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辣”多在南方——湖北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作为北方人的作者著述的这本《北方的红辣椒》将为你奉献一篇片具有尖锐、泼辣个性,幽默、生动文风的作品。
面对社会歪风久刹不止、愈演愈烈,人们痛恨腐败现象而自身又无能为力,本书的结集了作者的讽刺幽默作品,让你体会到一种辣到痛快的感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方的红辣椒/三味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罗庆朴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之“辣”多在南方——湖北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作为北方人的作者著述的这本《北方的红辣椒》将为你奉献一篇片具有尖锐、泼辣个性,幽默、生动文风的作品。 面对社会歪风久刹不止、愈演愈烈,人们痛恨腐败现象而自身又无能为力,本书的结集了作者的讽刺幽默作品,让你体会到一种辣到痛快的感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一部分讽刺幽默作品结集。书中所收文章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都注意了讽刺的分寸感。幽默和讽刺相伴而行。作品中批评的对象,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行笔时特别注意了幽默,使得批评的对象更容易接受。。 由于年代的原因,书中每一篇文章的末尾都注明了发表的时间,以避免读者因历史变迁而对文章内容产生误会。 目录 拜金记 吃喝大比赛 顾客公约 牛博士小传 评职称 批示 嵩山宾馆冷若冰霜 “四喜丸子” 不服气 “实心饺子” 爱国何不爱同胞 何必先发告示 取经 退罐头 大刀阔斧“降低成本”唯利餐厅“有勇有谋” 重责之下必有懦夫 难忘的旅行 大水冲了龙王庙 虎头牛尾投稿“指南”——为时令文章爱好者当参谋 “无能”与“狡猾” 小鹿为何蒙双眼 绿水青山枉自多 “独家新闻” “健身旅社”经理答旅客问 武松改行 老两口儿听广播 枣豆丝糕 额头上的“否定之否定” 某半学术性月刊第八期要目 莫名其妙的恩典 小伙子住进妇产医院 离婚 王经理漫谈生意经 某厂长答记者问 一个青年导游对新交女友的自吹 某报《新风赞》专栏一周要目 名实勿颠倒 咪咪小姐 “上帝”不是“阿斗” “脸色”这东西 普陀山“揽胜” 治一治“漫不经心” ××市“砍大山”协会筹备处 通告 “一往情深”与“一毛不拔” “鸡毛蒜皮知识竞赛”题选 别难为观众了 一条“红塔山”的家当——某业余烟贩笑谈发家史 “下不为例” 这里是老鼠的乐园 如此“新闻发布会” “说说而已”和“姑妄听之” 恭候首长来钓鱼 南行漫记 雨夜投宿 “坚壁清野” 补选 要紧的是一个严字 买房 毛病是惯出来的 首长钓鱼接待工作实施细则 新闻科长话新闻 省吃俭用 “四菜一汤”变奏 破案 有名无实甘苦自知 望子成龙 马记者谈“增收节支” 舐犊情深 彼此彼此 落魄黄山行 湖边情话 人云亦云究可哀 “拔丝熏鱼” 匀一点给普通百姓,何如? 生肖迷信当破 江牢骚二三事 长途电话 公费恋爱 两根肋骨价值几何 好事变坏为哪般 凡事不可细琢磨 同归于尽 “精品”之忧 同志,请慢些吹 “对号入座” 明星贵在“朦胧美” 彭小姐电话:7829 求名心切 想到另一面 为名人说句话 岂能一“?”了之 尴尬 “明星制”应当缓行 “‘义演’不义”及其他 二妹子择偶琐记 孩子长大干什么? “理解”之后又如何 再加一层 失落 标准是什么? “议价生”之忧 试读章节 那是一个晴朗的夏夜,星光闪烁,凉风习习。湖边石凳上,并排坐着一对“快乐的青年”,他们肩挨肩,手拉手,旁若无人地倾吐着绵绵情话。听起来,那男的是出租汽车司机,女的是售货员。 男:你看苏联队跟阿根廷队那场足球了吗?苏联人亏大了,马拉多纳不光脚下功夫深,关键时刻手也顶大事儿呢…… 女:去去去!又跟我说这个120多个大男人抢一个小皮球儿,也不嫌臊得慌! 男:得,不说就不说。哎,咱俩的事儿到底啥时候办? 女:啥时候?猴年马月呗!瞅你妈你爸那德行,一大把年纪了,思想还挺新潮,就知道“婚事新办”。说到根儿上,还不是图省钱?整个儿是大衣柜没安拉手——抠门儿! 男:我妈我爸这辈子也不容易,咱别打他们的主意了。 女:干吗不打?不打白不打!人家小宋他爸是收破烂儿的,还赞助了小1万呢。你不信,去问小宋他媳妇! 男:信信信!可我爸我妈都是当老师的,就挣那点儿死工资,上哪儿去给咱弄那1万块钱? 女:l万块钱是少说了。你放明白点儿,没3万块钱,你甭想娶我! 男:3万?干脆你把我卖了吧! 女:别这么没出息,你就值3万?守着一辆新“皇冠”,正经能发大财呢。你现在每月挣多少? 男:工资加奖金,一共400来块吧。 女:傻帽儿一个!人家小朱子也开出租车,哪个月也没下1000块! 男:他咋挣那么多! 女:宰乘客呗!乘客跟乘客不一样,有的好宰,有的不好宰,你得心明眼亮,因人制宜。比如上来的是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看样子刚谈上,挺热乎,你狠宰他一刀准没错儿!为什么?将心比心,你们男的在女的跟前哪个不撑面子?司机出口定价,正好给他一个显示大方的机会,连钱都不用找了。我卖货也一样,最欢迎一对一对的。一把香蕉多收几毛钱,情人眼里哪看得出来?还有一点我得提醒你,拉孕妇、产妇、危重病人更不必客气,有一辆车给他们解燃眉之急,谢天谢地还谢不过来呢,你多宰他几刀算什么?上回小朱子拉一个产妇去医院,多收了人家3倍车钱,人家还全家出动到单位去感谢他呢。这都是小朱子的新鲜经验,你可得认真领会着点儿。 男:这个……可是……我们公司正在进行党员登记,弄出事儿来可全完了…… 女:哎哟,你还怕这个?我不是党员,可我们商场党员的登记表我看过好几份,那些个评语呀,都是追悼会上赞扬死人的话,比英雄还英雄,比烈士还烈士!实际表现呢,别的不说,往家划拉公家的东西比我们“白丁”还来劲儿!反正大伙儿彼此彼此,都“睁只眼,闭只眼,免得担风险”,谁胆儿大谁占便宜,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 男:有你这话,我就开窍了。反正不捞白不捞,别忒显眼就行。咱有话说在前头,真出了事,你可别一脚登了我! 女:哪能啊?不过,多挣还得会花。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干受穷。你要跟我结婚,先得学会精打细算。 男:怎么个精打细算法? 女:从现在起,由我主持财务工作。每月工资奖金都交给我,由我统一安排。400块钱打底儿,给你40块零花。你挣多少,每超过一块钱,给你一毛五提成,多超多提,上不封顶。你爸你妈都有工作,多你一张嘴吃饭不成问题,你甭犯嘀咕,这叫勤俭“吃”家。再说啦,你每月还帮你爸妈买菜购粮换煤气罐呢,没跟他们算劳务费,就够孝顺的了。我这头做买卖也多动点儿脑筋,争取俩人合一块儿每月存600元,这么着要攒够3万也得好几年。你要等不及,还得下功夫。人家一年挣3万的多着呢。再有,咱们财务上得实行公开性,讲究透明度,今后你给你妈你爸买东西,一次超过5元的,必须经过我特批。甭以为零花钱就可以随便花,你花的不是地方我可跟你吹。 男:前几天我碰见你们胡经理,他对你印象挺不赖,说全商场70多个职工里头,就你没被顾客投诉过。 女:嗨,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事呢。实话告诉你吧,因为我最年轻,上柜台才俩月,还没来得及正儿八经地宰几个顾客呢。你瞅着,过不了半年,胡经理就得对我刮目相看了。哎,说了半天,你还没说你妈你爸到底给多少钱呢!我该回家了,快说! 男:你宰谁也不能宰我亲爹亲妈呀! 女:谁说宰啦?你们家就你一根独苗,老的出点血还不应该?我们邻居马老太太为把儿子的婚事操办得像模像样,连祖传的宝贝都贡献出来了,那是什么精神!真正的模范家长!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再瞧你们家那俩,哼,我不说你也明白!……P230-233 序言 在《中国青年报》诸多的副刊中,《辣椒》所拥有的读者群恐怕是最庞大的。当然,这与社会歪风久刹不止、愈演愈烈有关,人们痛恨腐败现象而自身又无能为力,《辣椒》作为一块针砭时弊的舆论阵地,具有为正义力量代言的功能,自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另一方面,《辣椒》在全国报界独树一帜,具有尖锐、泼辣的个性,幽默、生动的文风,这对于每天在报纸上读惯了各类“新华体”文字的读者来说,也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办《辣椒》,是中国青年报社和我个人双向选择的结果。1981年5月,我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读四年级,再过半年多就毕业了(七七级是寒假毕业),学校组织我和同班11位同学一起到中国青年报社实习,我是其中的老大哥。实习岗位就像副食店里的猪肉,有肥有瘦,而挑选实习岗位则是“女士优先”,“爱幼”其次,最后才轮到“尊老”。结果,他们11位都选了能多采访、多写稿、多见报的部门,末了只剩下我一个,老师带着我转了几个办公室,都满员,正不亦悲乎呢,报社编委办公室的一位老太太说:“要不到星期刊《辣椒》去看看,说不定他们需要人。” 于是我被带到了《辣椒》编辑室。一个面色红润,头发花白的中年汉子将我好一阵盘问,目光炯炯,活像是“预审”。我小心翼翼地照实回答了。突然,他将头转向老师:“他是党员吗?”老师答:“不是党员,是三好学生。”“哎呀,这就不好办了。”中年汉子摇了摇头,“干《辣椒》得经常跟各级党组织和纪检、司法部门打交道,不是党员看个材料都……” 听话听音儿,锣鼓听声儿,强烈的自尊心驱使我冒出这么一句:“算了,老师,您给我找个群众能干的工作吧!”没等老师表态,那汉子又变了主意:“既然来了,就在我这儿干一段试试吧!”这一“试”不要紧,我竟与《辣椒》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汉子何许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杂文家舒展!《辣椒》1955年创刊时他当“辣椒头”,1957年《辣椒》停刊他当“右派”发配东北劳改,20年后回北京还当“辣椒头”。他的杂文之所以武艺高强、脍炙人口,就在于“辣”味儿十足。 实习了两个月,编稿百余件,写稿三五篇,居然给舒展留下了这么一种印象:“你就是办《辣椒》的料。” 其实,在被舒展认可之前,我是块什么“料”,自己心里也多少有点明白。 在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求学的4年里,是我经济上最困难的时期。夫人在工厂当二级工,每月工资385大毛,我在学校领19元5角助学金,1980年夏天女儿又问世了,真是一个子儿掰成两半花的日子。不过,大学生活虽苦,却给了我一个发挥幽默潜力的理想环境。下了课,同学们回到宿舍里,坐着躺着都没味儿,就想说段笑话开开心。同屋八位同学数我年龄大,经历的事儿也多,讲出笑话来也最吸引人。我喜欢慢条斯理儿、一本正经地讲,自己脸上不挂一丝笑容,讲到最精彩处,听者捧腹大笑,我才跟着笑起来。大伙儿都很欣赏我略带结巴的笑话,一致的评语是“别有风味儿”。晚上熄灯以后,我想马上睡觉可不成,因为那七条汉子都竖着耳朵等我讲笑话呢。讲一段,笑一阵,我都快睁不开眼了,还有人呼吁:“再来一段儿!”有时邻近宿舍的同学嫌吵,来提抗议,也不由自主地坐下听一会儿。久而久之,“幽默大师”的雅号就加到了我身上。毕业时,同学们互相交换“临别赠言”,给我的三十几条赠言中,有二十多条是和幽默有关的。 有人问我的幽默细胞是从哪里来的,这还真不好说。记忆所及,我小时候是没有什么幽默细胞的,甚至有点“呆头呆脑”。在农村随爷爷、奶奶生活的七年中,天天从早到晚扎在大人堆里听他们说笑话,可能就有一些幽默因子钻进我脑袋里潜伏下来了。后来到北京上了小学,那时候老师留作业不多,课余时间很充足,我就大量看书。我父亲是中国曲艺研究会(后改称曲艺家协会)干部,藏书里有很多小说和曲艺作品,大部头的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说岳全传》等等,都是上小学时看的,由于入迷,常常在院里坐到天黑。孜孜苦读结硕果:我一上初中就戴上了眼镜。这一时期,我最喜欢赵树理,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我都看了不下五遍,每回重读,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赵树理写三仙姑上了年纪还往小青年里边钻,她为了使自己显得年轻,天天涂脂抹粉,但事与愿违,在别人看来,她的脸就像“驴粪蛋儿上挂了霜”。这个比喻好极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曲艺中的相声、山东快书、数来宝,也有许多幽默的段子,都是我少年时代的精神食粮。潜移默化中,幽默细胞会生长,会储存,只不过那个时代人的幽默天性受到压抑,谁也不敢轻易开玩笑罢了。几乎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我先考入大学,又走进新闻单位,大学和报社都是思想最活跃、精神最少束缚的地方,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看,自由自在地说,不必像“文革”中那样心惊胆战了。于是,体内沉睡多年的幽。默种子破土而出。 大学毕业后到报社编《辣椒》,群众来稿量很大,但精彩的极少,约稿便成了常常牵挂于心的大事。偌大个北京城,能写讽刺诗和幽默小品的就那么几位,而且非老即病,不老不病的又很忙,十回有九回要碰钉子。报纸不能开天窗,也不能没着没落地“等米下锅”,紧急关头,我的幽默细胞就挺身而出一显身手了。这样,既解了工作上的燃眉之急,又练了自己的“武艺”,一举两得啊。其他报刊的同仁发现我有这“两下子”,认识不认识的都约我“赐稿”。我呢,只要忙得开,就一律“保障供给”,反正笔在手里,不练白不练。不知不觉间,竟陆续发表了600多篇(首)。 有几位同学常常注意我的讽刺诗和小品文,问我哪来那么多灵感,我的回答是两条:一是“不平则鸣”。私欲膨胀、灵魂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正直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拔笔而起,予以揭露。二是饶有兴味。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个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国度里,发展点儿讽刺、幽默是大有好处的,没有笑声的生活是低质量的生活。 承蒙河北教育出版社厚爱,使我有机会把自己的一部分讽刺幽默作品结集奉献给读者。书中所收文章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都注意了讽刺的分寸感。幽默和讽刺往往相伴而行。幽默而无讽刺,难免流于插科打诨;讽刺而无幽默,则因其生硬令人难以接受。我们今天批评的对象,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行笔时若少了幽默,你的好心就有可能被当成“驴肝肺”。 为了尊重历史,我在每一篇文章的末尾都注明了发表的时间,这样就可以避免读者因历史变迁而对文章内容产生误会。比如公款吃喝,10年前每人50元“标准”就非常高级了,而到了今天,同样的“标准”便降格为“寒酸”,有“身份”的人根本不屑一吃。时代变了,物价涨了,腐败者的胃口也更大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尺子去量昨天和前天。 中国之“辣”多在南方——湖北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我生于河北,长在北京,是地道的北方汉子,但愿各方读者喜欢我这“北方的红辣椒”。 1995年5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