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26岁的费德勒已获得12座大满贯奖杯、距离桑普拉斯的14座仅仅两步之遥。另外大师系列赛的头衔已拥有14个,冲破阿加西的纪录同样指日可待,而其世界第一的连续排名已超越历丈,并且这个纪录仍在增长……
本书作为费德勒迄今以来第一本传记,完整地记录了费德勒从一个天赋异禀但性格暴烈的少年,成长为温文尔雅且成就无数的史上最伟大网球运动员的动人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费德勒的故事(追寻完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瑞士)瑞内·施道弗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到目前为止,26岁的费德勒已获得12座大满贯奖杯、距离桑普拉斯的14座仅仅两步之遥。另外大师系列赛的头衔已拥有14个,冲破阿加西的纪录同样指日可待,而其世界第一的连续排名已超越历丈,并且这个纪录仍在增长…… 本书作为费德勒迄今以来第一本传记,完整地记录了费德勒从一个天赋异禀但性格暴烈的少年,成长为温文尔雅且成就无数的史上最伟大网球运动员的动人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意在表明费德勒攀上巅峰的道路是多么漫长而艰难、是什么阻止了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他惊人的天赋、他最终如何开掘出自己的潜能,以及他在这项竞争激烈的国际体育项目中的那些连胜纪录是多么不可思议。书中同时描写了费德勒的成长环境,以及在他追寻完美的过程中那些意义重大的人物。这本书同时也表明,费德勒在职业生涯前路中面对的那些目标将是多么难以超越——比如14座大满贯赛事冠军的历史纪录。 目录 作者的话. 序言:邂逅一位15岁少年 引子:没有人料到是他 第一部分 1.从坎普顿公园到巴塞尔 2.爱上网球的男孩 3.埃库布朗的乡愁 4.少年王者 5.菜鸟登顶 6.新教练 新路数 7.奥运会初体验 8.不劳无获 9.戴维斯杯哗变 10.打败桑普拉斯的人 11.比尔城的出租车司机 12.迈入世界前十 13.南非悲剧 14.在中国迎来红色黎明 15.大满贯魔障 16.魔幻星期日 17.奶牛相赠胜利者 18.手可摘星辰 19.德克萨斯决斗 20.意外分手 21.耀眼王冠 22.世界第一 23.参孙归来 24.纽约,纽约 25.将纪录插遍全球 26.又一个澳大利亚人 27.一位真正的冠军 28.红土场上的新足迹 29.三个男人的冠军晚宴 30.法拉盛之夜 31.上海的救星 32.追逐神灵 33.一个对手的诞生 34.两位新朋友:伍兹和桑普拉斯 35.“10”全十美 36.皇家包厢里的贵宾 第二部分 其人:友好而强硬 其球:就像一条变色龙 对手:以己度人难以想象 企业家:河马作招牌 众人追逐:日常媒体程序 名人:媒体观点 大使:崇高的使命 费德勒纪年 众口评说费德勒 译后记:感谢费德勒 试读章节 瑞士奥林匹克代表团在悉尼奥运会刚开始时便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玛蒂娜·辛吉斯和帕蒂·施奈德在最后一刻退出了女子网球赛事,1992年奥运会冠军马克。罗塞特同样在最后时刻宣布退赛,这同时也葬送了费德勒参加奥运会男双比赛的机会。瑞士奥委会为此而震怒。网球明星时常被描写成不懂得尊重奥林匹克运动会真正价值的被宠坏和姑息的运动员,有时看来确实如此。 瑞士网球队在奥运村里和本国的射箭、柔道以及摔跤代表队住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并共进晚餐,费德勒还拥有享受一个单间的特权。“那是我参加过的最棒的赛事。”数年之后,费德勒这样表达着他对奥运会长期的迷恋。与巡回赛中长时间驻留酒店的单调生活相比,奥运会提供了丰富得多的体验。盛大的开幕式,与别的运动项目参赛运动员的交流,以及奥运村中那种亲密的团队氛围,同样给瑞士女子网球奥林匹克代表队队员米尔卡·瓦瑞尼奇(Mirka Vavrinec)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训练之后,瓦瑞尼奇站在场边滔滔不绝地表达着她对奥运会的感受:“奥运会真是太美妙了,难以置信_韵美好,简直无与伦比。”当然,她也说了小她三岁的瑞士队年轻球星费德勒的一些好话:“我没想到他这么有趣。” 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米尔卡1978年出生在前捷克斯洛伐克(目前属于斯洛伐克部分)的博伊尼斯。在她只有两岁时,父母带着她逃离了祖国,来到康斯坦斯湖畔的瑞士边境城市克鲁斯林根开创新的生活。她的父亲米罗斯拉夫是一位前标枪运动员,母亲德拉霍米亚则经营着一家珠宝店。1987年秋天,当米尔卡9岁时,米罗斯拉夫带着家人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德国城市菲尔德斯塔德,而玛蒂娜·纳夫拉蒂诺娃(Martina Navratilova)正好在这里参加一项WTA巡回赛事。 捷克出生的纳夫拉蒂诺娃当时正统治着女子网坛。在菲尔德斯塔德,她热情地招待了瓦瑞尼奇一家。“我们和她一起住了几天。”米尔卡回忆那次旅行时说。纳夫拉蒂诺娃询问她是否打网球,米尔卡说她“不打,我跳芭蕾舞”。这位八次温布尔登冠军得主(她在1990年拿下了她的第九个)建议米尔卡试试网球。她表示,米尔卡良好的体格和运动天赋应该能让她在网球场上表现出色。纳夫拉蒂诺娃甚至动用了她的人脉,询问居住在瑞士的前捷克头号球员杰里·格拉纳特(Jiri Granat)能否测试一下这个小女孩,并且担任她的教练。 纳夫拉蒂诺娃的直觉是对的。拿起网球拍的米尔卡很快就体现出了绝佳的技巧,不仅如此,她还非常具有勇气和毅力。在她网球生涯早期指导过她的网球教练穆阿特·基尔洛(Mural Gurler)回忆说,她对于网球是“全身心地投入”。在15岁时便赢得瑞士18岁年龄组的青少年全国冠军后,米尔卡在1994年对瑞士网球杂志《高压扣球》(Smash)表示:“网球就是我的生活,不过要和我合作可并不容易,因为我真的是非常倔强、顽固。” 她的远大抱负以及她毫不妥协的天性都令人吃惊。1993年,在参加完斯洛文尼亚小城马里波尔的一项赛事后,她说服她的教练带她去克罗地亚参赛。这趟旅行需要经过巴尔干内战仍在进行的一部分克罗地亚领土,他们两人途经被炸毁的村庄,看到坦克以及焚毁的车子。她非常害怕,但她的远大抱负还是占了上风。 米尔卡在17岁时成为世界排名前300位的球员,1996年一次久治不愈的脚伤让她连续数月远离赛场,令她的排名下跌了超过300位。1997年年末时,她勇敢地将排名打回到第262位,并且充满欣喜地期待着未来,她说:“我真的非常希望得到世界前30位的排名。” 与此同时,米尔卡获得了瑞士护照。她仍然时不时和纳夫拉蒂诺娃保持着联系,并且非常幸运地找到了一位赞助人,瑞士工业家沃尔特·鲁夫(Walter Ruf)资助她在女子网球巡回赛中生存了下来。 多亏了她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毅力——以及她那甚至被某些专家看做是世界最佳的反手击球,米尔卡在2000年首次打入世界前100位的排名。尽管她的排名还无法让她有资格参加悉尼奥运会,但她幸运地获得了一张外卡。 在米尔卡和最终的银牌得主、俄罗斯的叶莲娜·德蒙蒂埃娃(Elena Dementieva)的首轮比赛中只赢得了两局的同时,费德勒在一场接一场地累积着胜利。得益于缺少了安德烈·阿加西和皮特·桑普拉斯的奥运会男子网球阵容,以及和他同一个半区的马拉特·萨芬(Marat Satin)、蒂姆·亨曼(Tim Henman)以及张德培的早早爆冷淘汰出局,费德勒连续赢得了四场胜利并打入半决赛。这是他当时职业生涯的最佳战绩,令人惊讶的是,这竟然来自于一项室外赛事。 19岁的费德勒正面对着成为现代网球史上最年轻奥运会网球金牌得主的历史机遇。然而,他在和世界排名第48位(低于费德勒12位)的德国球员托米·哈斯的半决赛中打得过于保守,最终导致了一场决定性的失利。不过,他仍有赢得铜牌的良机。但是,他非但没有以一枚奥运会奖牌赢得一项终身成就,反而输给了世界排名第61位的法国人阿诺·迪帕斯奎尔(Arnaud DiPasquale),遭受了他职业生涯中最令人失望的时刻之一。尽管在第一盘的抢七局中一度以小分3比O领先,但费德勒却输掉了此后9分中的7分,并且以5比7输掉了抢七局;第二盘比赛中,费德勒在抢七局6比7落后时逃过了一个赛点,两分之后拿下了这个抢七;费德勒在决胜盘中率先破发已经出现抽筋症状的迪帕斯奎尔,并取得局分2比1领先,但法国人最终力挽狂澜,以7比6(7比5)、6比7(7比9)和6比3赢得了这场两个半小时的艰苦拉锯。 “考虑到这场比赛的进程,我真是不该输掉。”几乎难以控制住泪水的费德勒说道,“我真希望能够站在领奖台上,而现在,除了我的自尊心之外,我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回家乡。” 不过,当时在不久之前还说过“我宁愿选择网球而不是一位女朋友”的费德勒,离开悉尼时并非除了自尊之外再一无所有。他和米尔卡的友谊发展成为了浪漫的爱情。米尔卡说,她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罗杰对她怀有罗曼蒂克意义上的兴趣,她承认:“他直到奥运会的最后一天才吻了我。” P38-40 序言 那还是1996年的9月11日,我接受了《每日导报》撰写一篇有关世界青少年杯赛的报道任务:这项赛事类似于为青少年球员而设的戴维斯杯赛,而且正好在我们报社总部的苏黎世举行。一开始我相当疑虑,一项由那些不知名的十五六岁小球员参加的团体赛,谁会对这种报道感兴趣呢?我将这次报道看做是一项苦差,我得“感谢”瑞士网球协会,他们为了庆祝协会成立100周年而主动承担了那一年赛事的举办权。唉,这肯定不会成为一次有趣的报道任务。 也正是在那一天,我第一次遇见了罗杰·费德勒,他在一片由铁丝网围绕着的外场上比赛。瑞士网协的官员告诉我,费德勒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少年球员,除了有时候脾气太坏之外,其余方面都无可指摘。当时刚刚15岁的他还没有达到参加这项赛事的年龄标准,但却已经拥有令人吃惊的资历——他已赢得了五个瑞士青少年锦标赛的冠军头衔,并且成为瑞士16岁以下年龄组最好的球员,甚至已拥有了第88位的全国排名。 那一天,费德勒的对手是一位叫做诺胡尔·弗拉卡西(Nohuel Fracassi)的意大利少年,在和费德勒的这场比赛之后,我就再没有听说过他的消息。弗拉卡西比费德勒大一岁,也更加高大和强壮;当我来到比赛现场时,他已经拿下了第一盘。比赛的氛围就像是一场不那么重要的俱乐部休闲比赛,现场只有三四个观众和一位裁判,没有球童,所以球员必须自己捡球。然而,我立即就被费德勒那优雅的球风吸引住了。我在15年的网球记者生涯中已经见识过很多球员,但很明显,一位非凡的天才正呈现在我眼前。费德勒能够轻松地打出上旋球,以至于他的意大利对手即便在自己擅长的慢速泥地球场上也只能一次次地眼睁睁看着来球从身边飞过。几乎是悄无声息地,他用他的黑色球拍送出得分球,并且快速而优雅地在球场上移动,他的击球动作协调而非凡。 他的战术同样有些非同寻常,与当时流行的安全而稳定的“瑞典学派”打法毫无共性,虽然这种流行打法通常可以在泥地球场上取得成功。但费德勒不同,他看上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迅速结束一分争夺的机会。他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击球技巧,这在他这个年龄组的少年选手中难得一见。他以他的发球和正手统治比赛,他强有力的单手反手以及时不时冲上网前的截击看起来同样如教科书般标准。 毫无疑问,罗杰·费德勒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我震惊并疑惑于为什么尚无人发掘他并报道他,这是否因为媒体经常过早地为富有天赋的少年球员撰写夸大其词的报道,但事后却发现他根本无法在国际网球界生存?并不是每一个瑞士少年球员都能够成长为海因茨·冈特哈德(Heinz Ganthardt)、雅各布·赫拉塞克(Jakob Hlasek)以及马克·罗塞特(Marc Rosset),他们也许是瑞士历史上最好的三位男子网球明星。也许,瑞士已经几乎没有什么人仍在从事发掘天才少年球员的工作了,毕竟对于瑞士这样一个小国来说,能够拥有1992年奥运会金牌得主罗塞特和当时已获得温布尔登赛女双冠军及美国公开赛女单四强的15岁玛蒂娜·辛吉斯(Martina Hingis),已经显得有些“不成比例”。 但也许,真正的原因在于费德勒成熟的球技和他的场上行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他可真是个暴脾气!在这个9月的下午,他的脾气会因为哪怕最微小的失误而突然爆发。有几次,他因为愤怒而将球拍远远地摔出球场;他几乎从未停止过苛责自己,即便球只是稍稍出界,他也会对自己大喊“蠢货”或是“笨蛋”。有时候,他甚至会在赢得一分后大声责怪自己,因为他对击球并不满意。 他似乎对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毫不在意,整个世界里只有他、网球、球拍——以及他暴烈的脾气。在这样的高压氛围下,他在这一天与自己的较量甚至超过了与隔网相对的对手的较量。这种双重折磨将他推至极限,我猜想他最终会输掉比赛,尽管他在技术上高人一筹。然而我错了,费德勒以3比6、6比3和6比1赢得了胜利。 事后我又发现,费德勒一天前已经从一位叫做莱顿·休伊特(Ueyton Hewitt)的顽强澳洲少年年中赢得了一场艰难的三盘比赛,他逃过了一个赛点并最终以4比6、7比6和6比4获胜。这场费德勒和休伊特之间的比赛在大约30位购买了当天门票的观众以及4位购买了赛事季票的球迷前上演。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两位少年最终成为了两位伟大的球员——他们都获得了世界第一的排名,并且在坐满观众的网球界最盛大的舞台以及上百万的电视观众面前献技。 我想更多地了解费德勒,于是我和他约了一个采访。当他坐在健身房更衣室我对面的木桌旁时,他又一次让我吃惊。我担心这个年轻人会因为一个来自国家级报纸的陌生面孔的出现而沉默寡言,以至于说不出任何有用的或能够被我引述的话语。但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费德勒带着顽皮的笑容,流畅而充满自信地表达着自己。他解释说他的偶像是桑普拉斯,他已经在日内瓦湖边埃库布朗的瑞士国家网球中心训练了一年。他还说他也许是世界上他这个年龄组中最好的三四十位球员之一,他想成为一位顶尖的职业球员;当然,他还必须改进他的技术——以及他的态度。 “我明白我不能总是抱怨和怒吼,因为那会伤害我并让我打得更糟。”他说道,“尽管失误是正常的,但我总是很难原谅自己的任何错误。”他望着远方,几乎是在自言自语:“人就是应该打出完美的网球。” 打出完美的网球——那才是他的动力之源。他并不只是想打败对手和赢得冠军,尽管他承认他也愿意名利双收。但对他来说,出于本能,作为球员的旅程意味着击球并且用球拍将球打向球场上尽可能完美的位置。他似乎沉溺于这个想法而无法自拔,这也恰好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赢得分数后仍会变得沮丧;他并不是想在这个中间有网的长方形球场里去统治对手,他想统治的是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网球。 费德勒对自己有着很高的期待——对于那个时期的他来说,也许显得过高了。在期待与现实的矛盾中,他在情感上难免有所迷失。看上去,他已经意识到他拥有极大的天赋并且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他还无法顺利地将天赋转化为现实。 他对于完美的这种非比寻常的态度也具有某些正面的效果,那就是他不会将对手看做是想要抢走蛋糕的竞争者——就像吉米·康纳斯(Jimmy Connors)曾经说过的那样。他的对手更像是行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伙伴,这种态度令他成为更衣室里受欢迎的对象;他喜爱交际,并且是你能够与之开玩笑的那种家伙。对于费德勒来说,网球并不是一项需要令对手感到害怕的个人运动项目,对手其实就像一个巨大团队中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从事一项休闲活动并且追寻着同样的理想。 他为自己的错误极度烦恼,幸好他拥有在情绪平稳后自我反省、跳出来观察局面以及将它们置于正确远景中的才能。他同时也愿意承认自身的弱点。“我不喜欢训练,我在训练中总是打得很差。”他在采访中不经意地提道,“在比赛中我能有训练中两倍那么好。” 这话同样让我吃惊。当很多球员在压力下紧张得无法发挥时,很显然,他却保持了一种赢家的心态。这一长处在最重要的比赛和最关键的时刻得以充分体现,它让对手焦躁不安,却令费德勒多次逃出看上去毫无希望的险境。这也帮助费德勒创造了网球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纪录之一——自2003年7月到2005年11月间的24场决赛连胜——这一数字是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和比约恩·博格保持的前纪录的一倍。 费德勒在世界青少年杯赛上的胜利是徒劳无功的——缺少了强大的第二单打球员以及富有经验的双打组合的瑞士队,,最终只位列第15名。罗杰·费德勒赢了,但瑞士队却输了——这种情况在此后的戴维斯杯赛中又多次上演。尽管如此,这个暴躁少年仍然得到了参加世界青少年杯赛的澳大利亚代表队教练达伦·卡希尔(Darren Cahill)的称赞,这位前美国公开赛男单四强球员当时是莱顿·休伊特的教练。“他已经拥有了日后在职业巡回赛中成功的所有能力。”卡希尔这么说道。 当我回到办公室时,我已经收集到了能够写出一篇好报道的足够素材。这是我第一篇关于罗杰·费德勒的报道,当然并非最后一篇。那篇报道的题目就是——《人就是应该打出完美的网球》。 后记 我和瑞内已有数年交往,2007年初在墨尔本,当他在我们采访澳大利亚公开赛时告诉我,他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撰写了一本有关费德勒的书时,我只是随口敷衍恭维了两句。未料半年后的一天,在我突然看到了路透社和美联社等多家国际通讯社刊发的费德勒传记在欧美出版的消息时,我才恍然大悟这是一本什么样的著述。 2008年初在墨尔本,我带着记了密密麻麻几页纸的、翻译这本书时所遇到的问题,又和瑞内坐在了澳网赛的媒体花园里,请这位原作者为我这位译者释疑解惑。在此之前,中信出版社已慧眼识“牛”购买下了本书的中文版权——费德勒在中国球迷中有“奶牛”的绰号,他的球迷群体则自封“奶粉”;而我,也用了半个冬天完成了翻译工作。 在和瑞内的交谈中,他按照世界各国对费德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排出了一个序列,中国位居第六位;而因为今年有北京奥运会,中国的重要性在2008年对费德勒来说更可以高居第三。费德勒从不掩饰对中国的喜爱,并且多次表示对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大师杯赛的支持;来自球王的声音,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瑞内同样对中国有着很强的好感,每一年来中国报道大师杯赛的经历,让他不仅体会到中国的勃勃生机,更感受到中国球迷对费德勒和网球运动的巨大热情。在知道本书的中文版进入运作之前,他就在接受一家瑞士媒体采访时表示:“我有一个梦想,真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 因为这本书,我和瑞内必须互相感谢——他感谢我,是因为我帮他完成了让中国读者看到这本书的梦想;而我感谢他,当然是因为先有了他的原著,才有了如今的中文版。我还要感谢承担第35和36章翻译工作的王琳琳,这两个章节取自德文版,以便让中文版读者能够看到最新鲜的内容。 但最终,费德勒才是我们最需要感谢的人——感谢他的到来,感谢他的表演,感谢他在球场内外设立的有关天赋、技艺和品德的多个完美标杆。就像网坛名宿伦德尔说过的那样:“仅仅是因为有机会欣赏到罗杰的球技,我们就应该感到幸运。”而作为我和瑞内,我们还要感谢他让我们有机会共同完成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中文版如今已确定在五月下旬出版,在那之后的三个月中,费德勒将历经法国公开赛、温布尔登以及奥运会等多项重大赛事的考验;希望中文版的出版以及中国球迷们的祝福能为他带来好运,令他在网球历史书中占据更为宏大的篇幅。 张奔斗 2008年4月29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弱点,观赏他的比赛能够给人带来很大的乐趣……所有的纪录在罗杰面前都会摇摇欲坠。 ——比约恩·博格 当我看罗杰比赛的时候,我想说,我简直就是一位球迷……我认为他能够并且必将打破每一项网球纪录。 ——皮特·桑普拉斯 和桑普拉斯交手你能有计可施,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胜;但罗杰会把你打得根本无处可藏,我认为他是我交手过的最好的对手。 ——安德烈·阿加西 他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具天赋的球员! ——约翰·麦肯罗 他在网球运动中做到的事,我认为,远比我在高尔夫球界的成就更加伟大。 ——老虎伍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