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师二十五年手记》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三章,每章含七个临床案例,并附有分析。作者李国华是多年工作在精神卫生中心的副主任医师,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所举的例子极具代表性。通过这些案例,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什么是精神病,以及如何识别、治疗、对待精神病患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精神科医师二十五年手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李国华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精神科医师二十五年手记》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三章,每章含七个临床案例,并附有分析。作者李国华是多年工作在精神卫生中心的副主任医师,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所举的例子极具代表性。通过这些案例,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什么是精神病,以及如何识别、治疗、对待精神病患者。 内容推荐 通过李国华著的《精神科医师二十五年手记》故事,人们可以对精神疾病有一个初步的、科学的了解。这对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以及治疗精神疾病,都非常有意义。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恰如常见的感冒,罹患精神疾病,就如心灵感冒了。多些了解,积极治疗,希望就不会消失。 目录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 她有一种执著的爱 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多疑的护士 她让女儿很苦恼 他做了一件终生后悔的事 她的未来不是梦 他被卫星控制 第二章 抑郁症 是婚姻让她抑郁吗? 她曾从二楼跳下 凋谢的花朵 悲观厌世的写作者 全身不适不能说话的姑娘 她曾经是快乐的舞者 她真想跳楼 第三章 焦虑症 想得太多的丁老师 他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 她担心过马路 她担心自己会动刀 她不能碰冷水 她老是发出怪声 她不停地洗手 试读章节 到厂里工作后,她感到自己长大了,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她开始有意识地打扮自己,到理发店做了时尚的发型,夏天穿白色绣花衬衫,配上花裙子,有时配上黑裙子,脚穿白色凉皮鞋,看上去高雅,清新。她大方,充满活力,又乐于助人,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她被分在3号车间,做车工。车间主任安排了一个比她大几岁,比她早工作4年的男青年带她。他姓周,大家都叫他小周。小周25岁,矮矮的个子,弓腰驼背,讲话时低着头,从来不看她。小玉心想,年纪轻轻的,一点儿朝气也没有,就是一个小老头子,和他在一起工作真没劲。 开始工作的头几个月,他们没话讲,小周只是认真地教她,然后让她自己做。看到小玉错了,他会做给她看,告诉她要注意些什么。每天他们就这样一个教一个学,除了工作,他们之间无话可讲。 几个月后,团支部改选,小周当选为支部书记,小玉当选为支部委员,他们常在下班后一起商量团支部工作。团支部搞了全厂的演讲比赛,小周写好了演讲稿,小玉自告奋勇担任演讲员,小周一遍一遍帮小玉练习,甚至在语气的轻重缓急上都做示范。每天下班后,他们都要练习几遍,有时晚了,小周就送小玉回家。路上小周只是谈工作,谈演讲要注意的地方,每次把小玉送到弄堂口,他不放心,一定要小玉家里开门,看到小玉进了家门,他才回家。一次小玉已上了楼,往窗外看了一下,小周还没走,她把灯打开,此时,看到灯光,小周离开了。小玉心里一惊,原来他是这样一个做事细心又认真负责的人。 小周给小玉的印象渐渐变了,小周已不再是那个低头不语的小老头,他做事认真,对工作负责,对团支部工作热心。小玉感到他身上有一种吸引力,和他在一起任何事都不用担心。仿佛他是一棵大树,自己是一棵小草,他可以为自己挡遮雨。渐渐地,小玉喜欢和他在一起了,没看到他时感到心里空荡荡的,小玉明白自己爱上他了。 转眼小玉和小周成为师徒一年多了,小玉对小周的印象越来越好。小周身材不高,长相不好,在小玉看来已经不重要了,她认为只要人品好就行。可她发现,小周对她没有任何亲热的语言,更没有亲热的举止。他们下班后仍旧常在一起商量团支部工作,小周仍旧送她回家,一路上小玉讲着中学里的趣事、家里好笑的事,小周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才轻声笑笑。小玉想,小周肯定爱自己,他对自己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每次开会后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送自己回家,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吗? 小玉生病了,卧床不起,小周来看她。小玉心想:我就知道他会来的,他肯定是爱我的,他只是不愿说罢了。小周安慰她,不要急,好好休息,病好了再来上班。小玉很感动,觉得小周就是自己的白马王子,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嫁给他,她想小周也一定是非她不娶的。 小玉病好后上班了,她天天盼着小周向她求婚,但小周一直没向她提起他们间的关系。她给小周带去水果和自己精心制作的菜肴,小周都拒绝了,要她留着自己吃。小周依然跟过去一样,只谈工作,不谈个人之事。小玉认为这是小周的风格,他不会表达,小玉有时给小周擦擦汗,给小周拉拉衣服,小周都不要,并说,别这样我们是同事,别人看见影响不好。尽管如此,小玉仍坚信小周是爱自己的,作为团支部书记,他注意自己的影响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他心中有我就可以了。 一次周末,小玉在逛街,突然看见了小周,正当她要前去跟小周打招呼时,她才发现旁边还有一个女孩,女孩很亲热的挽着小周的手臂,两人有说有笑。看到小玉后,小周笑着说,介绍一下,她叫小林,我们是邻居,又是同学,现在是我的女朋友。小玉心里很难过,眼泪在眼里打转,这是怎么回事?她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她低着头什么没说,一路小跑着回家。 小玉哭了很长时间,整夜没睡好。她想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这不是真的!小周从来没说过有女朋友,他不过是和我开个玩笑,也许他是在考验我,这说明他是真心实意地爱我。她问自己,怎么连这点都不明白呢?这人根本就不是他女朋友! P4-6 序言 我1970年从医学院毕业,在职业生涯中有二十五年是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 至今犹记,第一次走进精神病院,看到那一道道紧锁的大门,我是那么紧张、恐惧;看到病人呆滞的目光和毫无表情的面孔,又是那么难受。后来我才知道,不论护士,还是医生,刚来时大部分都有这样的感受。 打开了那一把把大锁后,我渐渐了解了这些病人。 病情稳定时,他们和蔼可亲,发病时,完全变了个人,他们大声骂人,甚至动手打人。记得有个病人说,医生贪污了她的美元,动员几个病人一起拉住医生,硬要医生还钱。 尽管如此,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毫无怨言。 护理部对病人的生活更是关心备至。每当季节更替,负责管理的护士就会贴一个通知,希望大家把自己多余的衣服捐出来,给一些贫困的病人。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选择了这份事业,我们的喜怒哀乐就将和这些病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疗,给予药物治疗,也给予心理治疗,尽管我们不能彻底治愈他们的疾病,但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疾病对他们的摧残。 很多病人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他们曾经诚实听话,成绩优异,能歌善舞,发病以后,一切都变了。欢笑消失了,梦想也消失了。疾病摧毁了他们的身心,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 由于精神科常识的匮乏、社会的偏见,很多病人在疾病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到医院时,往往已发病一两年。 比如,有一个曾经沉稳温和的人,渐渐地,动辄发脾气,骂人。有时,几个邻居唠家常,他却说,听到他们在说他偷了单位的东西。家属认为他有疑心病,偶尔发点脾气没什么关系。家属没有认识到,性格的改变,以及幻听、妄想,就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 即便在知道亲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后,也有人不去就医,因为担心邻居朋友歧视,只是找些非专业的医生看看,随便吃点药。如此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这些正是促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长期的临床工作,给了我很多经验和体会,让我得以写下这一个个小故事。 根据这些小故事的主人公所患的病,本书分为三章:“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在我供职的医院,患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最多,占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对精神疾病有一个初步的、科学的了解。这对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以及治疗精神疾病,都非常有意义。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恰如常见的感冒,罹患精神疾病,就如心灵感冒了。多些了解,积极治疗,希望就不会消失。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丈夫、儿子和同事们给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还要感谢本书的编辑、青年作家甫跃辉,是他时时督促、监督我写作。 我当上医生,更离不开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父亲曾参加中国远征军,在枪林弹雨中救助过无数伤员,曾参与抢救著名抗日将领戴安澜将军,曾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度第二休养院院长。父亲把他的一生献给了医学事业。 谨以此书,纪念我的父亲。 2014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