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众多家庭中,这种教育模式并不在少数,父母可以喋喋不休,孩子却只能听,不能提反对意见,父母可以“发号施令”,孩子只能“唯命是从”。其实在许多年前,众多教育专家已经深刻指出中国家庭教育这一弊端,他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而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发号施令”。要想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即把孩子的话语权还给孩子,只要父母说对了,孩子就做对了。
本书内容旨在科学地解释孩子的行为,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从而能采取正确而有效的说话方式,赞扬、批评、说服、沟通,最终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融治亲子关系。父母教子,要做到字字箴言,句句立竿见影,这不可能。但是,父母能从每一次失败中得到一点经验教训,并且能把这点经验教训应用到以后的教育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阅读本书,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接受爱的训炼的过程,它给了你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
教子专家答疑
1.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我能强迫他按照我的要求做吗?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斥自己。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个体。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所愿干其自己不愿干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2.我知道责备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我如何做才能鼓励孩子说出他的心里话呢?
父母若一味责怪而不与孩子交流,只能让孩子徒受委屈而又得不到教育,对于年龄大点的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考虑事情,都是十分单纯、幼稚的。这时父母切不可妄下结论,轻视或嘲笑他,而是应该认真听他的想法,与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妨让他自己先说,父母再加以评论与引导,着重对事态的现状进行一些得失利害的分析,鼓励他自己去面对与战胜困难。
孩子说出了心里话,尽管有时很荒唐,父母也不可取笑,更不可妄加指责。父母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意见父母是重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做错事,说错话,父母应语重心长地耐心开导,让他真正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父母与孩子谈话时,既要抱平等的、朋友般的态度,又要满怀着父母的慈爱。父母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
另外,在与孩子交谈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口气,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要平等对待孩子,要从平等的地位出发,不摆父母的架子。在心情好的时候要这样,在心情不佳或被顶撞的时候更要注意态度,要以孩子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
当然,有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话题更好。父母与孩子以这类话题交谈最容易沟通,也便于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慢慢认识。
总之,父母要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
3.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把话主动说出来呢?
“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唠唠叨叨。”
“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意见也不让我们发表。”
“为什么让我们住口?他们明白我们心里想什么吗?”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不让孩子讲话,留给孩子的记忆只能是“父母对我根本一点也不重视”的委屈和沮丧。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便会自动放弃和父母讲心里话的权利,变成一个自认为无足轻重、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被需要或者是凡事与父母对着干的人了。
与那些让孩子“住口”的父母相反,有些父母则善于让孩子发表意见,讲所思所感,讲心里话,结果孩子都变得善于思考了,自主意识也得到显著增强。鼓励孩子讲话,还有利于父母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孩子思想有什么偏差,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见微知著进而对症下药。
4.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的确不知道。可以说“不”吗?
某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对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家长家教语言调查,在“你最不愿听的是父母的什么话”一栏里,填写“向父母请教问题时,父母说‘不知道’”的比例最大。 孩子提出“为什么”是其神圣的权利,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满意的答复,这关系到建立两代人的感情纽带和树立父母威信。
父母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说“不知道”是有原因的。有时是力不能及,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更多的则是无暇答问,便用“不知道”来搪塞。
当然,对孩子每一个“为什么”都解释得十分圆满,只有一部分真正有耐心的父母能够做到。但要求父母把“不知道”从自己的语言词典中删去,对孩子有问必答,尽力而为,相信并不是多难做到的。
父母应竭尽所能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或查找资料。即使自己一无所知的问题,也应该用赞赏的口吻给孩子以肯定。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他在进行着一问一答的创造,而你只是站在一旁用赞赏的目光静观孩子的伟大创造,就可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5.如果孩子的要求实在是不合理,作为父母。可以采取威胁恐吓的方法强制孩子改变吗?
有一次,在人行横道上出现这样,一幕情景: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向母亲提出“抱着走”的要求。母亲执意不肯,说:“走不走?不走我走了!”说完不等孩子回话就拔腿走了。小女孩先是一声不吭,接着便坐在地上放声大哭。结果,那位母亲只得又折回来,把孩子抱走了。
无疑,这位母亲打了一个“败仗”。不知道下次孩子再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她将如何处置。
面对孩子的这种要求,父母首先应弄清孩子的真实意图,看看孩子是真的累了,还是出于撒娇、依赖的心理。若是孩子真的累了,可以建议休息一会儿再走,或者这样说:
“你是不是累了?再坚持一下,到前面那个路口我再抱你,好吗?”
若是孩子有其他原因,也不应生硬地拒绝,而是要讲明道理,让孩子心悦诚服。
6.多大的孩子才有独立的意识,才算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呢?
我们总认为孩子小,没有独立意识,其实这是错误的。下面的例子是一位家长讲述的她的亲身经历,这个故事将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
贾玫的女儿16个月了,长着一张圆圆的小脸蛋,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特别的圆,忽闪忽闪地似乎会说话。和所有的母亲一样,自女儿呱呱落地以来,贾玫在她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女儿一天天长大,会笑了、会看了、会坐了、会翻了、会爬了、会走了……女儿的每一点每一滴进步都让贾玫欣喜万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贾玫深知“娇纵”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孩子的爸爸总说孩子还小,什么事都由着她。没办法,在家庭中贾玫只有充当“黑脸”,平时对女儿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有一件事却让贾玫改变了严格教育的态度。
那天晚上都11点多了,劳累了一天的贾玫真想酣然入睡,可女儿还在兴致勃勃地玩儿。贾玫哄着她:“乖,咱们睡觉了。”孩子摇摇头,示意要玩玩具。贾玫不由分说将她的衣裤脱掉,塞进被窝,孩子却哭闹着钻出了被窝。
贾玫心软了:还是再让她玩一会儿吧。于是过了半个小时,贾玫再次让女儿睡觉,但这次女儿似乎动了真格,哭闹着示意贾玫把裤子给自己穿好。在贾玫的责骂声中孩子哭声越来越响,贾玫恼火了,在她的小屁股上“啪、啪”拍了两下。
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只小手指着门外,示意要去外婆那里。贾玫把她按倒在床上,心里犯嘀咕:好大的脾气呀!这时孩子一骨碌爬起来,一只小手敲打着贾玫的身体,一边哭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孩子的这一举动让贾玫深有所思:虽然孩子还小,还不会说话,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个体。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所愿压迫其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P12-15
中国的家庭教育,强调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绝对顺从。《弟子规》中有言:父母呼,应勿绥。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至今日。虽然这种观念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思想,但是从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米看,他们还在有意或是无意地沿袭着这种观念。
“不准在墙上乱画!”
“你长不长脑子?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洗手就是不许吃饭!”
“整天就知道玩,还学不学习了?”
“不许犟嘴!”
这是父母最常说的话,也是父母脱口而出的话。那么这些话隐藏着什么或暗含着什么呢?
“孩子是我的,我怎么说都行!”
“我这样说也是为他好,孩子将来会明白的!”
“他现在知道什么!不说他,他就不知道改!”
从父母这些话中,我们知道父母要的是孩子的绝对服从。可是,孩子昕到这些话后,又会怎么做呢?言听计从?在你眼中,他也许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但实质上,他也许是一个凡事都需要你作出决定,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孩子。也许他还是一个阳奉阴违者。与你顶撞?他这个“刺头”,只要是从你口中说出的话,他就想方设法找出反例来与你对峙。他心里想:虽然我什么都不能决定,但至少我可以决定不听从你。
盛怒之下,你会怎么做?讽刺者有之,“我就知道,你做不了,简直是个笨蛋!”威胁者有之,“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更有甚者,打骂者有之。
可是孩子在你的“威严”下改变了吗?恐怕还是否定的答案多吧!
那么,怎么办?
在中国的众多家庭中,这种教育模式并不在少数,父母可以喋喋不休,孩子却只能听,不能提反对意见,父母可以“发号施令”,孩子只能“唯命是从”。其实在许多年前,众多教育专家已经深刻指出中国家庭教育这一弊端,他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而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发号施令”。要想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即把孩子的话语权还给孩子,只要父母说对了,孩子就做对了。
本书内容旨在科学地解释孩子的行为,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从而能采取正确而有效的说话方式,赞扬、批评、说服、沟通,最终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融治亲子关系。父母教子,要做到字字箴言,句句立竿见影,这不可能。但是,父母能从每一次失败中得到一点经验教训,并且能把这点经验教训应用到以后的教育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各章的主题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为4个板块:①父母的困惑:列举了家长在教子方面出现的疑惑,并由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②假如你是孩子:设计场景,互换角色,让家长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③专家提供的方法:这一板块图文并茂,专家在提供正确方法的同时也列举出了正反两例,读者可以直观看出两种方法在教子方面的差异:④专家为父母布置的作业:这里为父母设计了与以上方法相对应的简易练习题,父母可以在闲暇时间练习,做到未雨绸缪。第二部分分为2个板块:①教子专家答疑:针对家长在应用以上方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问,专家作出了细致精辟的讲解:②父母成功见证:列举了父母应用以上教子方法的成功案例,目的是帮助广大家长举一反三。
需要指出的是,对本书列举的这些实例,父母不应该机械照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化。教育孩子关乎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本书如能对广大家长朋友教育孩子起到小小的作用,编者便深感欣慰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谬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