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民国时期总体的法学理论和个别法学家的理论,进行了概括、分析,着力探讨了民国时期法学理论所欲回答的主要问题,用文中的话来讲,就是为什么中国法律的现代转型是正当的?以此作为核心问题,本书阐述了民国时期不同的理论路径,将其大致的理论解说概括为“改造与适应”,进而,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民国时期的法律理论夹缠在中西古今之间的困境。
如何理解和解释一百年来的法律变革,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它不仅关涉我们如何面对过去,还关涉我们如何面向未来。
本书在整理和发掘民国时期法律理论的遗产的同时,着重于搜寻当时的法学家的论说所指向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哪些方面。他们试图采用哪种方式加以解决?从理论上讲,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他们究竟处在什么困境当中?这些困境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中依然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又该采取什么立场来重新思考?
序一
序二
上篇
导言
一、历史与现实的困境
二、研究的现状
三、本书的问题、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法律如何有效以及正当:改造或适应
一、社会现实与法律困境:中西的冲突?
二、中西还是古今:在特殊与普遍之间?
三、西方法律之于中国何以是正当的——改造或适应?
四、民族心理、个人独立人格与社会进化?
第二章 个人或社会:如何远离中国?
一、个人与社会何以成为问题?
二、社会本位如此值得青睐?
三、个人或权利本位构成威胁吗?
四、个人与社会:中西以此判然分别?——我们需要如何重新思考
第三章 在习惯与价值诉求之间:事实与价值的对抗?
一、习惯在法律中的地位
二、习惯何以对抗价值?
三、法律的内容及其如何正当
四、意见何以分歧
第四章 礼治、德治与法治:基础和目标
、法治、德治关乎道德?
二、法治、德治关乎历史与现实?
三、法治如何实现?
四、法治何以正当?
第五章 现代法律完成的希望:学说与实务的担当
一、陷于西方知识中的法学研究
二、在概念法学与社会之间
三、中国司法实务的困境与任务
四、一种尴尬的期待
结语
下篇
一、道德抑或信仰:面对政治行动的法律理论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疏解之
二、作为手段或目标的治理:德治、礼治与法治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疏解之二
三、中西之争向古今之争的转变
——蔡枢衡的法学理论之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