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亨氏发现,美国人的一日三餐过于单调乏味,于是在1896年打出了堪称经典的销售广告:57变——一年52周外加5个节日(圣诞节、感恩节、新年、独立日和复活节),向顾客提供57类不同的佐餐食品。从此,57这个神奇的数字成为亨氏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亨氏产品也随之渗透到美国人的每一个厨房、每一张餐桌,成为美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亨氏调味品在全球140个国家年销售额高达25亿美元,仅亨氏番茄酱在全球的年销售量就达到6亿5千万瓶。亨氏每年生产的小袋装番茄酱或其它调味酱多达110亿包,相当于全球人手两包。“亨氏就是番茄酱”更为全世界的人们津津乐道。
1869年,25岁的亨利·亨氏第一个将调味酱装进透明的玻璃瓶里出售,他的这一创举是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调味酱的纯正度。然而这个匹兹堡青年没有想到,他由此创建了一个今日年销售额逾94亿美元的食品王国。
1896年,亨利·亨氏将60多种产品归为57类。从此,57这个神奇的数字成为亨氏公司的代名词并沿用至今。
如今,亨氏公司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拥有150多种全球数一数二的著名产品。仅亨氏番茄酱在全球的年销售量就达到6.5亿瓶。亨氏公司每年生产的小袋装番茄酱和其他调味酱多达110亿包,相当于全球人手两包。
亨氏公司,是全球营养食品工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第1章 开端——天赋决定一切。
第2章 亨氏的磨难——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失败历程。
第3章 从头再来——雄关漫道真如铁。
第4章 生活、饮食和“蒸蒸日上”——信念与坚持的力量。
第5章 真诚的努力和美好的成功——努力铺就成功之路。
第6章 亨氏夫妇的欧洲巡游——假期带来的价值。
第7章 同意接过总指挥权——失败者的绝地反击。
第8章 胜利与悲剧——永失母爱。
第9章 把名声打出去——创意来自灵光一现。
第10章 温柔的呵护和平等的待遇——人性化管理的回报。
第11章 泡菜王——专业化生产的巅峰。
第12章 战胜撒旦大军——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利益。
第13章 众人的喝彩与来自未来的微小声音——掀起产业革命浪潮。
第14章 风头正劲:1911-1913——生活中的五种角色。
第15章 在温泉疗养院中的历险——在变革中曲折前进。
第16章 古稀之年——活到老,忙到老。
第17章 他人眼中的亨氏——诚信宝贵,谨言慎行。
第18章 创始人辞世——所有人的父亲。
后记
五年后,也就是1875年1月,用当时一位评论者的话来说,亨氏和诺贝尔“以罕见的速度创办了一家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经过加工、保鲜和包装的调味品。过去这些东西主要依靠从欧洲进口,但现在他们的公司已经成为了这一行的佼佼者。
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有着可观的订单,而且老客户留得住,新客户进得来。企业扩大了,亨氏把自己所有的田产都投了进去。然后是隔壁的房屋。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大棚,作为“保鲜部”,又给锚牌系列产品添加了新品——1871年是芹菜沙司,一两年后又加上了泡菜和醋。1872年,企业增加了一位合作伙伴——诺贝尔22岁的弟弟E.J.诺贝尔。他买走了1/4的股份,原来的股东则每人保留3/8的股份。就在那一年,公司更名为亨氏诺贝尔公司(Heinz,Noble&Company),并在匹兹堡市中心格兰特街和史密斯菲尔德街间的第二大街南面租下了四层楼的厂房、办公室、零售店和仓库。那位对他们的发展速度大加赞赏的评论者还说:“事实上,他们的产品线中几乎没有一件产品达不到行业要求的;而且他们有一条铁律,就是决不允许二流货色出现在市场上。或许正是这些值得称道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辉煌的成功。”
现在,他们在夏普斯堡及附近阿勒格尼河河边有160英亩的田园作物,其中20英亩为山葵。每逢忙季,他们的田里有多达150名“熟手”在忙碌。他们还拥有25匹马、亨氏用做仓库的田产、圣路易斯的办事处和醋厂以及芝加哥的一处分销仓库。公司的年生产能力是3 000桶泡菜、15 000桶腌菜和50 000桶醋。此外,他们还刚刚与伊利诺伊州伍德斯托克的一家腌渍装瓶公司签了协议,委托他们分别以黄瓜每蒲式耳60美分和卷心菜每吨10美元的价格收购约800英亩耕地的作物。
诺贝尔兄弟经营圣路易斯的厂区,“努力将批发业务发展到主要城市”,并代表公司驻在伍德斯托克,负责在作物运进来的时候开出支票,支票在匹兹堡兑付。亨氏负责匹兹堡的业务,管理那里的菜园,确保银行账户里有足够的资金应付各种支出,包括伍德斯托克的账目。
当时亨氏夫妇已有了两个孩子,女儿艾琳生于1871年8月5日;儿子生于1873年4月17日,以合作伙伴诺贝尔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亨氏每天乘短途火车往返于城乡之间,通常在家中整理公司账目和信件,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平均每晚要写6~8封信。他们在夏普斯堡生活得很愉快,是19世纪70年代典型的宾夕法西亚乡村风格:在后院同朋友们玩槌球,在路德教堂进行拼字比赛为穷人筹钱,经常是萨拉拼写、亨氏把门。萨拉把葡萄果冻放进洗衣房储存,而亨氏正在为父亲的砖厂填写账单。萨拉是个温和的人,有点怕雇来的女孩。“1875年9月28日:凯特.格拉契几乎疯了,无礼到底,还扬言下周就要走。我对萨拉说,现在已经7点了,但她(凯特)明天必须离开。凯特在隔壁听见了,拔腿就走。她是个暴脾气,萨拉根本不敢让她做什么,哪怕是她分内的工作。”
斯潘塞医生为亨氏补右边的一颗牙齿,花了3个小时,亨氏觉得那是一次“可怕的折磨”。结果,牙床肿了起来,剧痛难忍,布林顿医生就给他上了吗啡。萨拉看到吗啡被吓坏了,亨氏也被它整得很惨,以后再也不想使用这东西了。后来,斯潘塞医生放了一只水蛭在牙龈上,让他好受点。萨拉又把烤饼和土豆敷在他的脸上。疼痛是减轻了,不过亨氏的脸却肿了一大圈。
显然亨氏是整个亨氏家族中的纪律委员,他这样写他最小的弟弟:“雅各布经常逃学,我好好收拾了他一顿,可他宁可待在家里骑马。我希望他再也不要让我失望了。”后来,他带雅各布去拜访了著名的颅相学家福勒教授,花了9美元让他给雅各布看了颅相并画了张图。诺贝尔对看相的结果印象深刻,自己也去看了一次。安娜.亨氏却觉得这毫无意义,不过是浪费钱财。 亨氏以5000美元出售了海狸瀑的砖厂。他参加了路德教会关于防范共:济会和其他秘密社团的会议,但没做任何评价,也谢绝担任当地建筑和融资信用合作社的主席。(“我没有时间,况且我现在做的是腌制品的生意。”)萨拉曾在回娘家的途中因受不了颠簸而流了一次产。他和萨拉也曾带孩子们去戴伯斯美术馆照相。十月的一个清晨,亨氏醒来时发现床边的椅子上放了家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萨拉的是一双镶边拖鞋,孩子们的是一条领带和一双袜子,他的那顶旧帽子也洗涤一清,像新的一样。这天是星期天,比亨氏的实际生日提早了一天,因为只有周末他才能有时间好好欣赏这些礼物。
3月亨利去了一趟伍德斯托克,下午和晚上都在与那边的董事们讨论修建新厂房以及扩大花椰菜、卷心菜和醋的加工量的事宜。他写道,这些计划“似乎吓着了他们”。他买了顶绸帽答谢帮忙的一位董事,回匹兹堡的途中,又在火车上“与一位军官争论起了禁酒问题”。
亨氏雇了一名红胡子的箍桶匠,每周10美元,薪水在另一个城市领取。他斥责工厂里的那些女工,因为她们不听命令,在一蒲式耳容量的篮中塞进了太多的需要清洗的瓶子,结果掉下来砸碎了不少。他还承诺每天多给威廉·蒙霍兰10美分,连续一年,只要他做到“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彻底戒烟。”亨利的公司参加了辛辛那提的展览,并获得了展会的一级奖章。在匹兹堡展览会上,他们展出了将近1000瓶产品和“50件盖着玻璃的盒子”。展位和展品的陈设均非常风雅,还投了800美元的保险。
亨氏直白地告诉蔬菜销售员和驾车的伙计,严禁到酒馆里去兜售产品,违者马上解雇。这一次弟弟彼得又和另外三个销售员一起惹了麻烦:他们喝醉了酒,驾着马车醉醺醺地乱跑了4天。“(我)在利伯蒂街上找到了他们。这次纵酒是彼得情节最严重、时间也最长的一次……他被贝尔·克南缠上了,怕她要强迫自己娶她。他想要逃开。”彼得他们几个都在戒酒保证书上签了字,保证好好表现,而且定期去做礼拜。P11-P14
小时候,亨氏花花绿绿的盒子是商场里略显乏味的货架上惟一的亮色。虽然已记不起彼时亨氏米粉的滋味,但那个印着“HEINZ”的扇形标识还一直留在记忆中。如今路过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看着五花八门的亨氏产品,还会不禁回想那段有亨氏为伴的少年时光。
如今,亨氏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厨房、每一张餐桌,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一袋番茄酱、一包营养米粉、一瓶调味汁,这些生活中的“小零件”都贴有“HEINZ”的标签。也许你会思索,在“超级食品帝国”、“百年历史”、“全球最佳品牌”这些耀眼头衔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那么,你眼前这本书就一定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表面上看,这似乎仅仅是一本关于亨氏公司一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和亨利·亨氏一生的风风雨雨的公司和个人传记。但其看似平淡的内容背后,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界级企业的魂魄、一个最优秀企业家的精神——对消费者的细心关爱、对食品业发展的真诚努力、对公司员工的呵护备至、对产品高质量的一贯坚持。如果你细细品位就会发现,这样的关爱、努力、呵护、坚持,正是亨氏产品带给我们每个人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美好感觉。
如果你也曾在那些瓶瓶罐罐中体味到这种似曾相识的“美好感觉”,那不要犹豫,翻开这本书,它会带给你的味蕾和神经带来更多难忘的滋味。
“将平凡的事情做得非凡,此乃亨氏成功之道。”
——亨氏公司创始人亨利·亨氏
为你全方位呈现《商业周刊》全球最佳品牌、《福布斯》全球领先企业——亨氏公司的百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