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小巫的最新力作。
《接纳孩子》对中国众多父母教子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思考和总结,结合案例理性分析,得出了最适合中国父母亲培养杰出孩子的方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如果您已为人父母,本书涉及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六大行为问题,让您总能找到为您孩子量身定做的那一部分。其实,孩子诸多问题的诱因均是心理问题所致,您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接纳孩子一点点,孩子会跟着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您已身为人师,本书将帮助您洞察孩子的心理,与离子快乐沟通,有的放矢地给予孩子和家长切实有效的心理指导,收到事半功倍的精神效益。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的接纳,会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接纳孩子》以儿童安全感、自主意识、认知模式、社会交往、规则规范以及性意识为主题框架,详细论述了父母们最关心的诸多话题。它深入贯彻“学习一种方法,必须明白其中道理”的主张,以家长所思所惑所求为主线一气呵成,真情地把孩子的天然气质和人性底蕴昭示于字里行间,提醒家长要正视孩子的这六大天性,学会接纳孩子。
书中的大部分问题和解答,是从小巫在《心理月刊》网站上《专家答疑》栏目里主持的《育儿》专栏,以及她为《父母世界》《妈咪宝贝》《都市主妇》等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里挑选出来的,再经过扩充解答,已不仅仅针对当事人家长和孩子,还具备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共性,可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众所周知,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换句话说,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也会矗立得长久,不怕风吹雨打。反之,如果地基不牢固,那么房子就会摇摇欲坠。
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的,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理解安全感并不难。就拿最基本的生活起居来说,我们必须知道脚下的土地是结实的,不会松动和坍塌,才敢放心地迈出脚步去走。我们知道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没有战乱没有暴动,我们没有生命危险,于是我们敢到外边去游逛办事。这种安全感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平常并不会浮现于意识层面,我们习以为常。
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最基本的安全系数,如果我们感觉脚下的路松松垮垮、随时可能塌陷,如果我们看到窗外乱七八糟、人们面目狰狞、争斗得你死我活,那我们绝对不敢迈步,不敢出门。
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是安全感呢?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的基本信任。儿童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
安全感好的儿童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我相信自己韵判断。”
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起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恰当的规则,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意味着: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不要挟、威胁孩子,不从身体和感情上抛弃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个性。
*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事实上,父母的安全感好,孩子的安全感才充足。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怎样判断一个孩子安全感强不强呢?首先,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关系。安全依恋的孩子不是没有分离焦虑,不是一下子独立不需要父母。很小的孩子不在意父母去哪里了,妈妈走掉他都没反应,这不是安全感强,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安全依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出焦虑,但不是生离死别那种绝望式的哭闹,他们会逐渐平息;在父母返回时他们会很乐意看到父母,跟父母亲热一番之后再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
安全感稳固的儿童有以下特点:他们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每到一个陌生之处也不会一下子闯进去,而是沉稳地观察环境,慢慢地融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和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以竞争获胜或物质占有定义自身的价值,不怕不同意见,不刻意逢迎。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则有以下的表现: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离开慰藉物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他们不敢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统一。
安全感是人类儿童身体、情绪、认知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楼阁,也许看上去很不错,但却缺乏根基,不堪一击。
P1-3
接纳孩子
我的前四本书《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出版之后,断断续续听到个别读者嘀咕:“小巫怎么只会写她自己的孩子!”呵呵,事实上,这些年来,别人的孩子我也一直在写,只是分散在诸家杂志和网站上,大家一时看不全而已。
去年,李跃儿把我介绍给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建议把我写别人孩子的文字搜罗搜罗,纂成一个集子吧。我觉得这倒是个好主意,于是就搜罗起来,都扫到一块儿的时候发现还真不少,够出一本书的了。
这本书里大部分问题和解答,来自近两年我在《心理月刊》网站上《专家答疑》栏目里主持的《育儿》专栏。趁此次成书之机,我将每一个问题都扩充解答了一遍,文字量至少增加了一倍,使得该解答不仅仅针对当事人家长和孩子,而是具备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共性,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在某些问题中,我也就相关话题进行详细论述,并给读者标明了重点。
另外一部分文字,是从我给《父母世界》《妈咪宝贝》《都市主妇》等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里挑选出来的,分别归纳到六大分类里。这六个类别都属于父母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近年来我一直在宣扬的理念,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
*孩子的状态往往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会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带入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当中。
*儿童的自信心来源于生活的独立自主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其实也就是承担责任的能力。
*一个不能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的确会花费很多精力去获取成年人的关注,不管这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额外的精力则掠夺了孩子发展自我的空间。
*孩子会牺牲自己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来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
*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
这次撰写问答式书籍的一个好处就是,读者不必从头到尾按照顺序阅读,而是可以跳跃式地随意翻看,碰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仔细看看,如果是暂时与己无关的问题则可以先行略过,以后有了疑问再回过头来查看。
而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则是,父母们通过网络发送过来的问题,因篇幅所限,往往信息量不够,面对每一封来信,我都需要仔细琢磨,力图透过文字看到当事人的家庭状况,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三思而行,避免由于误解而产生误导。
写自己的孩子,可以畅所欲言,好也罢赖也罢,都是我自曝家私。写别人家的孩子则感觉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既希望把观点说清楚了,又希望给对方留下思考和成长的余地。
时间所限,匆忙之间截稿,心中难免惴惴。关于孩子,无论写多少,都有一种挂一漏万的感觉。最后想说的,还是那句老话:父母们要有自己的判断,无需盲从。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需要找到最适合这个孩子的养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