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前记 至今我扔不掉的胡同情 第一辑 古寺趣闻 昔日正阳门门洞儿内的两古庙 从契约中走出的崇效寺 王振与智化寺 长安街上的双塔寺 北海公园内的大西天与小西天 由二郎神庙说起 趣谈老北京的城隍庙之一—西城都城隍庙 趣谈老北京的城隍庙之二—两县城隍庙 趣谈老北京的城隍庙之三—江南城隍庙 索尼家庙今何处—保安寺的历史嬗变 大太监刘瑾与广通寺 第二辑 老街旧景 北京昌平平西府从无平西王 成贤街里的“皇家大学” 积水潭·后门桥·镇水兽 闲话东苑·南内·皇史宬 砖塔胡同与万松老人塔 四川营 棉花地 大外廊营 第三辑 坊间故事 漫谈三月三日蟠桃宫 动物园里的故事 话说七月十五中元节 一座“贵气”十足的中医院 京城东南无宝塔—“乏塔”的传说 老北京歌谣中的风情画卷 正说北平大盗“燕子李三” 第四辑 运河寻踪 通州大运河的如歌岁月 悠悠运河情璀璨文化路
精彩页 昔日正阳门门洞儿内的两古庙 站在昔日正阳门所在地张望,迤南是繁华的前门商业街,迤北是巍峨的天安门城楼。读者们可曾想到,三百多年前,古都北京正阳门的城门儿洞内还存在着两座寺庙:关帝庙和观音庙。要清楚地介绍这景观,还得从老北京的特色说起,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老北京不仅胡同多,寺庙也同样很多,虽然没有三千六,但鼎盛时期也多达千余座。尤以关帝庙、观音庙为冠,明清两代有关帝庙两三百座,而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的观音庙、大悲坛、紫竹林、白衣庵也不下百余座。 正阳门里的“关老爷” 只要提及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飘飘,我们一定都会想到三国中的汉将关羽。他不仅以英勇善战著称,更是以忠、义而闻名。因为深受历代帝王的尊崇,所以他的封号也是越封越大,由宋朝的“义勇武安王”到元朝的“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再到明朝的“三界伏魔大帝”,最后到了清朝的最高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而在民间,关羽不仅是忠义的化身,并且还是守护财产的武财神、降妖镇魔的大将军,因此百姓们对关羽更是崇拜有加,他们都亲切地尊称关羽为“关老爷”,而关帝庙则称为“关老爷庙”。儒、释、道三家都对关羽推崇备至,因此关羽成了唯一被三家认可的人物。 供奉关羽与观音的庙宇一般都离得比较远,而同时在一地方出现,在咱北京城绝无仅有,而这种情况在二百多年前的明朝正阳门中就已经出现。这两座庙宇在昔日正阳门的瓮城中一左一右,一立就是数百年。 明清两代雄踞在南北中轴线上的正阳门恢宏壮丽、蔚为大观,而居于其月城(瓮城)内西侧的关帝庙的名声更是响彻京师,虽然占地不足一亩却是香火旺盛,每当春、冬两季皇帝率文武百官祭神农、祭天回宫之时,必到此焚香祷告祈求关帝的护佑,因此在所有城门中这座关帝庙的规格最高。而真正使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振的却是因为被众人传说在此庙求签最灵,这种说法不但口口相传,而且众多明清笔记小说也都有记载,清人杨静亭也留有这样的诗句:“京中几万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 庙内所供的关羽原为明天启年间宫中旧物,后因明熹宗恶其塑像矮小而弃于此地。这位“关老爷”因祸得福,尽享世间香火数百年。该庙除了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等十三尊神像,还供奉了一匹白马。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公坐骑为赤兔马,那为何庙中不供奉红马而供奉一匹白马呢?这里有个故事。话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元朝后裔本雅失里,经常带兵进行骚扰挑起事端,民不聊生。明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带兵五十万北上亲征,明军一路高奏凯歌,顺利到达斡难河,先击败本雅失里,后又大败阿鲁台,之后明军乘胜追击百余里,直追得敌军丢盔弃甲,大伤元气,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斡难河之战。在与阿鲁台交战之际,明朝将士见茫茫大漠雾霭之中,总有一位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髯、文武打扮、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骑白马的神人为其开路。虽然此人骑的是一匹白马,但众将士还是把他当成了下凡的关羽。当明军凯旋时,闻听明成祖北上出征那日,有居民养白马一匹,早晨遛马迁到院中后,便不动不食,下午则气喘吁吁,晚间才略吃些饲料。这匹白马天天如此,直到御驾还朝才恢复正常。明成祖便断定此白马正是沙场上救了大军的“关羽”所骑之马,为了感念白马的救驾之功,就将白马也供奉在此关帝庙中。同时也为表彰关公护佑有功,传旨将崇祀关羽纳入《祀典》,四时朝拜。当然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只是个传奇故事,是明朝御用文人为了歌颂朱棣而编出来的一则故事而已。 到了清朝,马上得天下的女真人对仁义勇武的关羽更是推崇备至,每代皇帝都对关公加封晋爵,对关公的祭祀也作为国家每年固定的“命祀”。在民间从农历五月初九开始,进香游客日益增多,庙内供奉的三口由打磨厂三元刀铺所铸的沉重的大刀要在此日进行磨刀致祭,五月十三日这一天,关帝庙最为热闹。京师谚日:“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因此,五月十三这一天往往多雨,而民间传五月十三乃是关羽过江单刀赴会之期,于是这一日的雨便成了天赐磨刀水。北京各关帝庙在这一日还有“进刀马”的活动,因此,这一日关帝庙附近游人络绎不绝。到了六月二十四日祭关帝的活动达到了高潮,鞭炮齐鸣如同过年。 正阳门的关帝庙有几绝,其一是庙内所立的由明焦太史(焦竑)所撰、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正阳门关侯庙碑》的碑记,其二是刻在正阳门内由明朝文人王思任所撰、大书法家米万钟所书的《谒午门关帝庙有纪》,其三是清文学家、史学家赵翼为关帝庙所题的对联:“乃圣乃神乃武乃文,扶四百载承尧之运;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如七十子服孔之心。”其四是庙内所供的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打磨厂三元刀铺所铸的三口大刀,最大的长二丈,重四百斤,其余两口一个重一百二十斤,另一个重八十斤。P2-5 导语 目前,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写老北京的书,大部分都是老一辈的北京人写下的怀旧之作,纵然有让时下的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北京,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直到我们遇到了我们的这位80后作者,作为一个长在新时代的老北京人,一位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曾在国子监里上过班,如今在首都图书馆中与浩瀚资料打交道,但又每日与手机、互联网为伴的新一代年轻人。老北京对于她而言,将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这种不一样,她用文字全都倾诉在了本书中。 序言 前记 至今我割舍不掉的胡同情 郭德纲在相声中说过,要看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最 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把这人踢趴下了,然后再往嘴里灌一碗 豆汁儿,要是喝完了一抹嘴,还问:“有焦圈儿吗?”这 一定是北京人。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北京人确实爱喝 豆汁儿。除了豆汁儿,当然还有许多诱人流涎的好吃的, 像卤煮、灌肠、炸酱面……那可都是北京人百吃不厌的! 另外,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让人想到北京,像天安门、故宫 、天坛、北海公园、东单、西四、鼓楼等,这些地标式的 好地方,可以说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可话又说回来了,离 我这个“80后”最近的,还有种种,其中最能代表北京的 可能算是胡同和四合院了。它们像人体内的血管一样遍布 整个京城,胡同的四通八达与四合院中邻居们的温暖让北 京城显得更有生命力。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在东城区大雅宝胡同,这 个胡同最早又叫大哑巴胡同,后来大概嫌此名不雅,便改 成大雅宝胡同。此胡同应该算是一条大胡同,平房林立, 门挨门,户挨户,住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据说,也有名 人在这里住过,如艾青,就住在该胡同东头的文联宿舍中 。现在此胡同已不存在,而变成赫赫有名的金宝街。 我不说现在,只述从前。我是胡同中长大的孩子,对 每一条胡同都有着特殊的情怀。胡同既是我每天出门要走 的路,也是我或说是孩子们最大的游乐场,为什么呢?北 京的胡同多如牛毛,虽有不少宽阔的大胡同,但多数还是 狭窄不能通汽车的小胡同,在这些胡同中孩子可以尽情地 追呀、跑呀、跳呀……另外,北京的胡同条条相连,尽管 有为数不多的“死胡同”,但每条“死胡同”的路口都会 贴心地写上“此巷不通”的牌子,只要不从“死胡同”进 去,一准就都能串出来,因此胡同“探险”成了孩子们放 学后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而敢于串胡同也是北京孩子的 标志之一。北京话中“串”与胡同是固定搭配,而不是“ 走”,一个简单的“串”字特别形象地描绘出了条条胡同 相接的景象。 北京城的每条胡同都历史悠久,并且还都有着自己的 故事,像大兴胡同,这条胡同是因大兴县衙就在此巷中, 所以胡同以此得名;文丞相胡同,则是因胡同内建有文天 祥祠而被命名的;禄米仓胡同是因为胡同内有明清两代的 官家粮库禄米仓而得名;海运仓胡同则是因为胡同内建有 存储海运而来的漕粮而得名……您看,这每一条胡同是不 是都有历史,都有学问?遗憾的是,许多胡同被拆了或被 合并了,然后又给这新改造的地方起个什么街、什么路的 “雅”名。这一改,老北京人懵懂转向,找不着家了!幸 亏前几年这股风被叫停了,这总算是把老北京城给“保” 住了! 如今古城文化成为热门话题,胡同和四合院则是其必 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胡同和四合院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 文化,更是生活,是我们这些北京普通人生活的场所,是 世上最有烟火气的地方。胡同是邻居李爷爷晒“老阳儿” 的地方:是隔壁王奶奶、张奶奶、徐奶奶摇蒲扇聊天的地 方:还是孩子们跳皮筋、砍包、打羽毛球的地方。而四合 院则是让人感受温暖的地方,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这句话在四合院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邻居之间都是互 相帮’忙互相照顾的。谁家做饭临时缺调料了,一般都会 先去邻居家要一点儿,或是谁家小孩没人照管,旁边的邻 居也会帮忙照看一下。我小的时候就有过几次,晚饭时间 都到了,父母还没有下班回家,这时隔壁的阿姨就会让我 到她家里吃饭。像这种事情还有很多,每一个住过四合院 的人都会深有体会,浓浓的人情味要比住楼房多了许多。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不少胡同和四合院都被拆除,改成 了高楼大厦,人们行色匆忙地穿梭在水泥丛林中,很少再 能听到像“您吃了吗”“您回来了”这种亲切的问候语, 只有在去后海的时候,偶尔才又会听到看到曾经熟悉的场 景…… 作为新一代的北京青年,我爱喝豆汁儿,也爱喝可乐 ;爱吃炸酱面,也爱吃比萨;爱看京剧、曲艺,也爱听流 行音乐,就像现在的新北京一样,兼收并蓄,传统又时尚 。在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里,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 人与人之间似乎也略显冷漠,但在我眼中这座古城依然是 平和的、温暖的、热情的、好客的,这是因为真正的北京 是在胡同里,在四合院中,所以我最爱写的题材也是胡同 中最平凡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普通人身边的故事。有人问 我:“今后你还要写吗?你要写到什么时候?写作是很累 的啊!”我理所当然地告诉对方:“我当然还要写,只要 有普通老百姓,有四合院,有胡同,有老北京人的情怀, 我就要写下去,无穷无尽地写下去,累点,我也认了!” 张 田 2018年12月5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本书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为依据,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为引导,讲述了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以来,藏在北京城各座古刹、各条老街、各类人群、各个角落里的坊间故事,其中就包括砖塔胡同为什么称为北京胡同之根;万松老人塔的主人是谁;曾以绿牡丹闻名京城的崇效寺里藏着什么宝贝;北海公园的大西天与小西天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北京动物园为什么又叫四贝子花园;北京中医院为什么称为大公主府,坊间流传的义盗“燕子李三”他的真实故事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平西府里从来没有平西王……每一个故事都与老北京民俗风情相关,每一个故事都有代表了一段老北京的历史过往,每一个故事都饱含北京城的文化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