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问天记/走近科学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CCTV走近科学栏目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CCTV《走近科学》栏目的宗旨是“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便是栏目的灵魂和宗旨,既是本栏目的出发点,也是该栏目衡量事物的尺度。

自然、地理的谜团;动物、人类的传奇;从疑问出发,寻找科学的答案!CCTV《走近科学》栏目组带您一起解开一个个匪夷所思的现象产生的谜团。《问天记》特收录奥运科普知识与您分享!

内容推荐

2008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上空是乌云密布还是星空万里?没有盖子的“鸟巢”里,参加开幕式的观众是否会被淋个透心凉?开幕式那天如果遭遇坏天气,该如何应对?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意外之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提了醒。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那么,应以何种方式对意外天气进行干预呢?人工消雨这一应急保障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CCTV《走进科学》丛书之一《问天记》带你进入科学的世界,探索天文奇观与奥运知识!

目录

太空漫步

问天记

风之战士

代号221

飞向月球

护身战衣

解密乒乓

解密羽毛球

速度之鞋

挑战极限之跳高

挑战极限之铅球

挑战极限之自行车

挑战极限之划艇

百刃之君

奥运火航天心

试读章节

太空漫步

中国用于发射导弹、卫星和载人航天的运载火箭充满了神秘色彩,半个世纪以来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处于被保密的状态之中。本文通过访问当年研制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向人们展示代号“1059”的中国第一枚导弹,同时翻开曾经失败过的经历,告诉人们是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使中国的火箭人创造了从远程洲际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第一速度”的奇迹。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35个国庆节。按照惯例,庆祝活动是从阅兵式开始的。在西侧的观礼台上,一些驻华使节作为贵宾受邀观看了阅兵式。上午10点45分,这个原本安静的观礼群体突然出现了骚动,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一个方向。与此同时,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甚至盖过了广场上行进的牵引车的轰鸣声——这是中国第一次公开展示自主研发制造的各种型号的导弹。

即使到今天,人们通过电视镜头看到这些已经显得陈旧的影像时,也难免会感到心情激动,更不用说二十多年前通过电视观看现场直播的人们。可以说,那时的人们一定都记得这个光荣而又庄严的时刻。看到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武器,浩浩荡荡通过天安门的时候,那种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就如同今天我们看到奥运健儿站在领奖台上高唱国歌的时候。

当时,整个火箭部队在阅兵式上只有69米的路程,但是这69米的路程却包含了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心血和努力。谁都知道,这关系到国家的百年大计,关系到我国的国防建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相关的细节都处于保密状态。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有幸得知真相,回顾那段光荣岁月。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探索载人航天的,是一个生活在明朝的中国人——万户。他制造了两个大风筝,并将一把椅子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构架上,又在构架上捆绑了47支他能买到的最大的炮仗,这就是他设计的“火箭”。当一切就绪后,万户坐在椅子上,命令仆人手持火把点燃了47支炮仗。随着一声轰鸣,“火箭”喷发出一股火焰,试验家万户却在这阵火焰和烟雾中永远地消失了。

对于万户当年的壮举,国际宇航科学院朱毅麟院士说:“六百年前的万户只是想飞起来,做一次飞行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上天,我估计他没有太多现代人类的想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类知道了太空中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所以现在的载人航天和600年前的万户载人飞行实验不可相提并论。”

万户被世界公认为是“真正的航天始祖”。在万户为飞天的梦想献身两百多年之后,英国人牛顿第一个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牛顿认为,速度可以战胜引力,他曾经设想,如果制造出一种巨型大炮,也许就能将人类送出地球。

可以说,飞向太空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梦想,但是要实现这个梦想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技术专家张允中说:“最早的航天的事业源自一百年前俄国人契尔克夫斯基提出的利用反作用原理来进行用火箭发射,使火箭成为宇宙航行的工具,同时契尔克夫斯基本人奠定了这个理论的基础。但是,真正将航天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却和这些国家的军队建设是分不开的。”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当中国决定发展自己导弹的时候,真正看见过导弹的只有从国外回来的钱学森等人,当时走的也是仿制的路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说:“航天事业都是各个国家自己搞的,有些重要技术即使有钱也买不来,所以我国一开始是从前苏联引进了低纬弹道,国内叫它1059。”

1059是中国仿制P-2导弹的代号,而P-2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前苏联在德国V-2导弹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经过全国各个行业的支持和努力,仿制工作取得了成功,并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

1059仿制成功以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是一举取得成功的,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导弹采用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材料,把整个一套“东风一号”导弹,包括一整套地面的系统、各种燃料氧化剂、一整套压缩空气系统等全部研制出来了,而且首发就取得了成功。

今年85岁的谢光选院士是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的主要开创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投身于这一事业中。他向记者说起了中国最早的导弹取名“东风”的来历,他说:“当时我们研制火箭的时候,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东风压倒西风’。我们体会中央的意思是,我国虽然研制导弹,但是我们绝不用它来打人,我们只是为了保卫自己,所以叫做‘东风’。”

当时在缺少技术资料和地面试验设备条件的情况下,我国用了一年的时间又设计制造了第一枚“东风二号”导弹。

这是一枚中近程导弹,相对于“东风一号”来说,它是真正独立自主的成果,无论政治意义还是军事意义,它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

导弹发射以后,人们的心跟随指挥员的倒计时一起跳动。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69秒之后,成功变成了灾难。

P1-3

序言

我们眼中的科学

在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的眼中,科学,就是实验室中、显微镜下DNA双螺旋结构那种常人难以琢磨的复杂组合。而在2005年年初的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海滩,在那些刚刚从海啸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心中,科学,就是他们找寻亲人的唯一希望。在这场吞噬了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的灾难过后,无数的人在绝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情中乞问,我的亲人在哪里?他们还活着吗?于是,在炎热的气候下,在散发着臭气的已经不能辨认的尸体上,科学家们小心地提取着可以确认身份的DNA样本,也提取着无数人的泪水与安慰。在这一刻,科学,就是希望的代名词。

在普通公众的眼中,一株雄花退化、不能自我授粉的水稻,就是一株废稻一不能繁殖的水稻能干什么用呢!而在当年只有30岁出头的袁隆平眼中,这样的一株“废稻”简直就是上天恩赐给他的宝贝。因为科学告诉他,只有拥有这样一系雄性不育稻,才能不断地通过杂交,集中优势品种的优势基因,从而极大地提高水稻产量。于是,在同行的怀疑中,在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中,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中,他坚持下来。在每一个拼搏的日日夜夜,科学使他自信、勇敢,成就了一个“东方魔稻”的现代神话,为解决全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刻,科学,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在一个血液科医生的眼中,科学,就是这样一条严谨的定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必须要有六个位点吻合。而对处于生死边缘,必须依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的一位青岛父亲来说,这条定律对于他就意味着死亡。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干细胞,他的生命只能在家人的痛苦煎熬中等待消逝。然而,科学的严谨不等于冷酷,现实的困境促使科学家们研究出三点配型移植的方法。尽管这是一场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但正是它得以让17岁的女儿在最后一刻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同样温暖的血液流淌在父亲与女儿的体内,在这一刻,父亲布满泪水的脸和女儿灿烂的笑容都告诉我们,科学,是如此的富有感情。

在100多年前人们的眼中,麋鹿一这种被老百姓俗称为“四不像”的动物,是可以被随便打死,然后贩卖骨头以捞取大量银子的牲畜;于是,这种珍贵的动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消失。而在动物学家的眼中,糜鹿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一种珍稀动物,是大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于是,100年后,人们历尽艰辛,把它们重新引回到中国大地。我们曾经让太多的生灵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但是今天,科学告诉我们,它们是这个地球上与我们平等的一份子,善待它们就是善待人类自己。麋鹿在属于它们的领地中自由地驰骋,在这一刻,科学,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

科学,研究星体之间无色无形的引力;

科学,寻找我们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微小病菌;

科学,探索几十亿年地球变化的沧海桑田;

科学,捕捉我们视而不见的点滴瞬间;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远。

然而,在媒体人的眼中,科学就是劫后重生时脸上的笑容,就是揭破谜底后畅快淋漓的心情,就是克服人生困难中无坚不摧的勇气。

科学,有血有肉,有喜有悲;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