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奥巴马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汪翔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系统、准确、全面地解读奥巴马传奇人生的传记,细致解读了他从一名非裔黑人走向美国白宫总统宝座的成功秘诀,给渴望成功、渴望把握人生机遇与前程的读者提供了最切实行的借鉴,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绍和剖析了奥巴马从政之前一直到哈佛法学院毕业之后几年的一段历程;第二部分则全面介绍和剖析了他从政至竞选美国总统期间的一系列相关的经历。本书强调可读性、趣味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历史背景的角度,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剖析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全书是基于作者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环境十八年的亲身深入理解而写出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第一手的英文文献。

内容推荐

他是个异类,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很多第一。他是个谜,迷倒了无数的美国白人中青年知识分子。他是个黑人,但又不是一个传统的美国黑人。他想成为总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个奇人就是现年47岁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混血儿,巴拉克·奥巴马。

本书系统、准确、全面地解读奥巴马传奇人生的传记,细致解读了他从一名非裔黑人走向美国白宫总统宝座的成功秘诀,给渴望成功、渴望把握人生机遇与前程的读者提供了最切实行的借鉴,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绍和剖析了奥巴马从政之前一直到哈佛法学院毕业之后几年的一段历程;第二部分则全面介绍和剖析了他从政至竞选美国总统期间的一系列相关的经历。本书强调可读性、趣味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历史背景的角度,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剖析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全书是基于作者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环境十八年的亲身深入理解而写出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第一手的英文文献。

目录

引子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成名哈佛法学院

第一节:哈佛法学院的新鲜人

第二节:《哈佛法学评论》的编辑

第三节: 第一个黑人主编

 第二章 昔尼亚的黑人父亲

第一节:父亲的卢奥部落

第二节:奥巴马开明的爷爷

第三节:父亲获得哈佛博士

第四节:父亲郁郁寡欢而去

 第三章 啥佛法学博士的妻子

第一节:他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第二节:赢得丽人心

第三节:普林斯顿的高材生

第四节:拉到球场上去试试

 第四章 母亲的夏威夷恋情

第一节:夏威夷的初恋

第二节:十九岁的单身母亲

第三节:外祖父母

第四节:迁居西雅图梅色岛

 第五章 留学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再恋夏威夷

第二节:初到印尼

第三节:印尼的小学生

第四节:少年立志

第五节:人生观雏形

 第六章 重回夏威夷

第一节:美丽的夏威夷之家

第二节:“奥巴马版”的民权案

第三节:孤身独影

第四节:迷上了篮球

 第七章 中学时光

第一节:定位为黑人

第二节:普纳荷的中学时光

第三节:上大学为什么

第四节:妈妈十八年终获博士

 第八章 大学岁月

第一节:大学的迷茫与孤独

第二节:再来一次改变

第三节:就读哥伦比亚大学

第四节: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等生

 第九章 初入社会

第一节:从草根做起

第二节:去芝加哥寻找机会

第三节:牧师杰瑞米·赖特

第四节:扎根黑人社区

第二部分 

 第十章 初入政坛

第一节:正在升起的政治明星

第二节:当选伊州参议员

第三节: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第四节:失败没有击倒他

第五节:黑人辛酸的参政史

 第十一章 竞选联邦参议员

第一节:机会又来了而且更大

第二节:足够的竞选经费很重要

第三节:民主党决定帮帮他

 第十二章 无畏才有希望

第一节:他要让听众着迷和沉醉

第二节:当选联邦参议员

第三节:无畏的希望

第四节:第五位黑人参议员

 第十三章 他要参选总统

第一节:时机不等人

第二节:“变革”是竞选的主题

第三节:实力雄厚的团队

第四节:赖特牧师带来的麻烦

第五节:总统竞选规则

 第十四章 党内对垒

第一节:谁是领跑者

第二节:赢得元老们的支持

第三节:钱很能说明问题

第四节:年轻并不总是资本

 第十五章 难能可贵的希拉里

第一节:周瑜难敌诸葛亮

第二节:美国妇女为她骄傲

第三节:心中的苦处何人知

第四节:无人可敌的感染力

第五节:精明强干的希拉里

 第十六章 组建梦幻团队

第一节:希拉里的支持很重要

第二节:建立互信还有不少事要做

第三节:以退为进更重要

第四节:可能的副总统候选人

 第十七章 知已知彼

第一节:一个非传统的共和党员

第二节:回参议院再造辉煌

第三节:来自军人世家的政治家

第四节:副总统人选

 第十八章 总统攻坚战

第一节:麦凯恩的年老和“废妻”经历

第二节:“布什第三”和“卡特第二”

第三节:黑人身份和宗教容易被攻击

第四节:经济议题是关键

第五节:伊拉克战争有文章可做

第六节:移民议题

后记:梦寻美利坚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90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美国中北部的芝加哥。

呼呼的西北风刮了整整一天。伴随着大暴风雪而来的颗颗白色的小雪球,拍打着窗户上的玻璃,正鸣奏着冬天特有的乐曲。

米歇尔·罗宾逊劳累了整整一天,为了一个手中的案子,到午夜12点才上床休息,反反复复几小时才刚刚睡着,满脑子都是关于案子的事,连梦中都在想着相关的细节。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将她从梦中惊醒,她睡眼惺忪,懒洋洋地拿起话筒:

“Hello!”她看看床头的闹钟,凌晨五点刚过。

“亲爱的,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米歇尔听出那头是奥巴马的声音,猜想可能是与《哈佛法学评论》主编有关的事,她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没有搞明白奥巴马到底在讲什么。

“巴瑞,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当然知道,但这是个历史时刻,它比任何时间、睡眠都更重要,你说是吗?宝贝。”米歇尔此时已经大概能猜到奥巴马打电话的原因了。

他们谈了整整一个小时,已经六点多了,天还没亮,但米歇尔已经不可能再睡着了,她索性起床,习惯性地拉开窗帘,向外看了看。

暴风雪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停了,外面异常安静,路灯下,她看到地上深深的积雪,还有一头小鹿正在雪地里东张西望地寻找着什么,可能是寻找它的父母亦或是它自己空空腹中急需的食物。

刚刚享受了几天明媚阳光的芝加哥人,刚刚看到久违的绿绿青草,只一天工夫,大地又被三尺余深的白雪所覆盖。看来春天离这儿还很遥远,野鹿还得过一段挨饿的日子啊,米歇尔心想。

这是她的男朋友奥巴马从波士顿的哈佛法学院打来的。奥巴马刚刚当选上哈佛大学《哈佛法学评论》的主编,成为该评论一百年来的第一位黑人主编。奥巴马说得对,这一事件是比任何时间和睡眠都更重要!

一年多以前,米歇尔自己也是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她在那儿读了三年,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当年她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就报考哈佛法学院,成为大约七千名申请者中的八百余幸运儿中的一员。最后与大约五百五十名同学一起走进哈佛,当上了法学院的新鲜人。当时他们被分成七个小班,每班大约八十人左右,选修相同的必修课,竞争排名。

对于每一个哈佛法学院的学子而言,第一年都是最艰苦的岁月。不仅得完成沉重的课业,而且还必须与强劲的对手竞争,争取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排名。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忙的时候,有一次她三天才睡了五个小时,就为了赶一个老师布置的项目。

第一年的成绩排名,在很大的程度上定位了短期内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从而对个人的长期发展也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法学院每年都要从附近的一些大的法律事务所聘请一些有名的律师来校兼职,而美国有分量的律师事务所基本上都在波士顿有办公室,每个大的公司都在关注哈佛这些学生的动向。课堂上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成为各大公司争相争夺的对象。基于这些成绩,排名高的学生往往在第二年假期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份好的实习工作,从而为毕业后的职业走向作个不错的奠基。所有的学生都在这么想,都在为之努力。第一年的竞争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给每个学生的未来画了一个大圈圈。

想当年,她也想在《哈佛法学评论》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最终并没有如愿,她连竞争编辑的职位都没有成功,而奥巴马则已经成为主编了,全部四十位编辑的首脑,她当然为他高兴,不仅是作为他的女朋友,更是作为他的同肤色黑人“同胞”。奥巴马是有一百余年历史的《哈佛法学评论》的第一个黑人主编,是黑人又一个零的突破。  哈佛法学院位于美国东海岸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是位于剑桥的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内的一个下属学院。它虽然不是美国历史上成立最早的法学院,但却是美国历史上持续运作时间最长的法学院。

哈佛法学院组建于1817年,是美国目前最好的法学院之一。它拥有世界上目前法学类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它开创了许多美国、甚至是世界法学教育方面的先河。它所开创的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了美国法学教育的样板,为各校争相仿效。

哈佛的法学博士(J.D.)项目,与美国其它法学院一样,为三年制,以培养未来法学界的专才为主。由于她优良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教师队伍,哈佛法学院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美国法学界甚至美国政界的精英。由于它的招生规模在美国各个法学院中最大,所以它产出的优秀人才也最多。在历史上哈佛法学院所培养出的美国联邦大法官和美国参议员远比美国其它任何一个法学院多许多。目前,全院三个年级的法学博士研究生共有1680名就读。

哈佛法学院目前有大约250名全职教师,另加20余名普通工作人员,拥有十七亿美元的捐款额(endowment)。哈佛的法学教育,一直领导美国在该领域的改革先河。最近几年,它将过去录取新生时的电话面试,改为直接面试;同时强化了第一年级新生课程中“问题的解决”部分,及管理法和国际法方面的分量。同时,增加了学生及教师中不同种族来源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教师的数量,压低了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互动。

哈佛法学院的学费很贵,2008—2009学年度的年学费为四万二千美元,书费、生活费除外。由于毕业生的薪水很高,法学院的学生通常没有多少奖学金资助,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得自己解决经费问题。不过,家中没钱或自己没有足够的存款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哈佛法学院毕业生的良好声誉和高薪就业出路,让很多金融机构很乐意为他们提供相应贷款。

哈佛有很多出版物,不少是由学生自己编辑出版的,而且在美国甚至世界法学界的学术等级都很高。《哈佛法学评论》就是其中一种,也是该校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期刊。它是全美国由学生编辑出版的法学刊物中最有影响的期刊之一。P5-7

后记

梦寻美利坚

今天,2008年8月8日。

是全中国举国欢庆的日子。

奥运盛典,国家兴旺,人民富裕。

似乎多少代人的期望都快实现了。

这让我想起了整整十八年前,1990年的8月8日,那时我二十七岁多。口袋里装着五十美金,从中国首都北京只身飞到美国东海岸的纽约。

那天坐的是中国民航,还是花了四千元人民币,高价托人买到的市价三千六百元的机票。那是第一次坐飞机,当然也是第一次出国。由于飞机晚点很多,着地时已经是纽约当地午夜,没钱住旅店,只好与前后到达的许多其他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在机场呆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清早六点多,就坐上了到纽约市联合车站的大巴,在那儿有机会第一次与黑人近距离接触。大巴刚到,一个黑人就很热情地迎上前来要给我们提行李,那是一个在那儿打工挣点小费的黑人小伙子。当时随行的有七八个中国留学生,大家都很不习惯很害怕,赶紧拒绝,唯恐躲之不及。那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地真实感到对黑人的不安全和不信任感。

来之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教了四年书。在长期的教育中,我们一直说中国人民是非洲黑人兄弟的最好朋友,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对美国黑人如此之深的“成见”呢?

我与奥巴马同年(1979)上的大学,他在美国的夏威夷玩着混完了初中和高中,然后轻而易举地进了大学,并在加州那儿先混了两年,此后又很幸运地转人大名鼎鼎的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并从那儿才开始刻苦学习。

而我则得通过赢得残酷的高考竞争,才有资格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而当时有这种机会的全中国高中毕业生,可能平均不到5%,更不谈许多连高中都没有机会进入的青少年学子了。四年之后,再一次更严酷的竞争,让我有机会就读浙江大学的研究生。

那时是1983年,也是奥巴马大学毕业的那年。他的同学忙一忙,用一点心思,都可以有一个深造的机会。而我们的大学同学只有不到10%的人有机会参加研究生考试,那是一个事事都要被批准的年代。

奥巴马大我九个来月。他有学不好好上,我想读却没有书可读。记得高考前好不容易买到一本化学复习资料,爱不释手,但两个月之后就被人偷走,虽然其上错误连篇。

小学和初中时,有机会受教于一些“下放”有文化的“老右”们,倒是学了一些知识。但在高中时,却没有几个真的有知识的老师,误己又误人。高一的老师向我这个当时的高二学生请教数学问题,你能想象到我当时是有多么无奈的“伟大”和“有学问”。

好不容易等到了仅有的一位受过科班训练的数学老师,他曾经就读武汉大学数学系,后因故退学。还没接手又被调走,去了条件更好的“大地方”,当时为留住他我还“轻弹”了不少男子汉的眼泪。那是我记忆中唯一一次“主动”的流泪。

得益于当时县领导的魄力,集中全县的全部教师实力于一个废弃的电站中,训练当年全县能找到的所有优秀学子,才让我得以有条件学点真东西。没有那三个月的集训,可能就没有我的大学岁月,也当然没有我的今天。

在那个没钱没老师没场地的年代,在今天已成武汉市一部分的一个不能算偏远的地方,那份努力改变了几百号学子的命运。我自己的感激永远存在我的心底。

1990年8月时的奥巴马已经读完哈佛二年级,已经当选上《哈佛法学评论》的主编。作为第一个坐上这个位置的黑人,他的前途已经肯定是一片光明,毕业之后高薪职位在等着他。而我这位来自中国最好大学之一的讲师,却不得不从头再来,而且是这么千里迢迢,孤孤独独。

在祖国的名牌大学,我可以面对数百青年学子侃侃而谈,大声演讲,赢得阵阵掌声。但我却选择了来到一个我说我语,人说人话,谁都听不懂谁的遥远国度。

不是被迫,也不是无奈,因为没有人强迫我走。

我想成为一个学者,一个大家,而不是一个泛泛的空谈家。我梦想着自己也能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至少是有与之相对称的训练,虽然已近而立之年。

我背负着一个大梦想,和空空的口袋。

十八年过去了,我生存了下来,在一个原本完全陌生的土地上,用人家的语言和人家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外加一个破碎的梦想。

那时实际上也不是因为特别穷,而是感觉到,既然已经有了资助,又带够了衣物,要那么多零钱干吗。得益于这种自以为是,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饿肚子的经历。

记得第一个月,可能因为去的是一所公立大学,还给我们提供英文补习和免费的伙食,但那也只是工作日五天的“照顾”,周末两天着实还饿了一场。

五十美元,花掉从机场大巴到灰狗车票,所剩能有几个铜板?只好睁着眼等第一笔奖学金的发放。当时的那种感觉,可能和劳改犯等待释放的心情也差不多。

人过不惑之年,空怀一肚学问,人不了帝国大厦的大厅“主流”,只因我们不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只因我们开始学这门语言时太晚,来这个国度时“太老”。也因为,我们需要时间来理解这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生存系统。

无数的学子,无数当年的祖国社会学界的“精英”们不得不面对的这个现实。我们这一代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也只是口中谈谈的“白日梦”罢了。

回去中国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儿时梦想,不现实不实际。

虽然有不少旧友去了,很多也风光无限,在学术界也好,政界商界也好。

人各有志,各有所好,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奥巴马费尽心思寻找自己的心灵之家,他最终如愿找到了,他爸爸却付出了而没有回报。他幸运还有一个庞大的黑人人群存在,而对我们,这样的群体在美利坚国土也只能是一个梦想。

奥巴马的经历带给我很多感想,他的心灵挣扎,他的无根之感,他的希望给更多的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实现他们自己的潜力的期待,就如同发自我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正是这种共同感,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下了这本奥巴马的传记,所读过的英文文献堆在那已经有一尺多高了,那还仅仅只是打印出的文章部分。

我并不后悔我所放弃的,我应该感谢美国这片热土所给予我的一切,我也应该深深地感谢祖国给予我的良好教育。是祖国给我的教育资本,能让我在一个头两三年都没法与人进行口头语言沟通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并有了今天的一切。

我以五十美元的原始资本本金,在这个美丽的美利坚合众国,十八年后得到今天的回报,应该知足了。

但我们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了吗?没有,今生也不可能有。

我学数学出身,再到管理学和经济金融,实证政治学,折腾了很多学科,没有什么建树,只因不精不专,不持之以恒。  1988年时,我就已经出版了中国的第一本“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专著,是那本著作让我轻易得到了美国学校的资助。那时还写出了国内的第一部“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专著,前后花了大约一年时间。为此,还在当时新建的北京图书馆啃了不少冷馒头。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也大多被用来支付了昂贵的复印费和打字费。在那个年代那个学术环境,我自觉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大四年时间,我写了百万字的学术文字,这至少不能说我做学问不认真不投入。而我的同事,则用相同的时间积累了数万美元的金融资本,也不能说他们不务正业。人首先得生存,追求幸福和更舒适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

今天的中国环境,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如此静得下来做学问呢?

后来到美国,先师从大名鼎鼎的麦肯兹(Lionel McKenzie)老先生,从他那我第一次感觉到数学的美。他用微分拓扑理论和构造的方法,第一个证明了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后来又用心研读了公共财政的许多经典文献,并且通过了该科的博士资格考试。

再后来,又想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做点工作,但一场几乎置人于死地的车祸改变了一切。那是1994年初发生在康州的事。

上苍留我一命,给我一个醒悟和从死胡同走出的机会,我当时这么认为,也遵循了上苍的旨意。于是,改变了追寻人生的轨迹,就有了我今天的这个样子。

来美国之后,特别是最近十来年,花了不少时间,读了很多中国历史方面的书。也啃了不少美国历史的著作,后者当然是以英文为主。

对政治家的传记,我历来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奥巴马的出现让我改变了自己的习惯。

他是个黑人,但不是个美国黑人。

他是个移民的后代。

只是因为拥有了一身黑皮肤,并自觉地将自己深深地融入了黑人社区,才得到了黑人的全力支持。民意调查显示,89%的黑人说他们将投票支持奥巴马。

但他不打种族牌却也让不少的黑人领袖们既爱又恨。

在这点上,他奥巴马不可为,也不应为。

如果奥巴马是一个完全的美国黑人,他能走到今天吗?我想未必。

他从黑人社区起步,当初完全靠的是黑人的支持。他今天冲刺美国总统宝座,得靠他的智慧和尽可能多的白人和其他人种的捧场。

许多黑人觉得,黑人被他奥巴马“出卖”和“利用”了,实际上完全大可不必。

如果奥巴马当选,那将是美国政治进步的表现,既是黑人的胜利,更是这个伟大的移民国家的胜利,将得益于所有人。

我在此给他我最衷心的祝愿。

奥巴马老兄,祝你心想事成!

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老朋友,崇文书局的李友平社长的鼓励和鞭策。是他作为我的第一读者,在无数的夜晚一次次挑灯细读我的“大作”,并让我的书能以今天这种面貌奉献给读者。

我八岁的女儿杰士卡在中文的拼音方面给我的指导甚多。是她的帮助,让我在用拼音输入时节省了不少的时间。疑难字,我都是向她请教,而且结果往往是又快又好。我一个在中国生活过二十七八年的人,在拼音方面还得请教一个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八岁小孩,真的是很不好意思。我是一个从来没有在学校正规学过拼音的人,是在美国教两个女儿唐诗时才开始校正自己的湖北普通话。为了让这些生活在美国的下一代保持中华文明,我自己也在中文方面受益不浅,进步不少。是我训练了她,看来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么快就有回报也是当初没有想到的。

我远在南京的七十九岁高龄的岳父钱根禄教授,还专门花了三天时间,仔细地阅读了我的书稿,并提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他早年从浙江高中毕业后随共产党南下,后来当上了汪东兴的文秘,其后又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在那认识了他的太太,我在那认识了他的女儿,我的妻子。他的观点代表了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感觉,给我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尊敬的为共和国毕生奋斗的老人们。他对书稿内容的浓浓兴趣也是对我的很大鼓励和肯定。

我的两个“小鬼子”闺女主动要求给我配画,我很无奈地谢绝了她们的好意。老二梯芬妮刚满六岁,她的画作贴满了我在美国俄亥俄州住地附近的那个麦当劳的墙壁,那儿的老板每次都用玩具和小吃来和她“交换”她的新作。两个女儿从小就喜欢画画,那曾经是她们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也曾经是我用来打发她们的好法子之一。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学明先生的很多帮助。本书的责任编辑姚梅女士的尽心尽力,则使本书生色不少,除我之外,她应该是为本书费心费力最多的人之一。我从她那儿学到不少知识,长了不少见识。

一本书从立意到查资料,到写作和修改,再到出版发行,是一个费时费力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都很重要。我在此对所有各方表示我最真诚的谢意。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的现在。

汪 翔

2008年8月8日

美国俄亥俄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