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先生是当今史坛上一位风格独特、富于个性的学者。他以理论思维见长,论著富于现实性.又以其见解独到、文采飞扬自具特色。他主张以思辨带动考据,强调学者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在较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赵先生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杰出的讲课艺术,在他执教的半个多世纪中勾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赵先生教研相长,著述丰厚、先后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本书为赵俪生先生随笔作品集,共分八辑收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桑榆集/名家心语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俪生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俪生先生是当今史坛上一位风格独特、富于个性的学者。他以理论思维见长,论著富于现实性.又以其见解独到、文采飞扬自具特色。他主张以思辨带动考据,强调学者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在较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赵先生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杰出的讲课艺术,在他执教的半个多世纪中勾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赵先生教研相长,著述丰厚、先后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本书为赵俪生先生随笔作品集,共分八辑收录。 内容推荐 “桑榆”喻一“晚”字,是说作者在编写《桑榆集》时已年近九十。另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作者四十岁时,被划为“右派”,遂被山东大譬逐出,置于兰州大学,终老于斯。幸遇英明领导,不仅活了下来,还能教书、读书、写书,总算还有收获。因作者早年曾投身革命,故一辈子向往改变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社会理想,至死不变。书中“言志”部分有生动的体现。作者系著名的史学大师,他在学术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和贡献亦在书中有清晰的表述。作者一生历经坎坷,故书中又有一些篇章记述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特别是作者生性耿介,说话率直,故文如其人,最为可观。 目录 “名家心语丛书”序季羡林 自序 第一辑 言志 论理想主义 关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对新世纪到来的一些个人看法 第二辑 操业 《学史研究》记者访谈录 20世纪史学的回顾 光考据不行,还需要思辨 《赵俪生文集》自序 《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后记 第三辑 心得 说“追补” 试说“直觉主义” 说“内”与“外”..中国思想史上一直辩论的一个问题 第四辑 师从 述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述王献唐先生 第五辑 悼亡 记我的两个学生 记蒋.华君轶事 记赵正楹君轶事 记丁则良君轶事 死三人记 第六辑 序跋 《陈大羽九十春秋书画集》序 《刘克训画选》序 陈赓平《金城集》序 《武威文化丛书》总序 《师友书画集》序及跋 乙酉国庆黄金周的前前后后 第七辑 耄耋杂著 桑榆纪晚..为清华十级级刊作 替愚昧做一点考证 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想 读《胡适全集》 第八辑 补遗 回忆辛安亭老人..为辛老百龄华诞而作 朱自清先生二三事 抗战初吕梁山区宣传动员行记(摘自高昭一回忆录《回首忆当年》 从读书中历练自己对人物的评议和品味(“一揽子日记”第二篇) 试读章节 述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1946年冬,解放战争已经展开,反动派色厉内荏,仓皇挣扎。在一个傍晚,我和周可任(烈士)、牛维鼎同志三人踏着积雪,从原河大的东二斋到龙亭以东的刷绒街去,我对嵇先生作初次的晋见。伪河南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在嵇先生所住院落的临街墙上,刷制了巨幅的蓝底白字的标语:“纷杂错综的思想必须纠正”(“总裁训词之一”),真是触目惊心,这是多么可恶的精神压制呀。然而嵇先生怡然恬然,照样大袍马褂,头戴风帽,耳戴耳暖,脚蹬衲制棉鞋,坐黄包车一星期两次到河大礼堂去讲哲学史,用不带马列的词句传播马列的实质,气得特务们由于抓不到把柄而暴跳如雷。 记得初见的那一夜,我们一直谈到深宵,并且一直连续了三夜。我自然很兴奋,嵇先生于寂寞受抑制之中,也难得一个谈得拢的晚辈。他谈的是孙夏峰(名奇逢)。夏峰保定人,家乡土地被初入关的满洲族圈占,后来大半生住在豫北辉县,距嵇先生老家汲县不远。夏峰学派在17世纪影响很大,颜习斋(名元)就是继承又发展了他的绪余。当时,大家谈到,北方学者和南方学者的不同,南方学者三杯酒后就赋诗,北方学者三杯酒后就上房,这见于颜习斋弟子李恕谷的记述。当时似乎还谈到窦尔敦和壬遁(奇门遁甲)之术,谈得很热闹。嵇先生家很清简,夜深无以待客,叫起一个儿子到午朝门买了一盘豆腐粉条馅素包子,大家一面抓着吃一面继续谈。 我当时在陕西省已当了八年的英文教员,课读之暇,搜求关中文籍阅读,对“关中三李”和顾炎武的亲密战友王宏撰(山史),有了一点体会,当即向嵇先生汇报。嵇先生高兴极了,后来他为我的《王山史年谱》写序,中有“我当时大为兴奋,不禁拍案称快,深引为同调”之语。对此,我自然是很感激的。记得当时又谈到傅青主(名山)的《霜红龛集》,我说我得知傅曾到苏门山来谒见夏峰先生,在事后的札记中谈到他对夏峰的印象,有两句话是“外似模棱,而其中实有一大把柄”。嵇先生对这两句欣赏极了,后来一直念叨这两句话。我后来体会到嵇先生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句话的原因,那是由于孙夏峰在清初的处境跟在反动派抑制下坚持斗争的嵇先生的处境有着很相似之处的缘故。 当时我想进河大。周、牛二同志也大力推动。可是嵇先生说,若由他推荐,将产生“不但无益,而又害之”的结果,他叫我向正统方面找门路。不久,当我拿着正统方面的信函先请他过目时,他高兴地说这样做就有效果了。果然不久之后,我以30岁的青年受聘到河大教书,除教工学院两班《中国通史》之外,嵇先生把他亲教多年的三、四年级选修课《明清思想史》让给我教。这是多么高的风格呀。在旧社会,谁肯把自己的拿手课让给后辈?自然,这中间也有锻炼我的意思,如像京剧中所说,“试试你的膂力如何”。所以我也要努力经得起这场考验。一年之后,证明我勉强可以接得住这个班了。 旧时代也有些好事情,并非全是一团糟,例如学术渊源、师弟承受,旧时很讲究。只有“四人帮”才叫后辈打倒前辈,再踏上一只脚。还说这种师受渊源是什么黑根黑线。那个“理论家”,当他谈到教育家江隆基时说,“乜(nie)就不简单了,乜就调上线了!”这里的“调上线”是说江和杨虎城将军的关系。当时听到这段广播,我嘴里不敢说,心里暗暗地想,“你就没和丁维汾调上线吗?”后一代总是要和前一代相粘连,接受这样那样的关系,然后形成自己一套,再去影响更后面的一代。前代人对后辈的帮助、奖掖、提携、鼓励,是后辈成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上文说的,就是亲身体会。我常常说,我这一生,今已年逾花甲,假如没有河南嵇文甫先生领我走了一段“宋学”路子,没有山东王献唐先生再领我走了一段“汉学”路子,那么我今天连这点极其微薄的成就也是谈不上的。人老了,爱流眼泪,爱唠叨前辈们对自己的爱护,觉得人世间没有比这更宝贵的东西。 从1947~1948年,跟嵇先生同事一年,开封就第一次解放了。解放军腾出运送大炮的卡车,把他们解放的第一个省会、第一座国立大学的一批教师,送进了解放区。记得那时又和嵇先生同坐一部卡车,车上架着机枪,以防“土顽军”的突然袭击。卡车打开远灯,我们注视着通许、鄢陵、许昌的夜景,黎明到达襄城,在一座小教堂里光荣地受到刘伯承、陈毅、陈赓三位领导人的接见。往事历历,仿佛如昨。此后,又在鲁山的中原局同住了一阵,嵇先生留下来筹办中原大学,其余的人一大批都到华北局去听候分配工作了。从那以后,再未和嵇先生见过面。嵇先生已作古人,我这后生晚辈,东望云天,只能有流着眼泪写这么一篇短文的本领了。 P109-112 序言 “桑榆”,喻一个“晚”字,就是说,这本小册子的作者,已远非花季少年,而是耄耋老人了。再往实处说,已88岁,再过一年半,将臻于九秩。另外,还别有所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鄙人一生也颇有可以比附者。40岁,从老家青岛戴上一顶扩大化而又扩大化的帽子,戴到兰州来,一晃已快50年了,由于遇上了一位英明的党委书记,他仔细看了我的档案,看透了其中的内蕴,他就实际上不把我当右派看待。右派是不能上讲堂的,可是他安排我上历史系的主课《中国古代史》,从中国猿人到鸦片战争,一鼓气5个学期。基础课上完,接开专门化课。我的处分是降高教四级,月工资从248元降至128元,6个孩子,上大学的、中学的、小学的都有。于是,又给我发生活补贴。总的说,我这个末茬右派,比起死在北大荒的那些头茬右派来,已经是侥幸得多了。 在兰州大学,差一年半已50年,快半个世纪了。这分三段,第一段是从摘帽子到“改正”,第三段是办离休,最紧要的是中间这第_段,约略自1978年~1998年,在这20年中,才是我认认真真地教了点书,认认真真地读了点书,认认真真地写了点文章和书的时候。假如,当年因工伤事故死了,或者自杀了,这“认认真真”20年又如何体现?所以我的体会是,活着,坚持活下去,不死,还是有道理的。那么,上文所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中喻一个“收”字,即收获,不是从我这一生中也体验出来了吗?! 和张世林同志打交道,不觉已有七八年了。当年,他编《学林春秋》,不弃约我参与,当时我在病中,但还是黾勉应了命。今年又蒙不弃,约我编一一本“晚岁小集”(岱年先生语),我现在身体已比几年前好多了,那么,焉有不应命之理?! 在这小集之中,我亦有其章法。分八个小辑。第一小辑,我叫它“言志”,即我一辈子向往改变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社会的理想,至死不变。世界上若干和我同理想的人或人们,他们有时比我“左”,“左”得利害;有时又比我右,也右得不轻。可是我一直坚守我自己的理想不变。第二小辑我叫它“操业”,即我一辈子干的活——历史学。这个活我干得并不理想,自知会被一流学府中的高眼诸公们嗤笑,但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己知道,自揣在形式逻辑运用与辩证法运用于历史学方面,在实践中懂得了一些高低;在归纳法、演绎法之于终极真理方面,也懂得了一些高低。如此而已。其余几辑,或名之日“师从”,或名之日“悼亡”。最后,有几篇《文集》(6卷本)中未收的文章,是关于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老伴高昭一在抗战刚开始年代里在吕梁地区见闻的一篇,再加我个人参加大炼钢铁的一段日记,它记录了盲动主义与瞎指挥的开始。 兰州青年书画家李世嵘同志,我请他以篆书为我题写书名,他欣然应诺,我这里谢谢了。 2004年11月50日于兰州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