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特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
《大卫·科波菲尔》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有“狄更斯式”的和蔼可亲的诙谐幽默、多愁善感的情调和感人至深的深情流露。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说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坎坷经历和个人的奋斗过程,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小镇、渔村、城市、工厂、律师事务所等广阔的生活图景,揭露了造成大卫不幸的根源。在客观上,小说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作者把社会问题看成道德问题,既表现了生活中的恶,也表现了生活中的善,并指出善最终能战胜恶。通过大卫的奋斗表明,要摆脱困境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不与丑恶的现实同流合污,只要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就能获得成功。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道德理想。
第一章 来到人问
我出生在萨福克郡的布兰德斯通。我是一个遗腹子。当我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时,我的父亲已经闭上眼睛看不到这个世界六个月了。一想到他竟会从来没有见过我,即便是现在,我也觉得有点奇怪。至于儿时看到教堂墓地里我父亲的白色墓碑,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所引起的种种联想,以及当我们家的小客厅中亮着温暖的炉火和明亮的烛光,门窗却紧锁,把父亲的坟关在门外,让它独自待在那寒夜之中,这引起我无限的同情。
我的父亲有一位姨母,因而也就是我的姨婆了,她是我们家的主要大人物。她叫特洛伍德小姐,我的母亲却总把她叫做贝特西小姐,不过,这只是在我那可怜的母亲,克服了对这位可怕人物的畏惧之心后敢于提到她时,才这样叫她。我这位姨婆曾嫁过一个比她年轻的丈夫,他长得很英俊,但他并不像古训“行为美才是美”所说的那样——因为他大有打过贝特西小姐的嫌疑,有一次,为了生活费用上的事两人发生争论,他甚至粗鲁狠心地要把她扔出三楼窗口。这些脾气上互不相投的事实,使得贝特西小姐决定给他一笔钱,经双方同意,两下分居。然后他就带着他的钱到印度去了。
我相信,我的父亲曾经是她所宠爱的人,可是他的婚事把她给深深得罪了,原因是她认为我的母亲是个“蜡娃娃”。她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母亲,不过她知道我的母亲还不满二十岁。我的父亲和贝特西小姐从此没有再见过面。父亲结婚时,年龄比我的母亲大一倍,而且身子骨也不大好。结婚后一年,他就去世了。如我前面所说,这是在我出世前六个月。
这就是那个多事而重要的星期五下午的情况。
那天下午,我的母亲正坐在壁炉前,忽然看到有一个陌生的女人往庭园里走来。
我的母亲又朝那女人看了一眼,她确信地预感到,这人准是贝特西小姐。她径直朝屋门走来,这种凌厉笔挺的姿势和从容不迫的精神,别的人是不可能有的。
“你就是大卫·科波菲尔太太吧?”贝特西小姐说。
“是的。”我的母亲有气无力地回答。
“有一个特洛伍德小姐,”来客说道,“我想你听说过她吧?”
我的母亲回答说,她很荣幸,听说过那个大名。
“你现在见到的就是她。”贝特西小姐说。我的母亲听说后就低下头,请她进屋。
她们一起走进了我母亲刚才待的小客厅,坐了下来,可贝特西小姐依然一言不发,我的母亲极力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没能忍住,终于哭了起来。
“啊,得啦,得啦!”贝特西小姐急忙说,“别这样!行啦,行啦!”
可是我的母亲怎么也忍不住,直到哭够了才止住了眼泪。
“摘下你的帽子,孩子,”贝特西小姐说,…让我仔细看看你。”
我的母亲就按她的吩咐把帽子摘下了。
“哟,我的天!”贝特西小姐叫了起来,“你简直还是个娃娃啊!”
“你刚才说不知道是不是生个女孩,”贝特西小姐说,“我可一点也不怀疑,一定是个女孩。这样吧,孩子,从这个女孩降生的时候起——”
“也许是个男孩呢。”我的母亲冒昧地插嘴说。
“我告诉你了,我有一种预感,这一定是个女孩,”贝特西小姐回答道,“别跟我拌嘴啦。从这个女孩降生的时候起,孩子,我打算就做她的朋友,愿意做她的教母,我求你把她的名字取作贝特西·特洛伍德·科波菲尔。这个贝特西·特洛伍德可一辈子都不应该犯错啦。她的感情也不应该再滥用啦,可怜的孩子。她应该好好地受到教育,好好地受到保护,不让她愚蠢地去信赖那些不应该受到信赖的人。我一定要把这当做我自己的责任。”
“大卫待你好不好,孩子?”沉默了一会儿后,贝特西小姐问道,她那头部抽动的动作也逐渐停歇下来,“你们在一起过得快活吗?”
“我们很快活,”我的母亲说,“科波菲尔先生待我真是太好了。
“我知道,大卫曾花钱给自己买过一笔保险年金,”过了一会儿,贝特西小姐说,“他是怎么给你安排的?”
“科波菲尔先生,”我的母亲回答说,说话已感到有些费劲,“对我非常关心,为我安排得很周到,把其中的一部分年金划归给我继承。”
“多少?”贝特西小姐问道。
“一年一百零五镑。”我的母亲回答。
……
P1-P3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本书一百五十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世界文坛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和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年)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1814年全家迁居伦敦。狄更斯12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徒工。他只上过约四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836年3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峰巅。1870年6月9日,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德鲁德之谜》的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6月14日,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特写、随笔、游记、文论、时评、戏剧、诗歌等。《大卫·科波菲尔》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一部融入不少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而且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作者通过本书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后的种种经历到自学成才,成为著名作家的生活道路,全面地描绘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当时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本书贯穿着作者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揭恶扬善的精神。首先,他塑造的主人公大卫,就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大卫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忧伤的时刻和消沉的日子,但是姨婆的“无论在什么时侯,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成了他的座右铭,手向上指着的爱格妮斯是他的“指路明灯”。从狄更斯在本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事件和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刻批判的是人和人性的异化,他竭力追求的是人和人性的复归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狄更斯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构建故事的,《大卫·科波菲尔》也不例外。本书除了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生动丰满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外,有名有姓的约有九十余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即有十多人,他们围绕着大卫的成长过程和生活道路,以各自的性格特征、思想表现、言谈举止和日常生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19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面图景。
《大卫·科波菲尔》虽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在结构上可说还是比较严密完整的。作者巧妙地把书中多层次、多支线的情节故事和主人公大卫的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交错,层层展开,形成一个错综复杂、曲折动人的情节网络整体。
狄更斯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伟大作家。他非常强调小说的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力图找出世人在道德方面的病症以及杜会生活的弊端,力求通过小说来培养世人的“道德感情”,完善自己,进而改造社会,导向伟大的文明。《大卫。科波菲尔》也像他的极大多数作品一样,写的主要是凡人小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个人际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注入自己强烈的感情,热情细致、广阔深入地描写了外部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从而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狄更斯也是一位善于驾驭语言的大家,本书语言明快流畅,风格多样,特别是作者独特的诙谐幽默,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我们也可以看出,狄更斯是一位能出色地反映现实的作家,同时他也充分运用了浪漫手法、象征手法,甚至和现代手法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因而,尽管一百五十多年来,文学思潮变迁更迭,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转移,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狄更斯却从未受过冷落。《大卫·科波菲尔》发表至今一百五十多年,尽管由于价位标准和审美情趣不同,在评论界有所争论,但仍被公认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深受全世界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切都说明,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大卫·科波菲尔》的价值是不可否定的。
宋兆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