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招”原是指古代各派武学技艺之间的切磋和争胜,借用到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真是太贴切了。作者在开放后的建筑设计市场上拼搏二十余年,在书中,他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思索和感悟,以特有的幽默语调和叙事方式,在读者前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又扣人心弦的“比武过招”的场景。其中,有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的过招,有建筑师与建筑师同行间的过招,也有建筑师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过招。这些人,扰如戏曲舞台上的生、旦、净、未、丑各种角色,不同的外表,不同的气质,在他的笔下,个做好设计,才能说服领导和业主,实现自己为他人服务的理想。
本书作者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思索和感悟,以特有的幽默语调和叙事方式,在读者前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又扣人心弦的“比武过招”的场景。全书文字流畅,叙事生动,有叙有议,评点更是入木三分。不论你是建筑系学生,将来的设计工作者,还是已经开始设计绘图生涯的中青年建筑师;不论你是开发商,还是与建筑浑身不搭界圈子外的散文爱好者,我想,读完此书,肯定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位于余山的日月山庄(没用真名)已成远近知名的别墅花苑。其成名是因为景观做得好。老板很聪明,他知道,花园美别墅才会更美。所以,在建筑还没放线开槽前,山庄的内外环境,包括道路、河道、主要景点就提前铺垫实施,待别墅一座座就范,就已经是绿草青青,小河潺潺,百花齐放,绿树成荫了。优美的环境,十分吸引客户,由此,日月山庄声名大作。然而,当客户走进已落成的A、B、C三种不同风格的别墅样板房时就开始犹豫不决了。他们对别墅的内部功能、空间序列乃至造型风格提出了许多看法,同时对施工质量也有诸多意见。于是,开发商会同了几个专家,在日月山庄召开了现场研讨会,研究已建房型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对后建的别墅予以调整。
当我拿到图纸,才知这是由一位著名院士指导过的一对博士生夫妇的作品。这对博士生自从自立门户组建设计队伍,挂在某甲级设计院下,多次设计方案中标后,名声大噪,宏图大展。
研讨会那日,我们在参观完已竣工的别墅样板房后,都有一种难言之隐:在建筑空间处理和立面风格的把握上,特别是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意识到这是出于“抢钱”时代设计周期太短的通病。
首先,设计者对豪华别墅的功能和空间要素缺少理性的认识和感悟。他们的设计“源泉”大多来源于开发商推荐的其他楼盘、建筑杂志或国外参考资料。他们认为建筑犹如“天下文章一大抄”,东拼西凑就成了。对于这些“源泉”只作粗略的了解,缺少深入的理解,更缺乏一种求是和创新精神。就A型别墅而论,虽然它在河道和坡地草坪的陪衬下楚楚动人,但细细看来无论是屋面坡度、柱式比例乃至选材都不够到位,经不住推敲;涂料墙面与文化石墙面、勒脚与台基的石材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显得毫无办法,连最简单的厨房的排烟做法与普通多层住宅楼一样,墙上伸出个圆塑料管就算完事。走进室内,小、中、大的错层餐厅、家庭厅、客厅扰如一串用于分组讨论的会议室;中间的露天内庭只有3平方米大,四周用1.2米高的栏杆围着,像个动物围栏;2.4米高的双车库,与整体建筑高度比例失调,豪气不足。车库坡顶瓦屋面与主体垂直墙面交接处,缺少细部节点详图,施工单位使用水泥砂浆马虎地抹了个斜角,歪歪扭扭高低不平,使售价几百万的高档别墅大打折扣。
A型别墅和B型别墅在造型上属欧风。与A型别墅一墙之隔的C型别墅却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现代建筑,采用的铝合金外墙板和金属构架、大面积玻璃幕墙,加上高高的台阶,十足一个办公建筑的模样,如今却坐落在日月山庄,真叫人啼笑皆非。
会议上,我没有多讲。一是碍于情面,二是实在叫人难以评述,只是静静地听取其他专家发言。最后开发商决定,客户可以买下地皮,自选图样,再拿来做施工图。所以,至今的日月山庄内的别墅,真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开发商也只好以其绿化景观来遮其丑陋了。
实际上,开发商作出由客户自选图纸的办法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于是,上海知名的、外地“好看”的别墅,都来到日月山庄落户。当然,也有几个客户找到我们,让我们出几个方案。
因为,原中标单位是这对博士生的挂靠单位,所以,不管客户从哪里来的图纸,都要由他们签字盖章。当开发商把我们设计的方案交给他们时,他们对开发商发了火,开发商也只好约我们与他们直接进行沟通。沟通地点在原设计单位的小会议室,就坐的有原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女博士)和她手下的三位建筑师,我和我公司的两位建筑师,还有两位甲方代表,共9人。女博士脸色一沉,横眉一挑说道:“这是什么方案!我们不能认可。因为要签我的名字,要盖我院的出图章,有损于我们的名誉。”摊在她面前的是公司黄老师设计的E型方案。女博士继续讲:“你看,有两个客厅。一个小客厅守在门口,一个大客厅放在内院后面,到大客厅要绕过内院。再看,保姆房与厨房分开,而且路线较远,属于功能布局不合理。”女博士口气硬朗,面无悦色,一副恃才傲物之态。她不仅讲给开发商听,更是讲给我们听。她向开发商暗示,外来的和尚不一走能念好这本经,像这种方案并不比他们原来的方案强多少。开发商把设计分割出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设计费收入,而且有损于他们的形象。
论年纪和资历我都是她的长辈,但是,我还是虚心地听着她那无情的数落和满腔的不满。
一阵默然。
她有些激动,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并不断用眼睃着开发商代表蒋先生和李先生。李先生一回儿看着我,一会儿看着左边的青年建筑师小蔡和小张。对于这突然的发难,我早有预料和思想准备。我以平和的语调说:
“各位,事情很无奈。自上次开发商召开的样板房现场会议后,有几位客户来找过我,叫我们拿几个方案,我当时没同意。我的意见是,让开发商把专家的意见反馈到原设计单位,请他们在样板房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调整,这才有利于双方。但是,开发商执意要我们按客户要求量身定做,并一再声明原设计单位也同意这么做,决不会影响同行之间的关系。再则,我也强调过,建筑方案扰如人着衣裳,款式、色彩、质地各有所好,因为需求和审美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必须认同,那就是对功能要求和审美存在的普遍规律,尺度有比例,材质有优劣,做工有粗细,风格有雅俗。
在座的都是行家。手上设计的建筑以面积而论,可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比不上。但是,能有哪个像贝聿铭一样设计出留芳百世的建筑?我们应该反思这个问题。由于我们国家处于发展时期,建设节奏相当快,去年,我国消耗了地球近50%的混凝土用量,进口钢材和铁矿石价格也不断上涨。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使得设计速度超越了科学的设计周期。图纸的质量,特别是设计缺少深度,几乎很少有独特的构思和创意。所以,才会出现不论是办公、住宅或高档别墅,均采用类同的详图大样和设计手法。时代在进步,但许多设计人员还在模仿着香港、东南亚乃至西方一些过时的做法,而且模仿还要打折扣。有人讲,速度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现在是设计速度第一,金钱第一,而不是质量第一,实际上,是建筑市场进入了‘抢钱’时代。”
我可能偏离了主题,有人在窃窃私语。
“这次,我们拿来的几个方案是取代原设计的D、E、K和J型方案的。方案是几位建筑系老师提供的。当时,我给他们的条件是:结合地形和环境,按客户选定的建筑风格和功能要求进行创意。刚才,×总讲的一席话,我认为是对当前上海高档别墅的发展缺乏了解,还滞留在香港模式上,停留在一些国外参考图片上,造成天下类同的一个面孔。
P1-5
向晚的秋阳,薄得如一层轻纱,笼罩在窗前的书案上,明净极了。因腿伤窝在家中静养已有月余,整日看看闲书,听听音乐,倒也恬淡闲适,仿佛过起了古人所说“大隐隐于市”的生活。我似乎来到了一个飘渺空灵的境地,全不理会外边激烈躁动着的世界。
忽然,一本名叫《过招》的书稿映入眼帘,如饮醍醐,思绪又回到21世纪的今天。“过招”原是指古代各派武学技艺之间的切磋和争胜,借用到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真是太贴切了。你看,学生和学生在过招,企业和企业在过招,所有的资格考试、等级证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不都是在过招吗!只要你还想为让会干点事,就要勤练“武艺”,时刻准备着“过招”。书的作者是我相交近半个世纪的老同学、老朋友张振宇教授。作为一位名建筑师,他在开放后的建筑设计市场上拼搏二十余年。这里,他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思索和感悟,以特有的幽默语调和叙事方式,在读者前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又扣人心弦的“比武过招”的场景。其中,有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的过招,有建筑师与建筑师同行间的过招,也有建筑师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过招。这些人,扰如戏曲舞台上的生、旦、净、未、丑各种角色,不同的外表,不同的气质,在他的笔下,个做好设计,才能说服领导和业主,实现自己为他人服务的理想。正因为他喜读书、善思考,所以他在发言、介绍甚至平时闲聊时,不时会蹦出一些哲理性的言语,一些闪光的思想,将这些故事收集起来,就成了建筑设计花苑中一束多姿多彩的小花,还常常带着清晨亮晶晶的露珠,这就是本书后半部分的一些短文章,像《嫩姜老姜》、《一分价钱一分货》,等等。尽管建筑设计市场比拼十分激烈,行业竞争的环境氛围并不很理想,然而他尚能不时讲几段令人发笑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足见他平和的心态和幽默的本性。
敬师尊友是张振宇兄事业有成的基础。在《三人行》这篇文章中,他通过对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张耀曾老师、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张振山老师的建筑作品诠释,通过三个人在项目合作设计过程中,各自对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表述,体现了他尊友敬师的品行和善于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值得一读。
20世纪60年代(1961-1967),我与他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同窗6年,在我记忆中,他特别喜欢艺术和运动,精力过人,是校足球队右边卫,又是班上“七个艺术家”(SA,Seven Arttist)小组的主要成员,设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为知美懂美,所以也爱美。美的文学、美的建筑、美的饮食、美的服装,甚至美的女性,他一概喜欢,紧追不舍。1967年底,在学校闲逛一年后,我去了西北,他去了东北。我们在基层建筑公司接受再教育,联系来往就少了。后来,我又人同济拜在陈从周先生门下研读园林,1981年底毕业,去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搞美学,从此以卖文为生。而他努力工作,做到航天部沈阳设计院院长。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他是设计界敢于“吃螃蟹”的领导之一,带领设计院一班人马在深圳开起了分院,做了不少项目。听老同学说,当时忙的时候,十天要跑八个城市,全国各地到处飞,很是风光。1993年,因与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有合作项目,他待在上海的时间多了,我俩联系又恢复了,经常在一起闲聊,谈古论今,又一起在几家公司当过短差,做过顾同,并多次搭档,做评审专家。在1996年间,中集建设集团创始人傅仁章先生与中启集团王总,在上海创办了中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由傅仁章先生任董事长,张兄出任总经理兼总建筑师。2001年初,他与张振山、张耀曾两位老师一起组建“上海三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张振山老师为董事长,他任总经理兼总建筑师。历年来,他除搞好经营外,大部分时间趴在桌上画方案,大有“生命不息,设计不止”的气概。我曾问过,你这样生活累不累,回答是:“不画图能做啥,习惯了,对我而言,工作就是休闲。”我不经意地说:“你画建筑画了一辈子,肯定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悲哀;有经验,有教训;有思考,有感悟,何不将其写下来,整理成书。一则,自己老来翻翻看看顿有纪念意义;二来,说不准对后辈、学子有点指导和帮助。让你对社会的贡献增加几个法码。”想不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一句戏言,张兄当起真来,忙中偷闲,笔耕不辍,一年不到,就将打印的书稿放到了我的桌上,令我好生惊讶,好生感动。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本书文字流畅,叙事生动,有叙有议,评点更是入木三分。不论你是建筑系学生,将来的设计工作者,还是已经开始设计绘图生涯的中青年建筑师;不论你是开发商,还是与建筑浑身不搭界圈子外的散文爱好者,我想,读完此书,肯定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刘天华于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