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储瑞耕人生小道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尹纪周//刘锋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著名杂文家、中国《杂文报》创始人、《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主笔、《吃茶去》杂志顾问储瑞耕先生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著作。由著名青年杂文家、专栏作家、《吃茶去》杂志副总编尹纪周和《大众阅读报》执行总编刘锋担纲主编;由80后青年作家、知名策划人樊瑞青任策划和选题编辑。以言简意赅的格言形式出现,共分 “人生天地间”、“人格是纲”、“成为你自己”、“抱负是苦役”、“‘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成事在天做事在人”、“胜利者不受惩罚”、“文章千古事”八大部分。

该书主编尹纪周、刘锋在跋中写道:“读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种享受,从他文字中我们读出了太多的东西——读出了渊博、智慧、凝练,读出了奋斗、拼搏、踏实,读出了善良、热情、真诚……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两个字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斗士’。”

内容推荐

“一个人可以做不成大事,但不可以不做事;可以做不成许多事,但不可以不努力做成几件事。”这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主笔、《杂文报》创始人储瑞耕的名言,也是我市著名青年杂文家、专栏作家尹纪周一向推崇的观点。尹纪周以其在杂文界的影响,获邀与省作家协会《大众阅读报》执行总编刘锋联手选编本书。

本书是储瑞耕1200万字日记、3000篇文章精华的选萃和提炼,以言简意赅的格言形式出现。分作“人生天地间”、“人格是纲”、“成为你自己”、“抱负是苦役”、“‘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成事在天做事在人”、“胜利者不受惩罚”、“文章千古事”8部分,34节,2000余条,34.9万字。另附储瑞耕创作活动年表。尹纪周说,“小道理”其实蕴含“大哲学”,从中可以读出渊博、智慧、凝练、善良、热情、真诚、奋斗、拼搏及踏实,对创业途中的大学生帮助尤其大,诚如此书封面语所言:“这里没有大道理,或许能使你终生受益”。

目录

人生天地间

有为的人生没有句号

生命之圆由我们自己画成

体味死亡

科学的信仰是生命的阳光

人格是钢

高尚人格给社会带来清新和正气

体验站立做人的豪气

保持精神的追求

美德是时代前进的希望之灯

成为你自己

不要让自己绑于他人的“战车”之上

永远想着“目标下一个”

上帝不同情弱者

取平常心,做非常事

抱负是苦役

奋斗过程中的“苦”是成功之基

人生在世不可以不做事

今天是因,明天是果

穿石需要无数无数滴水

“出世”做人“入世”徽事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最具“平常心”的人最不易被打倒

事非经过不知“难”和“易”

人在生活中是要有朋友的

爱情亲情·男人女人

成事在天做事在人

置之死地而“求”生

生活不通行乘法

艰苦之事艰苦地办

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胜利者不受惩罚

毫不犹豫地使自己真正成为“胜利者”

明星属于社会,社会需要明星

人,千万不要昏头

天下的算账,人民和历史最公正

文章千古事

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日记——“生命的鞭子”

生活在思考中

新闻有学问,追求无止境

做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

附:储瑞耕创作活动年表

试读章节

体验站立做人的豪气

▲对于任何横逆和强暴,决不屈服!

自己做事自己承当责任,永不推给他人。

做了错事、傻事,磊落地作自我检讨;但有人要利用,要无穷无尽地闹事、折腾,对不住,他们闹他们的,我静观10年、20年。

想要叫我低声下气,俯首贴耳,永远办不到!

时间和实践,沉淀一切,考验一切。

▲“我宁愿跳入清流,葬身鱼腹,也绝不能让我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尘垢!”这是屈原的诗歌,体现出来的,是人世间的高尚人格。在社会环境有某种程度不正常的情况下,在有相当多的人不讲人格甚至践踏人格的情况下,屈夫子这种精神,理应承继,理应仿效;理应发扬,理应光大。

▲对于恶棍,向他低头,鞠躬,效力,也许可以分得“一杯羹”;然而,我宁愿血淋淋地战死在他手中。

▲人在生活中,太情绪化——喜怒无常、大喜大怒固然不好;但是死腔不变,没有激动,遇人遇事冰冰凉,成了冷血动物,则更更不好!

▲努力做一个“性情中人”。我们可以不是伟人,但决不可以是人格上的矮人。奴颜和婢膝是最可鄙的、不及格的人格。

▲“性情中人”,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我们可以不是有权势和有很多金钱的人,但决不可以是任何权势和金钱的奴隶。

▲“性情中人”,可以让干分利,不可以低一分头。善善,恶恶,是是,非非。

▲“性情中人”,可以不是完全的成功者,但决不可以是不去奋斗、拼争而向世界投降的人。

▲“性情中人”说话,不见得都正确,但都真诚;不见得都中听,但都中肯。

▲“性情中人”做事,不见得都高明,但都用心;不见得都到位,但都尽力。

▲“性情中人”磊落光明,做了好事,不须人知;有了失误,不怕人知。

▲“性情中人”,于可以处说“可以”,于不可以处说“不可以”。不拍胸脯,不许空诺,但一经承诺,必会尽全力去践诺。

▲“性情中人”在人际交往中,摈弃世俗的功利。重古道热肠,有侠肝义胆。

▲“性情中人”,恨,入骨;爱,亦入骨。

▲“性情中人”是坚强的,力争做人中强者。软弱:自卑、怯懦,厌世,遇事看他人眼色、左顾右盼、什么也不敢做的人,不配。

▲“性情中人”不自以为是,不充“万事通”,不懂就是不懂,从不明明“不懂”却偏用“我不大清楚”来掩饰。

“性情中人”,对干得了之事说“干得了”,对干不了之事则坦率说“对不起,干不了”。

▲朋友之间自然也要有相互的帮助,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但作为朋友的“性情中人”,不须朋友开口便会自动伸手,不图回报。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幸福之事。

同是“性情中人”,方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一方不是,另一方怎么着也不行。“两情相投”、“两意相合”、“两气相辅”、“两力相助”,在友谊问题上,任何勉强都不成。

▲“性情中人”因为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作为朋友,一同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之上,是前行道上的亲密的慰藉者、互助者、鼓舞者、鞭挞者,相互从对方身上、心灵上汲取力量,同时给对方以力量。

“性情中人”交朋友,是“和而不同”,各自的爱好、专攻、特长、奋斗、成果乃至具体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有差异,不必强求完全的一样。

因为“宽容”本身即是所谓“性情”之一个“亮点”。

▲鲁迅先生有言:“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华盖集·杂感》)——如果要给“性情中人”的“大爱”和“人品”下一个形象的定义,我想这就是,这才是。

▲人格,首先和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独立。

人格不能强求,不能由他人来替你确立。

社会大环境,文化的沉淀,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会有影响,但作为有价值的人格,就一定有“独立性”。屈从性人格不能算真人格。

▲人格,独立人格,这东西很可宝贵。

“很可宝贵”的东西不会凭空得到。它必要花费精力,必要花费劳动,必要花费辛苦,必要自我折磨,必要自我痛苦。

——比如:这样做可以得到一笔钱,却必须牺牲人格;那样做可以保全、维护人格,却必须受到财富上的牺牲。怎么办?取后者而舍前者也。

▲所谓“独立人格”,就是比较科学地处置好自己与自己与他人(外部世界)之关系。

人生在世,于自己务必“有所求”,倘若无所求,也就无进取,无成就,无意义,无乐趣,即无“独立人格”可言。

人生在世,于他人,尽可能做到“无所求”,倘若有所求,也就不免欠债,不免受制,不免痛苦,进亦难,退亦难,干亦难,罢亦难,也就无“独立人格”可言。

▲可以同各种人物相处,可以参与各种场合,可以吃各种酒饭,可以通各种语言,但,一定保持自己一份独立的人格。

▲【1994年4月5日日记】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凡事坚持一条:我认为当干的,干之;认为不当干的,坚决不干。无论你是用什么东西引诱我,也无论你是用什么东西威胁我,统统不管。

话说了,文写了,事做了,就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上人“贼船”;然而,有的话、文、事,我就是不说、不写、不做,你还有什么办法?你还有什么招数能使我进入你设置的圈套?

世态炎凉,人情险恶,我有时简直要恨恨不已。

但对于外部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力,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毕竟是外部的,第二位的,而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第一位的东西在内部,在自己。

▲社会要进步,事业要发展,人性要上升,必须注重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个人,要注重“独立人格”的确立。

在社会主流好、正气占上风的情况下,注重人格的人犹如一株株茁壮之木,一支支清澈之流,终而构成万木丛林、千里江河。一

在社会上出现某种浊流、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注重人格的人们则又犹如一道道防洪之堤、防风之林,不使浊流、歪风肆虐成灾。

▲“心态不平衡”,实质也就是人格不独立的反映。试问:心态何以“不平衡”?无非就是“别人比我强”、“我不如别人”,于是烦恼,于是不安,而不是“我自己怎样”、“我离我的‘必须’间距多少”——总之,是以“别人”、“非自己”作为衡量标尺的,那样一来,反把理应是行为主体的“自己”不当作行为主体了。

▲我就是我,成为自己,把握自己,去争取于己于人于社会都好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心态平衡法,是一种体现独立人格的心态平衡法。

▲心态不好有没有意思呢?我以为是很没有意思、很无聊的。

往大处说,心态不好的人永远干不成大事;往小处说,某些事不遂心,某些利得不到,也不可能因为你“心态不好”就变得遂心,就能得到;如果真要是不惜丧失人格尊严去搞什么偷鸡摸狗的事,而为升那么一级半级职务、多得那么几个钱,深夜扪心而三思,又有什么味道?

▲连自己都不能把握,连自己的人生目标都不能坚持,便如同把自己的脑袋长到别人的肩膀上去,这无疑很痛苦。这痛苦便是丧失“独立人格”的痛苦。

▲【1981年10月25日日记·是年35岁】我这个人,难说会有什么出息。我有许多毛病在身,其中之一就是比较“小气”:对一些事耿耿于怀,反对过自己的,说过我闲话的,我就别扭得很,久久不得解脱;自己也确做过和正在做将来也会继续去做一些与人为善之事,狗抓耗子之事,别人所不屑于做的、于公家有好处之事——这本来是好的,可是我又“小气”得很,常常怨恨别人之看不到、不肯定、不承认,于是时常有牢骚话出口,看别人不起,看别人别扭……

这其实也要算是一种无聊的精神状态。

人各有志、有趣、有所爱、所恶、所求,犹如天上之繁星,数不胜数,怎能统一?你不去做、不想去做就拉倒,既然自愿去做了,又要怨恨于他人,何苦来呢?

能做就做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罢,尽自己之心力,不要管他人怎么样看待自己,这难道不好吗?“小气”的人,总不会有大出息的便是。

当力戒之!

▲【1973年·是年27岁】我倒是想,我们还是要讲光明正大,讲正直,讲大方,讲正派,不要鼠窃狗偷,不要鬼鬼祟祟,一个人活着要光明些。对于我们事业中那些不正派者,不管他是谁,我大概都一概不屈从,你是我的顶头上司也罢,你给我一万双小鞋穿也罢,叫我与不正派的人一道去干不正派的事,那办不到!

▲“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以为含着几层意思:其一。“折腰”即可得“五斗米”;其二,“不折腰”即得不到“五斗米”;其三,得“五斗米”却要“折腰”;其四,不得“五斗米”则可直腰杆。——两头都得,不可能,只能得一头,那就取其二、其四。

▲生活中颇有些人(不独上年纪者),自己蹲在地上,对别人横看竖看不顺眼,总觉得人家在那里趾高气扬——其实人家不过很正常地立着,真是误解得可以。

那么,生活的辩证法到底是怎么启示和要求人们的呢?我想总是启示和要求人们:立着说话,立着看问题,立着办事情,立着度人生,不要蹲着,更不该趴着。

▲我有一个怪论:自己明白为了什么而“死”和“沉”,比不明不白的“生”和“浮”要幸福千百倍。义无反顾,也可能头破血流,死无完尸,然而,比起一味凭侥幸,甚至被玩弄于他人股掌,奠名其妙的太太平平的飞黄腾达、寿益年延来,要幸福千百倍。

▲太阳,有人喜欢,唱颂歌;也有人诅咒它太强烈,晒死人;甚至有人希望它消失掉,以便月黑好杀人……

然而,谁见过太阳顾及这些而动摇犹豫,不再发光,或者无所适从呢? 

▲一个人,单有“刚”的一面,或者“刚”的一面大大多于“柔”的一面,不能算真正的“刚”和“强”,倒接近于“脆”和“弱”了。

▲人们常常把一个人的意志比较坚强,不企求所谓理想的生活环境,善于在困难条件下自立,比喻为具有柳的品格,这是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养成这种品格。

▲“私谒”之类——为自己的私事到人家(官之类)家中拜访求助,我永远(过去、现在、将来)不干。这大概是我能够在人前人后腰杆子比较直和硬,通常情况下有人要“弄我”却又拿我“没辙”的原因所在。  ▲市场经济下的人格追求,我主张:速食而不浮躁,竞争而不犯规,取利而不失德,原则而不死板,独立而不孤傲,理想而不空幻。求真(不假),求实(不虚),求正(不邪)。

▲【1998年5月31目日记】中午从外地回到家中,岳父交我一个材料,说是一大早一个平山农民送来的。读着材料,我一阵胸闷,是心脏病捣乱。

我一不是长官,二不是法官,实在没有什么大能耐,可我又看不得世间不公之事情,看不得群众受苦,百姓委屈。

▲【1999年9月25日日记】下午5时左右,看中央电视台“五环夜话”节目,何振梁先生面对观众侃侃而谈,真情流露,令我十分钦佩。他说:“在国际奥委会中,无人敢欺侮我,因为我是中国人!”他在论及去年申奥的美国盐湖城贿票丑闻事件时,说到无人向萨马兰奇和何振梁行贿,因为行贿者向谁“行贿”首先要认定你有可能“受贿”,“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我何振梁无所求于任何人,且“无欲则刚”。

真是好极了。什么是人格问题?这就是!

人格问题不抽象,也不高深莫测,它要在具体的人的行为(尤其是利益问题的选择、处置等等行为)中体现出来。

▲【1998年5月23日日记】中央电视台播出关于纪念田汉先生的专题片,有两处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

郭沫若称:田汉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值得夸耀的存在。这语言优美而深刻。

田汉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写过一部剧本,叫《二百五小传》,歌颂了爱国的知识分子。爱国知识分子而称“二百五”,真有意思。实际上,直至如今,凡“二百五”者,一般都是字面上“贬”其实乃“褒”。新近中央台和河北台都放过电视连续剧《黑脸》,那个坚持原则,为民做主,反对腐败的主人翁纪委书记姜峰,就是被官场中人称为“二百五”的。

据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而认为:“二百五”少了,官场油条、商场奸人多了,民族的事情要坏;而“二百五”多一些。倒才是于我们的事业真正有益!

▲这在世俗词典中就叫“二百五”,我就常常出这种“二百五”洋相。比如省委书记进我家门,我说人家“私入民宅”……

天下人凡“二百五”者,都是同一个德行!

然而,如果从活得洒脱、自在、有精神之松爽、无灵魂之羁绊、既没有阿谀之龌龊、又没有违心之痛苦来论,那么请问:谁人能与这样的“二百五”者比?

▲我这个人,“二百五”的地方不少。可以不惭愧的,是比较刻苦勤奋,再就是人格意识比较强。

▲倘有冤情,你我素不相识我也尽力相帮;倘你确实有罪,那你是我的朋友也罢,是我的亲戚也罢,我也不可能做什么“帮忙”的事。在原则与交情之间,第一位的是原则,第二位的才是交情。

可能有人会指责我太无人情味,太不懂世间事,太老化,但无论怎么说,我将这么坚持,也只可以这么坚持!

只要我还有正直人的血性,还有共产党人的党性,还算新闻工作者,便是如此,任何人改变不了我。

▲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中唱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真不赖。那是英雄豪杰之气,’我当有之!

▲【2002年11月11日日记】河北日报社党委第二次上报我为省政协委员候选人,有关同志作为朋友劝我:“此事未必没有干扰,为保险见,你可以到省政协熟识的负责人处走动走动。”

为了确保自己当个省政协委员,而去“走动走动”?我断然日:“不!我绝不那么去做!”  我的态度很明确:一,几年前就有过折腾,说明“有干扰”是事实;二,几年前的那次和今年的这次“上报”,都不是我“活动”的事;三,当了委员在我看来,是多一份责任,而不单是什么有名有利的事,当亦可;四,说要去“走动”、求人,那在我看来,无异于出卖灵魂,不当也罢!

▲永远厮守故乡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到游子归家的百味?

永远跪在地上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到站立做人的豪气?

▲我坚持坦荡为人,坦荡处世,那么任何权势、金钱之类想要我折腰。那便只好说是做梦!

P52-59

序言

当尹纪周、刘锋两位青年朋友把这样一部书稿辛辛苦苦整理出来,交付出版社的时候,他们建议我来作序。

我犯难了:这序怎么写?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人,特别是年轻的人们愿意来读?我特别担心和恐惧:我自己的思想、观念已经过时,与现今时代隔膜了。

有三件事情使得我有了些信心和勇气:其一,尹纪周、刘锋两位本身就是70后的人物,而且在杂文和时评界或写或编已经颇有造诣了,当他们主动提出要选编这本书的时候,我问为什么要弄,他们说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很多的教益。(14年前——1995年春,吴普忠、刘斌两位年轻人也是本着这个想法,把我的“文集”和日记选拿去,辛苦着手选编过《做人小语》,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其二,这些“小道理”,从2006年4月起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每天10条发表的时候(一共发了520天,5200条),就有《中华新闻报》、《燕赵老年报》、《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等报刊进行选登;同时一些网友跟帖希望结集出书。其三,2007年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走红,许三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受到了70后、80后乃至90后青年的接受甚至追捧,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并不是“精神死了”,当今的年轻人,并不是主张“精神不要了”,而是他们有自己的不同于其它时代的人的思考和取舍……

民族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需要精神,而精神是需要薪火传承的。

这本《小道理》,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不是短时间内仓促成文的急就章,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它不是硬性灌输的说教,而是我这个人——比今天的年轻人早20、30、40年来到世间的这个人,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困苦、摸爬滚打,从人生的复杂的乃至痛苦的历练中随感、记录下来的一些思考、想法、念头、感悟;是一个“过去的人”与许许多多“今天的人”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对话、谈心、交流。

这些“小道理”在博客上发表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比方:我自己做了一道菜,以为味道还可以,于是向大家推荐,希望与大家共同品尝。现在集中起来,印成书,献给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当然也希望大家说味道不错。

如果有人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说好得很,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我自然会很高兴;如果有人读了之后说,不过有那么点儿斥处吧,我也就很欣慰;如果有人说:“什么菜?你越说好吃我越不吃!”那我当然也就没有办法。

是为序。

后记

尹纪周 刘锋

我们二人均是储瑞耕的学生,与先生认识的时间虽有早晚,情形亦有差别,但对储先生的尊重与景仰是一样的,且都受过其颇多恩惠,所以一直想为先生做点事情,算是报答一二。终于,我们提议为储先生做一本书,最初的设想是,选取他有代表性的杂文和评论,加之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别人的评论文章,做成一本便于阅读,利于收藏,能使读者从中受益的读物。这想法,缘于与他的深入接触,缘于读过他的《储瑞耕文集》、《储瑞耕文二集·心灵原稿·35年日记选》、《储瑞耕文三集·“杨柳青”10年言论集》之后。储先生的三本大著,均很厚重,怎样以一个简洁的形式将其人其文介绍给更广泛的人群,怎样把我们读他的书时受到的震撼表达出来,让他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人,成了萦绕于我们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多次把这些想法与储先生沟通时,他总是劝我们“要慎重”。我们知道,他对我们予以帮助的时候,是出于一颗热情、坦荡的赤心,是无私的,也从未想到过要我们报答什么。而我们提出的这些想法,不单需要大量的时间,甚至还需要一定的财力,何况还有半途而废的先例。我们在“慎重”中度着自己的时光,但时机却渐渐来了。

当从燕赵都市报社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储先生开博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博客,这时他的“小道理(我的人生感悟)”已娓娓道来。很多网友并不清楚储先生“小道理”的来路,而我们知道这并非“新作”,而是多年来日记、文章的选粹、提炼。“小道理”中蕴含“大道理”,“人生感悟”其实就是他的“人生观”。储先生说很多人做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许正是从中得到启示,也许是他一贯的性格使然,“小道理”一讲就是520天,洋洋乎5200条。我们从网上把这些文稿整理出来,好家伙,足有80万字!

这时候,我们那个想法又渐渐“复苏”了。

李敖编写了《胡适语粹》,张炜出版了《巴金箴言录》,林贤治著有《鲁迅语录新编》,我们难道不能把储先生的“小道理”整理出版?当然,我们是取巧了,因为许多东西已有雏形。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小道理”做好,因为怎样分类,如何组合、取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还有诸多方面的可知或不可知的问题存在。

我们终于还是动手了。金庸先生说过:作品对于每一个作家而言。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将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过程中)随便删改别人的作品,就如同随便打别人的孩子。80万字,还是太“厚重”了,没办法,我们要打储先生的“孩子”,而且下手还很重,我们的目标是25万字左右。

我们商定,把专门谈写作的、谈新闻的、谈新闻工作者的——与大众距离较远的文字先拿出来,如果时机成熟将这部分文字再整理出版。我们知道这些文字当中渗透着储先生更多心血,何况“三不朽,’也包含着“立言”,但也只能忍痛割爱了,除了先生最经典的一些论述,其余一概不再选取。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可见编选工作一点也马虎不得,“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切切实实认识到捡了一个大便宜,读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种享受,从他文字中我们读出了太多的东西——读出了渊博、智慧、凝练,读出了奋斗、拼搏、踏实,读出了善良、热情、真诚……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两个字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斗士”。储先生在与腐败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在与种种社会陋习作斗争,同时也在与自己的身体作斗争。当然最终是储先生胜利了。但在局部的战役中腐败和不正之风也取得过暂时的胜利,他几乎要败下阵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没有放弃斗争,没有放弃坚持;侵害他身体的病魔也一度取得了胜利,几乎把他打败,他还是胜利了,当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句话说:“但求耕耘,莫问收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只要辛勤耕耘、不断耕耘,丰厚的收获最终会来临。2004年10月,储先生正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第二次心脏手术的病床上的时候,他获得“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被播出了。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这样的“收获”终于瓜熟蒂落,实至名归……

我们编选这本书,自然还有不少的“私心”,既为学生,就要向老师学习。储先生说:“有志于从事笔耕事业的人,一定要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我们编选他文字的过程,就是踏踏实实学习的过程,每一次阅读,总有着不同的体验,有着更多的收获。这本书付梓的时候,也是我们交上答卷的时候,检验我们成绩的是读者。我们编选这些文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不是什么人都拥有的,我们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在全国新闻界、杂文界和评论界,储瑞耕是响当当的名字,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二十年的主笔,是全国唯一一份杂文类报纸《杂文报》的创始人(第一任专职副总编辑),是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是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获得者。

既然进行一本书的编选,必定要有个明确的思路。我们在读储先生“小道理”的时候,是有不少想法的,但真正要拿出思路的时候,却犹豫了,原来要想有明确的分类,不易。后来我们商定,所谓分类,不过是大体为之,便于阅读。我们的分类标准,起初是明晰的,渐渐却模糊起来,很多分类难免似是而非。我们又想太“较真”了,怕是“推”来“敲”去,空耗时间,好在储先生的文字是结实的、富有内涵的,一句话放在第10页和放在第20页,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也算是为我们自己找到的一点开脱的理由吧。

一个人,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幸从事文字工作,有幸在报刊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观点,实在是“天大的好事”。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有幸和储瑞耕这样的人认识、接触、交往,我们有幸能将储先生的文字进行编选,而我们的劳动成果有幸被出版、被读者看到,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在和储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一直考虑:这样的文字到底有多大市场。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也多次说起同一个问题:出书也好,开博客也好,我们没有期望每一个得到我们书的人、来我们博客的人都认真读我们的文字,都了解我们、进而理解我们。在那么多的读者、过客当中,哪怕有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认真读过部分文字,产生过一点波动、一点作用,那就够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本书已经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期待您惠予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