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闽掌故大全(民俗篇)
分类
作者 陈建才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做大岁和白头春联、池家“文武灯”、春灯绝胜百花芳、民间游艺谈“装阁”、“天下第一龙”、大鼓凉伞舞与大车鼓舞、畲家二月二会亲节、寿宁五月初四过端午、重阳登高九仙山……本书是《八闽掌故大全》系列之一的《民俗篇》的分册,书中所收录的都是关于福建省的民俗风情。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八闽掌故大全》系列之一的《民俗篇》的分册,书中所收录的每一条目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见之于笔记、家谱、碑刻、遗迹、考古发现等,这就和一般的民间传说有所区别,既使为了增强可读性,附带一些民间故事传说,但也与史实有关,而不同于不见记载的只流传于民间口头的传说。

目录

福州做年

做大岁和白头春联

兴化点心面

客家正月习俗

池家“文武灯”

湖雷赖姓迎“鬼灯”

上元灯节闹元宵

春灯绝胜百花芳

灯灼之盛无逾闽中

闽台东石数宫灯

车鼓阵中泉州女

民间游艺谈“装阁”

鸳鸯溪畔舞香龙

梅仙“板凳龙"

青水“舞龙丁”

大田“高矮人”

金猴、肥肥与黄狮

畲乡“打黑狮”

迎龙伞舞闹畲村

“天下第一龙”

平潭藤牌舞

大鼓凉伞舞与大车鼓舞

尤溪“打车鼓”

少林遗风■狮队

悠久历史弄龙舞

宋江阵

清流的“摆五坊、送瘟船"

福州的“拗九节”

畲家二月二会亲节

畲家三月三乌饭节

郑成功与“三三节”

清明“菠菠糅”

兴化节物

龙舟竞渡五月节

龙船鼓歌话端午

大路边村初四过端午

寿宁五月初四过端午

客家端午挂葛藤

乞巧结缘七月七

翠江孩童巧“拜巧”

南平的蛇节

浦城洗井节

送“五帝”“出海"

中元鬼节“做半段”

永泰官烈“中元节”

中元节祭祖

浦城开路节

烧塔、排塔过“中秋”

中秋节与番薯芋

中秋曳石的由来

重阳登高九仙山

客家重阳吃“芋包”

福州“冬节大如年”

安溪“大劝"宴

祭灶风俗趣话

辞旧迎新度“除夕"

福州的年夜饭

兴化“围炉"习俗

漳州“围炉”守岁

除夕躲债尚书庙

工商业的“庆赞"与“谢神"

泉州回民三大节

闽西古代野人“山都木客"

昼民为何居船上

莆田的“石敢当”

漳平“百家畲洞"

畲族三寮——“畲寮”、“菁

寮"、“苎寮”

闽西畲族与畲歌

祖图和祖杖

畲家的宗教“洗礼”——“传法入录”

畲族的祭祖

畲家祭猎神

龙湖猎俗

三汆村里的“春幡”

不用缰绳可犁田

“云峰旗”与永福花圩

汀州古风“烊脚毛”

客家的食文化

客家吃“熟米”

“斗茶”习俗考

芳香飘溢话擂茶

采茶喊山

“作表姐”和“作迎亲伯”

畲家的“走嫁”

“撬蛙”和“借镬”

挂墩婚俗

宁化客家“夜迎亲”

四保的“吵嫁”婚俗

“砍不尽的高阳杉”

畲村“亡人台”

万棺洞之谜

服饰奇特惠东女

惠安妇女花头巾

客家香荷包

剪花惜字

蔡夫人“手袖”留长乐

九峰寺与惠泽龙王

龙升峰下虎婆庙

鸳鸯娘娘与齐天大圣

海峡和平女神妈祖

妈祖信仰在台湾 

林探花与“姑婆祖”——乌石妈祖又一说

建宁妈祖神

从尚书庙说到陈文龙

莆田人与天主教

金堂教与蔡文举

莆田无极教案

泉州道教的“三早”与“四多”

保生大帝与慈济宫

台湾学甲慈济宫

台湾“北协南文”关帝庙

闽南“三公庙”与“犁”水操

漳浦古公三王庙

九龙三公

英烈圣侯孝子公

云霄英济宫话“姑婆”

浦城八寺香

汀州的“走八寺”

汀州土神——七姑子

汀城“普佑宫”的来历

龙岩江山郭公庵

彭妃与灵龟庙

无垢寺的洋神像

汀州“蛇王宫"

汀州“蛇"说

畲族巫师——师公

福州话与古汉语

闽南方言里的古语

闽南方言的由来

客家话中的古词语

南平城关“方言岛"

福建方言的“公、妈”

福州民间奇特称谓

福州话“五帝拿"

福州方言中的“做"

闽方言“松树”、“榕树”同音考

闽江“诗文化”

福州最早的歌谣“月光光”

闽海俗谚溯源

泉州谚语例说

别有风趣的歇后语

厦门话“无妻无猴”

“土■”与“人头”

“芝鳖"的来由

“延平水,鼓山平”

“吃生米的”由来

试读章节

春节,福州俗称“做年”。闽俗诸节最重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延续到元宵节,一般是自初四起,白天复工,晚上则仍开展丰富的文化和娱乐活动。活动项目很多,古今不断演变。据宋《三山志》记载:有饮屠酥、序拜、却荤食、上冢、入学五大项。现在除“序拜”外,其他四项都移并于其他节日。所谓“饮屠酥”,即是除夕日,把配制的消毒药剂缝于布囊中,浸在井里,元旦一早汲上井水调合黄酒,全家男女长幼齐集在庭院中,面向东,按照长幼为序各饮一杯,可避瘟疫。此种风俗为中州汉族所无,可能出自闽越族,可是到明代就不见记载了。“却荤食”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天吃素。现在还有一些家庭早餐吃素,作为象征,然后吃“太平面”。所谓“太平面”即以线面配鸭蛋,线面是长寿的象征,福州方言中“蛋”与“乱”、“鸭”与“压”谐音。用鸭蛋,寓有把“乱”压掉的意思,因此,福州人把鸭蛋称为“太平”。“上冢”是祭扫祖先坟墓。闽俗逢年过节都要祭奠祖先。宋代之前,初二、初三定为上山祭墓日期,至清初归并于清明节。“入学”是正月初五送子弟入学拜老师。历代福州人追求文化的气氛最浓,城中坊巷、农村乡里都设有“书社”,聘请名师前来执教。入学这天学生向老师行贽见礼,礼毕老师告以应遵守的堂规,并宣布正式开学日期(多在元宵后,清代才把入学日并在开学日一起举行)。“序拜”先是拜天地,祈求人寿年丰,然后按辈分向家中尊长称觞祝寿。乡邻多聚集在里社“团拜”,路上逢人则互相拱手庆贺。由于福州历史上是著名的商埠,旧时春节人们与人相遇第一句的贺年词便是“发财”,答语则是“齐发”。还有一个异俗,即初一晚上天未黑人就睡觉,谓之“斗夜灯”。据民国《藤山志》释:“除夕人家守岁,商家结账彻夜不眠,所以元旦之夜,宜斗(比)早登床也。”

(楚强荐自《今日福州》)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起。

兴化地区除了语言是自成一种方言之外,民俗也同样有好些既不同于其南的泉州地区,也不同于其北的福州地区。

兹举两例:

正月做大岁

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正月初二这天就不能到别人家里去,否则会被认为是大不吉利的事。还有一桩是初四晚上,兴化人家还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再来一次吃年饭过年,初五日早上也再来一次吃面做初一早,在兴化这习俗叫“做大岁”。

这习俗开始于16世纪中叶。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四更天,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屠杀烧劫,无恶不作,盘踞城内60多天,杀人盈城,弄得到处腥臭难闻,倭寇自己也呆不住了,就于正月廿九日弃府城,携带抢劫的财物和掳掠的人质、妇女,撤到东南90里靠海岸的平海城去。到五月初,移老巢于许厝。

福建省宪飞檄浙江请戚继光将军调援福建,戚家军于四月廿一日在许厝(今莆田县东峤镇许厝村)攻破倭寇大本营后,同年十二月倭寇不敢再来莆田,而转道围攻仙游城,戚家军追至,又于翌年正月间一举给予歼灭,至此,扰害福建的积年倭祸,方告肃清。

当时,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的年夜和四十二年癸亥的新正,人们逃难还来不及,哪还管什么过年不过年。等到了正月二十九日倭寇弃城而去,逃难的人开始逐渐回城找寻残破的家,二月初二日,他们在农村的亲友也纷纷来城里登门探问,可是“访旧半为鬼”了,初二的这一天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探亡日”,这一天后来移在正月。现在兴化习俗,如果外家长辈新近亡故的,正月初二日必须备礼到灵前祭奠,叫做“过初二”。到了初四晚,大家就补行做岁吃年夜饭,合家团圆;第二早初五日补做新正初一早,一切如仪。这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才开始的习俗。仙游县城这年正月戚家军歼灭了倭寇之后,翌年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也同样地照莆田的例,于是兴化所属的山区、平原、沿海一样地兴这个习俗,现在凡是从兴化外迁的家庭不论是在外县、外省或外国,这个习俗还是一代代地传下去。

白头春联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人家门首贴春联,这也是中国人普遍的习俗。例用大红纸写上浓墨黑字,象征一年到头家门大吉大利。但是兴化地区人家贴春联用的大红纸,上方是有约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群众叫做。联头”,该俗起于清初。

17世纪中叶,清军入关,在进军福建时,明朝旧臣组织南明政府进行抗清活动,当时的莆田,在南明莆人大学士朱继祚的组织下,各路义兵遍布山区、平原、沿海,联络郑成功海上主力,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此伏彼起,拉锯战形势延续了好几年。

1648年即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朱继祚军队克复必化府城;但于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了。清萄对第二次在明军手里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那时城内的人民都遭殃,等到“封刀”之后,仅存的人,还要爱到清兵发令的威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到了过年,清政府强迫人家要庆祝“新朝新岁”,要贴红联,若不听令,又是杀头的罪名。按中国老习惯,丧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因此人们不得已遵令贴上红,却是巧妙地上头留出一段原来自联的白纸,以示抗议。年为了纪念这一惨痛事件,就于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成为现在的兴化习俗。

(林祖韩)P1-5

序言

几番风雨,盛夏接踵而来。去年仲夏,我应邀参加了福建教育出版社召开的《八闽掌故大全》编写计划研讨会,与会的还有各地、市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10多位同志。会上大家对社领导提出的此书选题缘起、指导思想、编写方向、范围内容等表示赞赏;同时就出版价值、意义、内容界定、撰写方法、分类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共识。

不到一年时间,经过福建教育出版社和各地作者的多方努力,全书分成8类10册付梓,洋洋大观,100多万字。

编写这一套关于福建掌故丛书的思路,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在组织编写《福建思想文化史丛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明确的。思想文化史的丛书,是一套研究地域思想文化史的学术著作。如果再编出一套介绍福建历史地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人物轶事、艺文民俗、姓氏源流、地方物产等熔史料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的通俗性读物,可作为思想文化史丛书的姊妹篇,于是便构想’出“掌故大全”来了。

说到“掌故”,人们也许会想起《史记·龟策列传》中所写:“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而这里的“掌故”,后多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实或传记。我国汉代设“掌故”官,掌管礼乐制度等的故实。《文选·司马相如<封禅史>》载:“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李善注引《汉书音义》:“掌故,太史官属,主故事者也”。引用这些史料,毫无想在概念上打转的意思,而只在说明古代的掌故,除了官名,大抵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记之类。

现在编成福建掌故这套书籍的一个特色在于“全”,即系统而又全面。它按类归成《地名篇》、《胜迹篇》(上、下册)、《人物篇》(上、下册)、《民俗篇》、《物产篇》、《姓氏篇》、《轶闻篇》(历史事件)、《艺文篇》八大类,范围广博,可说是广义“掌故”的范畴,或者说是古代掌故领域的延伸。这既体现出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又没有完全脱离掌故故事性、史实性的要求。书中所收录的每一条目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见之于笔记、家谱、碑刻、遗迹、考古发现等,这就和一般的民间传说有所区别,既使为了增强可读性,附带一些民间故事传说,但也与史实有关,而不同于不见记载的只流传于民间口头的传说。

基于上述,本书的史实性形成第二个特色。全书所收集的掌故,较有可靠的史料依据,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化历史的意义,做到主编提出的“出自史料,博中求精,典而有故,言之有事”的要求。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以事物为中心,带出相关的人物、故事和故实,有一定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它不是单纯的史实罗列,而是围绕某一中心来运用,并揭示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带有考据性质地回答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等的问题。其中的人物,不采取全面写传记的方式,而只截取这一人物的一物或一事,或某个轶闻,只要能达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意思为止。这不仅是扣紧“掌故”的特点,而且能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

在收录有关条目中,难免遇到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凡遇到此类事,便以作者考证的结果为主,并附带其他各说,力求做到科学性。至于那些封建迷信或有消极作用、对社会产生不好影响的内容,一概未予收进,体现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取民主性精华,剔除封建性糟粕的原则。在一种文化积累、史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认识水平。

由于这是历史性的书,一般以“五四”以前的史实为主,下限也不超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在暑气逼人、窗外蝉鸣声声中,我读了责编选送来的稿子。这里每则掌故一般都不超过千字,文字大体是简洁流畅的,不事描写铺陈。我想即使是工作很繁忙的人,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相信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之中,得到广博的掌故知识,有许多也许是闻所未闻的,或是过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阅读之后获得了“所以然”。  前天我正好参加一个讨论研究炎黄文化中的闽台文化座谈会,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同志对我说:如福建为什么叫“八闽”,其实很多人都不大懂。我告诉他说这套书的开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想到编出这套福建大百科性质的读物,其意义是多重的。它对福建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两个文明建设、文化交流、宣传福建,以及对福建文化研究本身都是一种贡献。相信这套书的出版,将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

1993.6.28.于榕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