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一杯酒醉尽盛唐:唐诗里的落寞与风流》从浩如烟海的唐诗里选取了那些最典型、最动人的诗篇,让你醉倒在唐诗的风流韵味和落寞情怀中。
读《一杯酒醉尽盛唐(唐诗里的落寞与风流)》(作者仁君),你将欣赏到边塞诗派的豪情万丈,浪漫诗派的自由奔放,山水田园诗派的恬静雅淡,现实诗派的沉郁顿挫;感受到初唐诗歌的激情豪迈,盛唐诗歌的瑰丽动人,中晚唐诗歌的疏旷澹然;体会到诗仙李白的放浪不羁、丰富想象,诗圣杜甫的广阔境界、深厚思想,诗佛王维的以禅入诗、诗禅合一,诗魔白居易的平易浅切、尚实尚俗……
《一杯酒醉尽盛唐(唐诗里的落寞与风流)》从风流韵味和落寞情怀两个方面对唐诗的情致进行了解读。对于唐诗里的风流韵味,重点讲述了豪迈风情、儿女情长、隐士风流;对于唐诗里的落寞情怀,重点讲述了相思的苦楚、离别的感伤、韶华易逝的哀叹、物是人非的惆怅、生生不息的乡愁。每一个表达主题都选取了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诗人。阅读这本《古韵流芳系列:一杯酒醉尽盛唐·唐诗里的落寞与风流》,你将会与豪放飘逸的李白相遇,与沉郁顿挫的杜甫相逢,与诗禅和一的王维相会,与慷慨不羁的王之涣相交……
《一杯酒醉尽盛唐(唐诗里的落寞与风流)》(作者仁君)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阅读。
这首诗开篇即言“边烽警榆塞”,边疆的烽火已经点燃,战事紧张。“榆塞”二字典出于秦朝大将蒙恬的经历。蒙恬曾率军击退匈奴人的进犯,收复失地,并“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警”字含有警示之意,既是提醒边疆战士积极备战,也是提醒统治者要重视边事。
从长安到辽东地区,必须渡过桑干河。“侠客度桑干”,烽烟刚起。侠客已经上路,正在急渡桑干河。“边烽起”与“侠客行”是隔着千山万水叉同时进行的两幕场景,这一描述高度赞扬了侠客即主人公郑少府的爱国热情。
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少府”本是唐代官职,但诗人却用“侠客”来称呼友人,充分显示对方侠气干云、雷厉风行的豪爽性格。
诗的中间四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郑少府高超的武功:“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艋弓影,连星入剑端。”他手握弯弓,银色的箭头能够射穿柳叶,策马疾驰,马鞍上的饰物被照得闪闪发光;他可以把弓拉得像十五的圆月一样,也能把剑舞得像闪烁的星辰。“柳叶”一句采用了倒装的写法,“桃花照玉鞍”一句中的“照”字把骏马飞驰的姿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满月”两句没有直抒其意,而是故意反说,言满月临摹弓影,流星飞人剑鞘,其构思新颖,独出机杼。
“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结尾两旬引入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并不突兀,因为易水在桑干河以南,用这个典故恰契合主题。诗人希望郑少府不要像荆轲一样无功而返,也就是说他希望友人能够在边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投笔从戎,将家国安危系于己身;听鼓角争鸣,望烽火边城。策马扬鞭,一骑绝尘,青春的渴慕与热盼都是投奔沙场,报答家国双重恩。
这是王维的梦想,也是当年所有长安少年的渴望。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 王维离开家不久便成了皇帝的御林军,随后跟着骠骑将军辗转沙场,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远赴边疆既辛苦又危险呢?但是保家卫国是每一个男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纵然战死疆场,留下的一堆白骨也同样飘着淡淡的清香。这是王维笔下抒发的壮志,也是很多当年才俊的梦想。由古至今,人们对“保家卫国”这一理想的诉求,似乎从未改变过。
无论古今中外,投身军营都是对一个男子汉的历练与考验。而王维当时也正青春年少、热血沸腾,对杀敌报国自然也充满了向往。所以,那些在许多诗人笔下凄惨的离别、遥远的相思,他还都未曾在意。他所关注的只是尽自己的全力报效祖国。这份报国之志,也是所有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
烽火照西京,l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塞烽火已经映耀到京城,点燃了诗人心中的满腔怒火。一个“照”字把边疆和京城紧密相连,也渲染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事实上,边塞的烽火燃得再旺,也不可能照到京城,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边关战事的紧迫。初唐时,突厥等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边境,严重威胁着西北边陲的安全。战情点燃了诗人心中之火,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之际,即便是一介书生也愤然而起,欲投笔从戎。
“牙璋辞凤阙”,大将受命于皇帝已经率领大军出发。“铁骑绕龙城”,“铁骑”指强大精锐的征伐军队,“龙城”是匈奴的城堡,这里泛指敌人的城堡或营地,这句诗渲染了战事紧张的气氛,描绘出唐军威武雄壮、所向无敌的气势。一个“绕”字形象地说明了唐军快速奔袭,将敌军紧紧包围起来,描绘了战争的势态。
“雪暗凋旗茴,风多杂鼓声。”这两句描绘了阔大而激烈的战争场面。大雪飞卷,战意弥漫,连军旗上的彩图都黯然失色;烈风乱卷,掺杂着战鼓声声,显得更加急促惨烈。诗人没有直接写战斗过程,而是以“雪暗凋旗”和“风杂鼓声”勾勒出疆场鏖战的场景。一方面通过渲染酷寒来描述战场的艰苦,另一方面用长风急雪象征战斗的激烈,把旌旗漫卷和急迫鼓声中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情景刻画出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尾联两句是诗人的呐喊:哪怕只是当个低级军官,也好过做一个弄墨书生苟且偷安。这是诗人杀敌报国雄心的真实写照。
戍边难,从军苦,生死又未卜,军人们常常承担妻离子散的危险。明月当空,令他们想起远方的家人,对家的思恋也会油然而生。可是,这些似乎都只是军旅生活的插曲,而回荡在他们心中的主旋律,永远都是“征战”。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P7-9
唐诗的情境有两端:一端是风流,一端是落寞。
唐诗的风流藏在大唐的山山水水中,藏在大唐的社会生活中,藏在大唐人的眉梢与眼角中。因为人风流,所以诗风流,所以大唐风流。
大唐给我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风流,这风流多半是因为酒。大唐,似乎永远都是醉醺醺的。大唐之醉,缘于人醉。“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李白之醉,因为李白,唐诗的风流倍添色彩。李白喝醉了自己,也喝醉了唐诗,更喝醉了大唐。
在唐诗里,我们可以与豪迈相遇,它是唐诗的另一种风流。我们遇到了王维,他在沙场高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满怀一腔热血走进沙场,开启了自己的征战之旅;我们也遇到了岑参,他把大部分的才情都献给了边塞,这个古道热肠的汉子,迎着簌簌的北风,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男儿……
唐诗的风流多半给了儿女情长。“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将低回的情语化作绵绵的诗行;多情的崔护低吟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寻找那个艳若桃花的姑娘;元稹流着眼泪高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因为儿女情长,所以唐诗多了风流。当那些用心血吟出的诗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唐诗的别样色彩。
多情红颜的相思更增添了唐诗的风流韵味。她们慨叹“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她们明知相思无益,却仍然强颜欢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情愫让人感伤;“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让人垂怜;“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更是让人平添忧伤。诗人写相思,我们悟相思,在诗人的落笔处,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多情的人在暗自忧伤。
唐诗里的另一种风流源于隐士。他们在繁华世界外或山水田园间.辟半亩地,扎两道篱,以清茶淡酒,安守一颗无华的心。然后,把这份淡然的风流写成诗句,展示给后人。于是,我们看到了“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王维,看到了“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杜甫……
落寞是唐诗的另一特色。落寞不但在痛苦相思处,更在断肠离别时。人间最是离别苦,然而,离别却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也围绕在那些唐朝诗人身边。诗人本来就是多情的种子,每逢离别,忧伤的情绪就再也按捺不住,他们凄然悲歌“相见真如不见”、“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唐诗里的落寞在于感伤。感伤流年无情,人生韶华短;感伤壮志难酬,所求何其多;感伤物是人非,只能事事休;感伤漂泊之苦,何时归故乡……这些感伤构成了唐诗里的落寞,也构成了唐诗的另一种格调。
风流与落寞,是唐诗的两端,是唐诗里的两种格调。本书将从浩如烟海的唐诗里选取最典型、最动人的诗篇,并辅以生动有趣的解析,让你醉倒在最美的唐诗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