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西、海南省(区)各地广泛流行一种以吹奏、打击类乐民族民间乐器为主,演奏各类传统曲牌、清唱粤曲,粤俗统称“八音”,演奏该类乐曲的乐班称为“八音班”。作为乐种,广东最知名的是“广东音乐”,而“八音”在默默无闻,然乡村其活跃的程度则超过“广东音乐”。范晓君编著的《粤西八音研究》将粤西民间艺术“八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乐班、音乐、社会功能等进行研究。通过典型的个案分析,对“八音”的体裁、表演程式、音乐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八音”形成文化环境、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的分析,结合民族的性格习性、风俗习惯、审美趣味的考察,研究“八音”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
范晓君编著的《粤西八音研究》将粤西民问艺术八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班社及其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粤西八音的历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前八音时期、清代时期的粤西八音、民国时期的粤西八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粤西八音。八音班是演奏八音的班社,其规模有大有小,最少的仅4人,1支唢呐,锣、鼓、钹3件打击乐器,最大的有20多人。八音班分为三类:以纯粹演奏八音吹打乐为主的班社;除演奏八音吹打乐外,还保留清唱粤剧的班社;以演奏广东音乐和演唱粤曲为主,辅以演奏八音吹打乐的班社。粤两八音使用的乐器,最基础的编制是2支唢呐+4件打击乐器,这也是乡村八音最典型的乐班组合形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将本地的各种乐器都纳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