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从管理中常见的27个似是而非的理念入手,语言浅显生动,每章的边幅都很短小,让你轻松愉快地认清管理中的失误。
第2章到第6章是与人有关的管理,其中的人包括员工、客户和公司管理者;第7章到第13章与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有关,其中涉及工资、奖金、福利、加班等;第14章到第20章是关于如何当领导的,它告诉领导者应该如何沟通、如何倾听、如何表现自我;第21章到第25章是关于如何界定企业成功,以及如何实现成功,预期目标、股东回报哪个更说明问题?第26章到第28章是关于企业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的,难道真的是笑贫不笑娼?
不管你怎么来读这本书,你都会有所收获,也许你还会庆幸自己读到了这样一本不同寻常的管理书。
管理者们整日克勤克俭,但没人告诉他们:“你们是在瞎费劲”。因为传统管理理念漏洞百出,是时候了解真相了!
如果你觉得客户很重要,可又不知该如何取悦他们,你应该看看第2章;如果你对管理、监控员工感兴趣,你可以看看第3、9、10、11章;如果你正试图节约成本,你应该看看第7、8、12章;如果你对怎样成为高效的、成功的领导者感到困惑,请一定要读一读14、15、16、17章;如果你正为公司的前途忧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也许第21、22、23、24、25章对你会有帮助……
第1章 管理者最擅长的就是胡扯
公司、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的领导,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首先一条便是,面对与经济利益相关的高风险局势,高层管理者必须做出数不清的决策:人事聘用、员工安置、如何竞争、如何领先、如何应对各类不同的外部支持者和政策问题,如何管理自己的事业,基本上,也就是找出行得通的办法,对诸多重要事宜采取行动。其次,对于这些事情,当今的管理者需要行动指导和建议,但不能,也不会花大量时间翻阅长长的论文。第三,要是公司随大流,按照传统的做法去干,他们一定会发现,大多数传统做法都是错的。
本书的用意,在于唤起人们的反省和思考。我的写作目的,跟我平常大多数活动一样,是要“教育”读者。我在商学院做了30多年教授,我逐渐理解到,所谓教育,不是告诉人们已知的事情,也不是提出他们本来就同意的观点。教育的重点,是帮助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和理解事物,质疑固有的假设和观念,推动人们思考、提问,从而揭示一些基本的见解。
本书各章涉及了多方面的管理主题,为帮助读者理清这些讨论的共同之处,让我们来看看几条贯穿大多数章节的线索。
共同的主题
几乎每一天,甚至一天里有好几回,我都会读到一篇有关某家组织的文章,或是看到一家公司及其领导的所作所为,令我会忍不住叫出声来:“他们在想什么呀!”组织管理的现实往往跟呆伯特的漫画相差无几,只不过,前者给公司和员工造成的影响可要严重得多。然而,组织的领导者们大多是努力的、严肃的人,他们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想把工作做好。可这个问题跟努不努力、够不够聪明没关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公司、那么多管理者做了那么多错误的事情?质量管理运动教导我们,要深挖问题的根源,以便从头解决难题。同理,组织面对的不少问题,根子其实在人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上。
有三大重要观点,贯穿了本书的各章,并有助于解释公司为什么会做出糟糕的选择。第一,要重视反馈,因为行动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第二,对组织和人过分简单化、机械化的认识,似乎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颇为盛行;第三,本来相当明显的选择和认识被过度复杂化。仔细思考这些观点及其含义,我相信,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该做什么,并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
重视反馈
有行动,就有结果。有决策,就有反响。公司对人们做了什么事,人们就会有反应。由于在行动之前,我们没有料到可能出现的结果、反响和反应,于是出了问题。这类情况实在太多了。在后面的章节中,以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类忽视反馈的例子很多。
以下略举几则。
不少公司一碰到财务麻烦,就动手削减工资和福利。削减员工支出,降低劳动力成本,照理说应该能够缓解组织糟糕的财务状况。可这么做大多事与愿违,读者可能能想到其中的原因。
向高层管理人员授课的时候,我有时会做下面这个小小的思维实验。我会走到某个人身边,对他说,“假如你在我的公司工作,你工作称职、经验丰富、做事努力,竭尽全力想把工作做好,因为你认为这是自己份内的事。然后我跑来对你说,‘组织陷入了艰难时期,哦,对了,这可能是战略失误造成的,总之跟你无关。为了恢复公司的利润率,保持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必须减薪1/4,同时降低福利等方面的员工支出。’你对此会有什么感觉?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行动?”我还从来没碰到哪位高层管理者回答说:“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营,谢谢你做出了这样艰难的决定。”相反,人们一般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立刻辞职,另谋高就。而且,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会很生气,很有情绪。第二种,因为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法立刻走人,他们的反应会是,偷懒,磨洋工,该做的事尽量拖,甚至故意把事情搞乱,借机报复管理层。
减薪固然能立刻减少工资支出,但它的副作用呢?首先,它迫使人们离职而去。而什么样的人能够立刻找到新工作?通常,是那些技术最好、经验最丰富、绩效最高的能干的员工。能干的人走了,公司的处境会变得更艰难,因为重上轨道所必需的技能都流失了。其次,即便是那些留下来的人,减薪也使他们不想干活,不想献计献策,甚至故意消极怠工。很明显,这些反应会让组织绩效变得更差,更难于改进。因此,公司往往会陷入恶性下滑,看看到底是削减成本来得快,还是削减成本所带来的恶果对组织绩效的消极影响来得快。
再举一个例子。写这本书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由于《洛杉矶时报》的发行人拒绝执行将编辑部人员削减1/4的命令,该报的母公司把发行人给炒了。很多报业公司似乎对媒体行业的竞争环境以及成功来源存在一个有趣的认识。面对来自电视和因特网等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报业公司的典型反应就是削减报道成本和其他编辑支出。虽然采写新闻的员工数目减少了,可报纸的版面照样得填满。于是,他们就从网上新闻等渠道摘选内容,填充版面,甚至直接转载其他报纸的文章。
想想赫斯特出版集团(Hearst Corporation)下属的《旧金山纪事报》吧。星期日那天的报纸,新闻版的文章大量转载自《纽约时报》(其他日子也差不多)。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还要买这份报纸?由于对员工的投入不足,报纸品质下降,独特性逐渐丧失,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直接去买《纽约时报》?毕竟,这份报纸舍得在自己独具特色的新闻采编方面下功夫。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报纸质量越差,人们就越不愿意订阅。于是订阅数下滑,再次裁员,就这样一步步陷入了恶性循环。在媒体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唯有文章的质量和新鲜的观点,才能带来足够的竞争优势。在报纸,或者其他任何行业,低质量的、无差别的、非原创的产品,救不了公司的命。
我们是有办法在采取行动前考虑可能的反馈,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的。有些成熟的分析方法需要建立正规的模型,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系统动态实验室,纳尔逊·瑞朋宁和约翰·斯塔曼就在从事这一工作。但在公司安排下一步行动的时候,花点时间想想该举措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将相关反应考虑在内,根本用不着什么正规模型和场景分析。P1-4
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证明了本书所述的不少真理。
比方说,本书的一大主题是忽视反馈,薪资体系的设计导致反生产力行为。在美国金融业,很多企业不重视反馈的行为引爆了此次金融危机。直至今日,很多银行和大型信贷公司的不少信贷人员仍按照他们放出的贷款数额拿薪水,却不管这些贷款能不能及时还款。此外,股票期权——管理者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怂恿高管们采取冒险行为。因此,金融公司的高管们拿着其他人的钱去冒险,银行家们靠放贷大赚票子,打包式证券变成了毒药就统统不足为奇了。薪酬体系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唯一原因,但很明显是成因之一。
本书有不少章节感叹:许多公司光是仿效别人,却不深入思考相关证据和逻辑。我们会看到公司怎样不经大脑地照抄别人的战略和实践。这种跟风行为导致了系统性风险,高管们独立决策,不再共享集体智慧。人人都做一样的事,造成了群体的盲目性,不同公司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同一行业里的公司,存在很高的关联度。
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举措也同样欠妥。正如本书所提出的不智行为,不少公司削减了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结果丢掉了业务。不少组织裁减人员,增加了员工的恐惧和怨恨情绪。员工士气不振,压力大增,裁员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绩效毫无帮助。很多案例中,裁员并未如愿降低成本,因为随着资深员工的离去,运作系统、完成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也随之消失。
如果说由此可能也带来了一个好现象,那大概便是其他国家不再盲目追随美国企业和政府的做法了,开始反思我们在本书中提出的种种管理失误。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管控,公司不可能总是做正确的事。没有工会,收入不平等现象会加剧,钱和权力都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如果这些人尚存理智,倒也罢了,可要是他们大做蠢事,保护国家与人民免受失误所害的抗衡力量就显得不够了。
对中国的商业人士,以及所有国家的领导者来说,了解事实、检验不同政策与事件背后的逻辑,都是非常重要的。审慎思考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怎么做的,以便从经验中学习,并对各项决策严加分析。
我希望本书能帮助中国同行们更充分地理解组织管理,以便建立能持久造福经济和社会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