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和之美--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风格论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张国庆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表现在文艺领域中,中和被习称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在中国美学史上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本书剖厚璞而治美玉,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块瑰宝以其真实完整而精彩绝艳的姿容展现在今天的广大读者面前,既给它以历史的美学的恰当评价,又给它以现实的美学再认识。

这一本小书,期望能对厚璞的剖析与美玉的凸显起到一点微小的作用,对读者们了解认识中和之美从而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文艺领域中,中和往往被称为“中和之美”。文艺领域对“中和”这一概念的表达,也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艺的融合。其所表现的,也就是一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

所以,人们常说,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和支柱。

本书从“数十年来说中和而今两分论中和”、“‘和实生物’,‘齐之以昧’——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上)、(中)、(下)”、“‘温柔敦厚’、‘发情止礼’——作为特定艺术风格论的中和之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目录

一、数十年来说中和而今两分论中和

 1.中和鸟瞰

 2.近几十年来的中和之美研究

 3.而今两分论中和

二、“和实生物”,“齐之以昧”——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上)

 1.中、中庸

 2.和

 3.中和

三、“乐者,天地之和也”——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中)

 1.《乐记》前的中和之美理论

 2.《乐记》论中和之美

 3.中和之美的美学特征

四、“如乐之和,心声克协”——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下)

 1.中和之美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

 2.表现于古代书法理论中的中和之美

 3.表现于古代绘画理论中的中和之美

 4.表现于古代诗歌理论(与实践)中的中和之美

 5.作为艺术整体和谐内在调节机制的时中

五、“温柔敦厚”、“发情止礼”——作为特定艺术风格论的中和之美

 1.诗教与中和

 2.诗教的理论特征

 3.诗教的尊崇与崩溃

六、“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中和之美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两种中和之美理论的简单比较

 2.中和之美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3.诗教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表现在文艺领域中,中和被习称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在中国美学史上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和之美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现当代学者们所认识。诸如“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艺术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中和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和支柱,影响极为深远”等等这样一些说法,就常常见诸报端。然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却不等于对它的发生与发展、理论内涵与美学意义等方面的种种问题都有了正确而充分的认识。时下人们对中和之美的研究状况,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虽已渐发其旨,却还难穷其奥。事实上,中和之美至今仍犹如一块厚璞半掩的良玉,它已从不同角度散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辉,但在总体上却又还未露出其真实而完整的美质。剖厚璞而治美玉,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块瑰宝以其真实完整而精彩绝艳的姿容展现在今天的广大读者面前,既给它以历史的美学的恰当评价,又给它以现实的美学再认识,这显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对中和之美孜孜探究的行列之中。又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中和之美的认识与发掘也正日渐深入。

这一本小书,期望能对厚璞的剖析与美玉的凸显起到一点微小的作用,期望能对读者们了解认识中和之美从而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裨益,同时,还奢望能在中和之美的研究领域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来。这些目标,非必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们面对的不仅有专家学人,而且还有普通读者,所以本书的开篇第一章,有必要将有关的主要情况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情况是:中和、中和之美在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大致表现;现当代学术界关于中和之美研究的大致情况;笔者对中和之美所持的基本态度及基本的研究方法。在本节中,我们先从两个方面来对中和、中和之美在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表现作一鸟瞰式的考察与介绍。

首先,看一看我国古代对“中和”一词的大致使用情况。古代对“中和”一词的使用,大致可归纳成这样几句话:源远流长,运用广泛,情况复杂。先说源远流长。“中和”一词,初见于先秦。《荀子》一书,便多次提及。《苟子·乐论》并与传为公孙尼子(孔子弟子)所著的《乐记》一道,共同在论述音乐时提出了“中和之纪”这样一个概念。尔后,“中和”一词便常为人们所使用,绵亘两千余年而不绝。例如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班固,魏晋的阮籍,南朝的刘勰,唐代的自居易,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李梦阳,清代的刘熙载……就都曾论及中和。其中,似以秦汉之际对中和的讨论最为集中,也最为重要。此期的儒家重要典籍,如《苟子》、《礼记·中庸》,《礼记·乐记》、《春秋繁露》等等,就都曾言及中和,而后三种典籍更对它分别作了各具特色又都很重要的讨论。其次说运用广泛。中和一词,曾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之中。例如苟子将它用于政治、法制等领域;①董仲舒将它视为天地间之极则;②王安石把它理解为人的一种特定性情;③王阳明则将它看做是主体的一种与天地之气相应的“气”;④……即使仅以文艺领域而论,它也被使用于音乐、诗文、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尤以在音乐理论中的运用最为频繁。最后再说情况复杂。在对中和的长期而广泛的使用中,形成了极复杂的情况。有不少论者,使用中和,却不对它作出定义或解说,他们谈论中和的言语又很简单,使人很难推知其义。又有不少论者,虽未对中和进行明确的解说,但行文中仍隐约传达出作者对它的某种看法,这时,对作者笔下“中和”的含义的了解,就很需要发挥读者的推论乃至想象力了。还有不少论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中和作了明确的规定与界说,由于立论角度差异甚大,其笔下“中和”的含义也就大不相同。总之,中和一词的使用,情况是极为复杂的。例子很多,兹不赘举。  其次,还要看一看虽然没有使用“中和”一词,但思想精神却与中和、中和之美密切相关的另一类情况。在古代,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学说、哲学美学的概念范畴、文艺观念等等,并未直接与“中和”一词发生关系,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仍与中和、中和之美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例如,孔子的学说,儒家的“诗教”——温柔敦厚,《毛诗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说法,渗透进各类艺术理论与实践之中的艺术和谐观念,……就都是如此。且看两个具体的例子。在记录孔子言行最为忠实的《论语》一书中,始终未出现“中和”一词,但现当代研究者却一致认为,孔子思想与中和、中和之美关系甚深,有的甚至认为“中和的美学思想起于孔门”。再如,儒家诗教(温柔敦厚)在其提出时亦未涉及“中和”二字,但在现当代研究者看来,诗教与中和、中和之美的关系同样是很深的,以至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这类提法近年来已多有所见。

通过上面极简略的考察和介绍,我们粗略地看到了中和、中和之美在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大致表现情形,同时也就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上述种种复杂情况,使得关于中和、中和之美的研究成为一大学术难题。然而,正是面对这一难题,我们的先行者们——现当代已从事此项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勇气和毅力。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为我们的继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当我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他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尚存在的某些不足,并从中吸取尽可能多的学术营养。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对近几十年来有关中和之美(因为本书的侧重点在文艺美学方面,故下面只谈中和之美)的研究状况作一简单的回顾。

2.近几十年来的中和之美研究P1-4

序言

1995年,本书由巴蜀书社出版。出版后,得到学界一定的关注,尤其是由王德胜主编、国内多家师范院校美学教师参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美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将它列入了学生“阅读书目”。然而,本书当年仅印了一千余册,现早已售罄,学生们实际上已难得参阅了,这就有了再版的现实需求。同时,由于中和之美本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起源甚早、发育完善、影响深广且在当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美学精神,对它的研究、发掘和运用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而本书在对它的研究中是有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的,笔者也一直期盼着能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这些心得体会,所以再版本书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现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同意再版此书,让我得偿夙愿,令我非常高兴。这次再版,除极个别的字有所调整新增加了几个图例之外,都一仍其旧。责任编辑韩冰先生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确保了本书的出版质量;博士生杨园搜寻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致谢。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为本书提供了再版所需经费,亦在此专门谢过。

作者

2008年12月8日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完稿于1990年。但它的问世,却比完稿于1993年的我的第一部论文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晚了整整一年。我为它的终于能够出版而感到欣慰,同时也因它出版过程中的种种曲折艰难而充分体味到了中国当代学人常常不得不领受的太多的苦涩。幸而,本书讨论的是一个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内涵又有着明显现实意义的十分重要的美学、艺术问题,而本书的讨论又表达了笔者对这一问题多年认真研究的一己心得,因此出版时间的拖延,大约尚未减损本书原有的学术价值。

我的业师、著名文艺理论家张文勋教授,对本书的撰写给予过悉心的指导。初稿完成后,他又详细审阅,并提出多处具体修改意见。他的严格要求,是本书质量的又一保障。我衷心感谢张文勋老师。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现当代许多学者(例如朱自清、冯友兰、庞朴、于民等)关于诗教、中庸、中和、中和之美的研究成果曾给予我很多的启迪和帮助。这里,我谨向本书曾提及的和未提及的、其研究成果曾给我以启迪帮助的所有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对于本书的出版,巴蜀书社前任社长段文桂先生、副社长邓南先生、编辑周田青先生和黄坦坦先生为之奠定了基础;现任社长林万清先生和副社长杨宗义先生给予了积极热情的支持;责任编辑魏宗泽先生更做了大量细致而有成效的工作。此外,四川省新闻出版集团总公司的伍尧先生、云南教育出版社的周鸣琦女士也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其宝贵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者

1995年9月14日于云南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