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他本名乔达摩·悉达多,35岁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鹿野苑第一次对五比丘宣讲佛法,创立佛教。随后他踏遍恒河两岸,度化无数信众,直到80岁那年涅槃于拘尸那罗城。2500多年过去了,佛教已成为世界性宗教,对当今社会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不仅生动再现了释迦牟尼一生中的所有重大时刻,而且收录28篇佛本生故事,讲述释迦牟尼何以成佛的前世因缘。此外,还总结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修行、典籍、发展历史等,力图让读者对释迦牟尼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真正领悟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同时,本书采取左文右图的编辑手法,让你的阅读变得轻松高效,充满乐趣。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古印度邦国迦毗罗卫的太子。他因为感悟到人生的本质是“苦”,遂而离别亲人、抛弃一切荣华富贵,出家修道,以期摆脱烦恼,拯救世人脱离苦海。经过数年苦修,释迦牟尼终于在35岁悟道成佛。从此,释迦牟尼的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宣传佛法、度化众生,用一生的实践来兑现自己当年的诺言。直到他80岁那年,涅桨于拘尸那罗城。2500多年来,佛教对东方世界的宗教、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东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佛陀的思想和智慧,仍能给我们以教诲和启示。
本书采用了一种针对现代人知识结构和生活节奏特点的全新编辑模式。其特点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打开本书,我们以生动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画将佛祖极富传奇性的精彩一生和佛教深奥的哲学思想呈现在你面前,让你轻松阅读。
释迦牟尼佛战胜魔罗/2~3
坛城中的释迦牟尼佛/4~5
佛教中的地狱和六道/6~7
史实与神话:印度大地上的释迦牟尼行迹/8~17
尸毗王本生故事/18
编者序:释迦牟尼与佛教/20
本书阅读导航/28
第壹章 佛教与释迦牟尼
1.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32
2.沙门思潮:佛教产生时的印度思想历史背景/34
3.佛祖传奇:释迦牟尼生平/36
第贰章 释迦牟尼传奇的一生
1.太子诞生:迦毗罗卫是释迦牟尼的故乡/40
2.仙人来访:阿私陀预言太子的命运/42
3.沉思冥想:悉达多太子与众不同/44
4.情定比武场:悉达多太子迎娶耶输陀罗/46
5.出四门游:悉达多太子见“老、病、死”/48
6.离宫出走:悉达多深夜离开迦毗罗卫/50
7.跋伽仙林:悉达多太子与苦行者们的争论/52
8.迦毗罗卫的使者:净饭王派使者规劝悉达多/54
9.俗利劝诱:王舍城见频婆娑罗王/56
10.非想非非想处:阿罗逻伽蓝仙人的解脱之道/58
11.独自修炼:伽耶山太子修苦行/60
12.降魔:悉达多成佛前的最后障碍/62
13.终成正果:悉达多树下成佛/64
14.初转法轮:佛教僧团成立/66
15.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最初的在家信男女/68
16.三迦叶皈依:佛教僧团扩大到1000人/70
17.竹林精舍:佛陀获得第一个传法基地/72
18.继续扩大僧团:佛陀在竹林精舍又收诸多弟子/74
19.祗园精舍:舍卫城建传法基地/76
20.回乡说法:释迦族诸王子皈依佛门/78
21.最初的比丘尼:波闲波提率500妇女加入僧团/82
22.须提那的故事:佛陀制定戒律的因缘/84
23.行五善,除四恶:佛陀规劝玉耶女/86
24.礼拜六方:善生归佛化/88
25.阿难的烦恼:摩登伽女出家证圣果/92
26.迫害开始:佛教僧团受到外道陷害/94
27.叛教遭报:提婆达多自取灭亡/96
28.十大比丘:佛陀的十大弟子/98
29.非常教化:佛陀富有魅力的教育方式/110
30.最后时刻:佛陀在涅槃前的说教/114
31.娑罗双树:佛陀最终涅槃/118
第叁章 释迦牟尼本生故事
1.佛本生:讲述佛祖前世的故事/122
2.太子舍身饲虎:布施的极致/126
3.具光王与白象:佛是调伏自心的勇士/128
4.毗琉璃王屠杀释迦族:善恶业报如影随形/130
5.忍辱仙人与歌利王:忍辱波罗蜜/132
6.18颗头颅水怪与数论派哲学家:粗言秽语酿成大祸/134
7.追求佛法真理可舍身取义:婆罗门与罗刹/136
8.大悲心太子与八关斋戒:佛法不离世间法/138
9.鸟、兔子、猴子和大象的故事:和睦四瑞/140
10.装死的小鹿:知识的重要性/142
11.沙漠魔鬼与两队商人:五度如盲,智慧为导/144
12.美食国王与爱欲使者:贪婪是束缚/146
13.孤独的患病比丘:修行应积福业/148
14.忍辱的水牛:嗔怒只能伤害自己/150
15.致命的毒草:无明是轮回的祸根/152
16.守财奴与我所鸟:钱财乃身外之物/154
17.起死回生的咒语:学习应戒骄戒躁/156
18.贪吃蜜草的羚羊:五欲的束缚/158
19.六牙白象与猎人:佛菩萨无处不在/160
20.婆罗门善慧:积财应积七圣财/162
21.气馁的比丘:精进波罗蜜/164
22.为人做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非时而啼的公鸡/166
23.愚钝的比丘:消除业障是证悟的前提/168
24.佛为什么有塔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塔因/170
25.中空的芦茎:佛法大海以信能入/172
26.鹿住优婆夷的疑惑:断淫欲不一定能解脱/175
27.去除合不合意与无所谓:佛法的修根/176
28.娑竭陀长老与酒:酒是穿肠毒药/178
29.蠢笨的学生:事物是千变万化的/180
第肆章 佛教基本教理
1.四圣谛:世间四条真理/184
2.世界的起源:缘起/186
3.事物的存在形式:无常与无我/188
4.佛教对鬼神的认识:无神/190
5.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命运:轮回/192
6.佛教理想的永恒状态:涅槃/194
7.成佛的素质:佛性/196
8.认识世界本源的正确方法:中道/198
9.卑贱生贤达:佛教的平等观念/200
10.佛教另类的价值观:不一样的善与恶/202
第伍章 佛教的修行
1.修行含义和目标:佛教修行概说/206
2.三学:佛教基础修行之戒、定、慧/208
3.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三十七道品/210
4.小乘佛教的修行阶段:四向四果/212
5.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与阶段:菩萨行与菩萨果位/214
6.密宗的修炼法门:三密/216
7.密宗的四个修行阶段:四部瑜伽/218
8.佛教信徒的种类:七众/220
9.佛教僧团的活动准则:戒律/222
10.最严格的佛教戒律:具足戒/224
第陆章 佛教典籍
1.佛教三藏是佛教典籍的基本分类:经、律、论/228
2.佛教典籍是逐步形成的:四次结集/230
3.佛教典籍大集合:大藏经/232
4.原始佛教的经典:四部《阿含经》/234
5.众说纷纭:部派佛教的论藏/236
6.诸法实相:大乘佛教《法华经》/238
7.经中之王:大乘佛教《华严经》/240
8.一切性空:大乘佛教《金刚经》/242
9.密宗的经典:《大日经》与《金刚顶经》/244
10.中国本土的佛经:《坛经》/246
第柒章 佛教发展史
1.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分裂成许多宗派/250
2.佛教走上新阶段:大乘佛教/254
3.早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中观派/256
4.中期大乘佛教的代表:瑜伽行派/258
5.大乘佛教的末期代表:瑜伽中观派/260
6.印度佛教的终结:密宗/262
7.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在中国/264
8.半岛佛传:佛教在朝鲜/268
9.北传的终点:佛教在日本/272
10.南传的起点:佛教在斯里兰卡/274
11.1500多年的传承:缅甸的佛教/278
12.绝对主流:泰国的佛教/282
13.扶南佛影:柬埔寨的佛教/284
14.受中国的影响:越南的佛教/286
15.曾经的佛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佛教/288
附录
一、佛、菩萨、罗汉/290
二、佛教常见难字注音/296
三、佛教基本概念/298
四、佛教戒律/299
五、佛教典籍/300
六、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原文/303
4 情定比武场
悉达多太子迎娶耶输陀罗
优陀夷率领求婚的使团到达天臂城后,得知已经有许多国家的王子向耶输陀罗求婚了。甚至天臂城主已经收下了其中一人的聘礼。就在这时,耶输陀罗挺身而出·向自己的父亲表达了要嫁给悉达多的意愿。于是,在优陀夷的提议下,天臂城主决定召开一次比武大会——比武招亲。
到了比赛这一天,天臂城宾客云集,周围国家的王子来了许多。迦毗罗卫不仅悉达多来了,而且他的堂兄,白饭王的大儿子提婆达多也来了。他也想娶耶输陀罗为妻。
比赛分为3个项目,分别是射箭、击剑和斗醉象。比赛规则为,有两项取得第一者,即为胜利者。如果有两人以上都是胜利者,那就再进行决赛。在第一项射箭比赛中,悉达多很顺利地就得了第一名。在第二场的击剑比赛中,最终决赛的是悉达多和提婆达多。悉达多不愿与堂兄刀剑相向,放弃了比赛。于是,提婆达多获胜。在第三场斗醉象的比赛中,被人灌醉了的大象异常狂躁,接连杀死了几位勇士。看到这种情景,包括提婆达多在内的众王子纷纷放弃了比赛。轮到悉达多上场了,他甚至连武器都没有拿,就走进了象笼。奇迹发生了,狂怒的大象看着眼前的悉达多,逐渐平静了下来。悉达多说道:“朋友,你这是怎么啦,刚才还那么疯狂?是我们人类不对,先把你灌醉酒,然后还逼你搏斗,我向你道歉了。”
大象默默地听着,流下了眼泪,继而长啸了两声,趴在地上。悉达多骑了上去,大象稳步起身,驮着他走向铁门……。“开门!”悉达多喊道。随着铁门打开,悉达多骑着大象走了出来,绕着赛场缓缓而行。这时,全场响起了胜利的欢呼。悉达多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美丽的耶输陀罗。结婚之后,他们还有了一个儿子,起名罗喉罗,意为“枷锁”。
5 出四门游
悉达多太子见“老、病、死”
净饭王见太子经常闷闷不乐,就让太子坐马车出去游玩,并告诉驾车的驭者车匿,一定要带太子到有欢乐的人群和有美丽的景色的地方去。
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他刚来到京城的东门,就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悉达多看到这个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人在儿童时受父母宠爱,青年时英俊潇洒,壮年时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许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达多看到老人后心情难过,就叫车匿调转马车,驱车向京城南门走来。刚到南门,就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的病人。病人一边走,一边不断痛苦地呻吟着。悉达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难以想象。”
看到病人后,悉达多太子的心情更糟糕了。于是,悉达多太子就又调转马车来到京城的西门,刚到这里,他就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死人迎面走来,随行的亲属悲痛地嚎哭着。悉达多太子叹息地自语:“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当死亡来临时给每人带来的恐惧,使人多么难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许多亲朋的无限悲痛。这些痛苦,永无休止,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叫人多么苦闷,多么烦恼。”于是,他又立即离开西门。
最后,悉达多太子驱车来到了京城的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修道的人从对面走来。这沙门(印度当时称出家人为“沙门”)身穿袒右肩的黄色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钵,态度严肃安详。太子上前恭敬地问道:“请问,你是什么人?”沙门答:“我是一个出家修道之人,为了摆脱人生的苦恼而刻苦修行。”太子听了很高兴,说:“我也希望做你那样的人。”说罢,再看那个沙门已经不见了。 从此,悉达多太子便立下了出家修道的宏愿。 6 离宫出走
悉达多深夜离开迦毗罗卫
自从悉达多太子上次出城游玩,在北门见到那个修行的沙门之后,心中就立下了出家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彻底摆脱俗世间的一切烦恼,能够永生不灭。
于是,悉达多太子在29岁那年,他终于鼓足勇气对净饭王说他要出家修道。净饭王听后又是愤怒又是悲伤,极力劝阻悉达多放弃这种想法。可是悉达多太子意志坚定地对净饭王说:“如果现在父王能满足我的4个愿望,我就不去出家。一,世间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所有的东西都不损不灭!”净饭王知道太子的心是不可回转了,他只有尽力地想出种种方法来挽留他。所以,他就增加更多娇美的宫女,添置更多悦耳的乐器,引诱太子情欲的心。此外,他又令人日夜防卫,阻止太子出家;国中诸大臣,也常到太子的宫中,劝他接受父王之命,预备嗣位的大典。
万事小心,可终有疏忽的一天。就在一天夜里,不知为什么,宫女和卫兵都睡着了。悉达多太子即披衣而起,看看睡着的耶输陀罗和罗喉罗以及那些宫女们,心想:“我不能再有一刻的踌躇,我要赶快离开这里去寻求解脱的地方!”
太子即时下了坚定的决心,就经过沉睡着的宫女身旁,轻轻地走向驭者车匿住的地方。他唤醒车匿后,说道:“车匿!把白马犍陟带来!”车匿预感到了什么,不愿意去做,可在太子低沉而有权威的声音面前,他只能去做。
于是就这样,太子上了马车,命令车匿一同驾车出城去了。这时的迦毗罗卫城内,万籁俱寂,所有人都在熟睡之中,唯有太子、车匿和白马犍陟如流星一般,奔向远方。
P46-50
佛教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本属于反婆罗门教主义思潮中的一支小小教派,可在经过2500多年的发展之后,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比如在中国,佛教早在隋唐时期便已完成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如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佛教甚至取得了国教的地位。不仅在东方,近年来很多西方青年也逐渐对佛教产生兴趣,至此,佛教开始登上欧美大陆,佛教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呢?这一切都与一个称之为释迦牟尼的人有关,因为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努力与智慧为今天佛教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时光倒流到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
在一座名为伽耶山的苦行林中,一位青年坐在一棵大树下,正在冥思着什么。他就是年轻的释迦牟尼,此刻正在苦苦地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本是位于古印度东北部的一个小小邦国——迦毗罗卫的太子。悉达多太子从懂事时起就常常思考人生、思考世界。当他有一天发现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烦恼的时候,便发誓要为全人类找到一条解脱的大道。为此,年轻的太子抛弃了自己的王国,妻儿以及一切荣华富贵,毅然出家修道去了。6年过去了,就在本段开头所提到的那片苦行林中,悉达多太子终于证悟了真理,从此自称为“佛”,意为“觉者”,也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随后,释迦牟尼只身赶到鹿野苑,向曾经侍奉过自己的5名侍卫宣讲了自己的感悟,并度化了他们,收其为弟子。这件事在佛教史上被称为“鹿野苑初转法轮”,这是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佛教的正式成立。从此,释迦牟尼就带领着这5个人踏上了布教的旅途,开始伟大而辉煌的事业。他的目标是消灭一切烦恼,拯救众生脱离苦海。释迦牟尼用一生实践着他的诺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释迦牟尼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上至国王,下至奴隶,千千万万的人从他的教法里获得了解脱。比如,在度化奴隶优波离时,佛陀主张”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的众生平等精神。这种精神在几千年前的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不啻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和革命性。这不仅体现了佛陀所具有的革命家的魄力,同时也体现了他那颗仁慈的、温暖的,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的心。
45年过去了,在释迦牟尼80岁那年,他涅槃于拘尸那罗城的娑罗树林里。涅槃之前,佛陀预言他的教法将于不久之后弘传北方,未来还会流行于西方。2500多年过去了,释迦牟尼的预言应验了。以佛教为载体的佛陀精神还会流转下去,继续教诲世人,给世人以人生的启示。
在早期佛教典籍中,并没有关于释迦牟尼生平的完整记录。其事迹主要散见于佛教各宗派的经律中,而且往往与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但经过整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释迦牟尼一生的主要事迹。本书就是以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为主体,追寻他的一生,温习他的学说。通过阅读,感知佛陀智慧的头脑、慈悲的胸怀,希望会为那些浮躁,忙碌的现代人带来一股清凉的风。本书还收录了一些佛本生故事,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前在转世轮回中发生的一些因缘故事,其中很多道理对现代人也会很有启发。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论,佛教的修行实践、佛教典籍,佛教的发展历史等方面作了分章阐述。这对了解佛教知识,更全面地了解释迦牟尼的思想也很有帮助。
本书的最大亮点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图解”形式的编辑手法,可以让您的阅读变为一场轻松愉快之旅。其特点是:
①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为您解决宗教术语的限制和障碍。
②用绘图、考古照片、表格等将您的阅读形式从线性的文字带进三维的立体空间。
③将文字、图表等丰富却零碎的各种视觉元素,综合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体系。 您在看完本书之后,产生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或是引起了您的一些思考,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由于受到编者自身水平能力的限制,我们在编写本书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我们在此诚恳地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