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堑神兵(我在工兵五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崔萍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总参谋部工程兵部首任部长崔萍的文集。

工程兵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重要兵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都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更承担了繁重的出国维和任务,在亚洲、非洲诸国,树立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崔萍自抗日战争初期即进入工程兵的行列,参加过百团大战、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还参与指挥了修筑毛主席纪念堂和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记叙的在工程兵的经历,让读者既看到一位工程兵老战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也感受到工程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

内容推荐

崔萍是河北藁城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工兵队。建国后,他历任工程兵技术学校校长,工程兵某师师长,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总参谋部工程兵部部长,为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汇集了崔萍的遗著,以及老战友、老部下、亲属回忆他的文章,分为“我的回忆”、“访谈笔录”、“军事论著”、“往事钩沉”几个部分。

目录

崔萍同志生平

我的回忆

我在工兵50年

 卢沟硝烟起弃学当八路

 一二九师工兵岁月

 挺进大别 转战桐柏

 十年军校生涯

 调任师长

 在工程兵任上17年

转战太行

 两渡漳河水

 筑垒黄崖洞

 跨越封锁线

正太线上破路记

工程兵机械化的摇篮

 受命办学

 仓促上马

 艰难起步

 走向正轨

 新生力量

 新的起点

忆帮助越南训练工兵

筑路大军鏖战急

 勘察部署 八万大军悄悄开进

 连克难关 崇山峻岭摆开战场

 对空作战 英勇顽强战绩辉煌

 精心施工友谊路上再添友谊

一次重要的整编

殷殷真情寄后人

访谈笔录

葡萄架下话工兵

 开路架桥军中先锋

 硝烟锻造人民工兵

 共和新岁百业待兴

 工兵舟桥应运起步

 长江黄河水性不同

 特舟重舟更重调度

 特舟劲旅智练巧功

 南北天堑转瞬通途

 轻渡装备竞扬千帆

 实践创新再求发展

 地爆器材硕果累累

 火箭布雷一枝独秀

 工兵爆破花样翻新

 作战攻坚突显神威

 推挖装压遂行系列

 高效灵便簇新机械

 迷彩系列初成新宠

 以假示真创新战法

 执着勤勉终就一生

 襟怀坦荡任人说评

军事论著

论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我军工程保障的基本经验

工程兵的发展和在未来战争中的运用

发展机械施工加强人防建设

加强战役工程保障研究提高工兵工程保障能力

在全军工程兵工程机械训练现场会的总结讲话

运用地雷的几个问题探讨

工程兵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明确训练任务 开展教学改革 进一步办好工程兵各级教导队

以教育训练和装备技术研究为重点

 开创工程兵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工程兵专业训练

努力办好初级指挥学校大学班

解除疑虑坚定信心深入推广光爆锚喷技术

服从大局在改革中前进

关于编写《工程兵史》的意见及回忆晋冀鲁豫工兵

附录:“百团大战”正太线由坡头至芹泉段爆破工作报告

往事钩沉

深切的怀念

为工兵现代化竭尽心力

朴实无华现风采

人生事业的领路人 人防教育的开拓者

流年追忆

抗战初期二三事

创新·求实·关爱

深深怀念崔萍部长

桐柏战斗岁月

步校牵线结连理

仁爱平实之心可鉴

满怀深情忆崔萍

工程兵技校工作剪影

热心办学的崔萍校长

忆工兵援越军事顾问组人越

丛林葱郁碧流长

忆崔萍老首长

我们爱戴的好师长

亲切的教诲深切的缅怀

严谨求实著风范

我敬佩的好首长好老师

援越筑路立新功

全国人防技术指导的开拓者

装备科研的有心人

他心中只有工作

伯伯教我搞科研

天津炸坝感人一幕

忆崔萍二三事

与首长在一起的日子

高风亮节

碰壁之后的反思

克服黄河岸浅滩演练的片断

与崔萍首长有关的几件事

抢救崔萍追记

缅怀崔萍

忆崔萍首长

沁园春·归来复去(外一首)

无尽的思念

书末絮语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卢沟硝烟起 弃学当八路

我小时候家庭大概属富裕中农,家中有土地,有房子,风调雨顺时,生活算得上小康。父亲是独子,母亲是独生女。10岁以前生活比较优越,但家庭并不富足。

我们村没有学校,在姥姥家的村庄上学。以后,我们村成立了洋学堂,我就回我们村上学。

我们那一带有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叫梅花镇,离我们村四华里。小学毕业后我考上梅花镇高小(三年高小)。高小毕业十五六岁,我考上赵县中学。赵县中学是附近几个县最好的一所中学,我考上后,自己和家里都很高兴,但是一了解,在赵县中学读书,每月学费10-15元,学费加上伙食费每月至少需要20块大洋,家里供不起。我就没有上。

辍学之后,我在家里帮助父亲种地。但上学的心不死,在家种地一年多之后,我又考上了县简易师范。师范花的费用少多了,不交学费,每月只交伙食费4块大洋。四年毕业,毕业后当小学教师。在简易师范渎书的学生家境都比较贫穷,学习都很努力。

我读了一年多,“七七”事变发生。日军轰炸石家庄的飞机就从学校的上空飞过,但学校没有停课,老师依然每天坚持上课,同学们依旧读书学习。不过,从同学们课后的私下交谈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心里已经七上八下,不安宁了。放暑假前,同学们议论,日本兵来了怎么办?有些人说往南跑。但往哪里跑没有钱也不行,就得向家里要钱,家里也没钱。再说,心里也没底,往南方哪里跑呢?

后来,听到日军大炮响,说是日本兵攻打石家庄,到底战况如何,大家都不清楚。

不久,看到散兵溃退往南跑,抢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晚上也不敢睡觉,站在房顶上观察周围的动静,随时准备逃生。

有一天,有人告诉我,村里过兵了,但又是车,又是马,不像正规军。当时,地里只剩棉花还没有收,我就用小手推车推着奶奶到搭在地里的窝棚躲避。刚到窝棚没多大一会,就听见梅花镇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战斗经过两三天之后,日军不见了。回到村里,听说梅花镇有个土围子打得很激烈,鬼子杀了好多人,据说有一两千人,我们村被杀害了三四十人。解放后在梅花镇为受害者建了纪念碑。从那以后,我们那一带再不见日本人了。老百姓也回到地里干活了,但依然提心吊胆,内心里很害怕。政府也没有了。那时政府跟现在的不一样,跟老百姓没什么联系。

9月下旬以后,我们那里的八路军到了山西,地下党号召百姓起来抗日。有人出来宣传,老百姓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那时司令遍天下,但很多都打着抗日旗号,招兵买马,发展个人实力。

那时,我们那里地下党的力量很强,我们村有党支部。我就响应地下党的号召当了兵。当兵就在附近,家里也没意见。很快部队就发展了起来,成立了游击支队。老共产党员马玉堂就是这支游击队的一位主要领导。华北敌监狱中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等61个共产党人中就有他,后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以后,陈再道带领东进纵队到冀南,向各村派工作组,张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通告。我上学的欲望没有灭,就积极报考上抗大。我们一二十人被批准了。

陈(再道)宋(任穷)纵队司令部在南宫。我们一二十人集结到南宫陈、宋司令部住了十多天,发了衣服、棉被。之后,从南宫出发,经过南汉线,到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潞城故漳村,住了近一个月。之后,又由陈士榘支队护送过同蒲路,从永和县过黄河,经延长县到延安。

到延安后逐个谈话,问上过什么学,读过什么书,受过什么人、什么思想的影响等等,实际是政治审查。经过政治审查,上级派红军干部来,带我们一批学员到甘肃庆阳。一路很艰苦,到庆阳后才知道,我们到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大队,大队长是何长工。到达驻地后,各班挖各班的窑洞,挖了10多天就挖好了,紧接着开始训练。

十多天后,又接到命令,往延安方向转移。越走部队越多,进了陕西,到了青杨树坪,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罗瑞卿跟大家讲了话。王振夫(后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王福昌(后任工程兵机械学校副校长、顾问)等都是从大后方去的,我们是从敌占区去的。我们这个大队后改为抗大一分校,没有去延安,而到了延长县的黄河边,还是去时的那个渡口,那条路,这一次是东渡黄河返回晋东南。

过完春节,又重新编队。挑选特种营的学员时,组织上征求大家的意见,从防化、工兵、重机枪等几个专业中自愿挑选。防化专业要大学生。对这几个专业我大都不太懂,听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兵的学员说,工兵好,技术性强。我就报了工兵,苏旺(1950年任工兵师参谋长,抗美援朝时期任志愿军工兵指挥部参谋长,总后白城子办事处主任,沈阳军区工程兵顾问)也被挑上了。我们就一同到了工兵。工兵队长是马骏驰(后来,长期在院校工作,副军职离休)。工兵队里有两个学员在国民党军队工兵里干过,当工兵教员。工兵、防化兵人不多,都是三四十人,后来合并为工化队。从此,学习、训练开始走向正规化。生活朝气蓬勃,学习训练很稳定。朱德总司令每星期骑马来给学生讲一次话,对学生的教育鼓舞作用很大。

学习快结业时,日军“扫荡”来了。经过两天准备,我们就出发去阳城、晋城、壶关一带。究竟敌人来了没有,也不知道。移防前在上党平原,那一带很富足。移防后来到山沟里,这一带很穷,而且经常转移,生活很艰苦。我和苏旺、王福昌、王振夫、蒋准(1955年大校,10级,正军职,曾任长沙工程兵学院训练部部长)都在一起学习。经过八九个月的训练,最后,我们在山沟里毕业了。毕业时,时令已到冬天。工化队一共20多人,工兵、防化各10多人。

毕业后,我们五六个人又一起分到一二九师。

P2-4

后记

几经周折,日夜兼程,这本至少晚了十年的书稿终于进入尾声,顿觉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愉快。

这可能正应了“好事多磨”,“十年一剑”那句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开放的深人,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历史的把握会有所助益;但是,我在采访调查中也深切感受到十年在人生中,尤其在中老年人生中的分量,真有种“十年生死两茫茫”, “尘满面,鬓已霜”,十年“时移景迁,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许多重要的当事者,有的已离开人世,安息九泉之下;有的年事已高,身患重病,力不从心。岁月催人,时不我待。同时,十年来机构多次调整,人员频繁变动,许多资料和文档也难觅去处。所以,凡事应早决断,快行动,宜早不宜迟。

我能够给崔萍首长写回忆录、编书是完全未曾料到的事。这既是巧合,也是缘分。说巧合,是虽有人给他写过回忆录,发过短文,但是,他没有跟多少人主动深谈过,首长也一直没有下出书的决心。说缘分,我不但入伍不久,就于1965年在操场和工地远远地眺望过身为师长的他的英武身姿、儒雅风采,听过干部战士对他的赞美和传闻,留下过美好的印象;我在基层和政治部、工程兵司令部办公室的多年工作经历,又为本书的写作和编稿做了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准备;更主要的是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多年间,我有幸在其身边工作,才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交流,尤其是因写回忆录而引发了他主动多次的长谈深交,这对于深沉内向的他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的经历、他的思考、他的设想和长期不懈努力,不仅对推动工程兵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人防建设起过巨大作用,是工程兵的宝贵史料;而且,他还想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传给后人,尤其是将他未完成的事业以及他们老一代工兵的雄心和期望传给后来者,愿工兵的现代化建设紧随时代的步伐快速发展,为祖国的富强与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尽管他对出书有诸多顾虑,但对把资料记录整理出来的心情还是很强烈的。这也是其夫人时钧和家庭在经济并不宽松的情况下,下决心出资出书的动因。也是我领命之后,责无旁贷地竭尽全力,夜以继日,搜集研究资料,写作改编稿件的动力。

虽然,我对工兵的历史和崔萍首长本人还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但是,通过调研、写作和审阅稿件,仍然对我有很大触动,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无论对工兵史还是崔萍首长本人的了解都更多、更深刻了。书中以崔萍首长个人经历为主线不仅对工兵的一些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描述,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和内幕,充分展示了广大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丰富了工兵史料的内涵,给人们以启示和教益。写法上也尝试采用谈话式的叙述,单刀直入,切中肯綮,避开了许多不关痛痒的套话、废话。语言上力求简清、质朴、活泼。同时,又尽力避免回忆录成为“言说者的历史”的通病,客观地再现历史。

“历史”存在于事件的展开之中,而不应是单一的结论的论证和概述。因为,只有事件和史实的充分展开,才能更丰富、更深刻、更可信;也才更有回味和思考的价值。“历史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的”。以事件叙述为主的史料,才能充分体现这一历史真实;也才能供后人研究分析,辨别真伪。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凡是能调查到的人和事,能展开写的事件过程,我都不吝笔墨尽力铺叙,如实反映。

崔萍首长在抓工兵建设上,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方针,想全局,抓大事,讲科学,重实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常深入群众,发现总结典型,推动全盘;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争取工兵发展的空间,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工兵的全面建设,把工兵的工作搞得生龙活虎,别开生面,卓有成效。把工兵的地位建立在创造和发展上;紧跟时代步伐,面向世界,了解发展动态,刻苦钻研,奋发图强;运用教育、培训、参观、演练等各种方法,开阔眼界,用事实说话,教育说服有关部门、领导和群众,一方面宣传工程兵的作用和成就,打破僵局,争取支持,求得发展;一方面不断同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狭隘保守,不思进取的思想作斗争。为排除各种阻力和障碍,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项目、新经验,打开了新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战争时期,工兵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突击队;在和平时期,工兵是一支建设的重要力量,修建道路桥梁、建设人防工程、参加抢险救灾、爆破旧建筑、“抗暴反恐”等无一没有工兵的身影。1992年4月,工程兵奉联合国之邀,派出400余名官兵赴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成为我军第一支“蓝盔部队”。之后,又接连受邀,赴刚果(金)、利比里亚等国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被联合国视为一支维和的重要力量;被国际上誉为“训练有素,军容严整,军纪严明,装备精良的工兵分遣队”,“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楷模和榜样”。工程兵部队为我国、我军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展示了良好的形象。由于水平所限,对书中的不足和问题请批评指正。本书文章以内容和文体分类排序,特此说明,请予理解。

张满堂

2004年7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