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人物专访,纪实性散文作品集,是作者20多年记者生涯的心血结晶,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好书。
书中所写人物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既没有虚构夸张,也没有拔高贬低,都是实实在在的所见所闻。书中人物无论是风云变幻,还是喜怒哀乐,都有着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爱戴,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那一代人/内蒙古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党史资料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储建中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人物专访,纪实性散文作品集,是作者20多年记者生涯的心血结晶,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好书。 书中所写人物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既没有虚构夸张,也没有拔高贬低,都是实实在在的所见所闻。书中人物无论是风云变幻,还是喜怒哀乐,都有着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爱戴,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 内容推荐 本书中所写的人物,有许多属于党史人物,比如邓小平、乌兰夫、周惠、布赫等;也有一些是我国文化教育艺术界的名人,如胡絮青、齐良迟、张岱年、钟敬文、罗辽复等。还有一些是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如贾进才、宝日勒岱等。总之,这部书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目录 牧草青青——记乌兰夫与牧区民主改革 钢水奔流——记鸟兰夫与包钢建设 教育为本——记乌兰夫与内蒙古大学 艺苑华章——记乌兰夫与内蒙古文化建设 振兴之要惟在用才——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布赫 沿着社会主义人才方向开拓前进——那达慕大会前夕访布赫 红似枫叶灿若明霞——探访曾志 人生境界在升华——追忆采访曾志 火焰织就的生命与爱——孙毅将军育才二三事 民以食为天——记周惠与内蒙古农村改革 留在草原的足音与微笑——访胡昭衡 草原的女儿——宝日勒岱 那山、那大寨、那远逝的人——追忆采访贾进才 风雨草原的足音——献给20世纪西行的知识分子 “双拥”模范王卫东——一个军人的追求 种树汉子屈来存——一个农民的愿景 他从真与善的花园走来——记哲学家张岱年先生 穿越泥土的爱与牧歌——访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 重塑国魂——著名雕塑艺术家程允贤印象 大匠的传人——访齐白石四子、著名画家齐良迟 笔底千花总是春——访老舍夫人胡絮青 一个经济学家的追索——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在科尔沁草原的日子——访博士生导师瞿林东教授 愿作春泥更护花——访内蒙古政协副主席、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许柏年 听冯苓植聊天 歌王哈扎布的人与歌 苏联:从驯服工具到自主选择的大变革——同苏联心理学博士 罗沙洛夫弗拉基米尔米哈洛维奇的对话 世界没有养活我们的义务——访新加坡国立大学林崇椰教授 新加坡文化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学院院长陈水华 牌坊村走出的世纪伟人——邓小平故居散记 历史枝头那常青的一叶——王若飞故居行 红与绿的交响诗——革命圣地遵义纪行 叩访延安 天险娄山关 阳郎坝——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后记 试读章节 牧草青青——记乌兰夫与牧区民主改革 从苏制嘎斯67吉普车上下来,乌兰夫展了展腰,深深地吸了一口马奶酒一样带着草香和花香的空气,紧走几步站在路边的一道土坎上,极目远眺悠悠白云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弧线一样的山包以及深深的牧草间忽隐忽现的牛羊、蒙古包,舒心地笑了:“又是一个水丰草美的好年头!” 接着,他点燃一支“红双喜”卷烟,抽了两口对随行人员说:“锡盟的畜牧业看样子这几年成绩不小,关键是政策对了头。” 陪同的锡林郭勒盟委书记高万宝扎布接过话头道:“乌主席,这几年,‘三不两利’的改革政策在牧区已经深入人心,畜牧业一年一发展。通过‘苏鲁克’形式,过去的贫苦牧民生产积极性很高,发展了自己的牲畜,一些牧主不但没减少牲畜和收入,还不断扩大了畜群。现在的草原已开始出现了人畜两旺的局面。” 乌兰夫眸子闪过一道亮光,兴奋地说:“这就好,这就好。政策一定要符合牧区实际,改革一定要‘稳、宽、长’。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畜牧业经济有根本上的发展。” 说完,乌兰夫大步流星地上了车,对秘书说:“今晚我们就住到贝子庙(锡林浩特)去,和同志们好好聊一聊。” 这是1955年夏天,一个草长莺飞、彩蝶翩翩的日子。 坐在车上后,乌兰夫微闭双眼,思绪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1929年6月,出于国内和内蒙古地区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在莫斯科提出了申请回国的报告,经第三国际东方部负责人兼中山大学校长米夫转交给中国共产党驻第三国际代表瞿秋白。6月中旬的一天,瞿秋白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办公大楼接见了他。很快,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处的同志就安排了回国的路线、日程及主要工作任务。 6月底,乌兰夫来到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拜会了第三国际驻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阿莫嘎耶夫,成立了中共西蒙工委三人小组,佛鼎任书记,他负责组织,奎壁负责交通联络。 从蒙古人民共和国回内蒙古时,他脱掉了西服、礼帽和皮鞋,换上了土布夹袄和牛鼻子鞋,一路夜行昼息,风餐露宿,在浩瀚的沙漠和草原上跋涉了30多天。这段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蒙古人民共和国革命后斗牧主、分牲畜,结果,许多牲畜被杀掉,草场被破坏,贫穷的牧民红火几天后依旧贫穷,过去的牧主也变得贫穷,畜牧业经济损失惨重。那么,革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内蒙古的革命在牧区绝不能这样搞。畜牧业经济本来就脆弱,一群牲畜,既是牧民的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一场雪灾,大量的牲畜死亡,牧民靠什么生存?生产怎么发展?所以,内蒙古必须在牧区走自己的发展路子,不能盲目学习别国“成功”的革命经验。 吉普车翻过一道山梁时颠簸了几下,乌兰夫从沉思中回到了现实。秘书问:“乌主席,打了个盹儿?” 乌兰夫摆了一下手说:“没,刚才我想起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去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情景,他们的革命太左,对胜利果实分光吃尽,再加上天灾,怎能发展畜牧业?我们的牧区民主改革从自治区成立到现在,走过了七年,现在看,步子稳妥,政策对路,必须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完成牧区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让人民有幸福安宁的生活。要不然,革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借鉴和思想基础,内蒙古牧区工作的历史才在乌兰夫手中有了精彩之笔…… 1947年2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建区前夕,在热北地委扩大干部会上,乌兰夫作了《关于内蒙古自治运动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指出: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游牧区是取消高利贷和不平等交换、调整蒙汉关系;政治上实行普选,使王公官职分离,取消世袭制;广泛发动群众,团结上层、深入下层,进行民主改革。 此后,民主改革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废除封建特权,主要是取消王公的奴隶制和对草原的占有制这类超经济剥削;第二步,实行“三不两利”政策,废除封建剥削。即“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以避免牧工、牧主两败俱伤,使畜牧业的再生产不断扩大。 1948年7月30日在内蒙古哈尔滨高干会议上,乌兰夫又提出:在牧区的政策是,废除封建特权,适当提高牧工工资,改善放牧制度;罪大恶极的蒙奸恶霸,经盟以上政府批准,可以没收其牲畜财产,一般大牧主,一律不分不斗;实行民主改革,有步骤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牧区经济。 P1-3 序言 张宇 建中同志所著的《那一代人》即将出版问世了,这是一部人物专访,纪实性散文作品集,是作者20多年记者生涯的心血结晶,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好书。 书中所写的人物,有许多属于党史人物,比如邓小平、乌兰夫、周惠、布赫等;也有一些是我国文化教育艺术界的名人,如胡絮青、齐良迟、张岱年、钟敬文、罗辽复等。还有一些是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如贾进才、宝日勒岱等。总之,这部书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我读了这部书稿之后,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真实客观,形象鲜明。书中所写人物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既没有虚构夸张,也没有拔高贬低,都是实实在在的所见所闻。书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他们的个人命运起伏跌宕,与时代大潮大体相同,透过人物的命运转折,可以看到时代留下的各种烙印,比如贾进才、宝日勒岱等。他们曲折坎坷的人生,读来让人感叹不已,甚至催人泪下。通过书中所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看到了时代大潮的涌动,也看到了政治风云的变幻,人在社会潮流中就像风口浪尖上漂浮的树叶一样,有时被轻而易举地抛起,有时又被重重地掷向深渊,人竟然是那样渺小和无奈。 二是主题突出,脉络清晰。书中人物无论是风云变幻,还是喜怒哀乐,都有着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爱戴,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比如曾志不惜卖掉她自己亲生的儿子,为党组织筹措活动经费;许晓轩在息峰集中营监狱里的树干上刻下“先忧后乐”的誓志之词;种树汉子屈来存没有什么弘誓大愿,他只是为了让乡亲们生活得好一些而坚持不懈地种树,改变生活环境,却磨坏了60多把锹头。诸如此类,把共产党人的那种信仰和精神体现得纯真完美,又真实感人。 三是视角独到,笔法流畅。建中在采访描写这些人物时,并非长篇大论地叙述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而是就某时某地、某人某事等进行叙述,以小见大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有些细节的描写恰到好处,这就反映了作者的写作功底。建中同志几十年来从事文字理论工作,他勤奋好学,厚积薄发,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写东西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读来让人酣畅淋漓。 建中同志来党史办工作仅仅半年多时间,就推出了两部作品,一部是《西部开发学论纲》,理论性、学术性较强。最近又整理完成了一部人物专访作品集《那一代人》,实在是可喜可贺。 当然,世界上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本书也如此。比如:有的人物专访显得单薄一些!有的还可以进一步提炼加工。艺无止境,希望建中同志能够继续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为此,我愿意向读者推荐本书,也预祝建中同志和党史研究室的其他同志有更好的作品面世! 2008年12月1日 后记 这部集子中所收的人物专访和纪实,时间跨度大约有20年,是我记者编辑生涯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当然,20年来所写的文章远不止这些,但是,本书中的文章却是我从近百万字的新闻作品中精心挑选的,是非成败,任人评说。 人物写作一向是我的爱好,这大概源于父母对我的教诲。小时候,母亲最常给我讲的故事是哪吒闹海、二郎劈山救母等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也许,她老人家并非刻意为之,只不过当作茶余饭后对儿子的一点启蒙,不料,在儿子心灵的原野上,那种英雄崇拜情节却如野草一样疯长起来。 1963年我上了小学,那是库布其沙漠一个极其荒凉的所在,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所幸的是,由于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学校里分配来许多有才华、有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却在政治上被歧视的老师。但是,为了生计,也为了“赎罪”,他们把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孩子们。于是,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保尔·柯察金;知道了卓娅、舒拉;知道了雷锋、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一大批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事情虽然过去了40多年,但我必须坦承,作为人,我的精神境界是在那时候搭起了框架,并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影响。 1978年,我上了大学,开始逐渐自觉地考虑人的意义、价值、权利、发展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并阅读了东西方许多思想名著,试图在中国求解,但努力之后更加困惑,不过,却真正培养了我对人物的兴趣。1991年,我的第一部专著《世界精英的分析履历》在海潮出版社出版,其目的是以分解的方式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等,得到的社会评价还不错,本来应当继续下去,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坚持。 之后,由于职业的原因,我把关注点放在了现实人物上,写出了一批人物专访和纪实,被全国各地许多报刊采用发表,有的,经常被读者提起,有的,至今被写家引用,甚至整段整段地抄用。于是,有熟悉的朋友建议我应该汇集出版,但是,面对一个权欲、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介书生又能何用?文化又能如何? 2008年春天,由于工作变动,我通过竞争上岗到内蒙古党史研究室当了一名处长。一次,同我的直接领导张宇主任闲聊时,他建议汇集出版,因为其中许多是党史人物,比如邓小平、王若飞、乌兰夫、布赫、曾志、周惠、陈永贵、宝日勒岱等,当时采写时是新闻,现在已变成比较珍贵的党史资料了。这样,我开始整理文稿,又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使本书得以出版。为此,我特别感谢的是张宇主任,他既是学术型领导,也是一位甘当铺路石、热心助人的好兄长;学兄云峰由于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编辑杨爱新老师提出过许多珍贵的意见。最后,要感谢的是我妻子王学静和女儿储昱,她们为本书也付出了许多劳动。特别是女儿,帮我录完这部文稿后,就整理行装到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留学去了,愿她平安吉祥,早日成才。 储建中 2008年深秋黄叶未落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