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站立做人的豪气
▲对于任何横逆和强暴,决不屈服!
自己做事自己承当责任,永不推给他人。
做了错事、傻事,磊落地作自我检讨;但有人要利用,要无穷无尽地闹事、折腾,对不住,他们闹他们的,我静观10年、20年。
想要叫我低声下气,俯首贴耳,永远办不到!
时间和实践,沉淀一切,考验一切。
▲“我宁愿跳入清流,葬身鱼腹,也绝不能让我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尘垢!”这是屈原的诗歌,体现出来的,是人世间的高尚人格。在社会环境有某种程度不正常的情况下,在有相当多的人不讲人格甚至践踏人格的情况下,屈夫子这种精神,理应承继,理应仿效;理应发扬,理应光大。
▲对于恶棍,向他低头,鞠躬,效力,也许可以分得“一杯羹”;然而,我宁愿血淋淋地战死在他手中。
▲人在生活中,太情绪化——喜怒无常、大喜大怒固然不好;但是死腔不变,没有激动,遇人遇事冰冰凉,成了冷血动物,则更更不好!
▲努力做一个“性情中人”。我们可以不是伟人,但决不可以是人格上的矮人。奴颜和婢膝是最可鄙的、不及格的人格。
▲“性情中人”,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我们可以不是有权势和有很多金钱的人,但决不可以是任何权势和金钱的奴隶。
▲“性情中人”,可以让干分利,不可以低一分头。善善,恶恶,是是,非非。
▲“性情中人”,可以不是完全的成功者,但决不可以是不去奋斗、拼争而向世界投降的人。
▲“性情中人”说话,不见得都正确,但都真诚;不见得都中听,但都中肯。
▲“性情中人”做事,不见得都高明,但都用心;不见得都到位,但都尽力。
▲“性情中人”磊落光明,做了好事,不须人知;有了失误,不怕人知。
▲“性情中人”,于可以处说“可以”,于不可以处说“不可以”。不拍胸脯,不许空诺,但一经承诺,必会尽全力去践诺。
▲“性情中人”在人际交往中,摈弃世俗的功利。重古道热肠,有侠肝义胆。
▲“性情中人”,恨,入骨;爱,亦入骨。
▲“性情中人”是坚强的,力争做人中强者。软弱:自卑、怯懦,厌世,遇事看他人眼色、左顾右盼、什么也不敢做的人,不配。
▲“性情中人”不自以为是,不充“万事通”,不懂就是不懂,从不明明“不懂”却偏用“我不大清楚”来掩饰。
“性情中人”,对干得了之事说“干得了”,对干不了之事则坦率说“对不起,干不了”。
▲朋友之间自然也要有相互的帮助,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但作为朋友的“性情中人”,不须朋友开口便会自动伸手,不图回报。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幸福之事。
同是“性情中人”,方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一方不是,另一方怎么着也不行。“两情相投”、“两意相合”、“两气相辅”、“两力相助”,在友谊问题上,任何勉强都不成。
▲“性情中人”因为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作为朋友,一同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之上,是前行道上的亲密的慰藉者、互助者、鼓舞者、鞭挞者,相互从对方身上、心灵上汲取力量,同时给对方以力量。
“性情中人”交朋友,是“和而不同”,各自的爱好、专攻、特长、奋斗、成果乃至具体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有差异,不必强求完全的一样。
因为“宽容”本身即是所谓“性情”之一个“亮点”。
▲鲁迅先生有言:“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华盖集·杂感》)——如果要给“性情中人”的“大爱”和“人品”下一个形象的定义,我想这就是,这才是。
▲人格,首先和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独立。
人格不能强求,不能由他人来替你确立。
社会大环境,文化的沉淀,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会有影响,但作为有价值的人格,就一定有“独立性”。屈从性人格不能算真人格。
▲人格,独立人格,这东西很可宝贵。
“很可宝贵”的东西不会凭空得到。它必要花费精力,必要花费劳动,必要花费辛苦,必要自我折磨,必要自我痛苦。
——比如:这样做可以得到一笔钱,却必须牺牲人格;那样做可以保全、维护人格,却必须受到财富上的牺牲。怎么办?取后者而舍前者也。
▲所谓“独立人格”,就是比较科学地处置好自己与自己与他人(外部世界)之关系。
人生在世,于自己务必“有所求”,倘若无所求,也就无进取,无成就,无意义,无乐趣,即无“独立人格”可言。
人生在世,于他人,尽可能做到“无所求”,倘若有所求,也就不免欠债,不免受制,不免痛苦,进亦难,退亦难,干亦难,罢亦难,也就无“独立人格”可言。
▲可以同各种人物相处,可以参与各种场合,可以吃各种酒饭,可以通各种语言,但,一定保持自己一份独立的人格。
▲【1994年4月5日日记】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凡事坚持一条:我认为当干的,干之;认为不当干的,坚决不干。无论你是用什么东西引诱我,也无论你是用什么东西威胁我,统统不管。
话说了,文写了,事做了,就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上人“贼船”;然而,有的话、文、事,我就是不说、不写、不做,你还有什么办法?你还有什么招数能使我进入你设置的圈套?
世态炎凉,人情险恶,我有时简直要恨恨不已。
但对于外部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力,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毕竟是外部的,第二位的,而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第一位的东西在内部,在自己。
▲社会要进步,事业要发展,人性要上升,必须注重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个人,要注重“独立人格”的确立。
在社会主流好、正气占上风的情况下,注重人格的人犹如一株株茁壮之木,一支支清澈之流,终而构成万木丛林、千里江河。一
在社会上出现某种浊流、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注重人格的人们则又犹如一道道防洪之堤、防风之林,不使浊流、歪风肆虐成灾。
▲“心态不平衡”,实质也就是人格不独立的反映。试问:心态何以“不平衡”?无非就是“别人比我强”、“我不如别人”,于是烦恼,于是不安,而不是“我自己怎样”、“我离我的‘必须’间距多少”——总之,是以“别人”、“非自己”作为衡量标尺的,那样一来,反把理应是行为主体的“自己”不当作行为主体了。
▲我就是我,成为自己,把握自己,去争取于己于人于社会都好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心态平衡法,是一种体现独立人格的心态平衡法。
▲心态不好有没有意思呢?我以为是很没有意思、很无聊的。
往大处说,心态不好的人永远干不成大事;往小处说,某些事不遂心,某些利得不到,也不可能因为你“心态不好”就变得遂心,就能得到;如果真要是不惜丧失人格尊严去搞什么偷鸡摸狗的事,而为升那么一级半级职务、多得那么几个钱,深夜扪心而三思,又有什么味道?
▲连自己都不能把握,连自己的人生目标都不能坚持,便如同把自己的脑袋长到别人的肩膀上去,这无疑很痛苦。这痛苦便是丧失“独立人格”的痛苦。
▲【1981年10月25日日记·是年35岁】我这个人,难说会有什么出息。我有许多毛病在身,其中之一就是比较“小气”:对一些事耿耿于怀,反对过自己的,说过我闲话的,我就别扭得很,久久不得解脱;自己也确做过和正在做将来也会继续去做一些与人为善之事,狗抓耗子之事,别人所不屑于做的、于公家有好处之事——这本来是好的,可是我又“小气”得很,常常怨恨别人之看不到、不肯定、不承认,于是时常有牢骚话出口,看别人不起,看别人别扭……
这其实也要算是一种无聊的精神状态。
人各有志、有趣、有所爱、所恶、所求,犹如天上之繁星,数不胜数,怎能统一?你不去做、不想去做就拉倒,既然自愿去做了,又要怨恨于他人,何苦来呢?
能做就做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罢,尽自己之心力,不要管他人怎么样看待自己,这难道不好吗?“小气”的人,总不会有大出息的便是。
当力戒之!
▲【1973年·是年27岁】我倒是想,我们还是要讲光明正大,讲正直,讲大方,讲正派,不要鼠窃狗偷,不要鬼鬼祟祟,一个人活着要光明些。对于我们事业中那些不正派者,不管他是谁,我大概都一概不屈从,你是我的顶头上司也罢,你给我一万双小鞋穿也罢,叫我与不正派的人一道去干不正派的事,那办不到!
▲“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以为含着几层意思:其一。“折腰”即可得“五斗米”;其二,“不折腰”即得不到“五斗米”;其三,得“五斗米”却要“折腰”;其四,不得“五斗米”则可直腰杆。——两头都得,不可能,只能得一头,那就取其二、其四。
▲生活中颇有些人(不独上年纪者),自己蹲在地上,对别人横看竖看不顺眼,总觉得人家在那里趾高气扬——其实人家不过很正常地立着,真是误解得可以。
那么,生活的辩证法到底是怎么启示和要求人们的呢?我想总是启示和要求人们:立着说话,立着看问题,立着办事情,立着度人生,不要蹲着,更不该趴着。
▲我有一个怪论:自己明白为了什么而“死”和“沉”,比不明不白的“生”和“浮”要幸福千百倍。义无反顾,也可能头破血流,死无完尸,然而,比起一味凭侥幸,甚至被玩弄于他人股掌,奠名其妙的太太平平的飞黄腾达、寿益年延来,要幸福千百倍。
▲太阳,有人喜欢,唱颂歌;也有人诅咒它太强烈,晒死人;甚至有人希望它消失掉,以便月黑好杀人……
然而,谁见过太阳顾及这些而动摇犹豫,不再发光,或者无所适从呢?
▲一个人,单有“刚”的一面,或者“刚”的一面大大多于“柔”的一面,不能算真正的“刚”和“强”,倒接近于“脆”和“弱”了。
▲人们常常把一个人的意志比较坚强,不企求所谓理想的生活环境,善于在困难条件下自立,比喻为具有柳的品格,这是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养成这种品格。
▲“私谒”之类——为自己的私事到人家(官之类)家中拜访求助,我永远(过去、现在、将来)不干。这大概是我能够在人前人后腰杆子比较直和硬,通常情况下有人要“弄我”却又拿我“没辙”的原因所在。 ▲市场经济下的人格追求,我主张:速食而不浮躁,竞争而不犯规,取利而不失德,原则而不死板,独立而不孤傲,理想而不空幻。求真(不假),求实(不虚),求正(不邪)。
▲【1998年5月31目日记】中午从外地回到家中,岳父交我一个材料,说是一大早一个平山农民送来的。读着材料,我一阵胸闷,是心脏病捣乱。
我一不是长官,二不是法官,实在没有什么大能耐,可我又看不得世间不公之事情,看不得群众受苦,百姓委屈。
▲【1999年9月25日日记】下午5时左右,看中央电视台“五环夜话”节目,何振梁先生面对观众侃侃而谈,真情流露,令我十分钦佩。他说:“在国际奥委会中,无人敢欺侮我,因为我是中国人!”他在论及去年申奥的美国盐湖城贿票丑闻事件时,说到无人向萨马兰奇和何振梁行贿,因为行贿者向谁“行贿”首先要认定你有可能“受贿”,“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我何振梁无所求于任何人,且“无欲则刚”。
真是好极了。什么是人格问题?这就是!
人格问题不抽象,也不高深莫测,它要在具体的人的行为(尤其是利益问题的选择、处置等等行为)中体现出来。
▲【1998年5月23日日记】中央电视台播出关于纪念田汉先生的专题片,有两处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
郭沫若称:田汉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值得夸耀的存在。这语言优美而深刻。
田汉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写过一部剧本,叫《二百五小传》,歌颂了爱国的知识分子。爱国知识分子而称“二百五”,真有意思。实际上,直至如今,凡“二百五”者,一般都是字面上“贬”其实乃“褒”。新近中央台和河北台都放过电视连续剧《黑脸》,那个坚持原则,为民做主,反对腐败的主人翁纪委书记姜峰,就是被官场中人称为“二百五”的。
据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而认为:“二百五”少了,官场油条、商场奸人多了,民族的事情要坏;而“二百五”多一些。倒才是于我们的事业真正有益!
▲这在世俗词典中就叫“二百五”,我就常常出这种“二百五”洋相。比如省委书记进我家门,我说人家“私入民宅”……
天下人凡“二百五”者,都是同一个德行!
然而,如果从活得洒脱、自在、有精神之松爽、无灵魂之羁绊、既没有阿谀之龌龊、又没有违心之痛苦来论,那么请问:谁人能与这样的“二百五”者比?
▲我这个人,“二百五”的地方不少。可以不惭愧的,是比较刻苦勤奋,再就是人格意识比较强。
▲倘有冤情,你我素不相识我也尽力相帮;倘你确实有罪,那你是我的朋友也罢,是我的亲戚也罢,我也不可能做什么“帮忙”的事。在原则与交情之间,第一位的是原则,第二位的才是交情。
可能有人会指责我太无人情味,太不懂世间事,太老化,但无论怎么说,我将这么坚持,也只可以这么坚持!
只要我还有正直人的血性,还有共产党人的党性,还算新闻工作者,便是如此,任何人改变不了我。
▲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中唱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真不赖。那是英雄豪杰之气,’我当有之!
▲【2002年11月11日日记】河北日报社党委第二次上报我为省政协委员候选人,有关同志作为朋友劝我:“此事未必没有干扰,为保险见,你可以到省政协熟识的负责人处走动走动。”
为了确保自己当个省政协委员,而去“走动走动”?我断然日:“不!我绝不那么去做!” 我的态度很明确:一,几年前就有过折腾,说明“有干扰”是事实;二,几年前的那次和今年的这次“上报”,都不是我“活动”的事;三,当了委员在我看来,是多一份责任,而不单是什么有名有利的事,当亦可;四,说要去“走动”、求人,那在我看来,无异于出卖灵魂,不当也罢!
▲永远厮守故乡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到游子归家的百味?
永远跪在地上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到站立做人的豪气?
▲我坚持坦荡为人,坦荡处世,那么任何权势、金钱之类想要我折腰。那便只好说是做梦!
P52-59
当尹纪周、刘锋两位青年朋友把这样一部书稿辛辛苦苦整理出来,交付出版社的时候,他们建议我来作序。
我犯难了:这序怎么写?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人,特别是年轻的人们愿意来读?我特别担心和恐惧:我自己的思想、观念已经过时,与现今时代隔膜了。
有三件事情使得我有了些信心和勇气:其一,尹纪周、刘锋两位本身就是70后的人物,而且在杂文和时评界或写或编已经颇有造诣了,当他们主动提出要选编这本书的时候,我问为什么要弄,他们说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很多的教益。(14年前——1995年春,吴普忠、刘斌两位年轻人也是本着这个想法,把我的“文集”和日记选拿去,辛苦着手选编过《做人小语》,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其二,这些“小道理”,从2006年4月起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每天10条发表的时候(一共发了520天,5200条),就有《中华新闻报》、《燕赵老年报》、《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等报刊进行选登;同时一些网友跟帖希望结集出书。其三,2007年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走红,许三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受到了70后、80后乃至90后青年的接受甚至追捧,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并不是“精神死了”,当今的年轻人,并不是主张“精神不要了”,而是他们有自己的不同于其它时代的人的思考和取舍……
民族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需要精神,而精神是需要薪火传承的。
这本《小道理》,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不是短时间内仓促成文的急就章,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它不是硬性灌输的说教,而是我这个人——比今天的年轻人早20、30、40年来到世间的这个人,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困苦、摸爬滚打,从人生的复杂的乃至痛苦的历练中随感、记录下来的一些思考、想法、念头、感悟;是一个“过去的人”与许许多多“今天的人”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对话、谈心、交流。
这些“小道理”在博客上发表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比方:我自己做了一道菜,以为味道还可以,于是向大家推荐,希望与大家共同品尝。现在集中起来,印成书,献给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当然也希望大家说味道不错。
如果有人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说好得很,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我自然会很高兴;如果有人读了之后说,不过有那么点儿斥处吧,我也就很欣慰;如果有人说:“什么菜?你越说好吃我越不吃!”那我当然也就没有办法。
是为序。
尹纪周 刘锋
我们二人均是储瑞耕的学生,与先生认识的时间虽有早晚,情形亦有差别,但对储先生的尊重与景仰是一样的,且都受过其颇多恩惠,所以一直想为先生做点事情,算是报答一二。终于,我们提议为储先生做一本书,最初的设想是,选取他有代表性的杂文和评论,加之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别人的评论文章,做成一本便于阅读,利于收藏,能使读者从中受益的读物。这想法,缘于与他的深入接触,缘于读过他的《储瑞耕文集》、《储瑞耕文二集·心灵原稿·35年日记选》、《储瑞耕文三集·“杨柳青”10年言论集》之后。储先生的三本大著,均很厚重,怎样以一个简洁的形式将其人其文介绍给更广泛的人群,怎样把我们读他的书时受到的震撼表达出来,让他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人,成了萦绕于我们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多次把这些想法与储先生沟通时,他总是劝我们“要慎重”。我们知道,他对我们予以帮助的时候,是出于一颗热情、坦荡的赤心,是无私的,也从未想到过要我们报答什么。而我们提出的这些想法,不单需要大量的时间,甚至还需要一定的财力,何况还有半途而废的先例。我们在“慎重”中度着自己的时光,但时机却渐渐来了。
当从燕赵都市报社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储先生开博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博客,这时他的“小道理(我的人生感悟)”已娓娓道来。很多网友并不清楚储先生“小道理”的来路,而我们知道这并非“新作”,而是多年来日记、文章的选粹、提炼。“小道理”中蕴含“大道理”,“人生感悟”其实就是他的“人生观”。储先生说很多人做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许正是从中得到启示,也许是他一贯的性格使然,“小道理”一讲就是520天,洋洋乎5200条。我们从网上把这些文稿整理出来,好家伙,足有80万字!
这时候,我们那个想法又渐渐“复苏”了。
李敖编写了《胡适语粹》,张炜出版了《巴金箴言录》,林贤治著有《鲁迅语录新编》,我们难道不能把储先生的“小道理”整理出版?当然,我们是取巧了,因为许多东西已有雏形。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小道理”做好,因为怎样分类,如何组合、取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还有诸多方面的可知或不可知的问题存在。
我们终于还是动手了。金庸先生说过:作品对于每一个作家而言。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将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过程中)随便删改别人的作品,就如同随便打别人的孩子。80万字,还是太“厚重”了,没办法,我们要打储先生的“孩子”,而且下手还很重,我们的目标是25万字左右。
我们商定,把专门谈写作的、谈新闻的、谈新闻工作者的——与大众距离较远的文字先拿出来,如果时机成熟将这部分文字再整理出版。我们知道这些文字当中渗透着储先生更多心血,何况“三不朽,’也包含着“立言”,但也只能忍痛割爱了,除了先生最经典的一些论述,其余一概不再选取。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可见编选工作一点也马虎不得,“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切切实实认识到捡了一个大便宜,读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种享受,从他文字中我们读出了太多的东西——读出了渊博、智慧、凝练,读出了奋斗、拼搏、踏实,读出了善良、热情、真诚……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两个字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斗士”。储先生在与腐败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在与种种社会陋习作斗争,同时也在与自己的身体作斗争。当然最终是储先生胜利了。但在局部的战役中腐败和不正之风也取得过暂时的胜利,他几乎要败下阵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没有放弃斗争,没有放弃坚持;侵害他身体的病魔也一度取得了胜利,几乎把他打败,他还是胜利了,当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句话说:“但求耕耘,莫问收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只要辛勤耕耘、不断耕耘,丰厚的收获最终会来临。2004年10月,储先生正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第二次心脏手术的病床上的时候,他获得“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被播出了。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这样的“收获”终于瓜熟蒂落,实至名归……
我们编选这本书,自然还有不少的“私心”,既为学生,就要向老师学习。储先生说:“有志于从事笔耕事业的人,一定要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我们编选他文字的过程,就是踏踏实实学习的过程,每一次阅读,总有着不同的体验,有着更多的收获。这本书付梓的时候,也是我们交上答卷的时候,检验我们成绩的是读者。我们编选这些文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不是什么人都拥有的,我们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在全国新闻界、杂文界和评论界,储瑞耕是响当当的名字,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二十年的主笔,是全国唯一一份杂文类报纸《杂文报》的创始人(第一任专职副总编辑),是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是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获得者。
既然进行一本书的编选,必定要有个明确的思路。我们在读储先生“小道理”的时候,是有不少想法的,但真正要拿出思路的时候,却犹豫了,原来要想有明确的分类,不易。后来我们商定,所谓分类,不过是大体为之,便于阅读。我们的分类标准,起初是明晰的,渐渐却模糊起来,很多分类难免似是而非。我们又想太“较真”了,怕是“推”来“敲”去,空耗时间,好在储先生的文字是结实的、富有内涵的,一句话放在第10页和放在第20页,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也算是为我们自己找到的一点开脱的理由吧。
一个人,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幸从事文字工作,有幸在报刊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观点,实在是“天大的好事”。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有幸和储瑞耕这样的人认识、接触、交往,我们有幸能将储先生的文字进行编选,而我们的劳动成果有幸被出版、被读者看到,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在和储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一直考虑:这样的文字到底有多大市场。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也多次说起同一个问题:出书也好,开博客也好,我们没有期望每一个得到我们书的人、来我们博客的人都认真读我们的文字,都了解我们、进而理解我们。在那么多的读者、过客当中,哪怕有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认真读过部分文字,产生过一点波动、一点作用,那就够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本书已经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期待您惠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