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用凝练的语言说,土豆在饥饿的年代救了定西人的命;洋芋解决了定西人的温饱问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使定西人走上了致富路。该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描绘了定西马铃薯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定西人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动人故事。通过马铃薯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提升,真实反映了定西的过去、发展和希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土豆的微笑(定西洋芋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阎强国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用凝练的语言说,土豆在饥饿的年代救了定西人的命;洋芋解决了定西人的温饱问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使定西人走上了致富路。该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描绘了定西马铃薯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定西人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动人故事。通过马铃薯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提升,真实反映了定西的过去、发展和希望。 内容推荐 《土豆的微笑:定西洋芋的故事》分为“共和国的心口之痛、但愿苍生俱温饱、土豆你好、土豆的微笑曲线、土豆大战、成长的大地”六章,14万字。作者阎强国是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飞天》杂志社副主编,全国知名作家,庄重文学奖获得者,甘肃“小说八骏”之一。他多次深入定西,采访基层干部,采访农民群众,掌握了大量的现实素材,提炼升华为大型报告文学。 本书每一章节都引用了定西的民间歌谣、花儿唱词、经典谚语,亲切贴近,通俗易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共和国的心口之痛 离大海最远的定西 那一双手 那一只手 那一弯山梁 那一声哭喊 第二章 但愿苍生俱温饱 生灵之苦 和洋芋一样的人 沧桑岁月 心系千千结 挖穷根的人 第三章 土豆,你好 土豆远道而来 洋芋大地 洋芋梦想 顺应天时,顺应市场,顺应时代 第四章 土豆的微笑曲线 最先把洋芋卖出去的人 占地头,抱牛头 “新大坪”的故事 好种出好苗 周爱兰的路 撬起定西 第五章 土豆大战 又恨又爱的洋芋 农民协会 “洋芋书记” 马铃薯专列 窑窖与窗口 第六章 成长的大地 纯净的心 与大地同呼吸 可以唱着生活了 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从薯乡到薯都 后记 试读章节 离大海最远的定西 竹竹儿扎了马了 叫你把我想傻了 想得天聋地哑了 浑身肉像刀剐了 ——定西民间歌谣 定西的孩子没有见过大海。地理课上老师讲,地球表面四分之三是水,定西的孩子不敢相信。天下雨时,定西的孩子口中念道:天爷天爷大大下(雨),馍馍蒸得车轱辘大。但定西的那个天爷下雨总下不到时候,五月六月庄稼需要雨水时卡死脖子地旱,而到秋季,一旦下起雨来,就是夹杂着冰雹的暴雨。因此定西的孩子又怕下雨,一年可能就只下这么一场,却下得天昏地暗泥流滚滚。一场雨,土地拉成了水沟,旱河改了道。 从地理位置上看,定西地处大西北的甘肃中部。从平面地图上看,西部的辽阔,使定西的位置正处在共和国版图的中心地带,定西是最“内陆”的地方。定西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这块年降雨量不足300多毫米、南部高寒阴湿区无霜期仅120天的土地,如今承载296万人口,20世纪80年代初绝对贫困人15高达78%。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后认为,定西每平方公里可承载人口为16人,而其实这块土地承载的人口达到了可承载数的近10倍。定西的旱出了名。定西的穷出了名。贫穷的定西,苦难的定西,最“内陆”“中心”的定西,一直是共和国心口的疼痛。 20世纪60年代,定西饿死了人。周恩来总理听到汇报后,潸然泪下。在他主持的紧急救援会上,他含泪指示同志们快去救命,救定西人的命。70年代,甘肃及周边省份的城市及乡村,来来去去一拨一拨要饭的,大都是定西人和定西周边贫穷山区的人。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定西人的日子“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从粮食购销看,50年代定西给国家贡献粮食2亿斤,60年代净贡献9000万斤,70年代净吃回销粮年均2200万斤,国家补贴运粮费760万元。80年代的头一年,定西就要求回销粮5.1亿斤。定西的困难越来越大,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补贴了15粮,不能说就能填饱肚子:定西缺煤,要填饱肚子,生米做成熟饭,还需要“柴火”。定西的一棵树珍贵,定西的一根柴、一株草珍贵,定西的牲口屙下的每一杯粪也珍贵,都能当“柴火”用。在定西,保护一片林难,保护一棵树难,保护山柴不被破坏难,保护草皮不被铲光难。连一杯马粪,也可能出现争夺。树少了,山光了,弄个“柴火”,也越来越难,植被的严重破坏,每年流人黄河的泥沙量在6亿吨以上。农村土地责任承包前,定西农民分配的金额,正常年景人均都在50元以下,现金只有5元;最好年份人均只有57元,现金只有7.7元。1980年前的五六年间,国家救济定西人的黄衣服、被子、席片等86.577万件,棉布665.9万尺,棉花58.46万斤。定西人到外面讨饭,外乡人还羡慕人家有一件黄大衣呢。改革开放后,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到过定西,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都曾来定西视察指导工作。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省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把基层的联系点都放在定西,把定西当作工作的重点。还有78%达200万之多的绝对贫穷人15,不救济定西不成,不帮助定西不行。 席卷中国大地的扶贫战的号角吹响之时,绝望中的定西人看到了希望。但扶贫不是送口粮、送黄大衣,给定西绝对贫穷人口每人总价值百元的两袋面粉,就超过了两个亿。而两袋面粉,对祖祖辈辈贫穷的定西人不过杯水车薪。这样一块饱经沧桑伤痕累累的土地,这样集中的贫穷人口,是中国扶贫战的一大难题,也是全世界战胜贫穷斗争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战役。自从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消除贫穷,世界的目光就一直注视着人口最多、贫穷人口最多、绝对贫穷人口最多的东方中国,而中国大地的扶贫战中,全中国人的目光都在关注着定西。定西是中国的定西,也是全世界的定西。定西的扶贫,是中国的焦点,也是全世界扶贫的一个焦点。 那一双手 吃的是救济粮 穿的是黄衣裳 喝的是玉米汤 ——20世纪70年代定西的顺口溜 定西海拔高,气候阴凉,干旱缺水。当冬天来临时,那冷,是一种尖利干燥的冷。这一天下午,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走进冉桂英的家。 在定西安定区听到冉桂英的名字,我们都不由有片刻的发愣,一时记不起这个极熟悉的名字代表着什么。冉桂英,这个名字印在了我们这个年龄人的记忆深处。当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课本上就有冉桂英的名字:当我们戴上红领巾,敲锣打鼓去战天斗地的工地上慰问用双手改天换地的大哥大姐父老乡亲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有冉桂英;稍大一点,到了高年级,我们也参加到大会战的行列中,平田整地修地球时,我们的心里想着冉桂英。全国有个大寨,大寨有个郭凤莲;甘肃学大寨,甘肃有个大坪;大坪有个冉桂英。冉桂英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大,仅她被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便觉得她是幸福无比的人,我们的内心也因她充满自豪和幸福。她和她的铁姑娘队用一双手改造出我们心目中秀美的山河,让我们觉得她的那双手会有很大的力气。当我们参加大会战感到劳累,感到自己力气小的时候,就想。若冉桂英和她的铁姑娘队到咱们工地上来,河沟会自己合上,山会自己裂开,山坡会成一马平川。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长大了,也理性了,我们现在去看冉桂英,心头除了敬慕,还有一些复杂的东西在萦绕着。 冉桂英是中共十大代表,十一大中央候补委员。这样的荣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如今的待遇和境况。冉桂英所在的大坪村离定西市城区5公里,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又容易让人想到大坪村该是城郊了,至少也该有城郊农村的优势了。但走大坪要过山翻梁,一道山梁把大坪和小城市隔开,大坪只能是乡村。当年,冉桂英是大坪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有10个生产队,书写下她人生的辉煌;到包产到户两年后,她进了城。她的身份还是农民,不过她已定居到城里。走进一个小胡同,在一幢两层高的普通的小楼二层,那里是冉桂英现在的家。周围的环境杂乱,楼下有人在搬蜂窝煤,二楼的楼道口堆放着煤球,这样的居住环境更像城郊农民的家。我们走进冉桂英的家,客厅不大,因为摆放了较多的花草,显得很拥挤。屋子很冷清,带我们去的安定区宣传部的同志说明我们的来意后,像老妈妈一样的冉桂英很自然地前来和我们握手,那双手很绵软,握的时候显得有力,握紧的时候又显得很无力。1937年出生的冉桂英,该72岁了,在她慈祥的脸上你无论如何无法联想当年铁姑娘队队长的身影。当我们说明采访的要求时,她一个劲地说:“都过去的事了,都过去的事了。”P1-5 序言 定西人说,定西有三宝: 土豆,洋芋,马铃薯。 土豆在饥饿的年代救了定西人的命;洋芋解决了定西人的温饱问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使定西人走上了致富路。 数百年里,定西人与饥饿为伴,生死听天由命。新中国成立,定西因穷而出名,因穷而不懈努力,又因不懈努力而令国人感动。天不下雨是定西贫穷的主要原因。几十年中,定西人逃不出这样的宿命:希望——干旱——救济——感动——征山战水——再希望——又干旱——又救济——更感动——更拼命地征山战水。不懈地奋斗着,在恶劣的大自然面前,定西人诠释了生命抗争的极限,却一直难以摆脱困境。 改革开放之初,联合国官员踏上定西这块贫瘠的土地,很快得出结论:“这里不适宜人类生存。”在全世界反贫穷斗争的史册上,定西曾是全世界贫穷人口最集中、贫穷人口最多、绝对贫穷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定西人继续努力拼搏着,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定西人把贫穷的帽子甩在了世纪门槛的另一边。进入新世纪,定西人以更加豪迈的步伐,顺应天时,顺应市场,顺应时代,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产业革命,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陇中大地仿佛获得了一次新生,青春焕发,如日蓬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在这里,我们仅以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为引线,想告诉你一个过去的定西,今日的定西;想告诉你从苦海中爬上岸的定西人的酸甜苦辣,告诉你定西的洋芋及“洋芋人”的故事。 你听,定西的鱼润江大爷唤我们了,他说:“土豆煮熟了,快来吃洋芋,这个马铃薯品种的味道好哩。” 鱼大爷不是在搞幽默,在定西,土豆叫土豆,也叫洋芋,也叫马铃薯,嘴上怎么方便怎么叫。因此上,在这里,我们也随个方便,请勿计较叫得不统一。 快来,尝一尝定西的土豆,那白娃娃一样的洋芋蛋正冒着热气,咧开嘴巴微笑哩,请尝尝这块贫瘠土地上吸足了阳光的马铃薯的味道,到底如何。 后记 一部关乎千家万户的报告文学的完成,自然不能闭门造车,自然要走到千家万户去,自然而然有很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们帮忙才行。 一部小书写成,如果照例该有个后记的话,该说说心里话。心里话只一句:感谢大家了。 感谢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出版社,他们策划并申报了选题,使之成为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之一,逼我不得不跑出去栉风沐雨,也使我呼吸足了乡村的新鲜空气,感受着大地气息,我更见健康和精神了。 感谢甘肃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他们给我的小书以很高期望值,时不时还打电话、发短信过问一下,鞭策我这个懒人不得不多跑些路,不得不跑得快一些,也让我在点灯熬夜写字时,不得不更精心一些。 感谢读者集团副总经理汪晓军,在初稿完成时,他提出了极中肯的意见。他说:就写农民的故事。这和我心犀相通,使我写作时也通畅、自信多了。 感谢定西市委宣传部郑宏伟部长,他的悉心指点,使我在定西走张家绝不会走错门到王家去,且一点也没有走弯路。感谢定西市各县区宣传部的朋友们,他们在定西给了我很多关照和帮助。 感谢合作者、定西市安定区委宣传部陈习田,他提供的图片让我在定西自己弄的相片自惭形秽,他的摄影作品用在我的小书里,真添光彩。 感谢定西市委宣传部的杨学文,他的资料给我更多线索,更多参考,并有引用。 感谢为小书帮忙过的王永刚、汪泉等朋友,不然我交给出版社的文稿,会让编辑大皱眉头。 在内心里,更感谢安定区的席秀山老人的罐罐茶,感谢陇西县的鱼润江老人煮熟咧嘴笑的洋芋,感谢岷县刘国城的花儿…… 只是不能一一列举。 感谢土豆,感谢定西大地,感谢这块大地上的朴实勤劳的“洋芋人”,他们给予我的更多,更多…… 再说一声:谢谢! 2008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