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里尔克散文(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地利)里尔克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以前的奥地利文学在整个德语文学中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二十世纪以来它就不能不让人乔目相看了!不仅像卡夫卡、穆齐尔在西方现代小说中的突出地位已为世界公认,而且诗歌中的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也是世界瞩目的大诗人。

里尔克的散文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即艺术评论、书简特别是致女友们的书简以及幽默随笔。虽然是散文,他的创作态度并不亚于诗歌,写作时都是很投入的,所以很少看到他笔下的散文是“信手拈来”的。他的评论文章都是散文体的论说,不仅没有纯理论术语的障碍,而且具有诗人特有的生动文采,色泽绚丽,而且时有卓见。他的书简是他的生命燃烧的重要结晶,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为友的赤诚,为爱的真挚。他的随笔既是他的思想火花的迸发,也不乏对见闻的感言,或是经过构思写成的小品。

内容推荐

外国散文,浩如烟海。名家群星璀璨,佳制异彩纷呈:或饱含哲思,深沉隽永;或清新质朴,恍若天籁;或激情如炽,诗意纵横;或嬉笑怒骂,酣畅淋漓……二十世纪以后,中国广泛吸纳异域文化,许多外国散文名家日渐为国人熟识和喜爱,外国散文的写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散文乃至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

目录

论奥古斯特·罗丹

 第一部分1902年

 第二部分1907年

论“山水”

有关寂寞者的断片

后方

有关物之韵律的笔记

关于艺术

艺术手记

印象派艺术家

独白的价值

莫里斯·梅特林克

《沃尔普斯维德》导言

海因呈希·弗格勒

俄罗斯艺术

马克斯·布隆斯《阳春》

孩子的世纪

Samskola

一次晨祷

致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选二)

 第一封信

 第八封信

致露·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书简

亲爱的上帝的故事

 引子:上帝之手的童话

 陌生人

 亲爱的上帝为什么要让世上有穷人

 背叛行径是如何来到俄罗斯的

 老季莫费是怎样唱着歌辞世的

 正义之歌

 威尼斯犹太人居住区的一幕

 关于一个聆听石头的人

 顶针是怎么成为亲爱的上帝的

 一个关于死神的童话以及一段奇怪的附言

 一个源于迫切需求的协会

 乞丐和高傲的女孩儿

 一个讲给黑暗听的故事

试读章节

在群像和塑像作品中,有许多是很美的,它们都是为这扇门而创作的。把它们全部列举出来是不可能的,如同全部描绘它们是不可能的一样。罗丹自己有一次说过,若想用语言复述他的作品中的一幅,他必须说上一年。人们只能说,这些用石膏青铜和石头保存下来的小型塑像,类似于某些古代的小动物形象,能给人以大物体的印象。在罗丹工作室里有一件希腊人创作的不及手掌大的铸豹(原作存放在巴黎国家图书馆集古阁里);若是从前边观察它的腹下那个由矫健四肢构成的空间,人们会以为看到的是一座深深的印度石窟;于是这件作品仿佛增高了,尺寸也放大了。罗丹的小型塑像都有类似的效果。他给予它们许多部位,许多难以计数的完整而特定的平面,使它们显得很大。空气环绕着它们,如同环绕着石岩。若是在它们身上有一处突起的地方,便仿佛是直插云霄,一旦坠落连星星都会被拽下来。

《水神》或许就是在当时产生的,她的双膝跪倒在她那如同流水一般的秀发上。围绕着这座大理石漫步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脊背的丰润曲线,仿佛是一条漫长漫长的道路,犹如痛哭一般的面孔消逝在石头里,犹如即将凋谢的花朵一般的手,深埋在石头的永恒冷漠中,再一次悄悄地诉说着生活。而《幻觉,伊卡路斯的女儿》,表现了一场漫长、无可奈何的衰落过程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被称为《人和他的思想》的美丽群雕,表现一个跪着的男人,用他的额头感动了他所在石头中的一个女人,激发了她那轻盈的姿态,这姿态与石头浑然一体;若想对此进行解释,人们会对思想与额头密不可分这种表达方式感到兴趣,因为只有他的思想是活着的,并站在他的面前,其次便是石头。与这组群雕相类似的是《沉思》的头像,它静静地思考着,下颏以上从一方巨大的石头里分离出来,这一张充满光明与生命的面孔,从昏昏沉沉的睡眠中慢慢醒来。还有《女性柱》。这已不再是一个笔直的人物形象,它承受着一块石头的重量,不论是轻重,它总是置身在石头的下面支撑着;一个女人的裸体,跪着,弯曲着,蜷缩着,充分表现了手的负荷,其重量不断降落在所有四肢上。整个石头仿佛一个巨大的、古老的、强大的意志,坐落在这躯体的每个最微小的部位上,它那支撑的命运却并未终结。它支撑着,像在梦中支撑着难以想象的物体,它找不到出路。不论它倒坍还是崩溃,总归还是要支撑着,一旦疲惫不堪,身体完全躺倒,即使躺倒也还是要支撑,无止境的支撑。这就是《女性柱》。

如果愿意的话,人们可以用沉思来衬托、说明和理解罗丹的大部分作品。简单的观赏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条通向美的非常不习惯的困难道路,对于这些人来说,还有其余的道路,即越过那些高尚的、伟大的和充满形象的意义的弯路。仿佛这些裸体都是无限好的和正确的,所有它们的运动都具有完美的平衡,它们的比例具有奇妙的内在合理性,它们都充满了生命,仿佛一切使它们成为美丽事物的东西,都赋予它们以力量,都出色地体现了大师切身体验的素材,因为是他命名这些素材的。在罗丹的作品中,一个素材从来都不依附于一个艺术物,如同一个动物依附于一棵树。他生活在物体附近的某个地方,他仰仗着它生活,如同图书管理员仰仗藏书生活一般。若是人们请教他,便能知道某些东西;若是人们懂得没有他也能过活,人们就会单独地、不受干扰地知道更多的东西。

P25-27

序言

如果说,十九世纪以前的奥地利文学在整个德语文学中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二十世纪以来它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不仅像卡夫卡、穆齐尔在西方现代小说中的突出地位已为世界公认,而且诗歌中的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也是世界瞩目的大诗人。而在我国,诗人里尔克一如小说家卡夫卡在文坛都已家喻户晓。

但里尔克不仅是诗人,而且是一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这一身份长期以来由于他的诗人光辉相对强大,因而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但随着他的声名的广泛传播,他的散文的品位和价值也逐渐引起读者的重视。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Re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是卡夫卡的同时代人,而且还是卡夫卡的同乡——都生长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这个帝国不但政治上保守,而且与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结成联盟,以对抗欧洲的进步潮流,社会上则保留着诸多的封建宗法制度的遗风。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气氛与欧洲的时代潮流极不谐调,对青年人,特别是已经呼吸到时代新鲜空气的青年人造成压抑感,所谓“代沟”的生成便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具体反映。难怪,就像卡夫卡与他的父亲的关系那样,里尔克也感觉到每次与母亲见面“就觉得自己从小就被她驱赶,我内心深深地恐惧。”以致造成他“遗传下来的脆弱和不成熟。”当他第一次读到陀思妥也夫斯基《死屋手记》时更感慨地声称:“我感到自己从十岁起就饱尝了巴格诺的所有恐怖和绝望。”

然而物极必反,正是这种“被驱赶”的“恐惧”和“绝望”心理,使里尔克比卡夫卡幸运:学会逃离。他自二十岁起离开了布拉格,此后就再也没有回故乡长住过。他怀着一颗不安的心,不停地漫游,不停地思索,走遍欧洲大陆,直至北非。他从漫游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和思考的成果,结识了那个时代一批最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如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罗曼·罗兰、纪德、瓦莱里、魏尔哈伦(比利时)等,其中瓦莱里被他视之为诗歌的“顶峰”,对他的创作产生直接影响。出于对艺术的爱好,他结识了一批最具活力的青年艺术家,甚至一度与他们打成一片,有的成了他的至交,如弗格勒,与他有过两年夫妻关系的克拉拉也是其中之一。他尤其景仰伟大雕塑家罗丹,曾亲自要求为罗丹当秘书,虽然只当了八个月,但这段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广泛的漫游使他结交了一批杰出的女性,成为他释放出所有潜藏的最真挚情感的诱因,使他给她们写的大量书信也成为他生命律动的记录和美文。其中他与两位女性的关系尤具传奇色彩:出身俄国的露·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和意大利出身(她所出生的威尼斯当时属于奥地利)的伯爵夫人马丽-封·图恩·翁·塔克西斯。前者比他大十四岁,是他“姐姐般”的终身情人,就是这位将门之后,拒绝大哲人尼采的追求,而两度陪伴他前往他为之心痴神迷的俄罗斯,两度拜见给他带来“不可言传的福祉”的托翁;后者大他整整一个辈分——二十岁,被称为他的“替代母亲”,就是这位美丽而高贵的女性把他迎进风光无限的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依诺古堡,使他的终身力作《杜依诺哀歌》的灵感首先在这里“受孕”。此外他凭着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也获得许多男人的友谊,其中不断有人为他提供优越的写作条件,首先是他所希望的环境优美的场所,尤其是使他经过“十年怀胎?最后“临盆”的伟大精神产儿《杜依诺哀歌》的“产床”——穆苏古堡。正是这些非凡的漫游经历,造就了他作为诗人的成功和作为散文家的特色。

里尔克的逃离意识不仅表现在对环境的不断变换,更表现在对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维方位的一再背弃与超越。文学史界对他的这一创作的美学轨迹常有这样的描述:从早期追求“流动的美”(即音乐的美),跨越到中期追求“凝固的美”(雕塑的美),晚期呢?不妨称为“幽暗的美”(哲思的美)。你看,他不断的告别和重建。其实这一现象并不具有惟一性。大凡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艺术家都以个性为尚,以重复为耻,即既不承袭前人,也不仿效他人,甚至他不重复自己。这也是对传统惯性的一种逃离。因此他质疑人们习惯于把上帝当作“已完成品”,而他认为上帝是个“未完成品”。未完成品就有可塑性、再塑性或可补充性。因此他很注重“补充一些早已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另一类知识”,以“获得几则为所有人而存在的伟大而朴素的明确信念”。诚然,要逃离或告别也许不难,但要超越或重建则不易。君不见他的《杜依诺哀歌》从第一首至最后完成中间经历了整整十年的“难产”期。这十年中他为了“倾听”宇宙奥秘的声音,其他创作也几乎处于“搁浅”状态。这位“心灵”的诗人,为了等待生命与宇宙的“共振”,等待灵感的莅临,他具有多么巨大的耐心,不惜付出多么大的牺牲!他的这一创作态度,堪与他的同乡卡夫卡媲美。难怪里尔克也只比卡夫卡多活了十岁!

里尔克的散文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即艺术评论、书简特别是致女友们的书简以及幽默随笔。虽然是散文,他的创作态度并不亚于诗歌,写作时都是很投入的,所以很少看到他笔下的散文是“信手拈来”的。他的评论文章都是散文体的论说,不仅没有纯理论术语的障碍,而且具有诗人特有的生动文采,色泽绚丽,而且时有卓见。他的书简是他的生命燃烧的重要结晶,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为友的赤诚,为爱的真挚。他的随笔既是他的思想火花的进发,也不乏对见闻的感言,或是经过构思写成的小品。“多彩多姿,情沛文茂”这八个字,庶几可以用来对里尔克散文的大体概括。

这本集子系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托,在忙里偷闲中仓促编成,由于时间限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比如书简,由于来不及翻译,因而收得偏少。这类缺憾还望今后有机会予以弥补,请读者谅解。

叶廷芳

2008年3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