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伍丹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伍丹农的《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记录了一段充满古典浪漫主义情怀的笔友爱情。在上世纪60年代,15岁的香港小男生跟远在2500公里外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位14岁华人少女通信,纯真热情的少男少女靠鸿雁传情,造就一世佳话。

在近半个世纪后,少年已老,爱情却依然年轻。从不承认自己是浪漫派的老伍不肯纵容记忆消逝,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一写又是二十多年。在这期间,住所换了几间,城市改建了几处,父亲和博士生导师相继离世、熟悉的朋友杳杳无音。互联网开始雄霸天下,属于过去的一个时代终结。这本承载了少年记忆的书和那些见证了山河更替的老照片、绕了半个地球却依然保存完整的信件一起,作为献给流逝岁月中一代代正年轻着的少年一份永恒的礼物,记载一段不被磨灭和消耗的成长史、爱情史,致敬我们时时回溯的流金年代。

内容推荐

1993年,一个星期天的清晨,老伍被电话吵醒,深受英国人喜爱的古典音乐电台主持人尼克兴奋地告诉他,他写的笔友故事获得最浪漫情书奖,这也是他一生中得过的所有奖项里最为特别的一个。彼时,老伍已经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院士,在他身旁,故事的女主角,相伴20年的妻子明月正在安然熟睡。

这是一对跨国笔友的爱情故事,诉说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如何牵动彼此的心灵,走进彼此的生命,忠实记录了20世纪中后期一代人的流金岁月。

那是车、马、邮件都慢,互联网还远未称霸的年代。

时间没有放过任何人,50年后,传奇已成历史,少年之心却从未消退。伍丹农编著的《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证明,坦诚记录曾经的少不更事、欢乐和成长;表达对过错的真诚歉疚;见证那些随岁月流逝的美好和欢愉。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生活个中滋味尝尽,他们始终都是彼此忠贞不渝的灵魂伴侣。

目录

序幕

第一幕 太阳啊,快点出来吧!

 一 最遥远的永远最漂亮

 二 “我很愿意一辈子当你的笔友”

第二幕 我和她的童年世界

 三 我的妈妈,我的家

 四 童年剪影

 五 “好眉好貌生沙虱”—我早年的校园生活

 六 “1357”

第三幕 萌芽

 七 第二阶段

 八 我的笔友被侵犯了

 九 “你确定我是你的女朋友,不是笔友了吗?”

 十 “大雾山风云”

 十一 明月千里寄相思

 十二 1967反殖民事件

 十三 她又病倒了

 十四 仙乐飘飘

 十五 “大雾山风云”后记

第四幕 疯狂教育

 十六 逃学

 十七 我是军火专家

 十八 会考惊魂

 十九 再见香港

第五幕 感情成长——在英国公学

 二十 诸圣公学

 二十一 爱情三部曲Ⅰ:猛烈冲击

 二十二 爱情三部曲Ⅱ:天崩地裂

 二十三 爱情三部曲Ⅲ:数据分析

 二十四 1969—非常任务的一年

第六幕 我自由,她苦恼——大学第一年

 二十五 帝国理工学院

 二十六 女特工

 二十七 “ 嗨,宝贝,回家见见我的猫!”

 二十八 情敌

 二十九 “ 我要玫瑰不要丸”

第七幕 见面

 三十 “你们昨晚……?”

 三十一 “我等你好几天了”

 三十二 我走了,留下一个伤心落泪的她

 三十三 6枚古钱

第八幕 上天保佑——大学第二年

 三十四 我心爱的爸!

 三十五 上帝不会听我的

 三十六 “还不错,她有一排好牙齿”

第九幕 团聚

 三十七 同居点滴

 三十八 小火山也需要吐吐烟

 三十九 纪念一个没有姓名的胎儿

 四十 9/11:秘密结婚

闭幕

附录一 忆诸圣公学

附录二 后记

附录三 曲选

试读章节

1964年,香港。

13岁的我还对女孩子完全没有兴趣。女生?麻烦死了,动不动就生气、就哭、就向老师投诉!有次我管同学要地址,他竟然说:“要来干吗?我妹又不漂亮。”我瞪着他,想不通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妹美不美,跟我半点关系都没有啊。

14岁,我身体里突然出现某种化学变化。忽然,女生这种又陌生又吸引入的动物,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但是,我该怎么办呢?

少年的我觉得女孩子是纯洁无瑕、神圣不可侵犯的。

我们中学是男女分班,校园里时常看到远处女生们“影影绰绰”,可是一靠近,我会害羞得僵硬、紧张,莫名其妙就焦躁起来。我老觉得她们会看不上我,我气愤啊,也不知道是不是气自己不能征服她们。

想得越多,我越紧张,越肯定没有女孩子会喜欢我。

1966年,在我15岁的一天,我发现我的课桌上被刻了几个字:“3E班问候你。”

哇!3E班不是女生班吗?

她们什么时候开始留意我的?我该怎么办?怎么办?哇!哇!哇!

我们中学虽说是男女同校,但要是谁胆敢公开跟女生走得近,准引起轰动!而且我的家教森严,父母几乎把我们“关起来养”,我家孩子都要做光宗耀祖的“读书机器”:绝对禁止参加任何派对(即使是朋友生日,母亲也一律拒绝)、不准穿牛仔裤、腕表戴在右手都不够正派……什么艺术梦,当然也要抑制,以免妨碍正经求学……总之,一定要规行矩步,绝不能丢伍家的脸。

女朋友?门儿都没有!

我的朋友也跟我一样对异性一无所知。当然,只有阿泰例外。

阿泰家在老城区的西营盘,这个地区三教九流混杂,因此他比任何“高尚”地区的同学都要见多识广。比方说,台球就是他教我打的:在烟雾弥漫、充斥着一堆不良少年的台球室里,我俩穿着名校校服,瘦骨嶙岣,躲在一角,压低声音低调打球!(要是被我的父亲大人知道,他肯定会把我宰了!)

阿泰还教我赌马赌狗,说他家附近的“七号差馆”警察局里搞非法赔博,无人敢管。

他拿我的钱(最多两三块)帮我去那里的“外围”庄家下注,每次我都输得一干二净。没想到,有一次我转运了!我投注的冷门居然大赢了近百元!对于一个吃一顿午餐才花一块钱的中学生来说,真是一笔巨款。奇怪的是,阿泰不但没有显得兴奋,反而变得脸色煞白,僵在那里一脸惶恐,我这才知道(尽管他没有承认)他一直中饱私囊,从来没去过什么“七号差馆”下注。

对了,阿泰其实是天主教徒,是学校弥撒的祭坛侍童,我们都叫他“泰神父”。

我15岁生日后的第三个星期,在一个蝉叫得烦死人的炎热下午,我们在学校教堂里跪着做弥撒,“泰神父”在我旁边自言自语:“我们这个年纪,谁不希望有女朋友……”

是啊!我赶紧接上:“泰神父,请您指点我一下吧!求求您!”

“嘘……帅哥,我不是变魔术的,缘分不能强求。”

“泰神父”一本正经——嗯,看来是想收学费。既然他能教我打台球和赌博,应该也能教我女生的事情吧?

我塞给他一块钱钞票。

“女生都喜欢照相,”他慢悠悠、煞有介事地说,“拿着照相机到处跑,搭讪一下,保证很快见效。”

“可是,我哪敢啊……”我苦着脸摇头。

“啧啧啧啧!那就用‘Plan B’(备选计划)吧。翻翻电影杂志的笔友栏,挑个漂亮的。”他补充道,“本地姜不辣,最遥远的永远最漂亮。”

他怎么懂这么多啊?

黄昏,回家路上,我在一家报摊停了好久好久,从十几份杂志里,挑出6月出版的第一百期《南国电影》。这是邵逸夫的邵氏电影王国的官方刊物,这期封面人物是非常标致、温婉可爱的青春玉女秦萍。P20-22

序言

  有位朋友这样损我:“飞机、火箭、古琴、在塞维利亚(Sevilla)置房、在北京开酒吧、在伦敦诺丁山(Notting Hill)喝下午茶……你简直就是一个国际级花花公子!”其实,我只是一个工程师,却又佯装艺术家。(又或者恰好相反,是幸或不幸成为工程师的艺术家吧?)南锣鼓巷是元朝就有的一条老胡同,离鼓楼咫尺之遥,走路到紫禁城也不过半小时。沿着这条热闹的胡同走到半路,就是著名的中央戏剧学院,这里出过许多电影女星,例如巩俐、章子怡、汤唯。从中戏向北走两分钟,位于一个十字路口挂着66号门牌的就是“老伍酒吧”。房东高先生是老北京人,性格直爽,善弹扬琴,喝多几杯二锅头还会喃喃自语,听起来挺像西班牙文,从此酒吧添了一个新名字:Salud,西班牙语里“干杯”的意思。  穿过高高窄窄的木门,在右边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黑白照片:一个小男生歪扭着身子,眼睛鼻子皱成一团,看上去好淘气。  没错,那就是我!好一张迎客的笑脸!  2005年9月,酒吧刚开张两个月,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来拍摄纪录片“左邻右舍,我最酷!”(“Funky Neighborhood”),介绍现代北京的胡同文化和趣闻轶事。在老伍酒吧拍摄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我在长桌前弹奏古琴。  下一个镜头,我坐在长凳上,畅谈那张招牌童年照、我的少年成长和浪漫史。整个节目都是用普通话,只有我一个人说粤语。  我掏出一个两包香烟大小的银色盒子——“Baby Nagra”开盘式超小型磁带录音机。这个以精密著称的瑞士产品,在阿波罗登月任务中派上过用场、在007电影里亮过相,传闻是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下令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制造的。  录音带开始转动,一个年轻女孩明亮清晰的声音传出来,她在唤我的名字,边说边笑,还唱起歌来。60年代的录音机,播放着60年代的声音,搭配得多么完美!少年时的片段,再次浮现在眼前……1966年,我跟远在2500公里外,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位14岁女生通信,当时我是个15岁的香港小男生。只能说,完全是命中注定我们要在一起。此后5年,通信逾千封,在我俩终于见面之前,己交换了几百万字,还有无数个不眠的夜晚。这是一对男孩和女孩的故事:他属兔,牙尖嘴利,性格火暴;她属龙,温婉可人,天真淳朴。  这是一对笔友的爱情故事,诉说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如何牵动彼此的生命,记载了香港、马来西亚和英国的文化交汇,从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从少年到成年,从轻狂到沉稳。一张又一张薄薄的信笺,靠邮递漂洋过海,记录了一段缓慢的青春。那是互联网还未雄霸世界的时代。今天的互联网,推着我们过快节奏的生活,再没有片刻停顿和思考的空间或闲情,一旦停下,就可能会落后、会被淘汰。汹涌而来的资讯、事事讲求即时回应,让人失去猜想和期待的兴奋与忐忑——互联网啊互联网,你有没有为世界增添更多浪漫的色彩?上天给我这个机会让这个可爱的女孩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为什么那个幸运儿是我呢?我可能稳重顾家、老实专一,但我从来不懂得怎样展现柔情。我讲的总是硬邦邦的事实,不会表达感受或者甜言蜜语,也从来记不起哪天是情人节。  我精力超级旺盛,脑子里总不停爆发奇特的想法。跟我在一起,一定不闷,但是“相识容易相处难”。我不体贴,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往往独断专行,又急躁易怒,情绪大起大落。这些缺点,足以磨蚀对方的真爱。  她呢?是纯洁、乐观的化身,是活脱脱的阳光女孩。她,正是治我这种家伙的灵丹妙药。  她需要一个情理兼备的男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或者疯狂的科学家,她只求一辈子简朴平安的生活。  跟我在一起,她无法过上平静的生活;她注定年纪轻轻就要离乡背井,依靠一个不会照顾人的大孩子。  尽管我们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我和她的爱情,却比我俩想象中来得更加刻骨铭心。  1984年,我第一次尝试写出我们的笔友故事,写了两页我就搁笔了。  1992年秋,我“卷土重来”,写了两页摘要,寄给古典音乐台“古典情歌”(“Classic Romance”)节目主持人尼克·贝利(Nick Bailey),这是当时风靡英国的电台节目,每星期天早上9点到中午,整整三个小时播放古典音乐和浪漫故事。  1993年1月3日,星期天,清晨,电话铃声把我吵醒,居然是尼克!他做了自我介绍,告诉我我得了头奖,赢得周末牛津郊区科茨沃尔德(Cotswolds)之旅,而我的笔友故事,还有我点播的肖邦夜曲作品第9号第2首,也会在当天早上的节目播出。  2006年,一次巧合成就了我的第三次尝试,这一年刚巧是我和笔友结缘40周年,一位北京朋友随口的一句“加油”,重燃了我内心的渴望和动力。第二天,我完成了一页称心的“序”,就这样缓缓地揭开了写作本书的序幕。  这本书可算是在北京孕育,伦敦完稿。  我原本以为单靠回忆,就能抽丝剥茧,过滤出最精彩的片段,往事会像一幅印象派作品那样表达出意境,多于事物精确的外观。  但人的记忆,毕竟会随岁月而模糊、消逝。幸好,在几乎半个世纪后,我们的信件依然保存完整,里面有我们多年来交换的贺卡、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和小礼物。  我随意拿起一封信来细细品味,那可是我40年来第一次重新回味。忽然,熟悉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涌现!信笺的气味,笔墨的色泽,所有回忆,都跃然纸上!我经历了奇妙的时光之旅。  我上海的古琴老师龚一先生常常说:“练曲千遍始得正音。”反复推敲、修正,也成了我这次写作的常态。  书中记录了我俩的命运,是上天安排,是机缘巧合。  我不是个浪漫派,我会老实地、坦诚地记下我的少不更事、欢乐和成长;表达我对过错的真诚歉疚,见证那些随岁月流逝的美好和欢愉,也见证了我的爱。

后记

那些年。

我们是60年代成长的香港青年,这是人类史上从未经历过的一个“反叛”时代:性开放,摇滚音乐,迷幻药。

难怪我们这班中学生都比较早熟和早婚,包括我和明月、阿生、阿佛、明月的同学小华和小云。年轻多好,我们都是20出头定终身的,我们没有虚度光阴。40年后的今天,这班朋友中竟然找不到一个离婚的例子。似乎那年代的年轻人更重感情,我们相信直觉和心声,我们是纯爱,可能我们更明白真爱。

现代教育水平提高了,样样疑问,想太多,反而忽略了内心的呼唤,往往迟婚。现代的女性把宝贵的青春都荒废掉了。这是全世界一个不良的趋势。

现代的中国青年把婚姻变成一个填格子游戏。经济发展神速,年轻一代忘记昔日国家的艰苦。公务舱快要变成富二代孩子专用!

这几十年我和阿生一直保存联络,10年前他把大陆的电子厂卖掉了,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玩他的高尔夫,关怀国情。阿定在80年代从加拿大回香港,我们失去了联络。北京奥运那年,一天我无意中找到一本破旧的通讯册子,里面有我记录的同学的电话和地址。半个世纪后阿定电话没变,他依然住在老屋。

阿定改正我写的他那次枪伤事件:

阿定的电子邮件5.18.2008

噢,丹尼仔:你还记得那次射枪意外,其实那子弹是射入了我的食指而不是大拇指,有疤痕作证,我没有大叫,因为一切都太快了,当时实在没有感觉痛。取弹手术很顺利,事后也没有并发症。我在的士里差不多晕倒是因为内心恐惧而已,不是因为痛,只是惊慌失措吧。用现代的俗语:我是似鸡一样胆小!

阿佛在香港一间律师所做大老板,老样子没变,有空找朋友

搞搞摇滚音乐。阿邓在加拿大多伦多,还是几十年前那样英俊,每年和夫人回港过冬季。我大学同学阿余在多伦多开鞋店,飞机工程又失去了一个人才。阿泰一直在美国加州,他的老婆是同校学妹,比他低好几级,我们中学毕业时她才念小学六年级。天啊,教我找笔友的“泰神父”原来一直在窥看小学女生!

在1967年香港骚动时阿文一家人移民到美国。在90年代,阿生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说阿文当了纽约华人黑帮的教父。这消息一点都不靠谱,太荒唐了,阿文连一只苍蝇都不会伤害!

阿文的电子邮件4.18.2010

自从上次与你们联络,至今已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了。当我收到你和阿生的电邮时,我第一个印象是“他们是谁,这些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然后我看到阿生的照片,终于想起来,你们是我香港中学时代的死党。事实上,我只到过纽约两次,其他时间,我都是因为工作关系路经那里转机。你们也该知道,我的过去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可悲的是,我并不够古惑、不够面目可僧、不够人见人怕,也不够卑鄙,所以做帮会的流氓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是黑社会大哥!你们的猎人队真了不起,有能力揪出地球上每一个人。很高兴能重归母校大队,由现在开始,我希望收到更多有关你们的消息。大家珍重!

原来他这几十年一直在三藩市,他不是什么黑帮大哥,他是一位循规蹈矩的核电厂工程师!怎么会把一位核能工程师和“黑帮教父”混淆了?

2011年11月,阔别44年后,我、阿生、阿定和其他高中校

友在香港著名的陆羽茶室和阿文重逢:

“你发福了!”我欢迎他。

他毫无顾忌,反驳我一句:

“你的头发稀疏了一点!”

这些年来,明月与小云和小华一直保持联络。2000年小娟来访伦敦,我和她第一次会面。自从1972年离开槟城,她一直在澳大利亚生活。我跟她提起我们“四人行”的笔友时代,她不想回忆太多了,阿生也一样,他俩没有找机会见面。

2015年9月19日,诸圣公学庆祝建校500周年午餐叙会,我、Channon、Diana时隔45年重聚,谈笑甚欢。我提起当年我跟Channon突袭女生宿舍,Diana说她记不起来了,她只记得当时好像发生了一件更大的事让校长急死了。

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时会寄些章节给同学“品评”,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补充一些内容。阿邓和阿佛觉得我的文章太曝光了,形容我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脱衣舞!他们说有些私人的东西是不应该公开的。少年的疯狂,四五十年过去了,又何必再视之为永远的秘密。

2016年是我和明月相识50周年。我们分不开。她永远是那个纯洁活跃的女孩,虽然我们经常会变成一对斗角山羊。书里的最后一幕,是我们共处旅程的起步,希望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写下去,记录我们如何将信中的向往变成现实。她做贤妻良母,我实现航天梦,还有那些从年少就开始思索的生存、宗教和死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