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报告No.3》对全国省域、福建省以及县域全面竞争力发展现状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为提升不同层次区域全面发展竞争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与参考。全书包括福建省域篇、全国省域篇、福建省县域篇三个部分。“福建省域篇”以福建省为对象,对其全面发展竞争力及其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三个构面依次进行分析。“全国省域篇”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对象,对其全面发展竞争力及其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三个构面进行比较分析。“福建省县域篇”对福建省58个县、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及其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后劲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视之,兼顾经济、环境、社会的全面发展竞争力乃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报告No.3》包括福建省域篇、全国省域篇、福建省县域篇三个部分。“福建省域篇”以福建省为对象,对其全面发展竞争力及其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三个构面依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全国省域篇”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对象,对其全面发展竞争力及其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三个构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全国31个省域进行聚类等计量分析。“福建省县域篇”在简述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对福建省8个地市(不包括厦门市)中的58个县、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及其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后劲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评价,然后依次对8个地市县域经济竞争力逐一进行分析。
《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报告No.3》对全国省域、福建省以及县域全面竞争力发展现状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为提升不同层次区域全面发展竞争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与参考。
一 工业化进程提速工程
福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表现出一些特征: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快速转换,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经历了重化工业的发展过程。在目前资源环境和需求双重约束条件下,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发挥轻工业的优势和发展重化工业同时考虑,鼓励先进制造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基本战略选择是,将工业化进程由以工业资本形成、产业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产业生态文明建设、产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升工业层次和工业竞争力。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立足于自主创新,筹划高起点的发展项目,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贡献率,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走现代服务业发展道路,推进产业高级化和产业联动。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来抓;坚持产业联动发展之路,围绕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
三是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大力实施“品牌、专利、标准”战略,健全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应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二 闽台经济一体化工程
实现闽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是闽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个伟大的工程,将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先技术性后制度性等方式渐进式调整。两岸关税减免,减少或取消限制性措施,逐步推动两岸贸易投资的自由化,最终实现商品、人员、资金、服务、信息等生产资源流动的全面自由化。
一是在两岸直接“三通”框架已基本搭建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磋商开通台湾海峡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以及其他更便捷的航路,建立两岸空(航)管部门的直接对接程序;尽早将包机常态化转为定期航班;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货运包机航点;调整和增加两岸邮件封发局,以满足市场需要。在两岸逐步实现直接“三通”,促成两岸人员、货物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两岸深层次的经济合作,逐步实现资金、技术、劳务、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动,从而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
二是在原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在闽台范围内全面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次区域合作形式,比如在平潭建立两岸共建特区,或者在厦、金进行区域合作试点。两地可先行对经济交流与合作探讨CECA试验性制度安排,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如试行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贸易障碍,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双方在区内的船只、人员按共同认可的模式自由往来;人民币与新台币在自由贸易区内自由流通;双方的企业和机构在区内互设生产、贸易、金融等办事处和分支机构,为商务活动提供各种服务。
三是在试点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央出台的对台措施,加速闽台产业对接,加快城市群建设,加快政府管理和制度创新,促进两岸双向投资正常化,加强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合作。通过CECA协议的试点探索,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制度上的经济合作,逐步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两岸可相互实行优惠的商品贸易政策、服务贸易政策、提供便利的经贸合作条件。使海西区与台湾共同形成一个“通道顺畅、产业循环、经济一体、文化融合、制度趋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是逐步建立两岸合作机制,持续规划相关制度配套和法规调整等问题,推动两岸货币一体化建设,最终促进两岸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建立一种新的特殊的区域经贸合作机制,完善中国的经济一体化战略,实现中国由四部分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促进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 山区增长极培育工程
山区增长极培育工程是指在福建省山区重点区域培育经济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山区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在山区形成推动型主导产业部门,并形成聚集的经济增长中心。根据福建实际,可以考虑在三明、龙岩、南平三个地市所在地,培育山区增长极,形成产业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的互动局面,同时促成山区增长极与沿海增长极的互动效应,进而形成多元增长极态势,带动福建山区经济整体发展。
一是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渐形成推动型主导产业部门。例如,积极承接泉州、厦门,以及浙江等外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主动建设专门的对接工业园区,筑巢引凤,形成本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山区特色产业。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在林产品加工、土特产生产与加工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通过产业聚集形成支柱产业,进而转化为区域性的产业高地。
三是发挥多元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推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闲散资金向增长极区域转移,促进山区经济的增长。山区增长极培育必然形成对劳动力、资金的倍增需求,必然导致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和民间资金向增长极区域迁移,劳动力与资金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增长,进而加快山区整体的经济发展进程。
四是发挥多元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增长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将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促进、带动其周边其他小城镇和小集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多元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还将在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的叠加作用,这种叠加作用将更加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P64-67
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兼顾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竞争力研究日益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重视。在《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报告No.2》和原有研究基础上,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将县域经济竞争力也纳入研究视野,从而形成一个包括省域、地市、县域三个层次的研究对象框架,推出《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报告No.3》。
《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报告No.3》包括福建省域篇、全国省域篇、福建县域篇三个部分。“福建省域篇”以福建省为对象,对其全面发展竞争力及其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三个层面依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全国省域篇”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对象,对其全面发展竞争力及其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全国31个省域进行聚类等计量分析。“福建省县域篇”在简述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对福建省8个地市(不包括厦门市)中的58个县、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及其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后劲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评价,然后依次对8个地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逐一进行分析。
《福建全面发展竞争力报告No.3》由王秉安(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和罗海成(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副所长)负责全书的框架设计与编修,并由以下研究人员分别负责相关章节的撰写工作:王秉安(主编及第一篇第五章、第三篇第十一章);罗海成(主编及第二篇、第三篇第十二章、第三篇第一节~第三节);江振娜(第一篇第一章~第四章);洪文生(第三篇第十三章第四节);林荣清(第三篇第十三章第五节);张春霞(第三篇第十三章第六节)、韦信宽(第三篇第十三章第七节)、王侃(第三篇第十三章第八节及数据处理)。
感谢各界人士多年来给予的关怀与激励,我们将以严谨、执著的态度,在竞争力研究领域继续努力和完善。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