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敢于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利益,往往为邪恶势力和专制君主所不容,以至以身殉国,甚至连及亲属,弄得家破人亡。但历史是公正的。历史将洗刷掉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泥浊水,还他们以清白,而将那些奸邪之徒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五个时间段即是本书结构的五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章序,用以概括本章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冤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少林木子 |
出版社 |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敢于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利益,往往为邪恶势力和专制君主所不容,以至以身殉国,甚至连及亲属,弄得家破人亡。但历史是公正的。历史将洗刷掉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泥浊水,还他们以清白,而将那些奸邪之徒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五个时间段即是本书结构的五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章序,用以概括本章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内容推荐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封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日益强化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梗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不难想象,在这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天下臣民的身家性命系于君主一言,即使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产生冤案。这些君主或有意,或无意,或受某些佞臣的蒙蔽,使一些忠梗大臣被误杀,这就成了很普通的事,历代皆有。人们还可以看到,君主专制越是强化的时代,这类冤案就越多。 本书所选取的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重大案例,都发生在著名的大臣或重要人物身上。至于发生在千百万小民百姓当中的冤案,由于缺乏史料记载,也就无从考究了。 全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考虑到故事之间的联结性(人物和时代背景),我们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五个时间段即是本书结构的五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章序,用以概括本章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目录 第一篇 春秋秦汉多战乱 多少冤魂风雨中 路漫漫修远 舍身投汨罗 ——屈原之冤 立功齐天高 性命比纸薄 ——商鞅之冤 高处不胜寒 谗言毁金石 ——韩非之冤 筑长城御外 冤死宫廷内 ——蒙恬之冤 助秦为一统 三族难保全 ——李斯之冤 功高疑震主 成败皆萧何 ——韩信、彭越之冤 后宫多规则 红颜多薄命 ——戚氏之冤 著史传千古 遭冤受宫刑 ——司马迁之冤 巫盅毒泛滥 深宫第一案 ——卫皇后和太子之冤 第二篇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不分忠侫亦飘摇 劳苦为民众 不屈死狱中 ——华佗之冤 放荡不羁身 贤士含冤去 ——嵇康之冤 一生为社稷罹祸蒙冤终 ——张华之冤 运筹扶魏室 “务从”遭灭族 ——崔浩之冤 重臣声威震 主子心何安 ——独孤信之冤 第三篇 隋唐虽有兴盛世也有沉冤待雪昭 忠言逆耳罪 铮铮铁骨冤 ——高颊之冤 开国老功臣 晚年丧妇手 ——长孙无忌之冤 伴君如伴虎 忠魂遭枉屈 ——魏元忠之冤 颜筋为人品 灭身因大忠 ——颜真卿之冤 同归善理财 殊途遭冤狱 ——刘晏、杨炎之冤 兴利兼除弊 陷宦祸终身 ——“二王八司马”之冤 重臣功北阙 蒙冤葬南溟 ——李德裕之冤 第四篇 宋辽金元多更替 上天总把英才嫉 鞠躬尽瘁臣 含冤被贬命 ——寇准之冤 为政忧天下 冤沉岳阳楼 ——范仲淹之冤 勤政终为民 诗案吟乌台 ——苏东坡之冤 悲歌绕后宫 红颜何时终 ——盂皇后之冤 尽忠心为国 屡遭屈贬迁 ——李纲之冤 青山埋忠骨 白铁铸佞臣 ——岳飞之冤 红颜奇才消 “十香淫词”陨 ——萧观音之冤 心怀报国志 终死小人手 ——脱脱之冤 第五篇 惊天动地明清案 英灵之冤泣鬼神 辅佐君开国 冤死暴君下 ——李善长之冤 成名欲隐退 诬陷去官俸 ——刘基之冤 征战几十年 冤死一流言 ——冯胜之冤 粉身何所惧 青白在人间 ——于谦之冤 刚正死无惧 备棺骂皇帝 ——海瑞之冤 因别于世俗 遭诬陷刎身 ——李贽之冤 忠心感天地 捐躯成大义 ——史可法之冤 忠心辅幼主 死后难安生 ——多尔衮之冤 满清人中原 不容毁之词 ——庄氏《明史》之冤 忠至死不渝遭文字冤狱 ——顾炎武之冤 直言皇家事 罹祸遭杀身 ——严增之冤 禁烟图国强 反遭发边陲 ——林则徐之冤 红颜伴光绪 慈禧打鸳鸯 ——珍妃之冤 横刀向天笑 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之冤 试读章节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次年由其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楚怀王统治时期,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对内发布限制旧贵族的法令,对外出兵打败魏国。年轻的屈原看到楚怀王有变法图强的要求,便于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一腔爱国热忱之心,从家乡秭归来到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开始时,屈原担任文学侍臣。他利用在工作上的便利,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明于治乱的本领和善于辞令的特长,跟楚怀王高谈阔论。从远古怎样开头,到天地怎样形成,从吴起变法的失败,到商鞅变法成功,从秦楚两国的对比,说到变法的必要,终于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 怀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学侍臣被擢升为左徒。左徒在当时的楚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地位仅次于令尹(宰相),能参与商讨国家大事,负责发布命令,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外交事务。这一年,屈原才22岁。他踌躇满志,决心像伊尹、吕望辅佐商汤、周文王那样去辅佐怀王,解决当时楚国在内政外交上面临的问题。 楚国当时在外交上没有确定的策略。楚怀王缺乏政治远见,自恃武力强大,不时攻打周围邻国,结果使自己陷于孤立。屈原明白楚国的有利条件,但他也正视秦强于楚的客观事实。他向怀王分析了形势后,提出楚国在外交上必须采取合纵政策,最重要的是联齐抗秦。楚怀王听了屈原对各国形势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决定在外交上实行联齐抗秦的政策,即派屈原出使齐国,谈判两国联盟的事宜。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宣王,由于齐国以前不断受到楚国的进攻,他开始时对楚怀王要求与齐联盟表示怀疑。但在屈原的说服下,终于同意签订盟约。之后,楚齐等山东六国在楚都郢开会,结成合纵联盟,并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联合攻秦。联军虽在军事上没有什么结果,但也给秦国以很大的威胁,使其不敢再轻视楚国。 随着楚国地位的提高,楚怀王看到屈原主张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功,因此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便决定采纳屈原的建议,修明法度,在内政方面实行改革,并任命屈原秘密着手起草一部《宪令》,待将来公布实行。 正如任何革新和进步都无一例外地会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一样,屈原的政治措施也很快成为楚王周围盘根错节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诋毁和攻击的目标。 首先向屈原发难的是上官大夫靳尚。他和怀王少子子兰都是楚怀王的亲信近臣,他们互相勾结利用,形成怀王身边一个腐朽的反动集团。看到怀王重用屈原,他们心中自然不满。 一次,屈原接受怀王的命令,草拟了一份新的政策法令,稿子还没有写定,心怀叵测的靳尚就要强行抢来按自己的意思改动。屈原为保守国家机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坚决不把草稿交出去。这样就惹怒了靳尚,他便到怀王面前去告屈原的状,并煞有介事地说:“现在外面的人都在私下议论大王让屈原起草《宪令》的事!这件事除了屈原以外,还有谁会泄露出去呢?他还对别人说在楚国除了他,别人是订不出来的,连大王您也干不了……”一向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楚怀王听了靳尚的谗言,不仅认为屈原泄露了国家秘密,更使他恼怒的是,屈原连他这个大王也不放在眼里。回宫后,又听宠姬郑袖添油加醋地说了屈原的一些坏话,不禁对屈原厌恶起来。 正当屈原废寝忘食地伏案起草《宪令》、立志报效国家的时候,突然传来了楚怀王的命令,免除了他的左徒官职,降为三闾大夫,屈原被从高级领导集团中赶了出来。事后,屈原一次次地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的忠贞,但无奈奏章根本到不了怀王手里。 当时的七国形势,秦虽然已十分强大,但也一直害怕山东六国的联合抗击,特别担心地域最大的楚国和财力最雄厚的齐国的联合。为了破坏这种联合,楚怀王十六年,秦派“连横”的代表人物张仪到楚国游说。张仪用重金买通了靳尚等人,并诱骗楚怀王说:“秦国最憎恨的是齐国。楚国如果能断绝与齐国的联合,秦国愿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作为礼物送给楚国。你们如同意这样做,则既削弱了齐国,又和好了秦国,同时还使自己增加了土地,这样一举三得的好事,大王何乐而不为呢?”贪图小利的怀王果然听信了张仪的话,答应断绝与齐国联合的要求,还马上拜张仪为相国,连着几天摆起庆贺的酒宴,乐不可支地宣布:“我们要收回商於地方了。” 屈原此时正出使齐国,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回楚国,极力阻止,但为时已晚。屈原埋怨头脑简单的楚怀王,痛恨里通外国的靳尚之流,更担心楚国的前途。看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留在郢都已无益,屈原便回到秭归,处理王族中的事务,并密切关注着楚国事态的发展。 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结好联盟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六百里封地。当楚国的受地使者来到秦国时,张仪却谎称酒后摔伤,不能见客,闭门三个月不露面。楚使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不但不醒悟,反而猜想是秦国认为他和齐国的关系断绝的不坚决。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当着齐王的面将齐辱骂了一番,齐王又气又恼,转而与秦国结好。这样,张仪破坏楚齐联盟的目的已达到,便将六百里的许诺变为六里。楚怀王这时才发觉自己上了秦国的当,一怒之下,发兵讨伐秦国。公元前312年春,楚与秦在丹阳交战,结果楚军大败,将士死伤八万人,许多将领被俘,还损失了汉中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怀王损兵折将,更加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第二次伐秦,两军在蓝田大战,楚又遭到惨重的失败。这时,韩、魏也乘机出兵袭击楚的后方,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怀王只得忍气退兵。 受了秦的愚弄欺骗,又接连吃了两次败仗,楚怀王稍微清醒了一些,他后悔不该对齐那样背信弃义、孤立了自己。于是把一直主张联齐的屈原召回,派他前往齐国去请求谅解,以图再度联合。屈原毫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于怀王十八年,受命第三次出使齐国。 正当屈原前往齐国作再度联齐的说服工作时,秦国又在窥测时机,玩弄新的权术了。他们派人到楚国求和,还发誓愿将刚夺到手的原楚汉中一带六百里土地分一半给楚。怀王怀恨未消,说:“我只要张仪的脑袋,不要什么土地。”胸有成竹,对楚内部情况了如指掌的张仪也果真自愿赴楚。靠着用重金买通的上官大夫靳尚和楚王宠姬郑袖的帮助,他不但毫发未损,反向与楚达成了“叛纵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的协议,然后凯旋而归。 张仪刚走,屈原风尘仆仆地从齐国回来了,他听到了张仪来楚的经过,又气又急,力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掉他呢?”但是当怀王再次后悔,派人去追赶时,张仪早已跑掉了,就这样,楚国再次失信于齐国而投入秦国的怀抱,屈原联齐的成果轻易地被葬送了。不久,重用张仪的秦惠王死了,张仪逃到魏国,很快也死在那里。这之后,齐又曾写信给楚国,争取怀王联合抗秦,而楚也一度与齐、韩联合。但是,当秦昭王即位后,又开始拉拢楚国。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楚怀王也就再度听从秦的摆布,于公元前304年与秦正式联盟,并作了秦国的女婿。 屈原竭力反对怀王亲秦背齐,一再苦谏。靳尚、子兰恐怕屈原破坏了他们背齐亲秦的政策,也不断地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并威胁怀王说:“秦最恨亲齐的屈原,现在秦楚已结盟,可屈原还在攻击秦国,万一秦国怪罪下来,那楚国不就要大祸临头了吗?以臣等之见,应该将屈原论罪,以示守信于秦。” 昏庸的怀王听信了靳尚、子兰的谗言,便于怀王二十五年,将屈原治罪,定为流刑,驱出郢都,放逐到汉北(汉水上游,今湖北郧、襄一带)。汉北是楚国的边陲,紧靠已被秦夺去的土地。来到这里,屈原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他的不朽诗篇——《离骚》,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和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精神。P4-6 序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敢于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利益,往往为邪恶势力和专制君主所不容,以至以身殉国,甚至连及亲属,弄得家破人亡。但历史是公正的。历史将洗刷掉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泥浊水,还他们以清白,而将那些奸邪之徒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封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日益强化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梗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不难想象,在这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天下臣民的身家性命系于君主一言,即使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产生冤案。这些君主或有意,或无意,或受某些佞臣的蒙蔽,使一些忠梗大臣被误杀,这就成了很普通的事,历代皆有。人们还可以看到,君主专制越是强化的时代,这类冤案就越多。 造成冤案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大体说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君主昏暗,或受某些因素的迷惑,对忠梗大臣的谏言听不进去,对他们的犯颜直谏无法忍受,因而就对他们进行诛杀。 其二,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一些人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构成冤案。 其三,一些大臣功勋卓著,已达到所谓”功高震主”的程度,引起皇帝的猜疑。 其四,皇帝本人出于某种私心,不从国家的全局出发,而对一心报国的忠良之士进行排挤,甚至诛杀,造成冤案。 其五,一些有责任心的大臣认识到国家政治弊端,忧国忧民,为改变现状而勇于革新,因而得罪了旧势力,得罪了那些既得利益者。旧势力对他们进行百般攻击和陷害,使这些革新者有的被杀头,有的被贬逐,下场都很可悲。 其六,有的大臣勇于任事,忠心报国,但皇帝却中了敌方的反问计,致使大臣被误杀。 其七,有时君臣之间产生误会也会造成冤案。 其八,有的大臣见识高远,而主上却昏庸无能,主上嫉妒臣下的才能,这也会造成冤案。 其九,专制君主有意滥杀:即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故意诛杀功臣,制造冤案。这种情况在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最为常见。 其十,有些忠贞梗直的大臣被恶势力所陷害,造成冤案。 所列十种情况只是大概成因,实际上每一个冤案都有不同的具体原因。本书所选取的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重大案例,都发生在著名的大臣或重要人物身上。至于发生在千百万小民百姓当中的冤案,由于缺乏史料记载,也就无从考究了。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就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在1999年初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又明确规定,要”依法治国”。这就为我国建立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指明了方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任何权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这就为减少冤案并最终消除冤案奠定了基础。 全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考虑到故事之间的联结性(人物和时代背景),我们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五个时间段即是本书结构的五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章序,用以概括本章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