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就是一场场血与火的战争。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纵横捭阖,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不世伟业;帝王、武将、军师,在战争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活剧。在他们共同写就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壮丽的历史乐章、绘成斑斓多彩的军事画卷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以索解的历史奇谜。
《中国军事未解之谜》是一本集合趣味与知识为一体的读物。为了让读者了解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其军事领域是多么璀璨和神秘,编者认真选取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军事谜题,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力图为读者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
由于在战争年代我们才会感觉到军事与自己息息相关,所以它才会留下诸多难解的谜团。如,今天我们将进行军事活动的组织称为军队,但是军队最早产生于何时呢?古代军队中有骑兵、步兵、车兵之分,这些兵种又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许多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为何留下那么多谜团呢?
这些扑朔迷离的军事疑案充满传奇和神秘的色彩,它们为历史披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吸引着无数人的探索。我们在对这些谜题进行认真剖析的同时,更要进行深沉的思考。
《中国军事未解之谜》是一本集合趣味与知识为一体的读物。为了让读者了解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其军事领域是多么璀璨和神秘,编者认真选取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军事谜题,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力图为读者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飞将军李广的慨叹。李广是汉时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曾经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表现了他对李广的推崇,李广一生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当时的边疆士兵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然而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驰骋沙场四十年,却一直未封侯。而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含恨而死,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李广曾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每次与匈奴开战,我没有一次不参加的。而我的部下有许多都不如我,却因击退匈奴封候者有数十个。我也并不比别人差,为何立了这么多的功劳仍不被封候呢?难道我没有封候的命相?还是命运如此?”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千百年来,人们也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
也有人说李广没有被封侯在情理之中,并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理由一、李广虽身经百战,却并不没有取得过什么决定性或者说是关键性的胜利,这恐怕是他没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武帝对外用兵,初期以李广为先朝名将,屡次重用,却均无功。公元前133年,李广为骁骑将军参加马邑之役,匈奴识破汉计,双方未能交战。4年之后,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因寡不敌众而被擒。虽然他凭借机智勇敢而逃脱,但依照汉法应当斩首,后来李广被贬为平民。理由二、西汉是一个执法很严的朝代,如果没有立下突出的战功或者功过相抵,是不可能封侯的。即使是对李广深表同情的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里也不时有类似记载:“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首虏率指斩杀敌人首级和俘获敌人的数量规定,达到相应数量,才可封侯。三、李广自身的性格局限也是他难以封侯的重要原因。他任上谷太守时,喜欢深入敌阵缠斗,典属国公孙昆邪曾报告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但他自负其能,这样冒险的打法,恐怕会出事。”李广在出任右北平太守前赋闲在家,一次夜间骑马外出为霸陵尉所止,李广衔而恨之。及至李广受命出任,则请求武帝将霸陵尉划归己属,到了军中就斩杀了曾阻止他外出的霸陵尉。此事虽为武帝所谅解,但作为名震一方的军中大将睚眦必报、恃强好杀的性格多少让他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四、李广治军也有致命缺点。他治军十分的宽松,虽然得到士兵的拥戴,但这也不能说明他善于治军,相反,他不大讲究行军布列,公文表册的处理也比较随意,军纪松懈。与他同时期的名将程不识曾含蓄地批评说:“李广治军崇尚‘简易’的风格,但如果敌军突袭他,将无以抵御。”从这些方面分析似乎已经说明了李广没有被封侯的原因了,而他也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因为至今还有许多人为李广鸣不平,试想如果他真的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还有这么多人替他喊冤吗?所以,李广为何难封,还是他本来就不该封侯,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分析和讨论。P19-22
人类从蛮荒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并不是十分顺利,而是充满了曲折。军事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翻开历史的书籍,我们会看到几乎各个时期都有战争的发生,从最开始的部落战争到地区战争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发生战争无疑与利益相关,而有战争的地方就有军事,但是战争却不是军事的全部定义。
中国军事的产生最远可以追溯到轩辕时代,其中有两次著名的战役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阪泉大战,即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的战争,最后炎帝被黄帝打败,华夏民族第一次实现全面大融合;二是涿鹿大战,即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在涿鹿进行的战争,它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两次大战奠定了黄帝的地位,也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此时是否就已经出现军队,还无法断定。
到了奴隶社会以后,奴隶主为镇压奴隶,就会组织一些人对反抗的奴隶进行暴力解决,这些人可能就是军队的最初形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开始逐渐出现国家概念,统治阶级为扩大自己的领地和获得更高的利益,就会去侵略其他地方,这时的军队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兵器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军队发展更加完善化。后来随着战争爆发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又开始出现阵法、新式武器、不同的兵种、军职等,军事领域被不断地细分和专业化。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军事历史尤其璀璨耀眼。追及古代,姜子牙、孙武、孙膑、诸葛亮等都被认为是用兵如神的人,他们在军事上是“大家”,但也有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如赵括因只熟读兵法而无实战经验,终于身死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国坑杀四十多万,赵国因此衰落下去并被秦国吞并。回想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使得军事力量远远落后,而遭帝国主义侵略,所有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不强大就要挨打。如今中国军事领域不断高科技化,中国的军事力量也日渐雄厚。
由于在战争年代我们才会感觉到军事与自己息息相关,所以它才会留下诸多难解的谜团。如,今天我们将进行军事活动的组织称为军队,但是军队最早产生于何时呢?古代军队中有骑兵、步兵、车兵之分,这些兵种又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许多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为何留下那么多谜团呢?
这些扑朔迷离的军事疑案充满传奇和神秘的色彩,它们为历史披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吸引着无数人的探索。我们在对这些谜题进行认真剖析的同时,更要进行深沉的思考。
《中国军事未解之谜》是一本集合趣味与知识为一体的读物。为了让读者了解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其军事领域是多么璀璨和神秘,编者认真选取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军事谜题,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力图为读者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
因编写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一些偏颇和遗漏,还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