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纠缠不是禅(李叔同的前半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康蚂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飞鸟归山林

人生在世,要静坐常思己过,做清醒之人。有些事既然忘不掉,就索性记住好了。就像瓶中之水,你厌恶地摇晃,就会混浊二片。你不摇晃,慢慢地等它沉淀下来,就会发现水清澈如初,心灵并未受到污染。所谓的困惑,该看开就看开了,该放下也放下了,冬眠的良知复苏了。曾经的李叔同,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无法超越现实的障碍,求得内心的宁静。经过十年的思索,他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前路越是黑暗,心灵越需要光明。李叔同提前踏上一条寻找光明的路,而大部分人,还在被凡尘琐事所纠缠。

1918年中国重大新闻事件不断。3月,段祺瑞再次成为国务总理。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国内首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5月20日,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到了年底的12月,周作人提倡写入的文学,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转年(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

以上新闻事件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件爆炸新闻吸引老百姓眼球。1918年7月30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后文中简称“浙一师”,创建于1906年,1913年之前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三十九岁的艺术教师李叔同,要出家当和尚了。这本来是个人行为,但经过报纸传播,很快成为轰动全国的公众事件。在李叔同的老家天津,报童手中的《大公报》被抢购一空,老乡们竞相传阅,“桐达李家的三公子为嘛就出家了呢,到底有嘛想不开的?”

李叔同出家的前一天晚上,叫丰子恺、叶天底、李增庸到住所。三位学生像往常一样按时赶来,以为李先生要辅导功课,坐在椅子上准备聆听教诲。但当他们看到李先生的床上、桌上杂乱地摆放着的音乐、美术等书籍,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看来传言不虚。

1916年12月,学校放寒假,李先生没回上海与日籍妻子福基团聚,而是到杭州虎跑寺进行断食实验,前后十八天。自那次实验之后,李先生变得行为举止异常,开始吃素,书桌上摆着《普贤行愿品》《愣严经》《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典,住所里供起了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佛像,每日焚香。李先生出家的传言在学校四起,但毕竟没得到验证,所以三位学生还是不太相信。

李叔同对三位学生说:我明天入山,今夕相处,实在难得。希望你们今后各自珍惜……房间里剩下的这些音乐、美术等什物,全由你们三位和吴梦非、刘质平、李鸿梁等同学处理,可按各自学业挑选。

传言得到验证,三位学生难以接受,掩面而泣。

良久,一位学生问:先生为何出家?

李叔同答:不为什么。

学生又问:您忍心抛弃亲人吗?

李叔同答:人生无事,如暴病而死,不抛又能如何?

学生没有再问,面面相觑,不知道话题如何继续。

转天清早,李叔周在同事夏丐尊和校工闻玉的陪同下,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准备出行。浙-一师校门口涌来很多人,师生们赶来为李叔同送行,清晨的曦光穿过树叶,轻柔地照在他们疑惑的脸庞上。那些好奇的眼神,流露出失控的伤感,悲伤的情绪正在彼此感染。

学生们齐声喊道:李先生珍重!

李叔同挥手道:同学们珍重!

学生们泪流满面,再次齐声喊道:李先生珍重!

李叔同转身而去。

杭州自古多雨,那天正巧下了一场雨,世间万物被打湿,西湖的水也跟着涨了起来。没有人再抱怨生活没有快乐,他们躁动的心静了下来,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活得越简单,乐趣就越大。身上背负太多责任,人不会活得快乐,也不会走得远。

行了一段路程,李叔同对夏丐尊说,丐尊兄留步,就此别过,咱们后会有期。两位相伴六年的挚友挥泪告别。之后李叔同和丰子恺、叶天底、李增庸、闻玉一行四人,赶往虎跑寺。离虎跑寺还有半里地时,李叔同让众人止步,说自己一个人走过去。随即打开行李,披上袈裟,穿上草鞋。

李叔同双手合十道:诸位到此为止,不必再送。

闻玉问:李先生这是做什么?

李叔同说:世间再无李叔同,你认错人了。P2-5

目录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代序一)

十问弘一(代序二)

第一章 比丘

 一、飞鸟归山林

 二、笑着当了和尚

 三、追求下一个信仰

第二章 学生

 一、显赫家世

 二、童年

 三、国学控

 四、学生有大智慧

 五、先生们

 六、“五哥”有慈悲

 七、最纯粹的艺术氛围

 八、娶了一房不爱的原配

 九、纠结的青春险境

 十、“乱世悲歌”的掌声

第三章 才子

 一、最闲逸的时光

 二、相聚与离散

 三、积累办报经验

 四、与蔡元培二三事

 五、难忘的穆君与沈君

 六、渐行渐远的风尘

 七、葬礼为母亲歌唱

第四章 游子

 一、音乐慰藉心灵

 二、诗歌中的理想主义

 三、人体模特福基

 四、春柳社的热血

 第五章 编辑

 一、第一次失业

 二、鼓吹女权

 三、低调的社员

 四、编辑与广告

 五、抽签得诗扇

 六、探讨民国教育

第六章 教师

 一、西湖落我手

 二、写生引发的误会

 三、力与美的享受

 四、《送别》作于清明前夕

 五、首写“欧洲文学史”

 六、出家前的“盛宴”

 七、玉石遇到名匠

 八、我去去就来

第七章 李叔同韵语

 一、诗

 二、词

 三、歌

附录

参考文献

序言

十问弘一(代序二)

以下文字节选自《弘一大师新传》(秦启明)、《弘一大师传》(林子青)、《法味》(丰子恺)、《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改过实验谈》、《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为漳州印友题偈》、《题王梦惺居士<莱园文稿>》、《辞世二偈》、《为红菊花说偈》、《图画修得法》。部分文字进行过加工处理,访谈为作者模拟,是为序。

一、伟大的艺术家童年与众不同,您的童年是这样的吗?

我的幼年也和一般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师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填词、又师从唐静岩学书法。

这个时期,我和严范孙、王仁安、孟广慧、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啸麟、陈宝泉、李绍莲等天津艺术精英都有交游。

二、您曾经是世家子弟,家里颇有背景,您介意谈这些吗?

我父亲筱楼公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和李鸿章同朝为官。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往来保定与天津之间,与我父亲有业务往来,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筱楼公为官期间,是清末重臣李鸿藻的部下。

我家与清末重臣王文昭、荣禄也有来往。我15岁时到北京游玩,曾拜访过王文昭和荣禄,并出示书法作品。两位叔叔辈的高官,对我这位晚辈的书法造诣惊叹不已,大力传播。1896年8月中旬,我在给账房先生徐耀庭的信中写道:李鸿章兄至九月间,可以来津。王文昭兄降三级留用。我曾为李鸿章刻过两方名章,一方是鸿章私印,一方是少荃。

三、有人说您不谙世事,不近人情,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我在东京美校求学期间,确实有过两次书呆子行为:一、让迟到五分钟的欧阳予倩原路返回,改日再约。二、一日下雨,日籍岳母要用一把伞,我不同意,还说,你嫁闺女时,也没说要伞啊。后岳母得知,伞是我母亲遗物,谅解之。

四、您出家前有两位妻子,能否谈谈与她们相处的时光?

我的婚姻由母亲包办。18岁时,我娶了天津南运河边芥园茶庄女俞氏为妻。俞氏比我年长两岁,她属虎,我属龙,我家保姆戏称“龙虎斗”,说我们属相不合。确实如此,我们一辈子合不来,未能白头偕老。我和俞氏育有二子,长子李准,次子李端。李准育有一子一女,李端育有三女。我出家后,二哥李文熙让俞氏到杭州劝我还俗,俞氏对二哥说,您别管了。俞氏48岁去世时,我已出家多年,因各种原因,没有回去吊唁。  我的日籍夫人,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她是我的人体模特。后来我们结婚,回国后她一直与我居住在上海。她曾苦劝我不要出家,委托我的朋友杨白民转告我,说日本和尚可以有妻室,她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做我的妻子。我说,要做就做中国和尚。她曾到杭州找我,我们约在湖滨一家旅馆见面,她不停地哭,我一言不发。最后我送了一块手表给她作纪念,告诉她上海家中的钢琴字画等珍贵物品可处理,处理后的钱财可作为她回国的盘缠。我安慰她说,你有做医生的基础,回日本后不会失业的。离别时,我乘船而去,她在岸边失声痛哭。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面。我们结婚后没有要孩子。

五、您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您如何理解母爱?

从小我母亲就以自己日常的言行,规范我的行为举止,希望我做个懂礼之人。之后又按照《论语·乡党篇》规范我的日常生活。每日吃饭之前,必须要摆正餐桌,否则就要遭到席不正不食的训斥。多年之后,我每次吃饭前,都要把餐桌摆正再吃。这样良好的生活细节,来自母亲的教诲。

我20岁至26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我运送母亲灵柩回天津,二哥不让进门,说是家族的规矩。我们发生激烈争吵,后来在账房先生徐耀庭的说和下,二哥才让步。

遵照母亲丧礼一切从简的遗愿,我为其举行了文明丧礼。要求来宾不赠钱物,改送花圈挽联。亡人之子不再跪地读祭文,改为献花致悼词。出殡时来宾鞠躬即可。送葬家人不穿孝衣孝帽,改穿黑衣黑裤。不请僧人念经,改为合唱哀歌。

六、您有很多挚友,如杨白民、夏丏尊等,他们与您的友情伴随您一生。您的交友观是什么?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执意苛求,那就把距离拉远了。你要问我去往哪里,前路广阔,我用语言无法表达。大约是“春季花满枝头,圆月高挂在天心”。

七、您在诗词文章、音乐美术、金石篆刻、书法绘画等方面皆有造诣,有人说您是少有的艺术全才,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一枝亭亭玉立的菊花,挺直的姿态显示出高贵的气节。为什么它颜色这样鲜红,那是来自于殉教者的鲜血。这是我对艺术的理解。

我认为的书法:文字的表象,本来就不可轻易获得。靠着分别心,怎么能够测度。好像风在空中吹过,分不出能所,领悟了这一点,就是智者。

我认为的金石篆刻:金石不分古今,艺术的事业是随时都创新的。为体现于个别法中的共相,是实相的印记,通过各种事显示出其本真。

我认为的写文章:写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哪能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只要蕴含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能取得成就成为名家。读书人要靠人格的魅力传播文艺,而不应靠文艺的影响传布个人。

我认为的图画:评论家说,图画,是用来娱乐的,没有实际效用。即便如此,图画的范围很广,不是单纯娱乐一方面所能概括的。图画的效力,与语言文字相同,其性质也很相似。倘若把图画单纯概括为娱乐,又如何解释语言文字呢?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不单单是语言,既然这样,那么听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也称为语言,属于娱乐吗?小说传奇也不单单是文字,既然这样,那么诵读小说传奇,也称为文字,属于娱乐吗?三尺儿童也知道不是这样的。有一句常言说,言语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图画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没有什么不可以。还有一句常言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语言,是无形的图画,图画,是无声的语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八、“断食”试验为什么选在虎跑寺?

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当时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君来商量,结果他说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我就问他:“既要到虎跑寺去,总要有人来介绍才对。究竟要请谁呢?”他说:“有一位丁辅之是虎跑的大护法,可以请他去说一说。”于是他便写信请丁辅之代为介绍了。

因为从前的虎跑寺不像现在这样热闹,而是游客很少,且十分冷静的地方啊。若用来作为我断食的地点,可以说是最相宜的了。

九、您为什么出家?

有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很多。我并不想昭告天下我为什么出家。我出家是为了以教化自己和世人,是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每个人的故事、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本就永远不相同。我不想过多解释,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

十、出家后有何感悟?或者说精神上有什么收获?

1。虚心。常人不明白善恶,不知道因果,决不会承认自己有过错,更从何处谈论要改正呢?古代的圣贤就不会这样。现在举几个例子:孔子说:“五十岁以后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又说:“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不善的地方而不能改正,是我担忧的事情。”蘧伯玉是当时的一个贤人,有人让他去见孔子。孔子与他坐下来,问:“老师是做什么的?”对方回答说:“夫子想使自己的过错更少而很难达到。”圣贤尚且如此虚心,更何况我辈,怎么能自满呢?

2。慎独。我辈凡是有所作为,起了念头动了心思,佛菩萨乃至鬼神,都能知道看见。如果时时刻刻这么想,就不敢胡作非为了。曾子说:“眼睛所看到的,手指所指到的,都是严厉的!”又引用《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几句话是我常常想起来而不敢忘记的。

3。宽厚。造物所忌恨的,是虚伪不厚道。圣贤处事,只讲究宽厚。这方面古训很多,就不详录了。

4。吃亏。古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样就算是君子,但是每每看到肯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不识别什么样的就是小人,每每看到喜欢占便宜的就是小人。”古时候有贤人某某临终时,子孙请示他有何遗训,贤人说:“无他,你们要学会吃亏。”

5。寡言。这事最为紧要。孔子说:“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很可怕啊!这方面古训很多,就不详录了。

6。不说别人的过错。古人说:“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都没有时间,哪有功夫检点别人呢。”孔子也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以上的话,我时时不敢忘。

7。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子夏曰:“小人的过错一定会加以刻意掩饰。”我辈须知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错是最可耻的事。

8。不遮蔽自己的过错。我辈常常有得罪他人的地方,那就必须发大惭愧之心,生大恐惧。发露陈谢,要忏悔自己的过错,切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隐藏着不说,还自欺欺人。

9。听到诽谤不辩解。古人说:“怎样平息诽谤之言?回答:不辩解。”又说:“吃得小亏,就不至于吃大亏。”以我三十年来的多次经验,深信此话是真实不虚的。

10。不愤怒。愤怒的习惯最不易去除。古代贤人说过:“二十年来治愈一个怒字,到现在还没消磨改尽。”但是我辈还是不得不尽力改正治愈这个毛病。《华严经》说:“怒气是一念之间,能打开百万危害的大门。”这话难道不使人害怕吗?

内容推荐

康蚂编著的《纠缠不是禅(李叔同的前半生)》旨在解读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为界)所经历的人生故事。全书共分七个章节,前六章节描述了李叔同处于不同身份时的相关故事,第七章节为已发现的李叔同出家前的作品展示。作者秉承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保证细节都有出处的前提下,进行通俗的表达。

编辑推荐

他,曾名满天下,风流倜傥,对红尘有着深深的爱恋,不曾想会抛开凡尘,打坐为众生祈福度过后半生。他,当年的风流才子,后来的一代高僧,这是怎样的人生历程?

康蚂编著的《纠缠不是禅(李叔同的前半生)》一书旨在解读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为界)所经历的人生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