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上海人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简洁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新上海人在上海生活的真实记载;一个新上海人眼中关于上海的形形色色;读新上海人在上海的平民生态。

这是个海纳百川的大城市……它很精彩也很无奈,多少人走向它又离开它。美梦成真者有之,梦想破灭者亦有之。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故事,汇成了不一样的上海。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反映了都市“漂泊一族”初涉上海滩的酸甜苦辣。

内容推荐

在上海,大量改革开放以来涌入这片热土的外省人,被称为“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一词,给人以一种蓬勃的感觉,被赋予了一种充满挑战、蕴涵机遇的时代色彩。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新上海人。一部日记,写得真切而生动,平实而丰富,记录了她六年来在上海生活所经历、感受到的一切。从一开始的新奇、兴奋、失落、犹豫、烦乱……到逐渐对这个城市“心生爱意”,既记录了她与这个城市同行的蹒跚脚步,也抒发了她心灵底处对生活的缕缕情丝。

这部作品因为其私人日记的特质,因为其内心私语的自然流露,因为其细致入微的真实,相信能拨动每个读它的人的心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握握手,好朋友

第二章 来来去去的守望

第三章 花开花落香满地

第四章 海上风起云飞扬

第五章 没有岁月可回头

第六章 一路逆风满路尘

第七章 比情绵绵无绝期

后记

试读章节

2002-8-14

中午,请丁博士夫妇吃饭,她爱人昨天来的上海。

在座的还有领导的大学同学阿文。阿文毕业后分在家乡的一所中专学校教书,因此认识了他的学生小云。师生恋使他们最终结为夫妇。小云的母亲是上海下放知青,后来全家回城,阿文也随之调往上海,现在一所中学教书。来沪多年,他都快变成地道的上海男人了。他说大学时他和领导一个寝室并且是上下铺的兄弟。领导一来上海就联系上他了。阿文是个很斯文的人,说话时总是和颜悦色的,让人感到亲切。领导来沪后,两人常在一起喝酒,这回也不例外。

吃饭接近尾声时,忽接赵天的电话,他正在上海参观“一大”会址。喝得已有八分醉的领导和阿文便打的前往浦西,将赵天接到家中。

彼此见面,十分高兴,想起上回去北京,他们夫妇热情招待我们的情形,心里就十分感动。

我请客人喝乌龙茶,赵天说茶很好喝。

聊得正欢时,领导的手机又响了,原来是陆飞打来的,他居然也在上海,来了好几天,前几天他和夫人忙着给孩子看鼻子,今天终于检查完毕,闲来无事,便想与同学一聚。

陆飞是同学中的大款,几年前的同学聚会上,他不仅开了车来,还当场捐了一万元给一个患尿毒症的同学,令大伙儿刮目相看。陆的妻子是低他两届的大学校友,岳父是某市一身居要职的大官,以此为基石,师大毕业的他没有进学校教书,而是直接做起了家具生意,很快就赚了不少钱。全班130多个同学中数他混得最好。想不到他也来上海了。

难得天南海北的同学都在,巧了。

晚上,领导尽地主之谊。

于是,丁博士夫妇、阿文、赵天、陆飞一家和我们一家共十人欢聚一堂,举杯同饮,共叙旧情,52度的泸州老窖四个男人喝。领导与阿文原本中午就喝了一斤白酒,加上晚上又灌几两,连路都走不稳了。领导醉得最厉害,舌头打卷,步履蹒跚,上车前还崴了脚。回家后往床上一躺,便烂醉如泥,呼呼大睡。今日清晨还呕吐了一番,真是活受罪。

昨天领导花费近千元,他说:钱是小事,友情无价。

我知道,他一直都是一个大方、爽快、重情义的男人。

2002-9-6

我是在自考报名填申请表时认识小芳的。她问我表格怎么填,我也问她不明白的地方,她比我填得快,就说等我。后来,我们去六楼交卡。人很多,排着长队。小芳说不如我们先去吃饭吧。

走出大门,经人指点我们去了一所专科学校的餐厅,要了两份蛋炒饭,小芳要求厨师免费赠送两小碗紫菜蛋汤,居然得到满足。她说她只剩40块钱了,等下还要交报考费32元,所剩无几了。我说那这顿饭我请你。她说那多不好意思。我说没什么。

我们边吃边聊,她说她还没成家,有种流浪的感觉,现在趁年轻想多学点东西。她喜欢韩剧,想学韩语,但因工作需要,她必须学日语;她还说其实法语也挺好听的,考完日语她就学法语。我说那你干脆三种语言一起学。她笑了,一张年轻的脸上满是纯真。

蛋炒饭的分量很足,我说我从没吃过这么便宜又实惠的快餐,才三块钱一份,外面至少八块呢!她说她也没吃过。剩三分之一时,我已吃得很饱了,于是放下筷子。她看了一眼我的盘子说:“我们吃饭的方式完全不同。你盘子里的饭平平的,我的则像小山坡。”“我是平原,你是丘陵。”她又笑了。

我们开始喝汤,她说真不错,还有一份这么美味的汤。我说那是你争取来的,看样子很多事情都要去争取才能获得,像我就做不到这一点。她说以前她也不会这样,参加工作后慢慢就学会了这一点。我想社会是很能磨砺、锻炼人的大舞台,人们就是在社会这个环境里成长成熟起来的。

吃完饭,我们又一起去照相、办卡、填表。填表时又认识了一个50来岁的中年男人,他瘦而高,脸很长,像极了山羊的脸。小芳问了他一个表格上的问题,不知怎么就谈到了报考专业,他和我一样,考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他说本科专科一起考。小芳说你那么厉害呀!你这么大年纪考这个干什么?“干什么?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我笑了,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字眼了,觉得挺有趣。他谈起了文学,谈起了他的人生经历。他是69届高中毕业生,酷爱文学,喜欢文学创作,早就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他不喜欢受人管束,喜欢过自由散漫的生活。他至今未成家,父母去世了,他一人照顾患神经病的弟弟。考了十年,过了十一门,就快毕业了。他说毕业后就去考个教师资格证书,教教书也不错。我说祝你早日实现理想。

手续办完。我和小芳走出汾阳路。路过襄阳路服饰市场,我们进去逛了一圈。我买了个发卡,一件黑色毛线外套,小芳只对手镯、杯垫、小包包感兴趣,摸摸看看,最终啥也没买。我想她肯定是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出了襄阳市场,我买了两瓶饮料,一人一瓶,边走边喝。不一会儿就到了陕西南路地铁口。我帮她买好去莘庄的车票。我回家的方向正好与她相反。两边的车都没到。她说她要和我待一会儿,她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一丝依恋让我感动。她给了我一张名片,说有空再联系。

地铁来了,人太多,太拥挤,我根本没有回头看她的余地。就这样,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邂逅又分离。

相识真的是一种缘分。

比如这拥挤的地铁,每天多少人在此相遇又分离,可相识的能有几人?如云烟,转瞬即逝;如流星,擦肩而过。

我们都是过客。

如果有缘,我们还会见面的。

2002-9-15

下午,芬的儿子超超带着那个韩国小女孩又来我家玩。这是她第四次来了,开始三次我一点都不知道她是韩国人,因为同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所以我一直以为她是地道的中国人。

她不太爱说话,可能跟她不太懂中文有关吧?

上次遇见过她妈妈,阿芬告诉我那个瘦而高的女人是韩国人,她不懂中文,见到熟人只会点头微笑,别人和她说话她也点头微笑,好像只会点头微笑。她的丈夫在上海工作,她在家做全职太太。

小区里真是什么人都有,欧美的、日本的、韩国的、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2002-11-3

一直在说:不习惯上海,上海有什么好。

可有时,有些人和事触动着我:上海毕竟是大都市,有小城市无法企及的东西。

是什么呢?

文化艺术气息?不曾见过的场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遥远的变得亲近了,陌生的变得熟悉了,感觉近了,距离小了。

昨天,世纪广场上,区政府的大门前,举行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施特劳斯之声138架钢琴同奏音乐会,吸引了众多观众。孔祥东艺术培训中心的孩子们弹奏了十支耳熟能详的钢琴曲:《黄水谣》、《红星歌》、《铃儿响叮当》、《西班牙斗牛士》等等,孔祥东先生还亲自弹奏了两首曲子,其大家风范名人风采尽现眼前。

感受着音乐的魅力,觉得心灵被洗涤了一次。

今天上午赶到复旦大学参加陈瑶的博士学位授证仪式,561名博士生的风采尽收眼底。当全体起立国歌奏响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分外香?博士生们昨天苦读的艰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喜悦和成功。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加倍付出。命运总是会青睐那些不断努力的人。

陈瑶也是领导的大学同学,原在省城:某中学任教,后考上研究生,进母校师大教书。两年前考上复旦大学博士生,今天终于毕业了。她说接下来还要去南京大学边工作边继续深造,研读博士后。陈瑶和丁巧是班上仅有的两位女博士,她们凭着自身的勤奋努力攀爬到了学位的顶峰。不过,丁巧的丈夫是个研究生,而陈瑶的丈夫却是个“文革”时期的高中生。那男的是个退伍军人,长得也不怎么的,在一所高校的传达室收发信件和报纸,真不明白陈瑶看上他哪点了。他们之间能有共同语言吗?由此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女友来,她是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高材生,长得娇小玲珑眉清目秀,毕业后分到家乡的一家银行,后来也找了一个“文革”时的高中生,单位的一个司机,高个儿,暴眼,长相实在不敢恭维。她的婚姻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然而话说回来,婚姻毕竟是两个人的事,别人说什么都没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

P12-15

序言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是上海新移民,人们管这号人叫新上海人。

刚来上海的心情是复杂的:新奇、兴奋、失落、犹豫、烦乱……可谓五味俱全,说到底还是因为不习惯。

是否每一个从中小城市来到上海生活的人都会有些不习惯?

不可否认,有人对上海一见钟情;有人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

我就是后者。

我一向是个慢热型的人,从适应到喜欢到爱上一座城市都需要假以时日。

转眼,来上海六年了。

差不多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适应了上海的天气、交通、消费等等,也许还有一点点喜欢吧。

至于爱似乎是谈不上的,不知再过一个六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会不会?

前几天忽然在想:如果我离开上海去别处生活会如何?

竟然有一点舍不得!

我想我完了:是不是六年的朝夕相处让我心生爱意了呢?

那一刻,我的心,有点儿慌乱。

不得不承认,上海确实是一座丰富的城市。

六年来,我有意无意地去过一些地方,接触过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我的心灵因此常常被触动,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出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日渐清晰。

书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地存在与发生过的,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就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不由得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虚构一些内容呢?似乎只有这样才更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但我又不忍心虚构。因为这不是小说,而是生活。

真实地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思想,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但愿有人喜欢我的文字。

足矣。

简洁

2008年6月19日

后记

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了。

终于圆了多年以来的一个梦。

为此,我付出了很多,等待了很久。

然而,没有付出怎会有收获?没有等待怎会有希望?

出于对文字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情,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放弃过努力。我像一只蜗牛缓慢地爬着,不偷懒,不放松,一路坚持着走到今天。

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却也是一个害怕平庸的人。总想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也不枉此生。

一直庆幸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又不失热情与执著,因为我是那样地热爱生活。

感谢生活,给了我创作的源泉;

感谢上海,给了我不一样的生活;

感谢我的爱人,给了我幸福舒适的生活和始终如一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感谢我的孩子,做我的第一个读者,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

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给了我强大的动力和默默的祝福。

还要感谢蔡康安老师,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他仍毫无怨言十分热心地向我提供了许多照片,并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拍照。

尤其要感谢的是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刘冬冠老师及其夫人刘丽娟老师,他们为这本书提出过中肯的建议,付出过辛勤的劳动。从审阅修改到文字加工,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心中的谢意,我要做的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快乐地生活下去。

2008——我的幸运年。

当心中的渴望如花般绽放,当梦想的花朵结出甜蜜的果实,占据心扉的,不仅仅是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波澜不惊的生活造就了平淡无奇的故事,有限的水平写不出原有的精彩,为此,心存遗憾。

生活还在继续,人生并未谢幕,光阴的河流里,多少梦想在飘荡。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跋涉,纵使前路崎岖,也不轻言放弃。当你竭尽全力地努力过,不辞辛劳地付出过,你一定能握住成功的手,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在奔跑的风里,我听见了秋的脚步,我愿意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阅读往昔,拥抱现在,展望明天。

我坚信:明天会更好。

简洁

2008年8月31日于上海家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6: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