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是一条河流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吴祚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吴祚来所著。收录作者近年来在《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艺术评论》等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文化评论和文化研究类文章近百篇。

作者直面现实、纵横古今、文笔生动、行文简冶,思想极具穿透力,体现了一位文化学者应有的人文襟怀与学术视野。

内容推荐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吴祚来先生,他的这一本书的名字叫做《文化是一条河流》。以河流作比,文化浩荡宏大,有清水也有泥沙。今天我们就在这文化之河里,撑船渡河,掬一捧思想的水,瞻望一段明天的行程。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时代

 奥运圣火向世界传递永恒的普世价值

 人文奥运,简约之美

 北京之美,美在哪儿?

 暮钟晨鼓:被北京遗忘的文化符号

 “超女”之争凸显艺术科学调研缺席

 艳照门:网络世界的“雪灾”

 美的法则也是生活的法则

 这是一个没有文化耐心的年代

 2005,新民间文化勃兴年

 孔子、章子怡与国家的文化自信

 文艺复兴与文化翻新

 面对“秦学”,我们该思考些什么?

 看左权县盲人宣传队演出

 日本文化外交报告书述评

 直面“80后”的写手与文学现象

 中国绘画的创意与出路在哪里?

第二章 文化时评

 博物馆免费先从儿童老人开始

 节日是花瓶而非饭碗

 陈凯歌获环保年度人物提名有积极的意义

 走笔春节晚会

 狠话标语不仅仅会伤害我们的文化

 从“官禁止演戏唱秧歌”说起

 姓名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文化

 不希望在故宫里看到咖啡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川剧绝活“变脸”:从机密到解密

 耻感记忆未必都要矗立在大地上

 谈谈中国台湾的杂志出版

 什么是伪科学

 科学研究:我们如何面向世界与现实

 多谈“方式”,慎谈“精神”

 运动员越健康,体育精神越高

 行善的路啊,为什么如此艰难?

 艺术与剧院要“生长”在百姓生活之中

 不伦不类的“长龙”应休矣

 圣火可以传递,圣人不可盛祭

 公祭炎黄二帝无需美学大排场

 圆明园到底是谁家的园林

 建议征收文物复制税与门票增值税

 门与尊严

 手工传统与“动手”的教育价值

 庸俗·痞俗·恶俗谁对我们文化语言生态负责?

第三章 网络文化

 发展网络文化与国家文化战略

 我们如何呼应中南海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倡导

 应立法保护网络文化作品

 要让政府网站成为政府的最大形象工程

 为湖南的网络民意工程鼓掌

 政府官员与“两会”代表如何利用网络与公众交流

 主流民意决定了流行语的力度

 网民成为“人物”,如何面对?

 小小的转载费却关涉国家文化国力

 博客实名制不能只管森林不管树木

 网络语言正将中国推向“后白话文时代”或“新白话文时代”!

 历史教授阅读网文的“历史”意义

 网络语言·汉语·“新民族”

 网络语言亦可融入主流

 致命的语言

 致龙应台:心在哪里,哪里就是无边的海

 泛阅读时代与我们的阅读向往

 网民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警察

 期待立法保护网民的非物质文化财产权

第四章 文化与教育

 问责少儿影视播放制度

 “我的学问又有什么用呢”

 为自己孩子写作的作家太少

 文化创新:比读经更重要的爱国举动

 中文水平在课本之外

 用面向土地的真诚怀想天空的寥阔

 让性知识在阳光下关怀孩子

 也谈校园“软暴力”

 我们该为孩子们设置怎样的防线

 让孩子心灵与身体都能自由舞蹈

 精英教育:我们要向国外借鉴什么?

 韩版校服为什么在南京水土不服?

 海啸灾劫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高考作文岂可让考生充纸面上的硬汉

 “京骂”,该摒弃的“文化软暴力”

 哪吒,你没有自杀的权利

 有些影视节目不妨让家长“听证”

 从“小品演员范长江”说开去

 电视少儿广告美不足丑有余

 “孟母堂”还是关了的好

 我们看“春晚”,孩子们看什么?

 爱心捐赠需要传达我们的诚心

 弗吉尼亚大学里的33只气球

 敬畏生命:让小仪式中蕴藏大关怀

 不要让孩子们仰望城市

 谁来关心学生语言与表达?

 总要让孩子们有地儿上网

 对京剧负责还是对孩子负责

 宽容艺术课上的裸体教学

 幼儿园的小朋友怎样过情人节

 比京剧进课堂更为迫切的是什么?

第五章 人文视野

 我们对流行文化缺少应有的敬意

 政治解读《色·戒》败坏了艺术胃口

 《蜘蛛侠3》给国产大片上了一课

 京剧怎样进中小学课堂

 从赵本山卖拐到蔡明售楼

 《出师表》与经典文献中“负价值”

 行为艺术:不仅仅是裸体与血腥

 “文化侵略”与文化霸权

 大长今的心胸比明朝江山还宽广?

 致余杰:不要无限放大那些制造的“拥抱”

 幸福的馒头与不幸福的艺术

 六尺巷:有多宽,有多深

 东方的褒姒与西方的海伦

 没有悲剧精神的民族,没有崇高的艺术!

 名著经典的改编与人文精神

 偷窥者书写真历史

第六章 文化传承

 场面美学是皇家文化遗风

 让春节成为一条幸福的河流

 复兴文化从春节开始

 如何珍爱我们的繁体字

 我们需要重建文明的祭扫礼仪与体系

 膝盖下的文化糟粕

 七夕节敌不过情人节

 政府该为民间节日做些什么?

 走马台北故宫

 我们如何面对春天里的节日?

 保护文化遗产三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文明

 母亲、抑郁症及其他

 龙,一个人的与所有中国人的

第七章 文化探寻

 中国艺术与自然精神

 先叩《西游记》,再问(《红楼梦》

 对话曹雪芹:石头上到底写了什么?

 《红楼梦》的文本寓意分析

 破红——破除“红学”迷信

 文艺复述:从《西游记》到《红楼梦》

 无人去问吴承恩,大家都读《西游记》

 《西游记》——中国的《神曲》

第八章 龙文化专题

 龙与中国思维

 龙与历史文化

 龙与宗教及民间信仰文化

 龙与帝王文化

试读章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出土的一些古代玉器或大理石雕刻艺术作品看,他们手工打造的那些器皿,令人惊叹,有些作品听说是一个人用一辈子打造出来的,所以精美绝伦,所以传载万世而让人叹为观止。

古典时代的艺术作品,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一颗沉静的灵魂,静穆而伟大,而浪漫时代的艺术作品,却能让你感受到神圣的、纯净的、火一般燃烧着的激情。

我们当代艺术作品呢?

现在有许多学者说,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要从文艺出发,回到人的本性,无论是政治文明还是经济文化,都要回到人本身,让人成为目的而非手段,让人的自由、人的权利成为真理本身。真正的艺术需要神圣的崇高感、正义感与艰苦的耐心,我们这个时代有吗?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那是一个需要伟人而且产生伟人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呢?是个需要恶俗而且产生恶俗的时代,恶俗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道不容忽视的主流,为什么?因为艺术没有任何神圣性,不讲人格尊严,只有娱乐与嬉谑。

艺术应有内在的神圣性,也就是通过艺术愉悦人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情感,甚至引导人的灵魂,如果艺术没有神圣性,则只有通过艺术娱乐人,而当艺术为了市场份额追求经济利益之时,艺术便不再是艺术,而是娱乐,它就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低俗的需要而出卖艺术品格,艺术就成了搞笑的代名词。

我们说经济是基础。

我们的快速增长的畸形的经济不仅导致房价飞涨,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贫富落差增大,各种力量纠结在一起,形成影响社会心理与社会发展的病态势力,看看新闻曝光的一些恶性事件,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为了获取暴利,不惜以矿工生命为代价,为了扩建城市或房产建设,不惜以暴力方式驱赶原住户,以血的代价驱动经济发展。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虚浮的“GDP”左右着地方高速而病态的发展,国家高层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代价过于昂贵。

面对超限发展模式,老百姓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用化肥农药催熟农产品,或者在牛肉猪肉里注水,果实在没到成熟的时候,则用化学药物将其催熟变红,用瘦肉精让猪身上长出更多的对人体有害的“瘦肉”来,用硫磺烘制出金黄色的黄花菜,用漂白粉漂出纯白的馒头或粉丝……一切都是为了快速发展、快速回报,用化学的方式改变自然形态,用表象来满足公众物质生活的需要。我们生活在假象之中,也生活在怀疑与不互信之中,生活成本被虚高哄抬,底层生活者只有通过另一种恶意的方式回应社会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们在指责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同时,我们要问一下社会管理者决策者,社会给予他们多少关怀、关注?

每个个体的内在焦虑与外在假象交错出当代人生活的主旋律。

一些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像经营房地产与股市那样经营文化产品,我们的文化也因此产生畸变,资本主导着文化,娱乐与恶俗引导着观众眼球,炒作形成社会热点效应,文化活动被事件化,而获益的却是文化商人或投资人。

对文化作品进行短期投资,一旦获利就抽逃资金,或进行另一次的大规模的文化项目运作。当文化艺术活动被卷入经济赢利活动之中,我们的艺术家们还有多少艺术精神空间可以自己支配?还有多少人文精神可以在艺术中弘扬?还有多少文化耐心去精心打造艺术精品?

当代文化人文化耐心的丧失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基础。

已然成功的一些文化人,或者说占据着主导权与话语权的文化人,没有与社会底层的苦难并肩,更没有将自己心灵沉浸在普众的苦难之中,而是虚浮在社会表层,过着浮光掠影的贵族式生活,是资本的力量架空了文化人与艺术家,使他们失去了土地的深沉,也感受不到大地深处的疼痛与呻吟。

通过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做得最成功的当属央视的“鉴宝”节目,所有历史文物都通过经济的方式复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消逝的时代原来也具有旺盛的经济生命力,将文物当宝物并进行价值鉴定,使人们关注文物,热爱文物,也纵容一些人为此造假,贩假,不惜一切代价挖掘古代墓葬。我们看这样的节目,它的兴奋点的价值指向不是在文化与历史的背景知识,而是在专家们判定的文物价值数字,而这些数字又是让观众与参者与通过游戏的方式竞猜,竞猜的结果与专家的判定相一致是获胜的条件。

历史的、文物的价值都被功利化、财富化、娱乐化,而对文化历史本身,人们则兴趣寥寥,因为,物质泡沫化的年代,传媒炒作的季节里,人们没有了文化耐心,而我们只对财富与数字有着兴趣与信心。

家里有宝物可以通过鉴定来判断其财富价值,家中没有,通过淘宝的方式去获取,地方政府呢?对地方文化建设没有耐心,但对快速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却心情急切,用什么办法呢?一是动用地方财政或集结民间财富,声势浩大地举办一次明星演唱会,国家级电视台现场直播,公众看到了热闹,地方提升了形象、领导得到出镜率与知名度、明星得到出场费、演出公司或经纪人当然也获利不菲,它对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吗?地方政府不会去考虑,为官一任,影响一时。

除了开大型演唱会,还有一招也是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的法宝,就是公祭历史名人,陕西公祭黄帝,湖南公祭炎帝,杭州公祭伍子胥,山东公祭孔子,还有地方公祭武则天,幡旗飘飘,锣鼓喧嚣,官方穿西服,祭者著黄袍,文白夹杂的祭文,不伦不类的仪式,电视镜头里出现的只是地方领导与嘉宾,至于所祭历史人物的人文贡献与历史价值,却是文化之谜,这样的大型活动之后,经济经营活动随之而来,什么名人家酒家宴,高额门票与周边的市场开发,旅游纪念品一条街也立即建立起来,挖祖坟发财,靠祖先吃饭的经济模式因此确立。为了争夺历史名人的文化资源,一些地方不惜出资寻找专家学者,搜集历史资料证据,论证名人在当地出生或与当地有着渊源,这样,学界的学术争论就与地方的文化资源相联系,学术成果直接影响着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经济”。而对当代文化如何建设?如何建立当代特色文化?如何培育、扶持当代文化人物?没有这样的计划与想法。

文艺界更是失却了文化耐心,“炒作”一词的出现,是文艺界没有文化耐心的最突出表现。作家艺术家不是“慢炖”、“熬制”艺术佳酿,而是爆火炒作文化果实,快速产出快速收回投入,并追求物质回报的最大化。炒作的背后就是手段与运作,就是包装与造势,也是故弄玄虚、制造风流,无关文化只关利益。

近期的文化事件中,我们看到这种文化浮夸之风已盛行一时,愈演愈烈。P16-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