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的兴衰,又与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息息相关。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长期的繁荣,给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敦煌便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保存至今的敦煌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的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就蕴藏着古代宗教、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等无限丰富的遗产,成为今天学者、艺术家、旅游者瞩目的对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莫高窟史话/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樊锦诗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敦煌文化的兴衰,又与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息息相关。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长期的繁荣,给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敦煌便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保存至今的敦煌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的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就蕴藏着古代宗教、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等无限丰富的遗产,成为今天学者、艺术家、旅游者瞩目的对象。 内容推荐 古代敦煌文化之所以得以繁荣,正是由于汲取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丰富营养。今天,我们又处于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好时机,更应该以开阔的胸襟,放眼世界,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来看待丝绸之路与敦煌的文化艺术,要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对敦煌、丝绸之路这样的古代文明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收获。这也是我们今天学术研究者的责任。 目录 一、张骞出使西域 二、西凉国的兴衰 李■与西凉国 人才辈出的时代 三、释迦牟尼与佛教 四、西晋、十六国时期活跃在敦煌及河西的高僧 敦煌菩萨——竺法护 大化西行——竺法乘 鸠摩罗什 昙无谶 法显 河西石窟寺的兴建 五、莫高窟的营建 六、东阳王、建平公与中原新风格 东阳王元荣与西魏时的敦煌 东阳王窟 建平公于义与北周时的敦煌 建平公窟 七、隋炀帝西巡 西巡缘由 西巡进程 焉支山和“万国博览会” 从连珠纹和高昌乐窥探隋代的文化融合 隋代莫高窟的开窟造像活动 八、唐僧取经 九、武则天与大佛 十、敦煌世族与莫高窟营建 索氏 李氏 阴氏 翟氏 慕容氏 十一、吐蕃与莫高窟 大漠孤岛的抵抗与陷落 臣于吐蕃的愧疚与无奈 大力弘扬佛教的时代 十二、张议潮收复河西 漫漫归唐路 英雄的颂歌 张氏归义军的没落 十三、曹议金与归义军 夹缝中的牛存谋略 稳中求胜的政治策略 风雨飘摇的地方政权 十四、西夏、元代的莫高窟 党项民族的借鉴与创新 落同的余晖 密教艺术大放异彩 十五、藏经洞的发现 十六、盗宝者 斯坦囚 伯希和 大谷探险队 鄂登堡 华尔纳 十七、敦煌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 李丁陇——第一个赴敦煌的画家 张大干的敦煌临画 王子云及西北考察团 关山月、韩乐然等画家在敦煌的临摹 美术史家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推广 十八、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 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 段文杰——奋起直追敦煌学 樊锦诗——建设世界一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汉朝在西域与匈奴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其中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三万骑兵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置朔方郡、五原郡;公元前121年,又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一万骑兵,由陇西出发,过焉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斩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同年夏再次发兵,收复了河西,并建立了武威、酒泉二郡。匈奴受重创,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一次派大军进击匈奴,匈奴元气大伤,远遁至漠北,对汉边地和丝路交通的威胁完全解除。公元前111年,汉王朝从武威、酒泉二郡中分置张掖和敦煌二郡,历史上称为“河西四郡”;又在敦煌西北面设置玉门关、西南面设置阳关,控扼两道出入,屏障行旅安全。敦煌地理重要,加之汉王朝重视开发,使其从一个“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一跃而成为政治、军事重镇。西汉政府在河西采取屯田戍守政策,还专门设“河渠卒”负责灌溉工作。这些,加速了敦煌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产粮食除自足外,还有剩余。到西汉末年,敦煌郡已发展成辖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据两关(玉门关、阳关),拥有近4万人口的要郡了。 河西四郡建立之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已移至西北地区,主要为争夺西域诸国,控制丝绸之路主权的战争、西域三十六国以前都被强大的匈奴所控制,又远离汉朝,当汉朝军队到来之时,他们就投降汉朝,汉军撤走后,匈奴复来,又往往投降匈奴。汉朝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设戊已校尉,驻扎在车师(今吐鲁番地区),控制西域,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的沿线重要城市设兵、屯田,这样就保证了来往使节和商旅不受危害。而西域都护也常常受到匈奴的攻击,河西地区就成了西域都护的大后方,特别是敦煌,位于河西的最西端,一旦西域有事,敦煌便承担起支援的重任。西汉末至东汉初,北匈奴乘中原大乱之机又控制了西域,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又展开了与匈奴的战争,设宜禾都尉(驻扎在敦煌)控制西域。第二年又恢复了西汉以来所没的西域都护和戊已校尉(驻扎在车师)。但是很快遭到匈奴与车师的攻击,虽然酒泉太守段彭率兵与车师大战,打败了车师,但毕竟路途遥远,难以控制,所以汉朝又不得不撤消了都护。匈奴又控制了伊吾一带。直到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汉派大将军窦宪出征西域,给匈奴以决定性的打击,次年,窦宪派副校尉阎檗攻下了伊吾,公兀91年,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班超任西域都护,他驻节于龟兹,并派戊已校尉驻守车师,几年后,班超击败了焉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派使者与汉朝建立外交关系。班超还派他的副使向西访问各国,最远到达了地中海。东汉时代对西域的经营也常常是在与匈奴的征战中发展的,作为前沿阵地的敦煌担当着防御与攻击外敌的军事重任。公元107年,汉安帝被迫罢西域都护,从公元120年起,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的西域副校尉便长驻敦煌。此后,西抚诸国、总护南北丝路的职责常常由西域副校尉和敦煌太守共同完成。敦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便更加突出了。 西汉末东汉初中原大乱,而河西一带则较为安全,于是,内地流亡人士纷纷来此避难。豪族窦融看中“河西殷富”的有利条件,从长安迁至河西,后来被推为五郡大将军。汉光武帝即位后,他奉表归顺东汉,使得河西在两汉之交的战乱中始终保持安定的局面。东汉末,中央集权统治衰微,地方豪强势力迅速扩大。建安初,在中原群雄逐鹿、互相吞并的形势下,河西一带也形成军阀割据势力,统治者无力顾及西北,致使敦煌20年没有太守,处于无政府状态。地方豪强势力以其私人武装,勒索、抢劫来往商旅的财物,使丝绸之路的交通受到严重威胁。 P7-9 序言 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一条曾经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的国际通道。从中国中心部的都市长安向西,经过无数的山川与城市,穿越沙漠、戈壁与绿洲,一直通向地中海的东岸,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就因丝绸之路的发达而得到促进。其中,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受关注的一颗明星。自汉代设郡以来,敦煌成为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由敦煌向东,经河西走廊,可达汉唐古都长安、洛阳;向西通过西域(现我国新疆地区),可进入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罗马;向北翻过马崇山,可到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向南越过阿尔金山,可接唐蕃古道。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位,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4至14世纪,古敦煌地区受到佛教的影响,古代艺术家们在此建造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一批佛教石窟,我们统称为敦煌石窟。通过敦煌石窟和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物,我们了解到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古时期,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此汇流,羌戎、乌孙、月氏、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粟特、于阗、党项羌、蒙古、汉等民族的历史文化状况;中原的儒教和道教、印度的佛教、波斯的摩尼教、粟特人的祆教(拜火教)以及西方早期基督教中的景教等宗教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发展状况;4至14世纪一千多年间佛教艺术的流传及演变等等丰富的历史。 敦煌文化的兴衰,又与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息息相关。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长期的繁荣,给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敦煌便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保存至今的敦煌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的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就蕴藏着古代宗教、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等无限丰富的遗产,成为今天学者、艺术家、旅游者瞩目的对象。 古代敦煌文化之所以得以繁荣,正是由于汲取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丰富营养。今天,我们又处于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好时机,更应该以开阔的胸襟,放眼世界,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来看待丝绸之路与敦煌的文化艺术。“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丛书”就是希望以更新的视角、更新的方法来探讨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不能再局限于书斋之中,更应该考虑到对社会的责任,要尽可能地把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普通读者的精神粮食,为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要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对敦煌、丝绸之路这样的古代文明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收获。这也是我们今天学术研究者的责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