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黎锦”是黎族织锦的简称,包括了“技艺”和“实物”两个方面。黎锦的传承历史普遍认为有3000多年,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2012年起组织的联合考古调查中,先后在海南陵水自治县的桥山、莲子湾及三亚市的英墩3处遗址中,发掘出了距今4500多年的陶纺轮…… 本书作者与调研团队通过多年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考据,尤其是对出土文物和传承实物的研究,深入探究了黎锦的起源、历史及其传承情况。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从黎锦的出土纺轮讲起,详细记录了黎锦的纺、染、织、绣传统技艺、实物与附着图案,并通过对清代海南图卷和史图博《海南岛的黎族》的研究,考析了黎族的历史进程以及学术成果。团队调研了黎锦技艺目前的三位国家级传承人,在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传承人调研手记。本书适合黎锦研究者及“非遗”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牧之,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大学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海南省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兼有教育部博硕评审专家,文旅部高研班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讲座教授。出版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巨擘传世:吴作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宣传部资助),《黎锦图案与装饰》(中国文联出版社,高水平学术专著资助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产业化研究》(海南出版社,海南省振兴传统工艺非遗课题研究丛书),《我爱五指山:“海南屋脊”绘就传奇》(海南出版社),《水墨海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镌刻山壁的海南故事》(中国华侨出版社)……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亚洲艺术金奖”“东方艺术贡献金奖”、海南省综合文艺大奖“南海文艺奖”、哲社一等奖等。 目录 开篇 远古奏鸣 壹 黎锦起源 一、普遍认为 二、本书观点 贰 海南新石器时期遗址与纺轮出土 一、桥山遗址出土陶纺轮 (一)上方的五个陶纺轮 (二)中间的五个陶纺轮 (三)下方的五个陶纺轮 二、石贡遗址出土陶纺轮 三、石纺轮 四、纺轮出土与纺织技艺起源 叁 黎锦技艺 一、原料 (一)吉贝 (二)其他原料棉 (三)棉花种植与粗加工 二、纺 (一)纺轮纺纱技艺 (二)单锭脚踏纺车纺纱技艺 (三)导纱技艺 三、染 (一)染色技艺 (二)不同颜色的入染 (三)特殊的染色方式:絣染 四、织 (一)织机类型 (二)织布技艺 (三)织锦技艺 五、绣 (一)刺绣的起源与发展 (二)刺绣的原材料 (三)刺绣技艺 (四)黎族织绣中的极品:龙被 肆 清代海南图卷 一、《琼郡舆地全图》 (一)概述 (二)图卷上方沿海情况 (三)图卷下方沿海情况 (四)图卷说明与表现内容 二、《琼黎风俗图》 (一)主要内容 (二)织锦图画 (三)生活展示 (四)小结 三、《琼州海黎图》 (一)主要内容 (二)图像考据 四、《琼黎一览图》 (一)主要内容 (二)图画解析 伍 史图博与《海南岛的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 一、史图博 (一)经历与贡献 (二)史图博与海南 二、《海南岛的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 (一)基本定位 (二)目次介绍 (三)正文插图 (四)附图中的黎族 (五)附图中的黎锦 陆 黎锦代表性传承人 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容亚美 (二)刘香兰 (三)符林早 二、黎锦人生 (一)容亚美:天然手作,黎锦风华 (二)刘香兰:心存梦想,放飞希望 (三)符林早:东方巾帼,尽显本色 三、调研实录 (一)走进千家镇永益村:容亚美记行 (二)五指山番茅香兰传习所:走访刘香兰 (三)东方三月三广场黎锦传习所:符林早访谈 柒 符号与图案 一、基本分类 (一)常见符号 (二)基本特征 二、传承与审美 (一)五大方言区传承 (二)黎锦的形式美 (三)黎锦的技艺美 参考文献 后记 写在后面:黎锦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