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手记》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
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审一点,以一稿而牵全局,特别是头条稿。虽然是改稿,心里总是想着办报,想着新闻与社会。其次,由于负有指导之责,所以虽是改稿子,又总是想着队伍素质的提高,希望理论性和针对性都能强一点。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时候是选题、策划、版面、新闻思想等宏观的东西。书中内容大都是在夜班审稿、编前会定稿、出报后评稿时的思考,还有一些是编报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总编手记/跟梁衡学新闻书系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梁衡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总编手记》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 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审一点,以一稿而牵全局,特别是头条稿。虽然是改稿,心里总是想着办报,想着新闻与社会。其次,由于负有指导之责,所以虽是改稿子,又总是想着队伍素质的提高,希望理论性和针对性都能强一点。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时候是选题、策划、版面、新闻思想等宏观的东西。书中内容大都是在夜班审稿、编前会定稿、出报后评稿时的思考,还有一些是编报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过。 内容推荐 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记者的工作是寻找星星之火,好去燎原。而往熊熊的火堆上再扔一个火把,这不是新闻,也不是记者要干的事。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什么是肉?事实、过程、情节、人物、场景、数字、语言等。而理性的结论、思想、分析等则是骨头。 这几年看稿多了,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它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文中透出一股横气、霸气和命令之气。这哪里是在办报?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是空前的,别人没有达到过;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但不能再造它。 目录 明理篇 报纸的主体是新闻,本质是信息 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政治生命力 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睛” 勿因小巧失大真 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好稿则是历史的坐标 从历史长河回望新闻的浪花 机关报要克服机关化 机关报要搞好“五个统筹” 政治新闻的“三难”与“两特” 写作篇 鸟打嘴,兔打腿,采稿要拦不要追 把握多棱镜的那一道棱 一种必须改正的“有残文体” 作者笔下先有形,读者心上才留痕 每一个将军都有一个假想敌,每一个评论都要有一个真靶子 内核外延说通讯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 “要”字牌言论 编辑篇 新闻在文字大家族中的位置 编稿应多用刻刀,少用锉刀 “黑板报”式、“文件”式专版,让人生厌 办好专版、专刊、周刊的“三一公式” 专版三要素:鲜明的主题,扎实的新闻事实和有个性的言论 含混不是模糊美 策划篇 好栏目是好稿的专卖店 一个三级跳跳出来的头条 记者篇 记者最大的“绝活”是头条 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 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 记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线 记者职业四要素,首先要有责任心 关于记者站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 记者是从事件中走出来的金凤凰 记者要登上重大事件的山峰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夜班篇 新闻是报纸的主体 注重策划,为改版练兵 非常时期的非常策划 金秋里的收获 “收官报道”圆满,“视点新闻”有亮 满版春色关不住 6月夜班的三点思考 大事大势,方显大报本色 把版面的“眼睛”做亮 6月夜班三题 标题篇 先学走,再学跑;先准确,再生动 未成稿时题为梁,成稿之后题为眼 政治篇 不要在岳飞、文天祥身上做文章 拥军不是男痴女俏 对国家领导人不应称爷爷 记事篇 一次检查 朱镕基改稿 就取消北戴河暑期办公给党中央的一封建议信 向季羡林先生约稿 作品篇 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 贪污就是背叛 赞环境书记、环境市长 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督促事后有奖惩 东营实行政务责任督查制 难忘今宵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党史如镜传统如河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 有感于某些干部“不会说话” 房高不要超过树高 一脉相承说发展生产力 了不起的新实践新观念 文章五诀 一个老虎也吃人 有感于“群众利益无小事”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广安真理宝鼎记 大渡河上三首歌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栽者有其权百姓得其利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两类出版两种阅读 匠人与大师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听老祖宗说和谐社会 说经典 试读章节 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睛”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新闻眼就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要素。 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没有办法,只好半夜三更打电话去找“眼睛”。《人民日报》2000年9月17日头版《冷冷热热中英街》,是说20年来沙头角的变化。标题是“冷冷热热”,但原文只写了“冷”,没有“热”,构不成完整的主题。只好打电话到深圳,补充了“中英街已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素材。 《人民日报》2000年9月18日头版《清华大学专家教授团访问宁夏》,这条小消息的“眼”在于清华这所著名高校的书记、校长亲自带教授团到宁夏与自治区区委书记、主席、厅局长会谈。作为中国文化发达的标志的一所最著名学府的领导人到尚缺少文化的西北省区与其领导人举行第一次“校一区”级的东西部高级会谈和协作。这是新闻眼所在。原稿没有突出这一点,没有强调“校一区”两级高层领导身份。谈判的内容、工作时间也不详。当时已是17日深夜,只好打电话到银川补充。 《人民日报》2000年9月20日头版《转基因杂交棉“南抗3号”试验成功》是说一种新品种棉花试种效果好,增产20%,最后一句“9月初,明年示范推广的6万公斤‘南抗3号’已订购一空”。这里缺了最关键的两个字:“种子”。订购的是种子还是棉花?如果是棉花,怎么是明年?难道是期货?如果是种子,6万公斤是个大数,有这么多?这时已是后半夜一点多钟,为了准确,只好叫醒记者部值班主任,他也不敢确定,又给远在南京的记者打电话,才确定是“种子”,便依此定稿。 同日同版还有一条《老英雄住进新房子》。说广西一位曾在青藏高原筑路的老英雄退伍后在乡里居功不傲,带领乡亲建设新农村。市里拨专款为他建了新房。这里关键一处是:这几年别人有了新房,为什么他没有新房?读者定会提这个问题。这时已是夜里ll点,电话打到南宁,记者也说不清,他又从南宁把电话打到河池地区英雄所在的县,才知道过去几次要帮他建房,他艰苦惯了,不要。这样政府才下决心,无论如何要给老英雄盖座房。 《人民日报》2000年9月25日2版消息《全国农作物品种改良速度加快》,原副题是《主要农作物品种到本世纪末将更换一遍》,只说了品种更换的截止时间,是从何时算起呢?是从新中国成立算起,50年更换一遍,还是改革开放后算起,22年换了一遍?记者大谈种子田如何壮观好看,又说在河南开会,就是“故意”不说开会的时间。幸亏在同一版的大样上找到一条同一内容的消息,才知道是最近5年内的事,只好搬出惯用的拿手戏——“含糊”,将时间改为“记者在不久前召开的会上获悉”,把两条消息捏在一起又另外做了一个副题:《主要农作物品种5年基本更换一遍》。这回倒是没有打电话到千里之外,而是挑灯细找,就在版面上觅缝钻隙,总算找回了“眼睛”。 这四篇稿子都是数百字小稿,所缺的关键字大多也只是两三个。但是我们的记者写稿时,其他地方可以洋洋洒洒动辄干言,恰恰在这关键处,好像故意留一手,似有意与编辑、读者为难。就像画一个人像,故意不画眼睛或者把眼睛画歪、画瞎。怎么能这么不爱护自己的作品呢?一个好记者在采访阶段,就要注意留心新闻眼,一旦发现即如获金玉,赶快记在本子里,搂在怀里,哪肯让它丢掉呢?成语画龙点睛,是说先画好龙,最后一点睛,龙便飞了。那是大画家张僧繇有意卖关子。别忘了还有一个典故,就是苏东坡说的未画竹时,已成竹在胸。其实张氏画龙时,心中已留好眼睛的位置。而我们一些记者写稿时,从头到尾就不知道眼睛在哪里。他自以为发走了一篇好稿,其实是一篇缺眼少神的“盲稿”。如果再遇上一个糊涂一点的编辑也“盲编”上版,这样的版面怎么能亮起来?怎么可能明眸闪闪、秋波顾盼,让读者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呢? 一篇稿,无论采、写、编,第一件事就是找“眼睛”,并且努力把它提炼到标题上。美兮盼兮,炯炯有神。这样,我们的版面就好看了。P6-7 序言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以一个外行,一步步走进新闻的殿堂,先当记者、编辑,后来又任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外来户。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系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现在的案例教学有其事,有其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叫“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的美。有的简直成了传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园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除学正课外还偷偷地临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说明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一个“新闻三部曲”,这是我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走过来的照路灯笼,或一根拐棍。应出版社之约再加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便构成了现在的书系。 “三部曲”其实是我亲历的三种业务身份的记录。 第一部《记者札记》是我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我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还被选入教材。 第二部《评委笔记》是我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委时的随笔,时间约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闻出版署做管理官员期间。前一部是解剖自己,这一部是研究别人。评奖是对新闻作品质量的透视和检验,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脉络。没有哪一个新闻人不梦想得奖,一稿成名。但一般我们却过多地关注榜上之名,而忽略了上榜、落榜的理由。评奖过程,其实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学,是“顺瓜摸藤”,逆求新闻原理和写作方法的捷径。这本研究笔记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尽量上探其源,分别归纳为采访、写作、原理等八个方面。本书原名《新闻绿叶的脉络》,1995年出版,先后4次再版重印。这次略有补充修订。 第三部《总编手记》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说是记录,但不是流水账,琐碎不要,只留思考。这是一个与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审一点,以一稿而牵全局,特别是头条稿。虽然是改稿,心里总是想着办报,想着新闻与社会。其次,由于负有指导之责,所以虽是改稿子,又总是想着队伍素质的提高,希望理论性和针对性都能强一点。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时候是选题、策划、版面、新闻思想等宏观的东西。书中内容大都是在夜班审稿、编前会定稿、出报后评稿时的思考,还有一些是编报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过。 在过去出版的“三部曲”中还有一本是我在新闻出版署任职时谈管理的《新闻原理的思考》。考虑到读者面较窄,这次没有收入,而以《总编手记》代之,这样,三本就分别是采、写、编方面的业务研究了,仍是“新闻三部曲”。 至于《梁衡新闻作品导读》,这是一本体例很特别的书。每篇新闻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说明或独白,每个章节前又有编者的导读,部分章节还附有报纸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资料图片,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与感性的认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个浓缩本,算是为读者准备的资料性读物吧。 这套丛书,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08年,整50年,客观上记录了我国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件没有刻意包装,甚至没有用心打磨的产品。之所以这样,是想保持一点原生态,敞开心扉与同行切磋交流。这是一座已经盖好还没精装的别墅,更方便用户看清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加工入住。 感谢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出版社能出版这套体例特别的书,愿读者能够喜欢。 梁衡 2008年12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