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致命文字(中国古代文祸真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钟琴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不可不知的文人的血泪史、文化的灾难史、专制统治者的暴行史。书本以大量的图片和细腻的笔法向您图说三千年来文人因文得祸的种种悲剧和惨案,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文字冤狱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内容推荐

仓颉造字,鬼夜哭。

只字立招祸,片纸竟灭族。

传承人类文明的文字,如何竟成为致命的祸根?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官、骋才弄笔的文士、发愤抒情的诗人、经纶满腹的学者、学而不倦的书生……甚至胡写乱涂的疯子,为何因文得祸,惨遭贬谪、监禁、流放、鞭笞、枭首、腰斩、戮尸、灭族……

本书以大量的图片和细腻的笔法向您述说近三千年来文人因文得祸的种种悲剧和惨案!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文字狱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目录

绪论 避席畏闻文字狱

 一、文祸之种类

 二、文祸之界定

 三、文祸与专制

 四、文祸之影响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暴行——宋代之前的文祸

 一、仓颉夜哭良有以——文祸溯源

 二、文采风流化土苴——秦始皇焚书坑儒

 三、汉儒之罪甚秦灰——汉武帝罢黜百家

 四、由来贾祸是文章——汉、魏、晋、南北朝文祸

1.杨恽腰斩始末

2.两汉文祸

3.魏晋文祸

4.南北朝文祸

5.崔浩史祸

6.谶纬、佛教之劫

 五、莫向诗中著不平——隋、唐、五代文祸

1.隋代文祸

2.唐诗并非无讳避

3.唐代两起特殊的诗祸

4.唐、五代文祸

第二章 排斥异己的借口——两宋以及辽、金、元文祸

 一、天涯宦迹左迁多——北宋文祸

1.书禁与诗禁

2.李煜之死

3.柳三变词祸

4.胡旦《河平颂》诗祸

5.“奏邸狱”中的插曲以及李淑等人的诗祸

6.蔡确《夏日登车盖亭》诗案

7.王禹偁修《太祖实录》史祸

8.秦观、黄庭坚等修《神宗实录》史祸

9.宋徽宗朝的文祸

 二、作诗博得一生穷——苏轼“乌台诗案”

 三、骨朽人间骂未销——秦桧制造的文祸

1.二十年兴缙绅祸

2.李光、程瑀等人的著述祸

3.胡铨文字狱以及王庭珪、张元干诗祸

4.黄公度、汪藻、张扩等人的诗祸

 四、抽刀断水水更流——南宋后期文祸

1.“伪学”之禁

2.梅花大公案

3.贾似道制造的文祸

 五、百年世事不胜悲——辽、金、元文祸

1.萧观音、萧瑟瑟诗祸

2.张钧、周昂文祸

3.元代的诗祸

4.元代的禁书令

第三章 脍炙人口的虐政——明代文祸

 一、血染斑斑事最奇——朱元璋制造的文祸

1.嗜杀成性的独夫

2.表笺之祸

3.朱元璋制造的诗祸

4.《孟子》之劫

5.高启腰斩惨案

 二、斯民何苦际斯时——朱元璋之后诸朝的文祸

1.方孝孺灭族惨案及其余波

2.张楷、韩邦奇等人的诗祸

3.策试、著述之祸

4.颜钧、何心隐之狱始末

5.雒于仁大骂万历帝

6.刘瑾兴风作浪

7.魏忠贤制造的血案

 三、人生至此道宁论——嘉靖年间的文祸

1.胡缵宗、吴廷举诗祸

2.“乡试录”风波

3.李梦阳文祸

 四、志士不忘在沟壑——“异端之尤”李贽之死

 五、谤声易弭怨难除——明代的禁书

1.“不禁之禁”与严禁

2.“妖书”事件

第四章、禁锢思想的手段——清朝文字狱

 一、万马齐喑究可哀——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

1.怀柔高压.软硬兼施

2.借修书之名.行毁书之实

3.大兴文字狱.血案惊天下

4.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二、数声哀怨半天闻——顺治、康熙朝文字狱

1.函可《变记》案

2.庄氏《明史》案

3.戴名世《南山集》案

 三、矰缴每从文字始——雍正朝文字狱

1.“名教罪人”钱名世案

2.查嗣庭试题案

3.吕留良、曾静案

4.谢济世注《大学》案

5.陆生楠《通鉴论》案

 四、杀人如草不闻声——乾隆朝文字狱

1.伪孙嘉淦奏稿案

2.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

3.余腾蛟诗词案

4.蔡显《闲闲录》案

5.王锡侯《字贯》案

6.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7.卓长龄等人逆诗案

8.疯子文字狱

9.贺世盛《笃国策》案

 五、风吹枷锁满城香——《苏报》案

风云际会

雷霆之声

相延入狱

法权之争

无可奈何

铁槛捐躯

后记

试读章节

方孝孺灭族惨案及其余波

1398年,朱元璋死,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接受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准备逐步剥夺朱元璋分封的诸侯王的权力。在诸王中,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的实力最强大,因此,建文帝“削藩”的矛头实是直指朱棣。朱棣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乃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打着“靖难”的旗号从北京兴兵南下,理由是建文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是“奸臣”,所以必须由他麾兵南下来铲除这两个人。这与西汉“七国之乱”时七王打出的“清君侧”的旗号如出一辙。

这时的南京朝廷中,良臣宿将早已被朱元璋当做“棘刺”铲除干净,剩下的只是一群毫无远见卓识的庸臣,因此朱棣的“靖难军”所向披靡,势力越来越大。而在平叛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却不知听了哪个腐儒的话,下了一道诏令,说什么“古人云,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这样一来,有谁还敢与朱棣对垒?于是,燕兵攻城时,朱棣身先士卒,朱允炆的军队见了连箭都不敢发,生怕误伤了皇帝的叔叔。结果,燕兵节节胜利,终于攻破南京,朱棣当上了明成祖。建文帝在城破时下落不明,一说被火烧死了,一说从地道里逃出后当了和尚,其结局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朱棣在残暴严酷方面颇类其父。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也效仿他老子,密织文网,屡兴大狱。文人们作诗、撰文、讲学、出试题等等,皆有可能得祸。

朱棣要做皇帝,需要正名,需要士大夫们的支持。在物色即位诏书起草人时,朱棣看中了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他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朱元璋在世时,虽闻方孝孺之名,但没重用他,说:“现在还不是重用方孝孺的时候”。意在将方孝孺留给皇太孙朱允炆提拔,好让方孝孺效忠于朱允炆。建文帝即位后,立即召之为翰林侍讲,次年升为侍讲学士,凡遇国家大事常向他求教。所以,方孝孺深感建文帝的知遇之恩。

燕军占领南京后,方孝孺及建文朝的大臣们纷纷被捕。朱棣认为,起草即位诏书非方孝孺莫属,首先,方孝孺为建文帝旧臣,是闻名遐迩的大儒,社会影响极大。如果诏书出自方孝孺之手,那么,连一代儒宗方孝孺都承认燕王做皇帝的合法性了,天下文人学子还有什么不服的呢?其次,方孝孺文笔好,可以将即位诏书写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于是,他将方孝孺召来,很客气地给方孝孺设了座位,说:“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劝方孝孺不要自己难为自己,自称挥兵南下,只不过想效法周公在朝中辅佐周成王罢了。

方孝孺针锋相对地反问:“成王在哪里?”

朱棣道:“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问:“为什么不立他的儿子?”

朱棣耐着性子说:“国家稳定,要依靠年长的人。”

方孝孺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有点不耐烦了,说:“这是我的家务事!”然后令人将笔交给方孝孺,说:“诏书非你起草不可!”

方孝孺哭道:“死就死,诏书不能写!”然后拿起朱棣为他准备好的纸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不禁勃然大怒,道:“你不怕死,难道不怕灭九族吗?”

方孝孺倔强地说:“就算灭我十族也不怕!”

朱棣暴跳如雷:“我就成全你,灭你十族!”

历来犯人亲属连坐,顶多株连九族,即父族四辈、母族三辈、妻族两辈,未闻有“灭十族”之说。而受愚忠思想毒害极深的方孝孺一句负气之言,竞真的被灭“十族”了。这第十族指什么呢?朱棣气冲冲地下令,将方孝孺的朋友、学生当作其“十族”,列为诛灭之列。

朱棣发兵南下时,其谋士姚广孝说:“城下之日,彼(方孝孺)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可能早将姚广孝的话忘到九霄云外了。

朱棣在灭方孝孺“十族”之时,每杀一人,都令在方孝孺面前施刑。方孝孺心肠也够硬够狠的,居然为了愚不可及的“忠君”观念,忍看其亲戚、朋友、学生一一被杀,总共有870多人被朱棣处死。最后,朱棣才处死方孝孺。行刑者先用刀将方孝孺的嘴割至两耳边,之后将方孝孺车裂于市。

方孝孺临刑前还作了首绝命词:

天将离乱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

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朱棣杀方孝孺后,又将起草诏书的任务交给了宋濂的学生楼琏。楼琏为避免亲戚朋友受牵连,只好从命,回家对妻子说:“我固甘死,正恐累汝辈耳。”遂在夜里上吊自杀了。

深为建文帝所器重的著名文人练子宁也被朱棣割掉舌头,然后凌迟处死。

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仍余怒未息,又下了一道诏令:藏方孝孺诗文者,罪至死!

由于方孝孺的文章冠绝一时,所以读书人多有收藏其诗文集者。朱棣的禁书令下达后,有个叫章朴的读书人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及第,被选为庶吉士。不久便因事入狱。在狱中,章朴结识了一个叫杨善的犯人,章朴便将杨善引为患难之交,无话不谈。后来,章朴告诉杨善,他还偷藏了一部方孝孺的诗文集。杨善要求借阅,章朴便将书借给了这位患难之交。不料杨善不善,竞密告朱棣,想通过出卖朋友的办法官复原职。朱棣果然大怒,令将章朴押到闹市杀掉。章朴死前作《绝命诗》云:

面母终无日,归魂定有期。

空令二三月,鹃带血痕啼。

而那个卖友求荣的杨善,竟因此官复原职,之后还不断得到提升。

方孝孺著作被禁的同时,练子宁、茅大芳等人的著作也遭查禁。练子宁被朱棣处死后,宗族被杀的达151人,其诗文集《金川玉屑集》直至正德年间才重见天日。

茅大芳也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名浦,泰兴人,建文帝时任右副都御史。朱棣率兵南下之时,茅大芳写了首诗赠给朱元璋的女婿、淮南总兵官梅殷,诗云:

幽燕消息近如何?闻道将军志不磨。

纵有火龙翻地轴,莫教铁骑过天河。

关中事业萧丞相,塞上功勋马伏波。

老我不才无补报,西风一度一悲歌。

诗中的“天河”指淮河。茅大芳希望梅殷凭淮河之险阻遏燕兵南下,像汉丞相萧何、伏波将军马援那样为了明朝江山建立功勋。此诗慷慨激昂,“闻者壮之”。

朱棣攻下南京之后,将茅大芳抓来,质问他给梅殷写诗之事。茅大芳毫不畏惧,坚决不降。朱棣大怒,便将他与他的三个儿子都杀了,两个孙子也死在狱中。茅大芳的妻子死后,朱棣下诏:“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中曾就这一史实评论道:“君臣之间的问答,竟是这等口吻!不见旧记,恐怕是万想不到的罢。但其实,这也仅仅是一时的一例。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宋濂是方孝孺的老师,其诗集中有一首七言古诗,题为《送方生回宁海》,结果宋濂的诗集再版时,这首诗被墨涂盖。原因就是此诗是为方孝孺写的,“方生”即方孝孺。

当时,不仅方孝孺的诗文横遭查禁,凡与方孝孺有片言只语往来的人,都未免于祸。严禁方孝孺诗文流传的禁令到朱棣的重孙、明英宗朱祁镇时尚未解除。

直到宣德年间(1426一1435),方孝孺的作品集才逐渐公开印行。方孝孺的诗文能流传下来,多亏了一个叫王称的人。

王称,据说是方孝孺的学生,可能在朱棣灭方孝孺“十族”时侥幸漏网。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方孝孺的诗文抄了一部,改名为《侯城集》,偷偷保存起来,这才使方孝孺的作品得以存世。宣德之后的方孝孺诗文集改名为《逊志斋集》。

为了将建文帝一朝的大臣们全部铲除,朱棣发明了骇人听闻的“瓜蔓抄”。所谓“瓜蔓抄”,顾名思义,即顺藤摸瓜,只要是牵连在这根藤上的,全部连坐。而实际上更恐怖,只要抓获一人,在严刑之下,他会乱咬乱供,牵连好多人。而这些人也要被严刑逼供,人数越供越多,往往一人被抓,千人连坐。据《明史·景清传》,御史大夫景清被灭九族后,其老家的乡亲也受到牵连,“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大理寺少卿胡闰被灭族后,被杀者有217人。其家乡居然“一路无人烟”。

经过血腥大屠杀,朱棣终于将建文帝一朝的官员诛杀、贬斥一空。俗语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一点都不夸张。

除了针对建文朝著名文臣的大屠杀之外,朱棣对普通文人的文字作品也不放过。  。

朱棣即位第二年,饶州府士人朱季友赴阙献书,其大作“专诋周、程、张、朱之学”。朱棣读后,大骂朱季友为“儒之贼也”,认为其毁谤程朱理学的行为是毁谤圣贤,遂将年已70岁的朱季友施以廷杖一百,焚其著书,“无误后人”。

诗人瞿佑因一首诗冒犯了朱棣,先被打人大牢,之后被贬谪到保安(今陕西延安)达十年之久。

朱棣曾担心其诛杀太过,罪孽深重,便在觉生寺铸了一口大钟请求佛祖宽恕。清朝乾隆皇帝见到这口大钟,曾赋诗道:瓜蔓连抄何惨毒,龙江左右京观封。谨严难逃南史笔,忏悔讵赖佛氏钟!

乾隆皇帝作诗指责永乐皇帝之时,却不想想,他大兴文字狱,搞“瓜蔓连抄”,比朱棣逊色不了多少。他自己双手沾满了文字狱罹难者的鲜血,却笑话朱棣滥杀无辜,倒也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

P175-179

后记

这个书稿,早在20年前就开始动手写了。那时,我还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某日从图书馆借出两本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的影印本《清代文字狱档》,翻看之下,竞对历代文字狱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在图书馆搜集资料,准备写一本有关文祸史的书。

到1988年毕业时,我已经写了10余万字的初稿。工作后,又用业余时间续写了十几万字,完成了初稿。1992年,我将书稿寄给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陈福仁编辑,但书稿在陈先生处压了2年没能出版,后来陈先生不无遗憾地将书稿退给了我。本想拿出时间修订一遍,但这时候,我正忙着应春风文艺出版社左云霖先生之约撰写《贞观遗事》,后来又陆续应一些出版社之约撰写了《奇兵制胜术》、《戏说宋高宗》、《奇正军神》、《经国巨贾吕不韦》等书稿,几年间出版了六七本,也就将此本书稿的修改之事置于脑后了。

2007年秋,出版界的友人万会海先生几度向我约稿,我便找出这个书稿,在输入电脑的过程中做了一次比较大的修改。经万会海先生推荐,此稿得到了安徽人民出版社的青睐。根据出版社的意见,我又用了4个月的时间对全稿做了全面修订。在此,特向安徽人民出版社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以及万会海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在修改过程中,我参考了一些近几年面世的书籍和文章,吸取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恕不一一列举。李最欣、赵发国等良师益友对我鼓励良多,在此一并致谢!

于书稿即将付梓之时,遥思20年前不揣鄙陋,率尔操觚,虽无筚路蓝缕之功,究有焚膏继晷之劳,不禁感慨系之。当时尚无关于历代文祸的专著可供参考,特别是清朝之前的文祸资料,散见于正史、野史之中,简牍盈积,浩如烟海。管窥蠡取,难免挂一漏万,疏漏谬误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李钟琴

2008年3月7日于淄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