容易些。但是,平时“翘课”的学生还是得做作业,其中包括要用英语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章。在老师评判文章的时候,随手就抓到了5名中国学生从网上下载文章来敷衍。当其中的一名学生堂而皇之地来要分数的时候,笔者对他说,你的文章是抄袭的。原来还以为这名学生可能会抵赖一番,狡辩一番,可没想到,他竟脸不变色地说:“哦,是因为那时我正忙着做其他的作业,没时间做这篇文章,正好看到网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就‘当’下来了。”这位学生没有道歉,没有说自己这样做是错的。当然,在中国学生众多的作弊案子中,这可能还不是最坏的一种。正如靳娇所注意到的,找枪手做作业、考试的,不乏其人。有一名学生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上写下了这样一段对新西兰教育的评语: “就Fiance专业而言,西方的教育确实很具实用性。在接受了老师的讲课或者是读了专业方面的书后,觉得与中国的教育相比,这边的教育能使学生更快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在新西兰的制度中,有些漏洞可以使有些人钻空子。比如,有的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上作弊。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能杜绝这样的漏洞吧。” 这位学生的评论比较公允,既看到了学科本身的优势,又看到了制度中的漏洞,尤其是作弊的现象。这位学生说得很对,作弊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哪个国家的学校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是,中国留学生往往“群集”于某一学科,这样作弊的比例会显得很高。另外,有的人不仅仅满足于作弊,且以此作为赚钱牟暴利的手段。在当地的中文报纸上,人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广告:帮人做作业,做枪手代考试;有的甚至制造假文凭出售,从而触犯了法律。 P70-73 序言 第三次留学浪潮中的中国学生,或称“小留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的出国选择是与中国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大背景相关联的:中国社会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开放,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需要国际化的高科技优秀人才;而中国经济起飞促成了富裕或较富裕的社会阶层的形成。这个大前提奠定了这一代留学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而作为应试教育的直接或间接的产品兼独生子女的“双重”身份,又赋予他们与老一代的留学生相异的个性特征。无论他们在哪个国家留学,作为一个留学生群体,由于他们的教育、文化和成长背景相同,对异国教育、文化的反应和适应过程都会有其相似之处。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无论是收获或问题,成就或失败,都会具有相当程度的共性。国内关于这一群体的报道,大多局限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尤其是自2003年起,中国媒体开始报道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垃圾行径”,提出了“留学垃圾”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尤其是将这一群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中国教育、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研究的著作则少见。 在对“留学垃圾”的讨伐声中,新西兰被视为留学垃圾的新集散地。然而,留学生在国外的不良行为,并不局限于新西兰这一国家。新西兰的特殊性在于其国家小,出口教育政策的起步较其他几个教育出口大国晚,而门槛也相对低一些。所以,在最近几年的小留学生出国潮中,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引人注目。对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的研究,就是试图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剖析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探讨中国当前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和独生子女成长的特征,对这一代中国留学生特点形成的影响。而中国留学生视野中的中西教育差异也可使我们进一步反思中国教育,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更感性的认识。 这项对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的研究项目,缘于一项对新西兰所有的国际留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2002—2003年间,新西兰政府出资,请维多利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Colleen Ward和Anne—Marie Masgoret博士在新西兰全国范围内对国际学生作了一项调查。他们的调查报告题为“The Experiences of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New Zealand:report on the results ofthe national survey”(国际学生在新西兰:全国问卷调查报告)。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来自63个国家,其中中国学生占43%,是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其次是韩国(17%)和日本(15%)。Ward教授将这些参与调查的国际学生分成三大组:(1)中国学生(仅包括中国大陆学生);(2)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包括香港和台湾的学生);(3)ESANA学生,包括欧洲、南美、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学生。在收回的2 736份有效问卷中,64%来自高中留学生,20%来自大专院校的留学生,而语言学校的留学生只占16%。这项研究发现: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学生和来自欧洲、南美、北美、澳大利亚的学生比,中国学生与新西兰学生接触少,他们的新西兰朋友也是最少的。他们也是最不能融入新西兰教学环境的;他们比其他两组的学生更容易感到被歧视,认为新西兰人对国际学生的态度不友好。尽管中国留学生是对新西兰教育的满意程度最低的群体,但又是最想留在新西兰的一个群体。这个矛盾现象就使在新西兰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的整体面貌显得复杂。这份报告指出,有必要对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做更深入的研究。这项调查结果,尤其是关于中国学生对新西兰的矛盾态度、对新西兰教育的满意程度的报告,是激发我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这项问卷调查的直接原因。 我们认为,中国学生对新西兰的矛盾态度和对新西兰教育的满意程度,是与当今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教育这个大背景分不开的,尤其是与这一代留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们想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宁静美丽但偏远的国度留学?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新西兰还是因为来自家长的压力或安排?他们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对这些留学生的选择和在海外的经历有什么影响?这些留学生在国内的教育程度对他们的留学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背景因素与这些学生对新西兰教育的看法、满意程度有没有关系?针对影响中国留学生对新西兰教育满意程度的因素,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在2004年的11月至2005年的6月间,在新西兰的奥克兰(Auckland)、汉密顿(Hamilton)、惠灵顿(Wellington)、基督城(Christchurch)和达尼丁(Dunedin)五个城市的中国留学生中分别散发了1100份问卷。本着自愿的原则,请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不包括香港、台湾的留学生,也不包括已经移民了的中国学生)填写问卷,然后将填好的问卷放在提供给他们的邮资已付的信封里寄还给研究者。近40%的学生寄回了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32份。同时我们还对100名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访谈。 根据对新西兰中国留学生访谈与问卷调查,结合新西兰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书着重探讨新一代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后所经历的困惑、挑战和收获,并分析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包括家庭、社会的教育)对留学生海外经历、行为的影响,从而检讨中国教育的特征与问题。本书第1章通过对“留学垃圾”概念的探讨,分析中国留学生和他们家长的有关资料,揭示中国留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不同特征。第2章讨论中国应试教育对第三次留学潮形成的影响,并仔细分析了影响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目的地的诸种因素。第3章至第5章的重点落在中西比较上:第3章从留学生对新西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评价看中国教育和社会环境与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形成的关系,并探讨这个概念对这一代留学生适应国外生活的影响。第4章通过留学生视角中的中西教育差异,着重分析了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意教育,中西方教育中的优势和软肋。第5章的重点在探讨中外学生对学历、文凭的含金量的不同看法,指出中国社会对文凭学历的追求及目前就业形势对他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关系到他们对所在留学国的教育和社会的评价。第6章主要讨论任何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所要面临的问题,即中国学生的“扎堆”使他们成了所在留学国社会中的一个孤立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性,使很多留学生对自己学习语言的环境不满意,比较容易觉得受歧视,常常抱怨当地人对中国人不友好。第7章以中国留学生谈他们在海外成长的体会为主线,讨论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其实是不宜出国的。他们对留学教育的看法,对仍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及他们家长的建议和忠告,不但具有实用价值,且反映了留学生们从另一视角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审视。第8章是对四位留学生的个案分析,总结全书的主要论点。 本书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探讨留学和中国教育,涉及中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国外教育的特点,培养子女的方式,中西文化心理上的差别,西方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虽然这不是纪实的报告文学,但是,访谈的内容则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经历。通过这些莘莘学子的视角和故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想出国的学生不仅可以听到他们的心声,了解海外学子的苦闷、烦恼和期望,还可以从他们对留学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中得到启示。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像是在与读者娓娓谈心。这是一本为中国大多数家长和高中生、大学生而写的书:无论对留学有无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看中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也是一本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而写的书,因为它也许对我们当前正在探讨的素质教育、和谐教育和教育改革都会有启迪。当然,这本书中也不乏怎样适应国外生活和教育的“贴士”,对想出国或正在筹备出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具有实际意义。 我要感谢维多利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和亚欧语言文化系提供的经济资助,使此项目得以启动和展开。在开展这项研究期间,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淑红老师其时是国家汉办派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汉语的讲师,参与了散发问卷和对中国留学生的访谈。王寅除了在中国留学生中散发问卷、进行访谈以外,还承担了将访谈录音打成文字的任务。Kevin Fomiatti承担了输入和分析调查数据的任务。没有他们对这个项目的贡献,这项调查研究便不可能完成。维大中文教研室主任Dullcall Campbell对这项研究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在此,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2006年的1月至4月,我在上海学术休假,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写作前,曾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炳照教授探讨过这本书的形式,他提出的建议对此书的构思和写作很有帮助。我在上海的朋友和同事,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耿百鸣,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伍伟民等,都对此项目的展开和此书的出版极为关注。我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和副总编阮光页,是他们促成了此书的出版。书中的部分照片由Kevin Fomiatti提供。 白莉民 2008年3月1日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