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不可不看的一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引起热烈反响,热销近300,000册!
在本书中,艾尔金德教授向社会大声疾呼: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要揠苗助长!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忙碌的童年,第二部分为沉重的儿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 |
分类 | |
作者 | (美)艾尔金德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长们不可不看的一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引起热烈反响,热销近300,000册! 在本书中,艾尔金德教授向社会大声疾呼: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要揠苗助长!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忙碌的童年,第二部分为沉重的儿童。 内容推荐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艾尔金德教授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有一种错误地追求年幼儿童快速成长和无止境地开发幼儿智力的倾向,并于1981年写成了这本书,向社会大声疾呼: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要揠苗助长!20年后,他发现,这种势头不但没有得到阻止,反而变本加厉,愈益严重,因此,本书一版再版,作者也不断地根据社会变化,加进新的内容。至今,该书在世界各地已售出30余万册。 目录 第一部分 忙碌的童年 第一章 忙碌的孩子们 小大人 儿童内部 大家都长大了却无处可去 第二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父母 儿童代理人 越早越好 邻家的孩子 外面有危险 学会自信、自尊、合作和竞争 学习压力 儿童是地位的象征 吹牛权利 孩子是伙伴 儿童是治疗师 儿童是道德裁判者 第三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学校 流水线式的学习 日本的例子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 留级还是不留级 早期的轮换制 第四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媒体 电视 杂志和书籍 电影 音乐 第五章 忙碌童年的缘由:幼教软件、大脑研究和互联网 针对婴幼儿的电脑软件 针对婴幼儿的幼教软件 脑的权威 互联网 第二部分 沉重的儿童 第六章 从容地成长 感觉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第七章 学做社会人 父母一儿童契约 自由一责任 成就和支持 忠诚和承诺 违反契约和匆忙成长 单亲家庭和契约 双向契约和匆忙成长 第八章 充满压力的儿童 压力和压力反应 压力之下的儿童 学校的压力 媒体和压力 儿童压力测验 第九章 儿童怎样对压力做出反应 游离性焦虑 A型行为 烦人的学校 刁得性无助 过早构建人生 抗伤害能力 第十章 帮帮忙碌的孩子们 儿童体验到的忙碌 游戏:忙碌的一剂解药 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今天中产阶级的孩子们所面对的揠苗助长的压力在童年早期就开始了。这些压力中首要的是早期智力成就的压力,这源自对早熟认识的改变。几十年前早熟是受到人们极大怀疑和鄙视的。人们认为神童会发展成神经质的成人,因此有了这样的警句,“早成熟,早腐烂!”企图加速儿童掌握学业技能的步伐的做法被认为是糟糕教养方式的例证。 一个精神病学家的儿子威廉姆·詹姆斯·辛迪斯的案例为这一态度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辛迪斯出生于世纪之交,成长为一个杰出的神童,11岁就考取了哈佛大学。他的关于高等数学的论文给人的印象是他将会对这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辛迪斯很快就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它们赞美他作为一个儿童的突出才能。但是辛迪斯再也没有前进并且仿佛毫无目的地从一个工作转到另一个工作。1930年詹姆斯·桑波在《纽约客》杂志上写了一篇题为“他们现在去哪儿了?”的文章,简要介绍了辛迪斯。在该文中他描述了辛迪斯孤独而令人同情的生存状态,辛迪斯的主要事务是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轨电车转车票。 然而这一态度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时期的父母受到了来自专业和半专业的权威观点的轰击,他们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警告父母们,如果做父母者不在孩子年幼时就开始教育,那将会失去学习的黄金时机。今天,每个州都有由税收资助的幼儿园,大约23个州正准备为4岁儿童开设课程。现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幼儿园已经变成“小一号”的一年级,孩子们要接受测验,做练习,写家庭作业,甚至把成绩报告单带回家。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导致的结果是,10%~20%的幼儿园儿童被“留级”或被放到“过渡班”,以便为一年级严格的学习做好准备。 这一天翻地覆的态度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原因也许繁多,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对“循序渐进”教育的攻击,人们发现很多教育材料已经陈旧了。前苏联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促使美国人对教育进行疯狂的自我批评并且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政府把各个名牌大学的教授们召集起来编写课程。遗憾的是,很多大学教师知晓自己的领域,却不了解儿童,他们对儿童能学多快、学多少的估计过分乐观了。杰卢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一句名言很好地概括了这种盲目乐观态度,“任何学科都可以以某种理智上真诚的方式有效地教给处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转变相比“早成熟,早腐烂”是多么的巨大啊! 这一追求早期学业成就的压力趋势由于公民权利运动而进一步受到支持,该运动使得那些在学校表现较差的不利儿童更加突出。教师们遭到先锋派教育者,如约翰·霍尔特(John Holt)、乔纳桑·柯佐尔(Jonathan Kozol)和赫伯特·科尔(Herbert Kohl)“的攻击,被迫通过转移谴责来为其不成功脱罪。他们的学生不优秀是因为他们不是有备而来,并非是课堂教学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差劲,家教差是儿童学习失败的根源。因此必须从起点开始,刻苦努力,使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这样就能平衡背景造成的差异而达到平等。 所有这些对生命早期的关注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准备就绪”概念的让位。这一概念曾受到发展心理学家,如格塞尔的赞同,他认为学习会受到生物方面的限制。格塞尔指出,儿童需达到六岁半的心理年龄(一种测验分数,根据儿童的每一正确答案赋以一定的心理月份)才能在生物学意义上适宜学习阅读。但是对早期干预和早期智力刺激(甚至对婴儿)的重视使这一概念显得陈旧和过时了。在专业的教育领域中,“准备就绪”这一曾经受人赞颂的教育概念却遭遇声名狼藉的厄运。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概念再次风行,因为越来越多的儿童留级或者被安置到过渡班里,这是由于他们不适合一年级的学业要求,没有为之“做好准备”。 早期学业成就压力仅仅是揠苗助长的众多压力之一。儿童的着装也是一种压力。三四十年前,青春期前的男孩一直穿着短裤和灯笼裤,直到他们开始刮胡须;得到一条长裤的确是过渡期的一种仪式。女孩则直到进入青春期,十几岁以后才允许化妆和穿薄丝袜。着装把男孩和女孩区分开来。它向成人显示,这些人要被不同对待,也许可以宽容对待;这就使儿童能轻松地做自己。今天,学前儿童就穿着成人服装的缩小版。从外衣到鳄鱼牌衬衫,到小尺码的时髦装束,儿童拥有所有类似成人的时装。(随之而来的还有选择面广泛的相应姿势,例如年轻牛仔装模特摆出的姿势。)下面是从最近的蒂姆·阿佩罗(Tim Appelo)的文章中选出的一段,它指出无论成人时装最新流行什么,儿童版服装肯定会接踵而来: 如果大人们穿着Reeboks,他们的孩子就会套上Weeboks。当父母们用每日工作要事记事本来记录会议安排时,他们的孩子就会用一个每日玩耍要事记事本来记录生日聚会和其他流行的人际网。索尼最近投出一个耗资20万的商业竞标计划,名为“我的第一部索尼”,这是该名牌制造商第一次专门为只到膝盖高的高保真音响爱好者设计的复杂的电器。(“为什么他们那小小的耳朵必须听那小小的声音?”)一家香料店在叫卖一种为儿童制造的古龙香水(10美元);另一家香水广告展示了一个在迈阿密的4岁儿童,他风度翩翩地斜倚着一辆小号奔驰车,打出的广告词是“格雷戈里的香水是特别为那些有品位的年轻绅士而造。 当儿童像成人一样穿着时,他们也就更可能像成人那样行为,去模仿成人的举动。像成年男人那样穿着发出糟糕声响的灯芯绒裤子行走很困难。但是穿着长裤的男孩们可以像男人们那样行走,而穿着紧身牛仔的小女孩也可以像女人那样行走。今天很难认出儿童就是儿童而不是小大人,因为儿童的穿着和举动都和成人一样。 揠苗助长压力的另一例证,是儿童夏令营项目的变化。尽管仍有很多夏令营提供游泳、航行、骑马、射箭和篝火这些我们小时候常参加的活动,但越来越多的夏令营提供各个不同领域的特别训练项目,如外语、网球、排球、舞蹈、音乐甚至电脑。 P7-11 序言 1979年,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跟随李伯黍教授攻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在设计学位论文时,我查阅国外文献,在1977年的美国《儿童发展》杂志上发现一篇作者为戴维·艾尔金德的论文《儿童对财物损坏与人身伤害的道德判断》,觉得很有趣。该研究考察了5~9岁儿童怎样看待财物损坏和人身伤害,也就是说,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来说,究竟是财物损坏更严重,还是人身伤害更严重?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当然是人身伤害更严重,但是儿童是从一开始就这样看的吗?艾尔金德的研究发现,他们并不是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这样看的,他们的道德判断经历了一个从看重财物损坏到看重人身伤害的过程。 受到启发,我思考了一个在中国非常受重视、而国际上无人研究的课题:儿童对公共财物损坏和个人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也就是说,儿童是更看重个人财物损坏呢,还是更看重公共财物损坏?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儿童对公私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于1982年发表在我国的《心理学报》上,也成为我踏上心理学研究之路的第一步。 至今我仍然对戴维·艾尔金德博士心存感激之情,但是我们从未谋面,虽然我作为美国儿童发展学会的海外会员,曾多次参加该组织的学术会议,相信艾尔金德博士也会经常参加该学会的活动,但是我们并没有机会见面。 直到不久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给我送来这本英文书,书名是The Hurried Child: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作者正是戴维·艾尔金德。我当时不禁拍案:这真是缘分!我一定要翻译他的书! 现在,译稿即将付梓,我不禁感慨,近30年前,我与艾尔金德以文会友。现在回眸往事,我与这位文友竟然有着相似的经历:一边做研究,一边关注社会。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艾尔金德教授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有一种错误地追求年幼儿童快速成长和无止境地开发幼儿智力的倾向,并于1981年写成了这本书,向社会大声疾呼: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要揠苗助长!20年后,他发现,这种势头不但没有得到阻止,反而变本加厉,愈益严重,因此,本书一版再版,作者也不断地根据社会变化,加进新的内容。至今,该书在世界各地已售出30余万册。 艾尔金德教授在书中所说的情况与中国很相像。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追求升学率就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可能是国外青少年感受不到的。这还不算,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最近几年,美国那些受到艾尔金德教授批判的对婴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手段大量传人中国,从胎教到让幼儿学习国学之类的非科学、非理性手段大有市场,早期教育的盲区误区比比皆是。为此,多年来我也曾在国内的数百上千次家长讲座中千方百计进行澄清,但是因为家长们的期望值太高,而迎合家长心理的非科学的东西传播又太快太广,要想达到还孩子幸福童年之目的,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因如此,我没有将本书名直译为《忙碌的童年》,而命名为《还孩子幸福童年》,希望各位家长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压力,不要揠苗助长! 艾尔金德教授和我,还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夏美萍、郭俊彬、张光珍和梁宗保参加了初期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陈会昌 2008年9月5日于北京学知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