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植点青绿在心田--苏北海外散文71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苏北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北(1962-),著名散文家、汪曾祺研究专家,安徽天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上海文学》《十月》《大家》《散文》《文汇报》和香港《大公报》、台湾《联合报》等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

《植点青绿在心田——苏北海外散文71篇》收入《一场有关钱的对话》、《春》、《童年的吃食》、《养老婆》、《游黄山小记》等散文71篇,约19万字。

内容推荐

作家苏北最新散文集《植点青绿在心田——苏北海外散文71篇》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植点青绿在心田——苏北海外散文71篇》收入《一场有关钱的对话》、《春》、《童年的吃食》、《养老婆》、《游黄山小记》等散文71篇,约19万字。集中所收均是在港澳台地区发表的散文。苏北是近年散文界较为活跃、创作风格较为特别的作家,“其文淡雅,有本土的文化气息,接近于中国古典散文的传统”。著有《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忆·读汪曾祺》、《那年秋夜》、《蚁民》等。其作品以清新淡雅、空灵有趣,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苏北曾先后获全国报人散文奖、汪曾祺文学奖金奖、《人民日报》征文奖等奖项。

目录

秋天阅读的画册

两篇手稿

和丁聪的一面之缘

朴素的季羡林

读书解暑

冲淡为衣

“一汪情深”忆汪老

午后的黄蜂

关于《昆明猫》

寂寞孙犁

偶得之书

香港细节

民间文学

牯牛降一宿

老婆和我的幸福指数

我最喜欢的是徐青藤——写在汪曾祺诞辰九十周年之际

“他们最终是不讨巧的”

别样的亲切

云片糕

江永拉毛,你还好吗——致玉树一位藏族女同胞

“异秉”汪曾祺

喝粥

九十四岁的外公

有一种书常读常新

厦门小记

谢幕

闲品普洱

盛夏读书记

顶在头上的文字

记住的理由

语言的衣裳

落日印象

植点青绿在心田

抚书怀人

契诃夫教我记手记

一场有关钱的对话

悲苦与快乐

过年与吃

拌风菜

北京的磁性

访问地坛

雨中游琅琊山

好书相伴

一张《雷雨》票

与山水相遇

童年的吃食

阅读迟子建

故乡倒影

快乐

福山路3号

听沈从文说话

两个青年

精灵般的短信

养老婆

奇人大冯

那些油灯下的灵魂

无比的寂寞和苍凉——悼林斤澜先生

邂逅一个喜欢汪老的少年

你早晨街头的一些风景——写给澳门

我家的金银花

云海温泉

阅读在夏日的风中

微山湖上

游黄山小记

北京的事

脚下的路还长——致女儿书

挣钱买靴

世上最漂亮的丢包者——丢包记

忆黄裳

求学记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秋天阅读的画册

城市的秋天依然是灰蒙蒙的,因此我就翻阅这本画册来搜寻秋天的感觉。我随便打开一页,是一幅芭蕉。画面上芭蕉约六七把,墨色极淡。可在画面的左下角偏偏又添一枝樱桃,鲜红的色彩。数数有十二枚,被两片嫩嫩的绿叶托着。在樱桃的枝头,竟然还栖息着一只棕腹、黑背、长喙的小鸟。鸟儿神情专注,仿佛聆听,又似凝视,煞是可爱。

我又翻到一页。这是一幅茶花,洇洇的五朵,花朵艳得抹不开。题款云:云南茶花天下第一,西山华亭寺有宝珠茶一本,开花万朵。画画的老人曾自己说过:“近年画用笔渐趋酣畅,布色时或鲜浓,说明我还没有老透,精力还饱满,是可欣喜也。”我打开的是一本自制的画册,所收集乃汪曾祺绘画作品的照片。

阅读这本画册在秋天是适宜的。它是你内心所敬重的生命悄然消失之后留下的较为纯粹的东西。它宁静而又亲切,与秋天的心境极为相近。

是六年前的一个秋天吧。我来到画这本画册的老人家里。老人安静而又亲切。他缓缓地在小书房和客厅间动作着,是去沏茶吧。我看着这个动作如茶肆里卖茶的老头一般迟缓的人,心想:他的生命是多么灿烂呀!就在这个秋天,老人把他所画的几十幅作品托我去装裱一下。同时老人有个小小的奢望:想在中国美术馆搞一个小型画展。装裱之后我将这些画送还老人,可展览之事老人再也没有提起。那些字画如今也不知了去向。我想大概是让老人陆续送人了吧。

幸亏当时我多一个心眼呵!将裱好的字画拍了照片装订成册。

汪曾祺是以小说、散文闻名的,画画只是他的业余。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却把“副业”当成了主业,兴趣都用在画画和写字上了。

我一页页翻看着画册,一幅幅画面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宗璞说:“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画家马得称赞汪曾祺:“荷叶画得好不稀奇,题字与画结合得这样好却是难得的。”倒是汪先生自己的评价较为中肯:“我画不了大写意,也不耐烦画工笔。我最喜欢的画家是徐青藤、陈白阳。我的画往好里说是有逸气,无常法。”

我在这个秋天阅读这册画集时,却生出一种“如秋叶之静美”的感觉,颇有“一竿风月,一蓑烟雨”之境。这册画集里的一些作品的真迹我是有的,偶尔我也会取出看看。那些墨迹是真实的,仿佛在呼吸,仿佛仍透出那个画画人的精气神。

(香港《文汇报》2003年2月19日)

两篇手稿

我珍藏着汪曾祺先生一幅画稿和一篇只有几页的小说残稿。

先说《小芳》这则手稿。它是汪先生废弃了的一个开头。《小芳》是汪曾祺晚年较特别的一个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曾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并获当年《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奖,现收人《汪曾祺文集·小说卷(下)》(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陆建华主编)。说它特别,是因为这篇小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好几年前,《小芳》刚脱稿时,它的第一位读者,汪曾祺的小女儿汪朝反讥老爷子说:“写的什么呀!一点才华都没有!”那几年汪曾祺正被如何突破自己所困惑,《小芳》一稿给他带来一丝欣慰,可女儿一瓢冷水当头。汪曾祺赌气似地说:“我就是要写得一点才华也没有!”

我反复用残稿和发表后的《小芳》进行了对照,虽说这篇六千字的小说写得质朴无华,可汪曾祺写得并不轻松。残稿的开篇是这样的:

小芳在我们家当过一个时期保姆,看我的孙女卉卉,从卉卉三个月一直看她到两岁零八个月进幼儿园日托。

她是安徽无为人,无为木涧镇程家湾,姓程。无为是个穷县,地少人多,人均土地一亩,实只八分,当地习惯,以八分为一亩。平常年月,打的粮食勉强够吃。  而定稿后的《小芳》,则简约多了:

小芳在我们家当过一个时期保姆,看我的孙女卉卉,从卉卉三个月一直看到她两岁零八个月进幼儿园日托。

她是安徽无为人。无为木涧镇程家湾。无为是个穷县,地少人多。地势低,种水稻油菜。平常年月,打的粮食勉强够吃。

汪曾祺自己对《小芳》一直比较偏爱,他曾在一篇谈创作的文章中说过大意如下的话:生活中真实的事情,我写起来就比较平实,看似没有多少才气。可虚构太多了,我又觉得对不起人家。P1-4

序言

这个集子里的71篇散文都发表在海外。

说来有趣,我给港台的报刊写稿,纯属偶然。

第一篇发在十年前的香港《文汇报》上。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认识不少媒体的朋友。有一年组织记者采访黄山旅游的报道,有幸结识了香港《文汇报》安徽记者站的魏华小姐。魏华人长得小巧玲珑,可性格干脆、作风干练,文笔好,喜运动。尤其是羽毛球,她打得不让须眉。因此,我们很快成了朋友,经常一起聚会和打球。一次她对我说,你喜欢写作,也给我们报纸副刊写点吧?于是我便找了几篇给她,给了也就给了,也没有往心上去。没想过了一阵,好像是那年的春节过后,魏华对我说,你的两篇散文都在我们报的副刊发表了,并且给了我好几份报纸。我非常高兴,写作二十多年,还第一次在香港发表作品,于是便将这两张报纸珍藏了起来,作为纪念。后来听魏华说,我给她的稿件,她要先发到上海,由香港文汇报驻上海办事处再转到香港去,并且听说,上海办事处负责转稿的同志就是上海作家陈村的夫人。巧合的是,前两年我在上海参加一个活动,又有幸与陈村相识了。

这样的投稿,只是偶然,稿件发了之后,也就失去了联系。

可是机缘凑巧,也是我跟那边有缘,又一次机会来临了。2008年,天津《散文海外版》邀请我出席澳门笔会。在笔会上,我认识了好几位海外作家,其中有香港的舒非女士和台湾的陈义芝教授。舒非是香港三联的资深编辑,与内地很多作家有交往。汪曾祺先生在世时,与汪先生也交情甚厚。陈义芝教授是台湾著名诗人,曾执掌联副(《联合报》副刊)多年,现移师台湾师大教书。通过他们的推荐,我联系上了台湾的《联合报》和香港的《大公报》,当然,澳门当地的《澳门日报》就更不用说了。从此我和这三家报纸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感谢互联网时代,使投稿方便快捷了起来。于是我便不断给他们写稿,承蒙他们不弃,投去的稿件,刊用的多,退稿的少。这更加鼓励了我的信心,很快我便成了这三家报纸相对稳定的作者,而一发不可收了。几年下来,竞发表了有近十万字作品,数数有六七十篇之多。

这几年的写稿经验,使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港台地区报刊编辑的敬业、认真和公正负责的精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港澳台地区的政治、社会面貌。说实在的,给我发稿的这些编辑,除了与《澳门日报》的汤梅笑(林中英)有过短暂接触外,其余的我都未曾谋过面。可这么些年下来,我仿佛与他们已非常熟悉,就像是身边老朋友一样。我对他们心存感激。感谢他们的敬业、热情和负责精神。我这里还是要说一下,感谢舒非、陈义芝、汤梅笑、孙嘉萍和宇文正等诸位朋友,谢谢你们!

这本集子在编排上,我想依照编年的方法,主要是为了保留发表之初的原貌,按照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台湾《联合报》《澳门日报》的顺序,以稿件发表的前后时间依次编排,这在内容上就不能归类了.也只好请读者朋友包涵。

关于书名,我借用了内文的一篇篇名:《植点青绿在心田》。用这个书名,我是有所考虑的,我们社会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社会良心、社会道德,却大大地滑坡,不断有这样那样的新闻,让人心痛、震惊。我想,要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敏感,更加善良和有爱心,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植点青绿在心田”。如此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诗化、更加谐和,人心向善,世道清明。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一点妄想。

我的书出得很少,印得也不多。前几年出过一本散文集,也只印了s-4-~,有些读者想买我的书,网上或书店都缺货。这册小书,虽然也不会印得太多,但聊胜于无吧,也正好是个弥补。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也只是个交代,就此打住。

是为序。

后记

从秋天进入冬天,我的这部书稿终于付印了。

这部书稿的每一个字我都认真的看了一遍。看了一遍并不代表没有错。但我确实是用心了。在一校的过程中,我曾发了一条微博:

因为校对《植点青绿在心田》的书稿,看了自己的旧作《云片糕》《九十四岁的外公》和《喝粥》,自己感到写的还是不错的。一个作品,多年不看,之后在精神比较饱满的情景下慢读,才能觉出优劣。我不是一个自恋的人,对自己多有不满。可在此情景下读出的感受,还是真实的。被自己的文字感动,这似乎有点矫情。但这样的矫情不怕。只要感受真实,就不要怕。

这个观点我到眼下还是坚持的。

岁末年初,《星报》约我谈谈新年的愿望。我给他们写了几句:

节里,我将书橱简单整理了一下,把当代作家的书都放在了里面的一层,将历史、古典文学的书放在了手口:《国史十六讲》《三国故事》《词选》《世说新语》《归有光文选》《茶经》《中国大历史》等。读的书太少,一年一晃就匆匆过去。晃来晃去晃到了五十,吓人一跳:马上不是要六十了吗?贾平凹五十岁的时候出过一本书《五十大话》:“当五十岁的时候,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老贾的话刚刚说完,看看!一转眼,老贾已是六十岁的人了。

新年里最大的愿望还是阅读。看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崔永元在会上说,我对许多年青的朋友说,还是要多阅读。可是大家还是好像不太喜欢读书。他说,我用《小崔说事》一下子采访了二十五位作家,包括贾平凹、陈忠实、阿来、刘震云等,采访他们,也是为了给我自己充电。通过小崔等知名人士的一些人生经验,即使成为社会名流,吃喝玩乐固然重要,但一切总会变得无趣,只有阅读可以长久下去。

其实,普通人更是如此了。我从我父亲们的身上看到了影子。他刚退休时,一起的老同事吆五喝六,抱团取暖,互相串门,打麻将。可是打着打着,没兴趣了;打着打着,少了一个。人,总有一天要孤独地回到家里。虽然生命不够长,虽然可能疾病缠身,只有阅读是对你不弃不离的,阅读是分散注意力的最佳良药、最好方式。它能消除孤独,使你不寂寞(寂寞和孤独是多么可怕啊)!

朋友,为了使自己更充实,还是去多多阅读吧。

阅读和写作应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否则从古到今,不会留下这许多浩如烟海的文字。写作和阅读与其它的嗜好一样是有瘾的。比如酒、烟、鸦片、女人等。写作是不是就高雅一点呢?不见得。只是一种兴趣而已。但这种兴趣,黏人,是无疑的。

孔夫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写作和阅读,就要有这么一点精神,这种“一根筋”的“撞倒南墙也不回头”的劲头。

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感谢李克明和朱移山两位先生,使这些文字能够和更多的读者见面。

是为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