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全国的影视界、戏剧界出现过这样一个现象:人们纷纷改编李劼人先生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这一现象,生动显示了文学名著的生命力。当时远在日本的郭沫若读完他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后,立即写文章热情称赞,并以左拉比喻李劼人。文学史家曹聚仁认为“当代还没有比李劼人更成功的作家”,司马长风则认为李劼人有“直迫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辛亥三部曲”诞生以来,在日本、法国、南斯拉夫等国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李劼人的一生和他的将近六百万字的著译作品,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和越来越公允的评价。大河奔流,涛声不已,斯人长逝,作品永生。本书将带你走近这位传奇的人物——李劼人!
佚 文
成都历史沿革
话说成都城墙
赴朝观感
新近发现之李劫人晚年书信
史 料
李劫人出生地考
李劫人先生的外家
杨叔捃谈劫老
李劫人轶事
怀念李劫老
回忆李劫人先生
等闲平地起波澜——记二十年代李劫人先生连遭两次风波
李劫人先生与“文抗一文协”成都分会片断
永恒的怀念
三言两语话劫老
缅怀李劫人先生
大波身后事一
我所知道的菱窠
回忆李劫老和菱窠
深居菱窠,重写大波——访老作家李劫人
作家和演员、业余写作者——在李劫人先生的菱窠
李劫人先生的一首轶诗
李劫人早年报刊生涯
李劫人收藏的图书字画
李劫人和嘉乐纸厂
搜集李劫人创办嘉乐纸厂资料始末
李劫人在民生公司史料
张天翼与李劫人的谈话
书札中的文人与书局(节选)
《风土什志》总目录(附编者每期所撰“这一期”)
沙汀日记中的李劫人史料
学术论文
城市意象和一个城市的生命:论李劫人笔下的成都及其当代价值
从曾朴到李劫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
悲剧意识:李劫人小说的现代审美品格
吴虞与李劫人
“改行的作家”:市长李劫人角色认同的困窘(1950—1962)
李劫人与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筹建
“凤头猪肚豹尾”——谈《死水微澜》的结构艺术
《暴风雨前》对红灯教的描写
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略谈《死水微澜》的修改
青年方阵
李劫人女性神话的符号学构建——《死水微澜》的格雷马斯方阵意义
异邦的情鉴——李劫人的留法经历与“大河小说”中的情欲书写
乡村审美视野里的《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从小说到影视改编
不可遗落的一颗记忆种子——李劫人小说《儿时影》与《死水微澜》的关系
名家论述
《好人家》序
写实主义的小说
李劫人的“大河小说”
埋没的作家
关于李劫人的文学
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
李劫人:成都平原的“大河小说”作家
流沙河谈李劭人和“大河三部曲”
学术随笔
闲话李劫人的安居梦
“走上城墙,以望乡景”——李劫人实录之成都风俗
李劫人:成都的左拉和福楼拜
《风土什志》的商业广告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