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世界遗产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田静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仅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以大量精美图片,雅俗共赏地展现了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内容推荐

秦始皇陵优美的自然景色、神奇的风水宝地、雄伟的陵寝布局、动人的皇宫故事,令人无限向往。兵马俑坑规模庞大的气势、雄伟壮观的军阵、丰富多样的形象、难以解开的谜底,都令人向往和着迷。本书为您揭示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讲述秦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由来,诉说秦始皇帝的传说故事。同时,也穿插讲述了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文物保护人员和史学研究者为发掘清理、保护修复和研究文物遗产所做出的成绩以及目前遗产管理、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今后的思路。

本书还为您展示艰苦卓绝的考古场面,讲述令人羡慕的考古趣闻。

目录

一、概述

二、秦风浩荡,以山为陵——秦始皇陵探秘

 1.秦始皇陵的建造

 2.规划严谨的布局

 3.神秘莫测的地宫

 4.火焚盗掘的遭遇

三、惊人发现,独特魅力——秦兵马俑奇观

 1.秦兵马俑的发现

 2.栩栩如生的形象

 3.设计独特的建筑

 4.高超领先的工艺

四、青铜之冠,厚葬之风——秦陵文物珍品

 1.始皇銮驾铜车马

 2.宫廷游乐百戏俑

 3.苑囿珍禽马厩坑

 4.扑朔迷离文官俑

 5.青石做成铠甲胄

 6.翩跹起舞铜水禽

五、秦陵文化遗产的保护

试读章节

二、秦风浩荡,以山为陵

——秦始皇陵探秘

秦始皇陵背靠骊山,面对渭水,风水俱佳。其规模之宏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对秦始皇陵所做的实地考察记录,最早见于明代都穆的《骊山记》。1906年,日本足立喜六白勺《长安史迹考》也有记载。1917年,法国的维克多·萨加林做过实地考察。20世纪20~40年代,国内外学者又先后多次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察。

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1962年起,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调查。经过勘查、钻探和试掘,在56.25平方公里的陵园保护区范围内,发现了600多座陪葬坑和各种墓葬,还有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陵园总面积的1/10。

从调查的结果看,秦始皇陵园内发现的遗址、陪葬墓和陪葬坑的面积都比较大,其中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陪葬坑有兵马俑坑和石铠甲坑。秦陵出土文物的个体也很大,不仅兵马俑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而且瓦当、地砖、青铜器物等大多也都按照实物的大小和规格制作。陵园城垣以内的核心区域面积为2.135平方公里,地上地下的遗迹遗物分布密集,犹如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

秦始皇陵园工程的修建,在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

秦始皇的墓址之所以选在骊山,主要是因为泰国先王的陵墓就在这一带。秦国建立以后,曾由西向东迁都,秦王的陵墓也是以都城的迁移地作为葬地:襄公葬西垂(今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文公、孝公葬西山(今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武公葬平阳(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德公、宣公、成公葬阳(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穆公葬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惠文王葬公陵(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庄襄王葬芷阳(今西安市临潼区韩峪乡),秦始皇陵则在骊山(今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这些陵墓由西向东,大体在一条线上。

骊山一带的地理位置和风水比较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古人很讲究风水。人活着的时候,建造房屋要看风水。而坟墓作为人死后的居所,自然也要讲究风水,要埋葬在地势较高、环境优美、风水好的地方。按照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说法,骊山山南产玉石。山北产黄金。而骊山以前叫丽山,意即美丽的山。秦始皇很喜欢这个美好的名字,所以把墓址选在这里。

根据《吕氏春秋》、《汉旧仪》等书记载,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仿照都城的形制设计的。陵园中既有表现军队的兵马俑坑、表现车驾巡行的车马坑、表现狩猎的珍禽异兽坑,也有供应膳食的机构、供祭祀的寝殿便殿、用来养马的马厩坑等。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到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第二阶段从统一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东巡中猝死时,陵园工程并未竣工,秦二世即位后继续营建陵墓。修陵工程前后长达38年,动用劳动力最多时达到70余万人,这在中国帝王陵墓修建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动用如此众多的劳力,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否则,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单位无法协调统一。据传说,在临潼的骊山脚下,曾有专门指挥上下工的击鼓坪。

据《汉旧仪》记载,当时丞相李斯亲自督建这个浩大的工程。而在李斯之前,担任丞相一职的吕不韦理应参与秦陵的设计、选址与修建工作。由于吕不韦主张薄葬,所以秦始皇陵前期的修建规模并不大。秦陵的大规模修建是在秦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地位尊贵,权势又大,不仅参与了修阿房宫、筑驰道等土木工程,而且还主持了修陵工程。

古人下葬以后起土成堆的做法出现得很早,最初的作用只是用来标识死者,供祭祀时辨认。当赋予它身份等级标志以后,坟堆的高低、大小、形式,甚至上面植树的多少,都有了与身份相应的明确规定,帝王的陵墓也变得越来越高大。很显然,陵冢的变化成为帝王权势地位的明确标志。秦始皇陵如同山丘一样高大无比的封土,正是秦始皇权力威势的标志和典型写照。

秦陵上面高大的封土,是从距离该地2 5公里的鱼池村运来的。为了防止骊山山水冲了陵墓,在陵南还建有防水堤。

修陵所用的石料,一说是从渭河以北的山上挖取的;一说是从甘泉山,即今陕西省淳化县境内的山上运来的。当时修陵所用的石料很多,石材非常大,据说有的大得像一座房子一样。人们传说,在秦陵东南1公里的地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就是当年修建秦陵时搬放到这里的,后人称之为”恨(hGn)石”。唐朝时,皇甫浞曾专门写过一篇《假石铭》。到元朝修灞河时,这块“很石”被工匠凿开修桥。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报告修陵工程进展情况时说,我们带领了72万人修筑丽山,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听后,命令再向旁边挖300丈才能停止。可见,秦始皇是非常关心陵墓修筑工程的,不时过问,而且希望挖得越深越好,越大越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走到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得病去世。这时,秦陵工程还没有结束。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后,埋入骊山陵墓。秦二世命令后宫没有生育子女的宫人全都殉葬,并且活埋了许多修陵的工匠。据说当时殉葬的人数很多,《汉书·刘向传》说从死的接近万人。有些人为了避免厄运,便逃到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传说在唐朝大中初年{847~859年),陶太白、尹子虚上山采药到达芙蓉蜂时,曾遇到躲避在此的秦时在骊山服役的民夫及秦宫人毛女。民夫仍然穿着秦时服装,毛女身着彩衣。梳着鬟髻,两人一起饮酒作诗。

秦始皇入葬后。秦陵工程仍在继续。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B年),农民起义军攻打到戏水(今陕西临潼东),秦王朝形势岌岌可危。当时负责陵墓工程的少府章邯建议,把修陵的人武装起来抵抗农民军。于是,秦陵工程草草结束。

P7-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