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其前期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甚有功绩。中叶以后,内外矛盾尖锐,外敌入侵,国内动荡,政治日益败坏,其失误和教训,实足发人深省。清亡距今不足百年,离我们时间最近,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较大。“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要根据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学习和研究历史,特别是离我们今天很近的清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弘扬文化、传承国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清史纂修,曾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筹备,但由于种种原因,修史之事,几起几落,一直未能启动。2002年8月,中央领导做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相继成立了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纂修工程,于焉肇始。
清史纂修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还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是网罗奇闻异事,不是观赏陈迹古董,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和时代脉搏的跳动息息相关。
序
政治
戴逸 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国力的变化
李文海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郭松义 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
宋元强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李国荣 清朝严厉打击科场舞弊案例
唐益年 清代严禁太监干政
李岚清 代的秋审制度
王思治 “御门听政”——康熙朝中枢决策“朝会”
李国荣 “康乾盛世”的闪光点
闵杰 清末制定的中国第一部版权法
经济
江太新 清代漕运
郭松义 清代的“黄宗羲定律”效应
张小也 清代盐业经济中的垄断问题
闻性真 康熙发现和推广的御稻种
王思治 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
唐益年 晚清时期兴修铁路的纷争
崔志海 晚清商标法的颁布及其夭折
朱英晚 清“昭信股票”的发行及其影响
闵杰 清末一场由股票投机引发的金融大恐慌
社会生活
郭松义 清代的“农转非”
郭松义 清代农业防灾抗灾的措施
江太新 清代灾情与救灾
左步青 “重农桑以足衣食”
——康雍乾三朝重视农业、关心民生琐谈
姜涛太 平天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
李岚清 末“丁戊奇荒”
——一场夺去千万人生命的大旱灾
闵杰清 末彩票的创始
闵杰清 末彩票的泛滥
思想文化
史革新 儒学书籍的编纂与清初文治
黄爱平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爱平 《四库全书》的历史变迁
史革新 晚清“书厄”与江浙三阁
史革新 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
冯天瑜 晚清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
林永匡 清代饮茶、品茗趣闻
李 帆 清代的书院教育
刘小萌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
李世愉 废科举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崔志海 清末美国退款兴学真相
边疆民族
马大正 有清一代边疆政策的当代启示
马大正 苗普生清代中国有五个称为新疆的地方
戴 逸 福康安风雪援西藏
王思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
——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李建宏 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
马大正 土尔扈特蒙古万里回归的启示
陈 慧 穆克登查边与中朝图们江边界问题
杨东梁 左宗棠与“新疆危机”
对外关系
薛衔天 中俄《尼布楚条约》
薛衔天 大西北的阴霾
——沙俄入侵我国西北与大片领土的丧失
薛衔天 双头鹰东击——中俄《瑷珲条约》
虞和平 从“夷务”到“洋务”
王晓秋 晚清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
王晓秋 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海外游历使(1887—1889)
王晓秋 清末五大臣出洋
史革新 《辛丑条约》谈判李鸿章迁延北上原因浅议
军事
王冬青 李自成对清战略防御失误的思考
陈在正 以战逼降——施琅统一台湾的决策
李尚英 清代八旗兵衰败原因探析
李国强 关于宣统年间清军水师对西沙群岛的巡视
人物
史革新 努尔哈赤对汉文化的吸收
闻性真 努尔哈赤与明朝的人参商战
李文海 顺治帝论为官四戒
李治亭 清太宗喜欢读史
李尚英 从洪承畴说明清之际的“贰臣”
李文海 康熙帝八拒尊号
王思治 康熙重视督抚的选任
李治亭 康熙帝读书
闻性真 康熙与清初历法之争
刘 潞 康皇帝与西洋科学
李国荣 雍正告诫百官:“做实在好官”
王俊义 清代廉吏于成龙
史革新 浅议清初廉吏汤斌
冯佐哲 清代御史钱沣
潘振平 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王晓秋 黄遵宪及其著作《日本国志》
朱英 “状元资本家”张謇的商海生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