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人格的界定:对于稳定性的争论
人格的稳定性:观测结论及相关评价
人格一致性的轨迹:情境行为剖面图
使人格超越个人与情境之争:来自个体内变异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编 人格中生物机制的作用
母性依恋的生物基础
母亲产前压力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压力的心理生物学
关于人格的行为遗传研究的新方向
第三编 行为中的人格:人格的个体内加工
成人期情感、认知和自我的动态结合
分类倾向及其与人格的关系
人格、策略行为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寻求真理 发现绝望:消极自我概念的某些不良后果
自尊、自恋和攻击:暴力行为源于低自尊还是自我危机?
第四编 关系背景中的人格
气质和依恋;个体与关系
解析自尊感
兄弟姊妹对儿童发展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宽恕的人格因素和心理机制
第五编 人格对幸福感的含义
发展中的心理弹性
儿童时期的孤独感和同伴关系
压力、积极情绪及应对
面部表情和个人调节
人格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智力影响健康的原因
本丛书入选的文章代表了各心理学分支自2000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各册所涉及的主题也全面体现了该分支学科国际的研究动态。
在各册图书中,既包括文献综述、对已有研究的质疑,也结合了先进的实验手段、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更多地关注和探索心理现象机制层面的复杂原因。每册均有问题思考,以启发学者们深入思索今后的研究热点和可能产生实质性飞越的突破口。
此套丛书可以作为各高校教师开设心理学新进展课程或专题讲座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献综述的内容依据,尤其还适合作为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进行学习和讨论。
本书为该套丛书之一《人格心理学新进展》。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人格的稳定性,这已在上面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阐述了心理生物系统的个体差异以及与人格特征有关(影响人格或与其存在相互作用)的遗传因素,这里主要集中于探讨人格塑造过程中,生物和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考察的是人格中的个体内加工。由于社会加工并非普遍存在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解码,因此,该部分主要考察了影响社会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自我评价过程。接下来,第四部分主要关注的是与社会加工有关的关系背景。这部分的文章表明,人格加工中富有意义的变化,与那些重要的长期性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书分别探讨了人格的个体内加工和个体间加工,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界线,事实上,它们之间有着持续不断的相互交换过程。最后,第五部分探讨了人格与健康的关系。人格研究关系着个体如何生活以及如何体验生活,这方面的工作是最为激动人心的。为此,深入理解人格的适应作用和不适应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