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本意是将贵重的东西毫发无损地带回来。
璧,一般指的是一种扁平的圆形玉石。这个成语当中所提到的“璧”名叫“和氏璧”,是一件非常特殊、少见的宝贝,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的典故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和氏璧的典故则是出自于《韩非子?和氏篇》。
完璧归赵的由来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石头,他认为是一块可雕琢的宝石,于是便将这块石头献给楚厉王,说这块石头经过雕琢后就能变成宝石。厉王听后就命令玉匠进行鉴定,玉匠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勃然大怒,命令部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后来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因为不满意上次的鉴定结果,再次捧着这块石头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匠进行鉴定,玉匠仍然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失去双脚的卞和无比绝望,便跑回了山中,天天大哭。
之后,武王又去世,文王即位。文王听说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因欺君之罪砍去双脚之后天天痛哭不已,便派人询问说:“天下受刑罚而被砍去脚的人多的是,为何只有你一个人这样不停地哭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石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却受刑辱。”文王听后,立即命人打磨这块石头,最后发现这真的是一块宝石,而且是一件稀世之宝。为表彰卞和的功绩,文王将便这块宝石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从楚国易手,落到了赵惠文王手中。而当时的大国是秦国,势力极为强盛。秦昭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想占为己有,便提出以15座城进行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惟命是从,所以就派足智多谋的文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达秦国后,双手捧璧,献给昭王。昭王欣喜地接过璧后,仔细欣赏,可过了良久却依然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看出来昭王根本就没有拿15座城换和氏璧的打算,非常愤怒,便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石是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赶忙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后,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然后说:“大王想要和氏璧,就必须遵守约定,用15座城来交换,否则我就和这块璧一同撞碎在这根柱子上。”秦王听后,惟恐蔺相如真的去撞碎和氏璧,无奈,只好先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史记》中将蔺相如头发竖起来的样子称之为“怒发冲冠”,表示非常愤怒的样子。
回到住处的蔺相如左思右想,认为无论怎么跟秦王谈判,他也不会遵守约定,便让身边的人揣着和氏璧,悄悄回赵国,而自己则做好了等死的准备。但是当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经被带回赵国后,不但没有杀蔺相如,还佩服他是一个不怕死的贤者,按九宾之礼隆重地招待了他,然后客气地送他回赵国。这样,和氏璧就得到了保全。
P98-99
本书原本连载在日本评论社《经济研究》2004年4月刊号开始到2005年2、3月合刊号结束的“经济学解读成语故事”专栏中。从连载中摘出,并做了大幅的修改之后整理而成。
总结之时,首先我想强调一下,我在本书中对成语故事所作出的经济学的解释,并不一定就是标准解释。考试中如果问到什么是沉没成本时,“覆水难收”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大胆创新的答案。但是被考官判为答错,我是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实际上在经济学中不存在标准答案,说不定将来这本书中的内容也有可能称为标准答案。至少,不能直接断言没有这种可能性吧。
另外,对于书中所列举的成语故事的由来,我当时还做了一些添加和润色。在解释说明古语方面我完全是一个外行,所以肯定有很多地方说得有些过激。为了能与经济学的关键词建立联系,存在这些过激的解释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再次审阅此书时,感觉有些部分与关键的经济学分析没有自然地衔接上。当然,想是这样想的,至今还没有指摘出来,所以在这也就不做具体说明了。
策略性的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因此这个词在这本书当中也反复出现。《孙子兵法》就是一本记述这种策略的古典书籍。书中忠实地记载着在战争中如何运筹帷幄、排兵布阵,而且孙武在该书中的名言多次出现在其他书籍当中,所以我就没必要在这里大肆谈论孙子兵法了。
“漱石枕流”一词旧意指士大夫的隐居生活,在现代语中则有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不肯认输的意思。所以,用漱石枕流来形容本书,应该比温故而知新更贴切吧。
漱石枕流这一词语出自于《晋书·孙楚传》,顺便给大家讲一讲这个词语的由来。当时孙楚疲于世俗生活的凡庸无聊,所以突然归隐山里,过起了居士般的生活。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好友过于担心,所以就跟对方说自己将要“枕石漱流”,但是在表达的时候误说成“漱石枕流”。他的朋友听后就问他,“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漱口吗?”这个时候孙楚才发现自己出现口误,幸亏他机敏,就顺水推舟,解释说:“我之所以要枕流,是想洗耳;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砺牙齿。”这样,“漱石枕流”就流传下来。
本书能得以完成,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所以,我在此对《经济研究》编辑部的各位同志、在该书的连载中给出评论的同志,以及对此书的草稿给出修改意见的各位同志表示深深的感谢。这些人包括上田正康、上田千纱子、江口匡太、加田修、关口格、中蝎智之、花菌诚、原田浩美、广濑英隆、横川直,特别是我的妻子由纪子。
棍井厚志
2006年11月3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吃自助餐时,为吃个够本儿把肚子吃坏?其实,吃自助所花的钱,在成语故事当中可以用“覆水难收”一词来表示;在经济学中表达为:没有充分考虑到“沉没成本”。中国几千年历史所产生的成语故事,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教训,同时也充满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思考方式。
高中时,我曾经这样问过一个老师:学汉语到底有什么用?老师的回答是:研习汉语,可以使像你们这样不按章法办事的人也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位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汉语,首要的是读。他的上课方式也是让学生泛读汉语,然后对汉语的内容进行解释。但对于像考试技巧之类的东西,他一概不教。在学生们看来不按章法办事的,应该是这位老师才对。
但是不知为何,我却很喜欢这门课,并且按照这位没有“章法”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在家也会大声诵读汉语,也因此惹来了邻居不少怨言嫌语。可能是因为自己一直坚持朗读的缘故,当时教科书中出现的成语,对我来讲,可以说是“声声在耳”。至今我仍然非常钟爱成语。但是,是否具备了那位老师所说的“高尚品德”,就不得而知了。
所谓故事,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成语指的就是从发生的故事当中提炼出来的能反应这个故事内容的固定短语。当我们在说话中引用一个成语时,就能增强发言内容的严肃性或趣味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如能使用成语,就能使文章格调高雅,读起来心情舒畅,沁人心脾。比如“再也无法挽回了,还是放弃吧”和“覆水难收,强求无益”这两句话虽然意思一样,但后者的表达听起来效果更好,也更容易记住。
但是,我在这本书中想尝试的是,怎样把那些艰涩难懂、使人敬而远之的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和关键词,通过引用成语的方式来加以解说,从而使讲述的经济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并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果仅仅是引用成语的话,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调。这些成语之所以有着独特的韵味就在于这些成语产生的背景非常耐人寻味。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解说,有必要挖掘成语故事产生的背景。如果不明白这些故事背景,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就比如这篇序言的题目“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从这个成语来讲,我们能想到学习古代的故事能对现代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这一层含义。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篇》。《论语》是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言论的书籍。所谓做学问,就是不断研究、学习过去,学习再学习,就能发现、获得对现在有指导意义的新知识、新理论。如果我们能明白孔子所表达出来的学问观,就能明白他话中的深层含义。
为此,在本书的各章中,我首先会介绍章名中出现的成语的意思,以及这些成语的由来,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它们重新进行现代的阐释,论述它们同经济学的内在联系。
书中的成语都是几千年前的故事。而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其发展历史还不足三百年,并且本书中所介绍的现代经济学的思考方法有一部分都是最近新发展出来的理论。这种以解说成语故事的背景来论述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一直慢慢读下去,读者就会惊奇地发现,经济学的结构和理论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发挥着作用。借用孔子的话来说,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关键词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
同时,书中介绍的故事背景以及历史事件,我都尽量按照历史年代顺序进行讲述。对于章节的排列,从基础的、古典的经济学关键词开始讲述,然后逐步讲解到实用的、最新的经济学关键词。本书确实与其他书的结构有些不同,但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本经济学的人门书。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本书能够使读者体会到成语的韵味及经济学的趣味,哪怕只是一点点,笔者也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成语的形成,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它教人如何去为人处世;经济学的形成,是近现代人对这个社会不断探索的结果,它能让人更好地去理解这个社会,从而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成语故事的智慧与经济学中的科学理论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何让曲高和寡的经济学与言简意赅的成语联系起来并让普通人更好地去认识它、理解它就是本书最大的目的。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小到个人的日常活动,大到国家的各项政策,所有的一切都即蕴含着古老成语的智慧,也闪烁着现代经济学的光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对书中的成语进行了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深度挖掘,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一浅层次。而且,章节间的联系性和逻辑性也很强。书中所涉及的经济学关键词、理论以及其缜密、理性的逻辑思考方法,将会使读者终身受益。虽然这是一本简单的经济学入门书,也不可否认作者在成语故事的叙述上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有些差异,但书中的重点是在经济学上,其错落有致的讲述足以让很多阅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并会由此喜欢上经济学。
沉没成本、规避风险、追加收益、外部效果、框架效应……
覆水难收、杞人忧天、画蛇添足、旁若无人、朝三暮四……
中国五千年历史总结出来的成语故事不仅仅是经验和教训,更是包含着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的经济学的精髓。而这正是一本优秀的经济学入门书所必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