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通过多年对《红楼梦》的研究,以诗词的形式从《易》道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本书是以三家评批本为依据、发挥“诗”“易”合传精神的一部《红楼梦》诗、易评论集。全书分为诗评、易注、资料附录三部分,其中,诗评部分又有八章640首的评论,使人、事密切相连。该书是以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对《红》学进行的探索,喜爱红楼梦、诗词、易经的读者们不可不读。
首先您要读过《红楼梦》原著。
世上有两部难读之书都出在中国:一部书是冠《五经》之首的《易》经,传说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圣人所撰。《易》与天地准,深奥莫测,初读就很难,酷似读天书。孔圣人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由此可见《易》之博知。另一部书为《石头记》,即《红楼梦》。古往今来,《红楼梦》有最多的读者,然而清代《红》学评批家姚燮讲:“能读此书者天下无几入耳。”(《增评补图石头记》首回眉批)这两部书又密切相关,张新之指出:“作者胸中先有《易》,而后有是书。”(三家评批本《红楼梦》,第37回夹批)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这里的“诗”指《诗经》,《诗经》亦为《五经》之一,它的记史作用和诗歌在文学模式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诗词格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模式,《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清代《红》学评批家张新之回评:“此回开作诗之首,乃书中一大生发。”他这样概括地评论《红楼梦》:“乃通部‘诗’、‘易’合传。”(第2回夹批)
本书正是以三家评批本为依据,发挥“诗”“易”合传精神的一部《红楼梦》诗、易评论集。本书主体分“诗评”、“易注”两部分。“诗评”部分共分八章,既有七章、100首的合评。又有第三章前八十回、540首的分评,从而人、事密切相连。就诗作形式而论,律诗、古诗、绝句、词、曲、赋、歌、联、额形式多样,又有五言、七言诸多变化以免单调。诗作以律绝为主,读起来轻松自然。有的对联,考虑到故事的情节,学习曹公真假相参的笔法,在冠冕堂皇的背后。另含隐义,深思之可发一笑。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红》学做过贡献的人们,除《红楼梦》的诗评外,也给予他们一诗之地,用以象征对他们的尊重。
本诗集每首诗之前的诗序简介均涉及此诗的有关情节,曹公用词达意极其准确,故诗序有时直接移植,或忍痛割爱地求简表述,这有助于读过《红楼梦》的读者的回忆,亦表明诗作者言之有据。有的诗序中,将有关情节汇集,有助于读者全面地思考,减少觅踪寻迹的麻烦。每首诗序还包括前人《红》学家的评批,这对加深《红楼梦》的理解是有益的。
为了阐明《红楼梦》的易理,本书主要采用诗中加文的形式。另有十五篇文章,其中十文,由所在回的内容所引发,或深入此回作解释,或广引全书作论证,以阐明文章主题。诗、文打成一片,不知易,不知诗,不足以言《红楼梦》!《易·系辞上传》:“百姓日用而不知。”故“知”是相对的。足,充分也。“不足以言”,可以说,但是不能充分的说。所以“诗”、“易”是重要的,本书是诗、易合璧集。
我国诸多的历史名著,小至章回,大至全书,篇章的开端多有一诗冠首作评批,因为“诗”有极强的概括性,这就是“诗评”。《石头记》亦如此,发现最早的甲戌本、开篇脂批的“凡例”中就有诗评,从《石头记》问世的开始,诗评就相伴而生。毫无疑问,诗评是《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有文学艺术性的评批流派;《红楼梦》是唯一的以《易》理设计结构的小说,因此索隐《红楼梦》背后的《易》理,这就是“易注”。百二十回本的问世,清代太平闲人张新之首开《易》注点评的先河,这是索隐《红楼梦》渊远最精彩的评批。评批是《红》学的宝贵文化遗产。近半个世纪,再版的《红楼梦》评本甚少,减少了读者的参与,这种现象是和极左思潮对《红》学的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分不开的。文化源头的索隐是重要的,只有此,才会有真正“大家”的《红》学,学习传统文化的《红》学,又是有深度的《红》学。
开篇康雍先生用隶书题写的“金陵十二钗”诗中的“徐乐”系作者常用名,本书作者署正名亦是对曹雪芹先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