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几千年来传承不衰凭的是临床优势。古今名医,不仅博极医源,而且临床功底极其深厚,临证审疾,起沉疴于倾刻,出奇方以除顽疾。急症救治之速,危症悬命之急,皆能回春有术。奇难怪症卓有定见,痼疾难瘳自有法度。缓急权变,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征集了18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秘方”并汇集成册。分为名医验案验方、名医经验杂谈和名老中医药专家简介三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医传秘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智世宏 |
出版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几千年来传承不衰凭的是临床优势。古今名医,不仅博极医源,而且临床功底极其深厚,临证审疾,起沉疴于倾刻,出奇方以除顽疾。急症救治之速,危症悬命之急,皆能回春有术。奇难怪症卓有定见,痼疾难瘳自有法度。缓急权变,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征集了18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秘方”并汇集成册。分为名医验案验方、名医经验杂谈和名老中医药专家简介三部分。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名医验案验方。主要介绍了内科(包括杂证)、妇科、儿科、皮肤科40多种疾病的验案验方。这些病有急性病、慢性病,有常见病、多发病,也有疑难杂症,治法多样,各有千秋。医案是医生临床时的真实记录,医案不仅能体现出医家的临床尽路、用药特点,而且有些秘方和验方的使用技巧也隐藏其中。阅读医案犹如随师临证,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唐代名医王焘认为“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即在与高级医生的接触中,可以完全掌握他们的技术,充实自己,为我所用,阅读名家医案又何尝不能完全掌握他们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呢?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99用药治病贵在速效。阅读医案可以从中汲取到鲜为人知的救急经验,丰富临床知识,充实临床技巧。 第二部分:名医经验杂谈。经验是一个医生多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或是从前辈获得的临床有效的技能或方法。很多人秘而不传,这里以医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反映出来,既便于阅读,又便于掌握。比如中药的用量问题,古语有“传方不传药”之说,而“不传药”的关键在用量。该部分不仅介绍了药物的用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而且介绍了药物配伍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毒性中药的临床用法等诸方面的经验,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既可学习经验又可开阔思路,倘若能仔细阅读吸取其精华,自当如虎添翼,受益匪浅。 第三部分:名老中医药专家简介。介绍了与本书有关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基本情况。 目录 第一部分 名医验案验方 一、支气管哮喘 (一)张吉验案 (二)时毓民验案 二、冠心病 刘正才验案 三、病毒性心肌炎 时毓民验案 四、慢性心衰 刘正才验案 五、高血压 刘正才验案 六、低血压 刘正才验案 七、糖尿病 刘正才验案 八、肾病综合征 时毓民验案 九、脑动脉硬化 刘正才验案 十、中风 (一)刘正才验案 (二)管遵惠验案 十一、面瘫 张吉验案 十二、面肌痉挛 张吉验案 十三、三叉神经痛 (一)葛书翰经验与验案 (二)张吉验案 (三)智世宏验方验案 十四、抽动症 邹治文验案 十五、类风湿性关节炎 张吉经验 十六、痛风性关节炎 (一)张吉验案 (二)刘正才验案 十七、脊髓不完全损伤 张吉验案 十八、颈椎病 管遵惠经验与验案 十九、视神经萎缩 智世宏经验与验案 二十、胃痉挛 智子英经验与验案 二十一、不孕症 张玉芬经验与验案 二十二、子宫肌瘤 张玉芬经验与验案 二十三、卵巢囊肿 张玉芬经验与验案 二十四、多囊卵巢综合征 张玉芬经验 二十五、功能性子宫出血 (一)张玉芬经验与验案 (二)张达旭经验 二十六、盆腔炎 张玉芬经验与验案 二十七、流产 张玉芬经验与验案 二十八、小儿盗汗 时毓民经验与验案 二十九、反复呼吸道感染 时毓民经验与验案 三十、川崎病 时毓民经验与验案 三十一、小儿脱肛 时毓民经验与验案 三十二、缺铁性贫血 时毓民经验与验案 三十三、小儿脑瘫 管遵惠经验与验案 三十四、新生儿鼻炎 李乃庚经验与验案 三十五、小儿皮肤病 李乃庚经验 三十六、小儿出牙热 李乃庚经验 三十七、小儿内伤鼻塞流涕 李乃庚经验 三十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刘正才经验与验案 三十九、神经性皮炎 (一)杨介宾经验与验案 (二)田从豁经验与验案 第二部分 名医经验杂谈 一、李乃庚药量应用经验(从使用玉露散说起) 二、李乃庚用药经验——麦芽断乳的剂量 三、李乃庚用药经验一外用内服尽相宜的蒲公英 四、李乃庚用药经验一重用黄芪治失语 五、裴正学教授药量应用经验 六、时毓民运用黄芪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 七、李乃庚药物配伍经验 八、裴正学药物配伍经验 九、李乃庚闻香防治疾病经验 十、李乃庚运用外治疗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十一、黄火文慎用“三生”治肿瘤 十二、程益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辨治经验琐谈 (一)辨证治疗糖尿病 (二)糖尿病并发症的辨证施治 十三、张玉芬调冲九法 十四、田从豁临证经验:针灸临床中的祛瘀生新法 十五、田从豁运用“背俞四穴”经验 十六、张吉针灸验方 十七、管遵惠运用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十八、管遵惠运用热针对增生f生脊椎炎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 十九、杨兆民针灸穴位配伍经验 二十、管遵惠舌针疗法经验 二十一、管遵惠过梁针经验 二十二、单镇中药材真伪鉴别经验 二十三、单镇中药炮制经验 二十四、单镇:药圃勤耕耘,汗水伴终生 第三部分 名老中医药专家简介 田从豁 刘正才 李乃庚 时毓民 邹治文 张吉 张玉芬 张达旭 杨介宾 杨兆民 单镇 黄火文 智子英 智世宏 程益春 葛书翰 裴正学 管遵惠 试读章节 十五、田从豁运用“背俞四穴”经验 “背俞四穴”即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四组背俞穴。笔者常以此四穴为主配合少量其他穴治疗内伤杂病,往往能取得理想疗效,在此愿与同道一起学习、研讨。 1.背俞四穴重在调和气血。背俞,即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类经》中记载:“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五脏各有一俞,可方中仅选用肝、脾、肾三俞,外加血之会膈俞,该方的组方原则是调和气血。气血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气血调和,五脏六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气的升降沉浮依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因此方中选肝俞疏肝以理气,与血之会穴膈俞共奏调和气血之功。气血调和需建立在气血充盈的基础之上,气血的化生又依赖于脾气的正常运化,所以方中选用脾俞健运脾胃以化生气血。脾气的运化需元气的推动,即肾阳的温煦蒸腾、肾阴的滋养濡润,故另辅以肾俞以助其力,从而既调补了后天之本,又巩固了先天之根。四穴共奏调和气血、温健脾肾之功能。 2.灵活配伍,一方多用。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既单独使用也配伍其他穴应用。其配穴多依病症不同灵活选用。如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性疾病常与心俞、大椎配伍;治疗咳嗽、哮喘常与肺俞、风门、大椎配伍;治疗肠胃系统疾病则配以中脘、梁门、足三里等调和脾胃诸穴,治疗耳聋、耳鸣配角孙、听宫、翳风;治疗荨麻疹配用百会、风池、期门。田师应用此方之广在此难以一一表述,仅就跟师诊治的典型病例与读者一起推敲之: 病案举例1: 石××,女性,38岁,小学教员。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发作性疼痛,经多家医院诊为“雷诺氏综合征”,经中西医治疗数载均未见效,近3月来病情加重,双手每因裸露于冷空气中或着凉水而诱发,疼痛剧烈,呈针刺刀割样,伴肿胀瘀斑。患者就诊于三伏盛夏之际,自诉仍需温水洗漱。笔者认为此证属寒凝血脉,气血瘀滞,治疗当温经散寒,调和气血。刺之“背俞四穴”以调和气血,灸之大椎以温通阳气,驱逐寒邪,十宣放血以祛瘀生新。三诊后,患者即诉疼痛减轻,六诊后疼痛已少有发作。 病案举例2: 王××,女性,58岁。主诉耳聋、耳鸣4月余,患者4月前因春节前操持家务,自感身心憔悴,某日晨起突感右耳堵闷,不闻声响,并伴头晕耳鸣,经北京市人民医院电测听检查,诊为神经陛耳聋,经大量西药及高压氧治疗无效,经人介绍前来就诊,予针刺“背俞四穴”配角孙、听宫、翳风。1个疗程后(10次为1个疗程),头晕耳鸣症状减轻,听力改。一善,可用患耳接听电话。2个疗程后,两耳听力基本一致,建议复查电测听,因患者听力已恢复正常,故不愿配合。神经性耳聋是临床公认的难治性疾病,20余次的针刺治疗基本痊愈实属不易。 3.病症不同,施法有别。病有寒热虚实,法有温凉补泻,“背俞四穴”作为一组处方并不能完成其补虚泻实的目的,笔者常常是在这些穴位上再施以其他的方法,如实者、热者、瘀者辅以点刺放血法,虚者、寒者辅以温灸法,风者、痰者则施以拔罐法。笔者曾成功地治疗1例安眠药成瘾的病例,现介绍如下: 张××,男性,62岁,河北邯郸人。患者30年前因精神刺激出现失眠,经多方治疗无效,无奈开始服用安眠药,时经30年药量逐渐增加,就诊前每日服用安定20余片,外加白酒6~7两(300~350g),方可入睡,每夜约睡2~3小时,白天需饮浓茶提神,每餐必佐大量辛辣之品方可下饭。患者就诊时面色红赤,语重气粗,激动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久嗜酒、药,酒、药之毒入血,致使气血瘀滞,郁久化热,热扰心神。治疗当泻其毒热,调其气血。拟针“背俞四穴”加大椎,起针后再行诸穴点刺放血,由于毒热较重,每次治疗均辅以放血。按上法施治1周,酒瘾即断,2周后开始减用安眠药,20次后,药减至每日4片,酒、茶全部戒断。该病例属典型的实证、热证,单独针刺“背俞四穴”已不能达到清热泻实的目的,所以又辅以刺血法以泻热祛瘀,从而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 4.强调手法,多用斜刺。在刺“背俞四穴”时,无论令患者采用坐位还是俯卧位,皆是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的针刺顺序,注重寻找针感,探求气至病所,然后按补虚泻实的要求施以提插、捻转等综合手法,并强调刺激量的掌握,需补者应施以轻刺激手法,需泻者应施以重刺激手法,若无明显寒热虚实之证者,则多以平补平泻和中等度刺激。留针时间一般30分钟左右。一些反复发作性疾病,如癫痫、哮喘等,有时要求留针1小时。还有一种现象值得一提,就是针刺方向问题,在针刺背俞穴时(腰骶部俞穴除外),皆采用由下向上斜刺或平刺,这里的针刺方向无迎随补泻之意,而是遵从《针灸大成》“腹部深如井,背部薄如饼”的告诫,也是为了方便针后覆盖衣被,避免伤及内脏的一种务实方法。 按语:“背俞四穴”虽为一组针灸处方,实则体现了治疗内伤杂病的一种方法。《内经·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调和气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然调和气血法,因辨证取穴和手法不同有千差万别,作者运用“膈俞、脾俞、肝俞、肾俞”(简称“背俞四穴”作为调和气血的配穴组方,是经过近50年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经我们大量临床观察,确有很多常见病、疑难病以“背俞四穴”为主辨证施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急需随时记录以待今后深人研究。 (田从豁 邵淑娟) P119-120 序言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几千年来传承不衰凭的是临床优势。古今名医,不仅博极医源,而且临床功底极其深厚,临证审疾,起沉疴于倾刻,出奇方以除顽疾。急症救治之速,危症悬命之急,皆能回春有术。奇难怪症卓有定见,痼疾难瘳自有法度。缓急权变,令人叹为观止。 扁鹊得长桑君“禁方”(即“秘方”与“验方”)之传,而有“望齐侯色”与“入虢之诊”,名盛列国。张仲景师承张伯祖得其真传而成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伤寒杂病论》后世奉为经典。这种以临床技能传授为主的家族式和师徒式相传(我们均称为师徒关系)的形式,后人称为师徒教学模式。几千年的师徒传承,使中医得以发展壮大。一代一代的经验总结,丰富了祖国医学这个伟大宝库。 由于中医教学模式的改变,即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体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替代了以传授临床技能为主体的师徒临床教学模式,中医的临床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为了保存中医优势,发展中医事业,我们征集了18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秘方”并汇集成册,取名《名医传秘》。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名医验案验方。主要介绍了内科(包括杂证)、妇科、儿科、皮肤科40多种疾病的验案验方。这些病有急性病、慢性病,有常见病、多发病,也有疑难杂症,治法多样,各有千秋。医案是医生临床时的真实记录,医案不仅能体现出医家的临床尽路、用药特点,而且有些秘方和验方的使用技巧也隐藏其中。阅读医案犹如随师临证,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唐代名医王焘认为“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即在与高级医生的接触中,可以完全掌握他们的技术,充实自己,为我所用,阅读名家医案又何尝不能完全掌握他们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呢?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99用药治病贵在速效。阅读医案可以从中汲取到鲜为人知的救急经验,丰富临床知识,充实临床技巧。 第二部分:名医经验杂谈。经验是一个医生多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或是从前辈获得的临床有效的技能或方法。很多人秘而不传,这里以医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反映出来,既便于阅读,又便于掌握。比如中药的用量问题,古语有“传方不传药”之说,而“不传药”的关键在用量。该部分不仅介绍了药物的用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而且介绍了药物配伍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毒性中药的临床用法等诸方面的经验,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既可学习经验又可开阔思路,倘若能仔细阅读吸取其精华,自当如虎添翼,受益匪浅。 第三部分:名老中医药专家简介。介绍了与本书有关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基本情况。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历代中医药专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已载于书籍,有的师徒传承,有的流散于民间,这些经验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去收集并在临床实践中检验。这就存在着一个怎样实践的问题。阅读本书可以帮你解决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相关知识。在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多病因不明、病理不清、诊断不能、用药不效的疑难杂证,需要中医去解决。若能把名家经验学到手,治疗疑难杂证就会回春有术了。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或掌握名老中医药专家们的经验,我们对来稿作了节选,并在节选的段落(或章节、或医案、或验方……)前面加上“×××验案”“×××验方”“×××经验”等标题,并按照书中体例统一编排了顺序。为了突出经验介绍,对于以论文形式和临床报道,只节选了治疗方法和典型病例,删去临床资料、疗效观察等内容,以突出经验介绍。对于原稿中空缺的字,按照上下文意予以补缺,凡有个别明显的错字、别字均给予更正,凡是不能确定对错的字句仍保留原貌,不做改动。为了文体上的一致性,书中数字尽量改为阿拉伯数字;另有计量单位,如“克”改为“g”,“毫升”改为“ml”等,特此说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