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星
在民间所说的五神之中,禄居第三。其实,禄最原始的意义也是福,《诗经·商颂·玄鸟》就出现过“百禄”一词,而这百禄实际上就是百福。后来。禄的含义逐渐固定在了俸禄(做官的薪水)这个相对专门的意义上。同时,俸禄多少又与职位高低有关,因此禄也指禄位,也就是官位。
我国的司禄之神是由星辰转换而来的,因此后世一直称他为“禄星”,而少叫做“禄神”或“司禄神”。禄星也是真实存在的星。《史记.天官书》说:“文昌宫……六日司禄。”这是说文昌宫的第六颗星叫司禄,是掌管人间禄食的星辰。《晋书·天文志》也记载过司禄的星辰,但星名叫“下台”。后世人们大多以前者为禄星。
如同福、寿二星一样,禄星也形象化、人格化了。同福星一样,人格化了的禄星的渊源也不甚明了。有的说他与送子的张仙有关,但这与禄星的职司相去甚远。这张仙的原型是五代时的蜀帝孟昶,官够大,却是亡国之君,后来人们把他和“送子”扯到了一起。而在传统戏曲里,又有“禄星抱子下凡尘”一类的唱词,由此送子的张仙被附会为禄星。不过,图绘、模塑的禄星,倒确实与送子有关,其形象是一个员外的打扮,怀抱或手牵婴儿。民众的这种安排并不难以理解:一是传宗接代是传统国人的第一需要,因此不仅禄星,许多神灵都被赋予了送子的责任;二是天官本来也职掌官禄,所以让禄星兼职甚至转行都说得过去。
对禄星的崇奉与对福、寿二星大体相同。在民间年画、瓷塑等艺术表现中,三者往往一齐出现,其中禄星的形象是一个员外的打扮,头上插着牡丹花(或画牡丹等),怀抱婴儿,或者手牵婴儿。而在众多表示“禄”的寓意的吉祥图案中,禄星却很少出现,而大多是以“鹿”谐“禄”之音,由鹿来表示禄的意思。这一方面说明我们表现吉祥寓意的素材比较丰富,一方面也说明禄星的人格化并不彻底。同样,单独出现的禄星也有以鹿相伴的,这正表明了禄星的身份,从而与装扮差不了多少的福星(天官)区分开来。 不过,旧时戏曲演出中的加官戏,倒是体现了禄星的本分。这种加官戏是正戏开始前的一种演出,只有一个演员,身穿红袍,戴“加官脸”(满面笑容的假面具),手持朝笏。演出时,演员走上戏台,笑脸盈盈,不说不唱,绕台三周即下场;再上场时,抱一小孩儿(道具),同样绕场三周即下;最后出场时,一边跳舞(因此这种演出也叫“跳加官”),一边展示手中所持的红色锦幅,幅上写“加官进禄”,然后绕场三周退场。这种加官戏是正式演出前的一种过渡,也显然有着祝吉的意思,祝福来看戏的人们尤其是其中的官员,加官进禄,飞黄腾达。
文昌神
传统中的四民——士、农、工、商,士排第一。士指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读书人书读好了就能当官食禄。而保佑士人读书中举、当官食禄的神,则是文昌神。
文昌神源自星辰崇拜。在北斗七星之上,有六颗星,合称为文昌宫。文昌六星最初的职司非常广泛,后来有些职司逐渐被别的神取代,而专司文运。旧时人们认为,文昌星明亮,预兆着文运将兴。人格化以后,文昌神被道教封为文昌帝君,又由于他的原型生在蜀地的梓潼县,所以也叫梓潼帝君。
相传文昌帝君叫张亚,也叫张垩。他生前居住在蜀地的梓潼县,死后当地人立庙奉祀,称他“梓潼君”。上帝命他掌管文昌府之事以及人间的禄籍。在历代,他曾经多次化生,做过十七世士大夫。周代初年,他化生为张善勋,生在吴会的一户五十多岁尚无子嗣的人家,曾发现过夏禹时铸造的元始天尊金像,后来他成了洞庭湖君山的主宰。秦代时他化生为仲弓子长,曾阻止过秦惠王侵吞蜀国。西汉初年,他化生为赵王如意,被吕后所杀。此后他变作全蛇,做了一些不怎么好的事。后来,佛相释迦牟尼来中国行教,他表示悔悟,于是佛祖将他化形为人。再后来,他在晋代元熙二年二月初三化生在梓潼县张家,出生时祥光缭绕,黄云弥野。此后,他还曾化生过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张浚,都位至宰相。元代时,文昌星与梓潼君合一,被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也叫“梓潼帝君”。
文昌神既关系着国家的文运,也关系着士子的仕途,是首屈一指的文教大神。又因为在封建社会,应举出仕几乎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因此文昌神也可以说是禄神。旧时,读书人祭奉至圣先师孔子之外,更为举业高中而殷勤地奉祀文昌帝君。自南宋时起,不仅梓潼有文昌祠,别的地方也陆续建祠,城市里还建有规模更大的文昌阁等。一般的学宫也大都建有文昌祠。祠中供文昌帝君塑像,常年敬奉香火供品。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